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简介
亳州景区简介和历史

亳州景区简介和历史亳州是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亳州的景区和其历史背景。
一、景区简介1. 亳州古城亳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于公元前770年左右,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雍正年间建造的城楼、庙宇等。
古城辖区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墓地、明代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的故居等。
2. 亳州博物馆亳州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文物展览、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古代的瓷器、青铜器、字画等,展示了亳州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3. 河津古村河津古村位于亳州市西北部,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古村内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游客可以在古村中欣赏到精美的石雕、木雕等艺术品,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4. 郭垣郭垣是亳州古城的城墙,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城墙之一。
郭垣全长约11.5公里,城墙高约10米,底宽约14米。
城墙上设有城楼、角楼、炮楼等防御设施,游客可以登上城墙,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
二、历史背景亳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1. 春秋战国时期亳州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重要辖区,历史上曾是楚国的前线防线。
楚国的名将屈原曾在亳州地区担任官职,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亳州地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皇帝刘秀曾在亳州地区担任过官职,并在此地建立了兵马大营,为东汉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亳州地区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当时的亳州地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化名城之一,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学作品。
4. 宋代宋代是亳州地区的鼎盛时期,范仲淹是亳州的名人之一,他在此地担任过官职,并有着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亳州简介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北部衔接河南省商丘市、西部接壤周口市,南部接壤阜阳市、东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谯城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总面积572.77k㎡。
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全市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总人口633万。
亳州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商品用材林和蔬菜生产基地,地下煤炭、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7亿吨,其中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
中药材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
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左右。
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3700年前商汤王的建都地,是中药、白酒、道家三大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先哲名流,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
经济:2013年,在省统计局公布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24项宏观经济指标中,亳州有13项增幅居全省前5位,有6项增幅居全省前3位。
2013年,亳州全年生产总值(GDP)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9.7%。
第一产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1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276.0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0.4:34.3调整为24.6:40.5:34.9。
人均GDP16071元(折合2595美元),比上年增加1429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4.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4.6%。
其中,出口3.8亿美元,减少18.3%;进口0.5亿美元,增长32.1%。
全年财政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增长35%。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530元,增长15%。
亳州简介

亳州市是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新皖北旅游中心城市,亳州将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城市。亳州的历史人文景观,与黄山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素有“南黄山,北亳州”之说。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
指 标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四、自然资源
亳州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852258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7079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24790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9539公顷。地下煤炭、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7亿吨,其中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全市水资源总量26.56亿立方米。中药材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2年粮食总产88.5亿斤,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经济作物以玉米、棉花、烟叶、蔬菜为主;畜禽养殖业发达,涡阳、蒙城、利辛曾被誉为“黄牛金三角”。
66.66
14.2
2、白酒
亳州酿酒年代久远,自古就是名酒之乡,如今已成为中国白酒大基地。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一级企业,“共和国500强企业”之一,现其产值、利税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亳州经济大厦的坚强柱石。 以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拥有2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亳州古井集团,已发展成为 集科、工、贸、金融为一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古井贡”已成为 全国驰名商标,其品牌价值达3l.33亿人民币。
4、农业
亳州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基地,年产粮食90亿斤,调出商品粮50亿斤,林木蓄积量1000多万立方米,亳州是全国优质农副特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叶等粮油经济作物。建有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水果日最高交易量400万公斤以上,年交易额3亿多元,辐射全国十多个省市,成为苏、鲁、豫、皖交界处100多个县市重要的果菜区域集散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科技推广中心,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亳州是全国最大的黄牛产区,中国黄牛“金三角”,年肉类产量近40万吨,蒙城、涡阳、利辛三县是全国黄牛生产县的前三名,被誉为中国黄牛“金三角”。
论文探寻文化名城—亳州的传统文化

探寻文化名城—亳州的传统文化亳州是皖西北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辉煌灿烂,是道家之源,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三曹故居,养生之都,众多的名人文化,悠久的历史遗址,浓厚的药文化,酒文化,无一不彰显亳州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亳州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逐步发展旅游业,成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除此之外,亳州还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宏大,吸引着中外药商来亳洽谈融资。
古井贡酒作为亳州的另一块招牌,在增加亳州知名度的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企业来了解古井发展的历史,学习古井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亳州的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于是对于历史的探寻,对于名人的尊崇,对于传统的热爱,对于文化的传承与敬仰使得亳州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愈发的神秘。
想要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亳州,首先应该知道亳州都有哪些传统文化。
一.历史文化遗址(一)花戏楼1.简介花戏楼是清代戏曲舞台建筑,是一座用于演戏的舞台,又叫“歌台”,“戏楼”。
位于亳州城北关,是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为祭祀三国名人关羽的庙祠,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山西、陕西的药商在亳州经营药材之地,也称“山陕会馆”,因这里主要是供奉关帝,又称“大关帝庙”。
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后经扩建建筑面积达到3163平方米,由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等组成,康熙十五年增建了戏楼,又因其戏楼戏文遍布,彩绘鲜艳,俗称花戏楼。
花戏楼景区又由火神庙、朱公书院、岳王庙、张飞庙和大关帝庙几部分组成。
2.花戏楼三绝①.铁旗杆正门前有两根铁旗杆,每根有12000斤重,高达16米之多,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中。
②.山门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其上镶嵌着天下著名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
②.木雕木雕华美富丽堂皇,围绕在整个花戏楼外围。
柱上的鳌鱼,悬狮皆为彩色的木雕,即为彩雕,古香古色,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形象。
亳州

亳州名胜旅游区
1.花戏楼 1.花戏楼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亳州市花戏 楼路,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 陕会馆,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 戏的建筑。它座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 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 用。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 而得名。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 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 的价值。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为山西商人 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共三朝百余年多 次扩建。因这里主奉关帝,又称“大关帝庙”;因戏楼遍布戏文, 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花戏楼以其 中原宝藏 花戏楼 表现数十出戏文、掌故的砖雕、木雕、彩绘闻名于世,是国家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 •
• •
• • •
•
• • • • • •
5.三斗 5.三斗 亳州作为商业都会,文化古城,在社会市井生活中有许多消遣 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 养花、下棋、搓麻将等。 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
• • • •
• • • •
6.肘搁 6.肘搁 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 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 7.地方戏 7.地方戏 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 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现为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梆剧,是亳州的特色剧种。近似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 一剧种。解放前,主要由涡河固定书棚和地方一些不正规徽戏班子演出。另外杨 金贵和鲍志安的相声也是亳州的历史传奇。 8.华佗五禽戏 8.华佗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五”是一个 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 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 9.特产和小吃 9.特产和小吃 土特产著名药膳著名小吃亳州药材、亳州牛肉(安徽十大土特产之一,包括 五洲牛肉、正益牛肉、恒盛牛肉等)、苏赵梨、周瓦粉丝、豪门贡菊冰茶、铜关 粉皮、三官核桃、义门苔干、观堂大蒜。曹氏鱼头、华佗闷鸭。亳州牛肉馍、锅 盔、蒙城油酥烧饼、利辛贡馍、蒙城撒汤、亳州玛糊、涡阳狗肉汤、义门羊肉汤、
我的家乡——亳州

2.能源化工
亳州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28.29亿吨,占安徽省 煤炭资源储量的11%。"十一五"期间,亳州市将依托 蒙城许町煤矿、涡阳涡北煤矿、利辛展沟煤矿和板集 煤矿,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发展板集坑口电厂,加快 煤炭向电力转化步伐;大力发展煤化工,重点支持总 投资24亿元的涡阳三星化工集团的甲醛、甲醇和1.5 万吨/年三聚氰胺项目建设,从而把煤电产业和煤化工 产业培育成亳州市的支柱产业。预计到“十二五”末, 将建成15对矿井,年原煤产量2500万吨,形成2—3个 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亳州将以新兴能 源城市的崭新形象在淮北平原上巍然屹立。
我的家乡——亳州
制作人:牛灿
目录
1.简介
2.经济发展 3.人文历史 4.旅游景点 5.亳州特产
亳州简介
亳州市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涡阳、蒙城、利 辛和谯城三县一区,其中谯城区为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亳州 市是安徽省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黄淮平原南端,西 北与河南省接壤,西南与阜阳市毗连,东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 东南与淮南市为邻。亳州是皖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拥有机械制造、 酿酒、卷烟、医药、纺织、食品、化工、建筑建材、印刷等十几大 门类。亳州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 生产基地,拥有药材、酿酒、果蔬、烤烟、畜禽、蚕桑等资源和经 济优势,地方名特优产品较多。从商城王建都开始,是一座具有三 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1986年撤县建市,同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农产品深加工
亳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商 品用材林和蔬菜生产基地。小麦产量占全省的七 分之一,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2009年粮食总 产近90亿斤,比建市之初增加了34亿斤,小麦平 均单产连续5年全省第一,涡阳县成为全省首个 “小麦亩产千斤县”。市内建有国家级蔬菜批发 市场,蔬菜水果日最高交易量400万公斤以上,年 交易额3亿多元,辐射全国十多个省市,成为苏、 鲁、豫、皖交界处100多个县市重要的果菜区域集 散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科技推 广中心,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 批发市场”。
最新关于安徽亳州市的简介

3. 经济发展状况
1. 亳州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 断优化。
01
2. 亳州市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花卉等产业发展势头良 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02
3. 亳州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为经 济发展注介绍
01
02
03
1.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曹操故里 、花戏楼和古井贡酒文化博 物馆。
2. 曹操故里是亳州市一处著 名的历史文化景区,这里保 存了大量的曹操家族的文物 和遗址,如曹操墓、曹家祠 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参观。
2. 为了提高居民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亳州市将大力发展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并实施扶贫政策。
3. 亳州市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残疾人等 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
感谢观看!
3. 此外,亳州的烧饼也是 一绝,外皮酥脆,内馅丰富 ,无论是早餐还是下午茶, 都是很好的选择。
3. 民俗文化体验
1. 亳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 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各种传统 节日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 、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2. 在亳州市,游客还可以参观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博物 馆,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 史背景,如亳州民间艺术博物 馆、亳州民俗文化村等。
最新关于安徽亳州市的简介
CONTENTS
01
一、亳州市概况
02
二、亳州市旅游资源
03
三、亳州市教育与科技
04
四、亳州市未来发展规
安徽省各地级市简介

安徽省各地级市简介1.合肥市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之滨,淝水穿流而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她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园林城市、科教城市。
行政区划。
现辖4市辖区,3县。
市辖区:庐阳、瑶海、蜀山、包河。
.3县:长丰、肥东、肥西。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省会城市,安徽地理中心,交通枢纽地带,在经济方面依赖国家扶持发展,勉强做做安徽的大哥哥,合肥市不大不小,人口众多,交通拥挤,不过最近高架地铁的修建将会让合肥更上一个层次。
2.芜湖市芜湖境内有芜宁、芜铜、皖赣、淮南、宣杭五条铁路干线交汇联接。
芜湖港为长江沿岸第四大港,裕溪口港为中国第一座机械化内河煤港,芜湖长江大桥2000年建成。
芜湖也是宁芜铁路的终点。
安徽的兴起最快的城市,最近经济发展速度赶超合肥,马鞍山,适合宜居!安徽东部最具魅力城市。
3.马鞍山市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
马鞍山港为安徽境内4个长江一级港口之一。
市内有佳山、雨山、翠螺山等九座山峰和雨山湖等自然风光,形成“九山环一湖”、“园中有市,市中有园”的独特风貌。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马鞍山作为诗仙李白晚年所钟意的寓居终老之所,一直是市民的骄傲。
李白墓位于当涂县大青山,在采石矶风景区有李白衣冠冢。
李白国际吟诗节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马鞍山市举行。
4.铜陵市铜陵市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宁铜铁路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亳州市简介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辖涡阳、蒙城、利辛县和谯城区。
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药都之首,物产丰盛,人才辈出,古迹遍地,素有“皖北明珠”之美誉。
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这里已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3700多年前,商汤在此建都;西周时,称“焦”,为神农后裔的封地;战国时称“谯邑”,其后改属陈国和楚国;秦代属砀郡、泗水郡,汉代属沛郡、沛国;建安(196——220)后置谯郡,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把谯定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地位极其显赫;东晋时改谯县为小黄县,南北朝时于谯县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隋代改小黄县为谯县,隶属亳州;唐代为“十望”州府之一,五代时亳州先后置宣武军、防御州、团练州;宋代升为集庆军,置节度使;元以后至明洪武六年(1373),亳州一直是州建制,1373年朱元璋为提高其原籍凤阳的地位,降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管辖。
明弘治九年(1496)升亳县为亳州,1724年(雍正二年)后亳州升为直隶州,1735年后降为散州,隶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1948年设立亳州市,1949年亳州解放后市县合并,设立亳县,隶阜阳专员公署,1986年撤县设县级亳州市,1998年亳州升为副地级市、由省直管,2000年设地级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
和谯城区。
由于历史上商汤曾在此建都、曹魏时在此设陪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在此建立大“宋”政权。
因此,亳州被称为“三朝古都”。
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来,泱泱涡河水哺育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仅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100多位。
其中有老子、庄子、张良、花木兰、曹操、华佗、曹丕、曹植、曹洪、夏侯渊、许褚、李绅、曹霸、陈抟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亳州地处中国中东部和南北方的交汇处。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为亳州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名胜古迹,也使亳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架构。
亳州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古迹200多处。
其中较著名的有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道德中宫、商成汤王衣冠冢、江宁会馆、薛阁塔、魏代和宋代古井、白衣律院、明清老街;涡阳县有太清宫、张乐行故居、新四军四师旧址、袁大化故居;蒙城县有万佛塔、黉学文庙、庄子祠、尉迟寺遗址、双公庙、双锁山和马玉昆故居等;利辛县有纪家塔、伍奢冢等。
亳州文化主要有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曹魏文化、宗教文化、古商贸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
涡阳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面积210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人,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涡阳县建于1864年。
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以雉河集为中心,起事于蒙、亳之间,民众纷起,声势浩大,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省。
雉河集界于皖豫之间,距
离四周州县皆百里以外,捻军失败后,清政府为防止再次爆发农民起义,于同治三年(1864),从亳州东部、阜阳北部、蒙城西部划、宿州南部各划出一部分,以雉河集为治所,成立涡阳县。
涡阳建县虽晚,但其和亳州、蒙城一样,历史却非常悠久,秦代属城父县、铚县;汉代属沛郡城父、山桑、铚等县;魏晋属谯郡;南北朝至宋,涡阳大部分地区属亳州;元至清涡阳分属亳、寿、颍、宿等州;民国后属颍州、阜阳专署(行署、地区、市)。
2000年,涡阳再次划归亳州市管辖。
涡阳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张乐行的故里,也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四师的大本营。
主要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有天静宫、张乐行故居、新四军四师纪念馆、辉山烈士陵园、东岳庙、东太清宫、马公府、范蠡西施墓、嵇康墓、袁大化故居等。
蒙城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面积2091平方公里,人口115万。
“蒙”字的含义有三种说法:蒙是《易经》第四卦的卦名,意为蒙昧无知、童蒙幼稚,《蒙》卦推崇启蒙教育,重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许慎《说文解字》说:蒙,王女也,从屮,省,冡声;境内有北冡山,因北冡竖写连成现在的蒙字。
蒙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朝,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国;春秋时分属焦国、胡国、徐国,战国时属楚;秦时分属四水郡之蕲县、城父县;西汉始设山桑县,属沛郡;三国及晋为山桑县、属谯郡、谯国;南北朝以来,先后设山桑县(属谯郡)涡阳县(南兖州马头郡治所),南谯郡;隋代设淝水县、山桑
县,属谯郡;唐初为山桑县,属亳州,唐天宝元年(742)改称蒙城县,一直沿用至今。
唐至元蒙城一直属亳州管辖;元以后至清雍正年间,蒙城属寿州管辖;清雍正13年(1735)至民国元年(1912),蒙城属颍州管辖;后又先后由寿州、安徽省淮泗道、第六(泗县)行政督察区、第三(阜阳)行政督察区等管辖;1949年4月,蒙城解放,由阜阳行署(专区、地区、市)管辖;2000年,又划为亳州市管辖。
蒙城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其他主要历史人物还有刘金定、高琼、高太后、何惟敬、马玉坤等。
主要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有庄子词、万佛塔、文庙、九鼎灵山寺、双公庙、马玉坤故居、陆公府、板桥战斗纪念馆和雪枫公园等。
利辛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面积195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
西淝河、阜蒙河、茨淮新河、濉阜铁路、京九铁路、界阜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皖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无污染区。
利辛县秦时分属胡、陈,继属楚地;汉魏后分属城父、山桑、颍州、下蔡县地;清代分属阜阳(颍州)、蒙城、涡阳、凤台。
1965年析阜、涡、蒙、凤4县地,组建利辛县,治所在利辛集,2000年划归亳州管辖。
利辛也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区,这里有被称为君子楷模柳下惠(展禽)“坐怀不乱”的地方,也是战国名将伍奢、酒仙刘伶的安葬地。
主要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有白鹭洲休闲度假区、蝴蝶泉休闲度假区、纪家塔、伍奢冢、刘伶墓、湖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