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推移和辐射理论案例

合集下载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第6章区域经济传递理论◆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经典区域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区际要素流动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6.1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1.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2.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包括四类基本要素:(1)传递的起始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

(3)传递对象。

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递渠道。

指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及其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

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1 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分析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提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

“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人口追求高工资流向发达地区。

(2)资本追求高回报流向发达地区。

(3)发达地区存在贸易与市场竞争优势。

二元经济结构中,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出现集聚不经济。

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开始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

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政府在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同时,不应等待扩散效应来消除区域差距,应防止区域差距过大,采取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理论综述

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理论综述

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理论综述一对不发达地区的界定一般而言,不发达地区不一定是贫困地区;但贫困地区必然是不发达地区,它位居不发达地区的最底层,是不发达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中国通常所说的贫困赋有特定的含义,即生活状况未达到温饱、生产状况呈现出萎缩再生产的特征。

可见,不发达是相对的,而贫困则是绝对的。

表现在时间上,不发达地区比贫困地区延续的时段更为长久。

尽管贫困现象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但终究可以铲除;而不发达地区在摆脱贫困后可能仍然是不发达地区。

表现在空间上,贫困地区比不发达地区面要小,我们可以认为一些县、乡属贫困地区,但不易确定哪些省属贫困地区。

反映到发展战略上,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更着眼长远,层次性、综合性更强,而贫困地区的发展战略这方面则相对弱化,但却更具体,操作性更强一些。

不发达地区也不等于是相对衰退区。

虽然从表面上看,两者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严格区别的。

相对衰退区是指那种未参与一个国家的全面经济增长而有着异常庞大的闲置资源,特别是闲置人力资源的那种地区。

相对衰退区可能是多种多样经济状况发展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大大缩小了某一个地区专门生产的那些产品的市场;或者某一地区经济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耗竭;或者由于某一地区的各个市场都被国内外的竞争性商品所霸占;以及由于运输位置的变更、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使已建立起的工业迁往其他地区等。

相对衰退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衰退产业所占的比重大,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已开始出现结构性衰退的征兆。

在相对衰退地区沦为衰退地区之前,适时地对其进行地区再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改造,可以防止这些地区进一步衰退,维持其原有的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促使其加速发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开始新的一轮成长过程。

我们认为,不发达地区是指具有增长潜力、目前还未被挖掘出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

这类地区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占产业结构中的极高比例,生产手段落后,商品率低,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等。

第7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第7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面辐射的两种辐射形式中, 需要指出的是,在面辐射的两种辐射形式中, 摊饼式辐射通常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摊饼式辐射通常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1)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辐射短, 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辐射短, 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辐射短 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 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信 息的流动成本较小, 息的流动成本较小,辐射效率更高 (2)由于居民之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 由于居民之间的思想观念、 由于居民之间的思想观念 活习惯差异较小,在摊饼式辐射推进过程中, 活习惯差异较小,在摊饼式辐射推进过程中, 遇到的阻力也较小, 遇到的阻力也较小,这两点决定了摊饼式辐射 比跳跃式辐射具有更大现实性。 比跳跃式辐射具有更大现实性。
从运输的角度来看,在铁路干线、公路干线 从运输的角度来看,在铁路干线、 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上, 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上,自然资源的流动没 有上下游方向的区别, 有上下游方向的区别,因为上下游方向运输 的成本基本相同。但在大江大河干线上, 的成本基本相同。但在大江大河干线上,由 于水流的方向问题, 于水流的方向问题,自然资源由上游向下游 的流动成本比反方向低。 的流动成本比反方向低。 因此,自然资源从富裕的城市或地区向下游 因此, 输出自然资源,是比较经济的;反之,则是 输出自然资源,是比较经济的;反之, 不经济的。 不经济的。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区域经济 学方面的猜想: 学方面的猜想: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 化进程的初期, 化进程的初期,大江大河沿边的下游的经济 发展速度通常比上游快, 发展速度通常比上游快,因此下游地区往往 先行一步,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 先行一步,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区域经济学的辐射概念 区域经济学的辐射概念 辐射 二、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点辐射、 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四、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业部门评分兴旺部门评分停滞部门评分衰退部门评分军火印刷出版 6.0 冶金 3.2电力设备9.2 金属制品 5.8 石油与煤 2.4运输设备8.5 纸张、纸浆 5.4 食品 2.4化工产品8.2 石料、黏土与玻璃制品 4.4 皮革及其制品0橡胶与塑料制品7.8 家具及室内装修 4.4 纺织8机床7.6 服装 3.8 木材及其制品0.7一般机器制造7.1大致说来,这三种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图3-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度推移理论案例一: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梯度理论对于江苏的划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以长江为界的,江南即苏南,江北即苏北,这和人们对中国的划分也基本一致。

虽然严格从地理和气候上说秦岭、淮河一线才是大致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但在一般人概念里,长江就是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江南是南方,江北是北方。

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南苏北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是以梯度理论为指导的,这在改革开放早期具有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日臻完善,梯度发展理论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甚至成为阻碍苏北经济发展的羁绊。

实践中,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多是优势产业的转移,其目的一是规避关税,二是降低劳动力成本,三是占领市场。

但从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与上述目的相去甚远,多是一些没有优势的落后产业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遗问题。

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抓住时机进行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主动实施“壮士断腕”式的传统产业大转移,后果都不理想,包括从苏南和苏北的实践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活”到现在。

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说,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的战略选择上,不能再沿袭“梯度理论”的思路,被动地接受产业的转移,而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的契机,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案例二:近代的苏州与上海、亚洲“四小龙”等开埠前(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上海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

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

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苏州为“大树”。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

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欠发达地区应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案例三: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纺织产业最早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国家,随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接着又转移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典型的梯度转移过程。

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让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移,这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四:富士康在我国的梯度转移1988年,富士康从海外挥师大陆,并迅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代工厂。

富士康最早从台湾转移到深圳,看中的就是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大陆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富士康开始布局深圳以外的地区,从最初的沿海城市逐渐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目前已经在大陆拥有近20座大型工业园区,员工总数超过80万人之多。

此次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富士康在深圳只留下10万人左右的代工“苹果”的生产线,大部分业务将转移至内地。

对于富士康来说,则意味着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能够得以延续;对于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加快农业向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的机会;对于深圳而言,则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富士康这种低水平的代工模式终于离开了深圳,正符合了产业升级、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的目标。

但短期来看,面对突然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也许“千军万马下广东”的场景将不再重现,本地的财政税收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冲击。

辐射理论案例一: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小城镇分布概况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

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省小城镇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周围。

其中,环京津的镇79个;环石家庄市30公里范围内有41个小城镇,环唐山市30公里内有38个小城镇,以邯郸市为中心方圆30公里内坐落着34个小城镇,环保定市30公里范围内有城关镇8个,张家口市虽为中心城市,但受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影响,小城镇的内聚力不大。

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扩张,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必将逐渐增大,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的格局也将逐步加强。

小城镇沿交通大动脉的侧翼密集分布。

京广铁路两侧15公里的狭长区域内聚集了82个小城镇,位于铁路线上的镇38个,沿京广线66个农村建制镇人口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82741人和436.3万元,高于全省镇均水平61.4%和26.8%。

京九沿线15公里范围内聚集了35个小城镇,沿线穿越17个建制镇,沿京九线28个农村建制镇的财政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平均46.1%。

石德线两侧15公里狭长地带聚集了42个小城镇,位于石德线上的20个镇,沿线36个农村建制镇财政收入镇均527.8万元,高于全省镇均水平53.3%。

以上三条铁路干线两侧15公里区域内,共聚集159个建制镇,占全省小城镇的18.7%;沿线130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6488人,高于全省26.6%,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促使全省小城镇向交通干线发展和聚集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沿渤海湾地区共聚集小城镇68个,占全省总数8.0%,其中61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达到3835.9人,低于全省平均25.2%;镇均财政收入370.4万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可见河北沿海优势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沿海开放潜力很大。

初步形成了四个区域性的小城镇群落。

一是京津保沧地区,即廊坊地区全部、保定北部(10县市)、沧州北部(5个县),该地区聚集30个小城镇,占全省总数15.3%。

二是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京广、石德、石太线为轴心的“+”字形区域,这一地区聚集了151个小城镇,占全省的17.8%。

三是以唐山秦皇岛二市为中心的冀东地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市、港路、矿纵横交错,聚集150个建制镇,占全省17.7%。

四是以邯郸、邢台为中心的冀南地区,聚集了159个建制镇,占全省的18.7%。

可见,河北省小城镇已星罗棋布,且布局渐趋合理,但“小而散”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案例二:上海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大都市,自身的发展很快。

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

其次,上海地势低平,自身面积小,经济规模大,很容易辐射到附近的苏州、嘉兴等地区。

其次,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而且是扼长江“黄金水道”龙头的港口,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

此外,上海在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经济辐射能量的传导路径比较通畅。

有专家预测上海的GDP每增长1%,苏州的GDP增长1.19792%,杭州增长1.22646%,无锡增长1.20845%,宁波增长1.23415%。

可见中心城市的经济的增长,带动周边地区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增长。

案例三: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点辐射依据辐射理论,点辐射一般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这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技术、人才、服务、信息等相对比较充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相对比周边地区先进,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对比较缺乏。

而周边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充裕,但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缓慢,这样通过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大大加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香港85 %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地区。

香港在内地投资设厂6 万多家,其中513 万家在珠三角。

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香港龙头的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圈。

大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进程中,香港、澳门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作为辐射点,通过它们的影响和带动,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区域,其成绩卓然。

但是随着国内外的竞争形势的加剧,粤港澳的经济腹地明显不足,珠江三角洲正在寻求突破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知识和信息型产业。

这样,珠三角有必要寻求更广阔的经济腹地来实现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9+ 2”泛珠三角地区发展战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策略。

在这一区域的发展进程中,同样需要一些辐射点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案例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线辐射在辐射干线上,上下游之间交通方便,人员流动频繁,经济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比较小,经济资源周转快,信息也相对更加畅通,因此辐射的效率更高。

这些干线上的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辐射干线的两翼地区会较高,于是这些干线上的城市和地区通过和两翼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会互相传播,进而实现这些地区的优势互补,也就推进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泛珠三角地区各个省份之间已经形成了密集网络系统,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等辐射干线。

一些省区是靠海的,港口众多,航运发达,其海岸线长占中国海岸线的三分之一是泛珠三角地区的明显的特点。

这条辐射线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沿这条辐射线分布的城市和地区可以非常方便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易和文化交流,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辐射,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向内陆城市和地区进行流动和传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和窗口。

依据泛珠三角地区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泛珠三角地区整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确立几大轴线:海路的轴线主要有( 1) 由厦门—粤东—珠三角—粤西—桂南—河内—东南亚沿海轴线;( 2) 珠江、韩江、鉴江、湘江、湄公河—澜沧江等沿江经济轴线;( 3) 珠三角—香港—台湾海路发展轴线。

陆上发展轴线主要以“大珠三角”为中心,包括( 1) 大珠三角—长沙—武汉—郑州南北向轴线;( 2) 大珠三角—湛江—海口南北向轴线( 3) 大珠三角—贵阳—重庆—成都轴线;( 4) 大珠三角—南宁—昆明发展轴线;( 5) 大珠三角—湛江—防城—河内—万象—曼谷轴线;( 6) 大珠三角—赣州—南昌发展轴线等。

案例五: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面辐射根据辐射的特点,面辐射可以分为两类,摊饼式辐射和跳跃式辐射。

广东省和周边省份之间的辐射是属于摊饼式的辐射,首先从交界处开始,逐渐向后推移。

泛珠三角区域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经济合作具有历史悠久、联系紧密、互补性强。

面辐射对于泛珠三角地区有更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泛珠三角九省区都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区,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跟珠江有关,与珠江流域的流向、与珠江最后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有着相互关联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第二,这一地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成本较小;第三,这些地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居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差异比较小,辐射推进进程中遇到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辐射的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