《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全新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2024)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2024)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声声慢》进行教学,该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教学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的朗读、词的意境、词的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写作背景。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3.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声声慢》、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宋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宋代的文化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声声慢》,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解析: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声声慢》的语言特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5. 背诵:让学生进行《声声慢》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声声慢》板书内容:意象、意境、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2. 《声声慢》的译文是什么?3. 请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和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声声慢》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宋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声声慢》与其他作品的异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案内容细节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声声慢》,该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
高中公开课《声声慢》教案

高中公开课《声声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3)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声声慢》;(2)学会通过分析诗词语言、形象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作品的历史价值;(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2. 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内涵;3. 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2. 诗人情感的细腻把握;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2.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3. 鉴赏法:分析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创新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声声慢》相关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5. 鉴赏训练:选取类似诗词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6.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声声慢》相关的作品;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文、作者简介、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等内容的课件;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评论文章等,以备课堂上学生提问或深入探讨;3. 书写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4. 音频设备:准备音频播放设备,以便为学生播放诗词朗诵或相关音乐。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李清照的《声声慢》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2. 介绍作者:简述李清照的生平背景,为学生提供作者的创作背景信息;3. 初读诗文:指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4. 解读意象: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5. 剖析修辞:讲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掌握其表达效果;6. 情感探究: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从“前期豪放”到“后期哀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7. 应用练习:提供几首类似风格的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练习鉴赏方法;8.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表演、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10. 布置作业: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短文,或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深入鉴赏。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李清照生平,体悟她人生前后期的际遇以及由此引起的词作风格的变化,做到知人论世,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诵并背诵全词。
2.深入文本,抓住词作的词眼和重点意象具体分析,体会本词的情感基调和意境,感受词人内心的无限愁情与哀怨,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抓住重点意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和意境,走进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体验词人的愁情,感悟词作中“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2.难点:理清词作的写作脉络,掌握本词写作上的艺术特点,弄清本词写作的结构和手法,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鉴赏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音频、教学视频、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戏曲《声声慢》,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悲伤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婉约派的代表,号易安居士,诗词创作、诗词理论颇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无忧少女时代——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宜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文善调。
《点绛[jiàng]唇·蹴[cù]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xiān]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早年作品,作于嫁给赵明诚前。
少女的天真情态,“嗅青梅”,以动作写心理,掩饰自己偷看。
“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
婚后幸福生活——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夫妻感情笃厚,赵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家庭美满幸福。
3《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法设计】诵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探究法意象意境感情读-----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
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探究体悟情思,陶冶自身情操。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学案设计】1、利用工具书,解决文字障碍,完成《名师伴你行》预习部分的内容。
2、课前搜集整理作者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知人论世)【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
这是李清照作词,苏越作曲,安雯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
可见她词的影响力之大,而更能够代表她"千古才、万古愁心"地位的作品应该是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尝试让同学们概括词写的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时间:“雁过”,秋天南飞。
“晚来风急",傍晚。
《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

《声声慢》的教案《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声声慢》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1.叠字运用的妙处。
2.用韵的特点。
3.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
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
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
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
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
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
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
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
第三句则直抒愁怀。
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
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
2024年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背景知识,感受词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声声慢》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朗读《声声慢》,感受词人的情感。
4.讨论与《声声慢》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声声慢》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声声慢》,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情感。
4.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声声慢》的意境,如词中的意象、氛围等。
5.艺术特点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声声慢》的艺术特点,如词的结构、修辞手法等。
6.文化内涵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与《声声慢》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内涵,如宋词的发展、词人的审美追求等。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声慢》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下背诵《声声慢》,并撰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声声慢》的背景知识和文学意义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声声慢》的朗读水平和情感把握能力。
3.学生对《声声慢》意境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
4.学生对与《声声慢》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探讨能力。
5.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背诵和鉴赏文章的撰写质量。
五、教学资源1.《声声慢》原文及注释。
2.李清照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声声慢》的音乐和朗读录音。
4.与《声声慢》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内涵资料。
5.教学PPT。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在分析《声声慢》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时,注意结合词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避免空洞抽象。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是饱含其痛苦情感的绝唱,是技艺如火纯情的经典之作。
尤其是叠词的运用和意象的巧妙选取,很值得鉴赏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清照词,对李清照并不陌生,但是对其整体的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可以从其熟悉的篇目《如梦令》《醉花阴》等诗歌导入。
初升高的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较弱,所以本课以感性阅读切入,以文本深层次挖掘、引发对古诗词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为要务。
【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南渡以后的风格变化,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在朗读中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初步写作文学简评。
3、体会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后颠沛流离又孤独哀愁,感悟痛苦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比较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1.熟读《声声慢》。
2、经典咏流传,今人爱上诗词,只是需要一个契机!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醉花阴》(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优美的音乐)从《如梦令》和《一剪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提示:开朗活泼快乐和几分闲愁。
三、粗读,找出词眼:愁。
词人为何而愁?引出李清照南渡后的遭遇。
提示:国愁--亡国之恨;家愁--离乡之哀;情愁--独居之苦。
朗读:学生单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指导:读出节奏,尤其要读出沉痛、压抑的感情。
四、细品,词人是如何写愁的?(一)怎样入愁——叠词的运用。
1、分析叠字的情感: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痛苦,欲哭无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
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愁”(板书)。
我们说上节课讲到,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她的词作写的愁大多是“闺怨离愁”(板书)。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板书)。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就翻开课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的内容,边读边体会其中的情感。
2、提问:读罢此词,你能从中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愁
3、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愁?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内容。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特别是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
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
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那她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呢?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1、提问: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该怎么读?)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 a.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
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b.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
2、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什么冷清?该怎
么读?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
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
降调。
3、凄凄惨惨戚戚:①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②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明确:悲苦愁绝
③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如果将此句改为“寻觅,冷
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叠词。
不好,少了音韵美。
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
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如泣如诉的愁
情。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的问题: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
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酒、晚风(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同桌交流探讨)
a、淡酒
提问: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难道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写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板书:酒——愁文化
b、秋风
提问: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天时节)秋风渲染什么情绪?(关于秋风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晚”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秋风——渲染愁情(板书)c、过雁
提问: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其他写雁的诗句: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2)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乡愁、离愁”的象征)
d、黄花
提问:①黄花是什么花?②这时候黄花已经怎么样了?③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什么?④黄花象征什么?
明确:①黄花就是菊花。
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关于黄花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板书)
e、梧桐细雨
提问: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关于梧桐的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关于“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确:梧桐——牵愁惹恨之物雨——哀伤愁丝(板书)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
(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也是牵愁惹恨之物,加之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五、课堂小结
师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境之中。
(全班再次齐读)
第二课时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
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八、结束语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给生活足够的热量,让他充满温度,虽说一份情会随着时间而平淡,但一颗心却可以铭记到永恒,时光可以带走美丽的曾经,却难以覆盖一份心念。
岁月的风沙可以苍老面容,但绝不可以让它石化我们的温情,心暖情自在,时光就不会老去,莫忘给心灵加温。
生活承受着岁月的打磨,一路踩着旅途的平仄,虽不能尽数完善自己的梦想,却也燃起了生命的火热。
心若懂得,一切得失就无关风月,心若明媚,又何惧季节的沧桑。
当血脉涟漪,奔放的节拍就不会搁浅在岁月的泥流中,一束心花也会随时光生成,绽放在尘世的枝头上,悠远着醉人的醇。
——《一抹浅念,岁月留香》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