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梭状芽孢杆菌属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介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一)、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形成芽孢,由于芽孢比营养体宽,故呈梭状。
无荚膜,但有鞭毛。
肉毒梭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
当pH低于或大于时,或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梭菌芽胞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
各型肉毒梭菌芽胞对热抵抗力有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对热抵抗力较强,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3小时,或高压蒸汽121℃1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
肉毒梭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病原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罐头杀菌效果如何,一般以该菌作为指示细菌。
在厌氧条件下,含水分较多的中性或弱碱性食品适于肉毒梭菌生长和产生毒素。
反之,食物的性质偏酸,水分含量少或食盐浓度在8%以上,可抑制该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形成。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将肉毒毒素分为A、B、C 、D、E、F、G型,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B、E、F型,其中A、B型最为常见。
(二)、食品中肉毒梭菌的来源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
粮谷、豆类等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A型菌多分布于山区和未开垦的荒地;B型多分布于草原区耕地;E型多分布于土壤、湖海淤泥和鱼类肠道中;F型分布于欧、亚、美洲海洋沿岸及鱼体。
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地区新疆土壤中该菌检出率为%,未垦荒地该菌检出率为%,该地区粮谷、豆类及其发酵制品并有厌气条件者该菌检出率分别为%和%。
该地区菌型分布以A型占多数,B型及A、B混合型次之,E型较少。
我国发生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由植物性食品所引起,%由动物性食品所引起。
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为最多,其次为面酱和豆鼓等。
此外,肉类罐头、腊肉、熟肉等也可引起中毒。
食物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土壤、尘埃及粪便。
尤其是带菌土壤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
学习有关梭状芽孢杆菌的知识

学习有关梭状芽孢杆菌的知识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革兰阳性、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
梭状芽孢杆菌属是厌氧芽孢杆菌的菌属,现有157个种。
该菌芽孢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比菌体宽。
梭状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以及fu败物中,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细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等.某些菌种如丁酸梭菌可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和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在食品加工上可用以生产某些酸、醇和酮类。
梭状芽孢杆菌的操作:
1、基础培养基:取瓶内干粉54.7g溶于1000mL去离子水的洁净三角瓶中,充分搅拌混匀。
也可根据需要按照54.7g/L的比例扩大或缩小制备培养基的量。
2、加热至100℃,不停搅拌,使其溶解。
切勿加热超过100℃,切勿121℃高压灭菌。
若使用微波炉加热,应将培养基加热沸腾,立即移出,轻轻摇匀,再放入微波炉加热,观察小气泡变为大气泡,直至溶解即可。
切勿使培养基溢出。
3、增补剂:取增补剂一瓶加入3mL去离子水中,(也可按照3ml/L的比例扩大或缩小制备增补剂的量),轻轻摇动,使其溶解。
4、把混匀后的增补剂加入到冷却至45℃℃的基础培养基中,轻轻摇动使其充分混匀,倾注平皿,使其凝固,晾干备用。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介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一)、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形成芽孢,由于芽孢比营养体宽,故呈梭状。
无荚膜,但有鞭毛。
肉毒梭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
当pH低于4.5或大于9.0时,或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梭菌芽胞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
各型肉毒梭菌芽胞对热抵抗力有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对热抵抗力较强,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3小时,或高压蒸汽121℃1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
肉毒梭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病原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罐头杀菌效果如何,一般以该菌作为指示细菌。
在厌氧条件下,含水分较多的中性或弱碱性食品适于肉毒梭菌生长和产生毒素。
反之,食物的性质偏酸,水分含量少或食盐浓度在8%以上,可抑制该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形成。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将肉毒毒素分为A、B、C 、D、E、F、G型,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B、E、F型,其中A、B型最为常见。
(二)、食品中肉毒梭菌的来源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
粮谷、豆类等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A型菌多分布于山区和未开垦的荒地;B型多分布于草原区耕地;E型多分布于土壤、湖海淤泥和鱼类肠道中;F型分布于欧、亚、美洲海洋沿岸及鱼体。
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地区新疆土壤中该菌检出率为22.2%,未垦荒地该菌检出率为28.5%,该地区粮谷、豆类及其发酵制品并有厌气条件者该菌检出率分别为12.6%和14.88%。
该地区菌型分布以A型占多数,B型及A、B混合型次之,E型较少。
我国发生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91.48%由植物性食品所引起,8.52%由动物性食品所引起。
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为最多,其次为面酱和豆鼓等。
此外,肉类罐头、腊肉、熟肉等也可引起中毒。
厌氧菌

第三节一、生物学特性 Nhomakorabea肉毒梭菌
1.革兰阳性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
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有鞭毛,无荚膜。 2. 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血液琼脂平板上有β溶血。 二、致病性 肉毒梭菌的外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最强的一种,它比氰化钾毒力还大一 万倍,人服0.1微克即可致命,纯化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 内毒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经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作用于脑神经 核、神经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妨碍神经冲动 的传导而引起肌肉松驰性麻痹。 肉毒中毒的发生,主要由于豆类、肉类、腊肠及罐头食品等被肉毒梭 菌或芽胞污染,在厌氧条件下繁殖产生外毒素,被人食入所引起。表现为 全身无力、视力模糊不清、吞咽及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或心力 衰竭而死亡。因毒素不直接刺激肠粘膜,故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二、致病性:
1.感染途径:经伤口感染。 2.感染条件:伤口形成厌氧环境: (1)窄而深的伤口,伴有泥土、杂物混入; (2)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 (3)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3.致病性
破伤风梭菌没有侵袭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一般不入血 流。破伤风梭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或称神经毒素。 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 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 ,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破伤风毒素的毒 性非常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 当局部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后,通过运 动终板吸收,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前角神 经细胞,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 血流到达中枢神经。毒素能与神经组织中的 神经节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抑制性突触 末端,阻止释放抑制冲动的传递介质,从而 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 递,导致屈肌和伸肌兴奋性同时异常增高, 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状。
食品安全与日常-陈芳课后作业答案全集

1。
1前言1、当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是为了()。
A、提高口感B、灭菌C、增加蛋白质含量D、增加粘稠度我的答案:c2、每个国家所面临的食品安全的问题或关注点不一样,主要是因为()。
A、食品安全法律和饮食组成不一样B、饮食组成、国家经济水平不一样C、食品安全法律和国家经济水平不一样D、环境污染情况和食品安全法律我的答案:B3、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不是只出现在中国。
()我的答案:√4、水解植物蛋白经常用于风味添加剂,它的主要构成是氨基酸和葡萄糖。
()我的答案:×2.1国外食品安全问题1、下列关于口蹄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口蹄疫主要发生在一些偶蹄类动物B、口蹄疫会侵染到人,但不会致死C、口蹄疫的症状通常是一些水泡或表皮的溃烂D、口蹄疫容易导致小孩患上手足口病我的答案:D2、1996年,日本的O157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出现的原因是()。
A、恶意投毒B、没有保持冷链的完整性C、农药残留D、食物没有高温消毒我的答案:B3、欧美国家蔬菜农药残留问题不大的关键原因是()。
A、他们以食肉为主,对蔬菜需求度不高B、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用农药C、他们的生产秩序非常规范D、他们的蔬菜主要是靠进口我的答案:C4、下列关于疯牛病病毒朊病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的复制非常快B、它是蛋白质为主的结构C、该病毒可以感染到人D、人们在疯牛病发生之前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的答案:D5、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涉及到一个国家政局稳定,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危,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我的答案:√6、禽流感病毒并不那么可怕,因为它极其不耐高温,70度煮一段时间就可以灭活。
()我的答案:√7、1999年,比利时食品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在原料的生产环节,主要是生产工具受到了污染。
()我的答案:×8、李斯特氏菌中毒事件最主要发生在欧美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老百姓食用的食品主要是以生食品为主。
双歧杆菌、芽孢杆菌、梭形芽孢杆菌的生物特性

1.6 药敏性
双歧杆菌的双歧杆菌对青酶素G、红霉素、 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高度敏感;对 头孢菌群,氯酶素、呋喃妥因,四环素中 度敏感;对氮基糖昔抗生素、多枯菌素、 巴龙霉素、萘啶酸、甲硝唑、卡那霉素和 新霉素有药敏性。
双歧杆菌在食品中的利用
可利用双岐杆菌的食品大体上可分成两大 系列: 第一系列为乳酸菌饮料,发酵乳、酸乳酪等 乳制品系列; 技术要点:双岐杆菌发酵剂的制作 第二系列则为粉末食品、糕点、巧克力等干 燥食品系列。 技术要点:双歧杆菌末的制作。
梭状芽孢杆菌属
梭状芽孢杆菌属 梭状芽孢杆菌属包括一大群厌氧或微需氧 梭状芽孢杆菌属包括一大群厌氧或微需氧 的粗大芽孢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芽孢呈 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 中央,极端或次极端,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故得名 。 临床上有致病性的梭状芽孢杆菌主要是某 些厌氧芽孢杆菌,如破伤风梭菌、 些厌氧芽孢杆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 膜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等 膜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等 。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革兰 阳性粗短杆菌,芽胞呈椭 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 极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 (2)培养和抵抗力: 严格厌氧。肉毒毒素不耐 热,煮沸1 热,煮沸1分钟左右即可 被破坏。对酸和蛋白酶有 较强的抵抗力。芽胞耐热, 在100℃时至少需要3~5 100℃时至少需要3 小时才能被杀死。
.
二.
它有两个磷酸酮解酶参与,即6一磷酸果糖酮 解酶将6一磷酸果糖分解为乙酸磷酸和4一磷酸 赤醉糖,5一磷酸木酮糖酮解酶将5一磷酸木酮 分解为3一磷酸甘油醛和乙酞磷酸。 在没有氧化作用和脱氢作用的反应参与下,2 分子葡萄搪分解为3分子乙酸和2分子3一磷酸 甘油醛。接着,在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乳 酸脱氢酶的参与下,3一磷酸甘油醛转变为乳 酸。乙酰磷酸生成乙酸的反应则与ADP生成 ATP的反应相偶联。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临床诊治进展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临床诊治进展王永进;王娟;何钢【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文献综述【作者】王永进;王娟;何钢【作者单位】050082 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073000 河北定州,定州市中医医院内科;050082 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2[DOI]10.3969/j.issn.1002-3429.2016.02.035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
此类疾病病情轻重程度变化很大,可以是轻度浅表局限性感染,也可以是威胁生命的深部坏死性软组织感染。
SSTI目前临床命名较为混乱,预后不一,治疗方法各异,涉及学科众多,轻者仅需简单的皮肤消毒即可自愈,重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治疗上需反复多次清创引流,甚至截肢治疗。
因此,我们对SSTI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诱因、常见致病菌、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SSTI又称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SSSI),是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1],包括一大类涉及皮肤、皮下脂肪、筋膜层及肌肉层的感染坏死性疾病。
SSTI常急性起病,是各个年龄段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病毒、分枝杆菌和真菌等亦可引起SSTI,但临床发病率较低,本文不予讨论。
SSTI是最常见感染,每位医师在临床上几乎都会遇到。
SSTI临床表现多样,种类复杂,轻重不一,且大部分SSTI患者在7~8 d可以痊愈,故SSTI的人群发病率及流行情况很难准确统计[2-3]。
西班牙学者Liopis等[4]曾在49个急诊科做过SSTI患者就诊情况的调查,共收集了1250例SSTI,发现SSTI患者占急诊科就诊患者1.6%,占急诊感染患者11.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岁,SSTI患者中81.0%是非坏死性感染,3.3%有脓毒症表现,16.0%患者有革兰阳性菌耐药的危险因素,但仅有2.5%患者接受适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

2011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尼加拉郡地区爆发梭状芽孢杆菌疫情,已造成16人死亡。爆发疫情的3家医院分别为 大尼加拉总医院(Greater Niagara General Hospital),4名病人死亡;圣凯瑟琳总医院(St. Catharines GeneralHospital),10人死亡;威兰医院(Welland Hospital),2人死亡。
形态染色
艰难梭菌革兰阳性粗长杆菌.大小为(1.3-1.6)μm ×(3.6-6.4)μm.培养2日后易转为革兰阴性:芽胞 卵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
鉴别要点
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菌落黄色、粗糙.不产生脂酶和卵磷脂酶. 不凝固和不消化牛奶。
2.与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别:艰难梭菌不消化牛奶.麦芽糖、蔗糖均阴性,而产气荚膜梭菌则相反。
耐药性
本菌对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耐药。
诊断方法
毒素检测: 组织细胞毒素检测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需时48小时,敏感性高,且能检测毒素。 细菌培养: 用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需时72小时,灵敏度高且可获得菌株,不能检测毒 素。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谷氨酸脱氢酶检测: 谷氨酸脱氢酶是艰难梭菌与梭菌属其他细菌共同的非毒素蛋白质,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操作简单快速(1545分钟),敏感性略低,且与其他厌氧菌存在交叉反应。 基因诊断: 采用聚合酶链技术可检测A毒素、B毒素、二元毒素以及高毒力的菌株,敏感性高。 胶乳(凝集)试验(latex test): 胶乳绑定抗体后,加入过滤后的粪便滤液,观察起凝集结果。 扫描试验(screening test):
艰难梭菌可产生两种毒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肠毒素能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回肠肠壁,释放细胞因子,导 致肠道大量失水和出血性坏死。细胞毒素能解聚肌动蛋白,损坏细胞骨架,导致局部肠壁细胞坏死,有直接损伤 肠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 感官鉴定
4. 组织状态 固体食品变质时,动植物性组织,因微生物酶的作 用,可使组织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内容物的外溢,这样 食品的性状即出现变形软化,有时也可出现发粘等现象。 液态食品变质后常还会出现产气等现象。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第十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一)微生物
(二)食品的基质特性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十章
一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污染以后,食品原有色、 香、味和营养成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结果使 食品的质量降低或完全不能食用,这个过程称为食品腐 败变质。 由于习惯的原因常常把食品腐败变质称为食品变质 ,实际上食品腐败是食品变质的一个方面。 造成食品变质的原因较多,有物理的、化学的,也 有生物的,这里只讲生物原因中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
质问题。
二
腐败
腐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的微生物 AA + 胺 + 硫化氢等
三 发酵
发酵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
四 酸败
酸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脂肪类物质发生的变质,脂肪 发生变质的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油哈”气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
第二节
一 微生物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 生物。如果某一食品经过彻底灭菌或过滤除菌,则食品 长期保藏也不会发生腐败。反之,如果某一食品污染了 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引起变质。故微生物的污 染是导致食品发生变质的主要根源。 能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 酵母菌和霉菌。一般情况下细菌比酵母菌占优势。
一
感官鉴定
2. 气味 食品本身有一定气味,正常动、植物原料及其制品因 微生物繁殖而产生变质时,人们的嗅觉就能敏感地察觉到 有不正常气味产生。如NH3、三甲胺、乙酸、H2S、乙硫 醇等就具有腐败臭味。当然,食品中产生的腐败臭味,通 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臭味混合而成的。尽管如此,有 时也能分辩出比较突出的不良气味,如霉味臭、酯臭等。 水果变坏产生的芳香味人们嗅觉上习惯不认为是臭味, 故评定食品质量不是以香、臭味来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正 常气味与异常气味来评定。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
一 感官鉴定 二 化学鉴定 三 pH值或酸碱度的测定
四
微生物检验
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测定,不仅可以反映食品被微生物污 染的程度,是否变质以及食品的一般卫生状况,同时也是判 定食品卫生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 五、物理指标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食品一经微生物污染后,是否必然会导致腐败变质 ,变质的性质和程度如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这既 要看是否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又要看食品本身 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如何?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微生物 食品的基质条件 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三 pH值或酸碱度的测定
食品中pH值的变化,一方面可由微生物的作用或食品 原料本身酶的消化作用产酸而使食品中pH值下降;另一方 面也可以由微生物的作用所产生的氨而促使pH值上升,如 牲畜屠宰后,肌肉中因碳水化合物产生消化作用,结果造 成乳酸和磷酸在肌肉中积累以致引起pH值下降,其后因腐 败微生物繁殖,肌肉被分解造成氨积累,又促使pH上升, 故借助于pH值测定可评价食品变质的程度。
一 微生物
1.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分泌胞外蛋白酶) 细 菌:分解力强的包括有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 变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 分解力弱的包括有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八叠球菌 属、 无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赛氏杆菌属、肠细菌属、 埃希氏杆菌属。 酵母菌:大多酵母菌对蛋白质分解能力极微弱。 霉 菌:许多霉菌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霉菌与 细菌相比, 霉菌更能利用天然蛋白质。如青霉属、曲霉 属、根霉属、毛霉属、木霉属和复端孢属中的许多种。
注:脂肪发生变质主要是由于化学作用所引起的,但许多研究证明 与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后,容易发生变质。那么如何鉴
别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般是从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 等四个方面来确定其是否适合规定指标而进行鉴定的。
一
感官鉴定
食品因微生物繁殖而引起变质以后,必然会从食品的 性状上反映出来,而性状变化到一定程度,就会被人们的 感觉器官有所察觉。因此,食品性状的感官,最为敏感可 靠,也是一项评定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感官指标包括色泽、气味、口味和组织状态。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 感官鉴定
1. 色泽 食品无论在加工前或加工后,本身均呈现一定色泽, 如果有微生物繁殖引起变质时,色泽就会发生改变。微生 物产生的色素有的在菌体细胞内,有的分泌到细胞外,而 色素不断累积就会造成食品原有色泽的改变。另外,因微 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促使食品发生化学变化也可引起食品 色泽的变化。如肉及肉制品的色变;腊肠的褪色或绿变。 当然,由于微生物种类不同,食品的性质不同和作用 时间不一致,在食品上出现的变色性状也有所差异。如有 片状的、斑点状的,全部或局部等各种情况。
二 化学鉴定
微生物的代谢可引起食品化学组成的变化,并产生多 种腐败性产物,故直接测定这些腐败产物就可作为判断其 质量的依据。 如AA、Pr含量高的鱼、虾、贝及肉类等食品,在需氧 性败坏时,常用测定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多少来作为评定 的一项化学指标。一般在低温有氧条件下,鱼类挥发性盐 基氮的量达到30mg/100g时,即认为是变质的标志。 而对于含氮量少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在缺氧 条件下,食品腐败则经常测定有机酸的含量作为指标。
一
感官鉴定
3. 口味 变质食品可引起口味上的变化,而在口味中比较容易 分辩的是酸味的产生。微生物在食品中增殖除产生酸味外, 还有苦味及其它异味。如消毒乳由于某些假单孢菌的作用 产生苦味;蛋白质被大肠杆菌、小球菌等微生物作用后也 会产生苦味。变质食品可产生多种不正常的气味,这是许 多化合物在味觉器官上的反应,一般称其为异味。 当然,口味的评定从卫生角度看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而且各人评定结果意见分歧较大,只能作大概的比较。为 此,口味的评定应借助仪器来测试,这是食品科学需要解 决的一项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