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纪大讲堂中国城市化进程观后感
2023年城市化心得体会

2023年城市化心得体会在2023年,全球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对这个大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在城市间蔓延,各种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
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购物、娱乐、就业等各种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比如,出行变得更加便捷,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同时各种出行方式的智能化和多样性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选择。
其次,城市化带来的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
城市作为经济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职业机会、教育机会和创业机会。
大企业、创新企业的聚集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也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同时,城市中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机会。
这使得人们对于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口过度集中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了城市的人口密度迅速增大,这给城市的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很多问题。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了城市中不容忽视的难题。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均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中的贫富差距也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
一方面,通过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例如,在交通方面,政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鼓励人们使用地铁、公交等方式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在环境方面,政府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推行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需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城市居民的福祉和幸福感。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也需要关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平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第一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读后感在看完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主任研究员李津逵教授对于《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的视频后,我感触颇深。
李教授主要考虑的是民生问题,他以“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作为例子来思考。
另外李教授还讲述了他认为的历史给我们城市化的机遇背后给我们的使命:1、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可持续的城市化2、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有产者得城市化3、中国的城市化有可能并应该快乐着的。
还告诉我们如何安置农民,如何解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地区的发展差异。
在李先生的激情澎湃充满幻想的演讲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户籍制度问题。
为什么会有农民工这个词汇?李先生也讲到了农民工这个词首先就带有歧视的意味。
为什么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中不能享受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的待遇?归根结底还是户籍制度引起的歧视。
王鲁湘老师说的:“他们当时所有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要回城,为什么呢。
因为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世界里,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到城市里面生活。
”在这里,改变自己的身份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户口从农村户口转变成非农业户口。
在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有严重的缺陷。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两者的政治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规定和做法上还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可以为什么会有这种户籍制度来区分城市与农村人呢?这首先就不符合人人平等的观念,从法律上就划分出了等级。
再者我们来看一下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到底存在哪些差别:1、我国选举法第16 条规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换句话说,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四个农村选民才顶一个城市选民。
而农村代表与城市代表划分的依据正是户籍。
此外,从全国人大历年的代表构成看,第一届农民代表占 5.14%;第二届占 5.46%;第三届占 6.87%;第四届占 29.4%;第五届占20.9%;第六届占11.7%;第七届与工人代表合占23%;第八届占9.4%;第九届占8%。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观后感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观后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观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得知李教授希望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可持续的、多元化的、有产的,创造让人们幸福的城市。
就城市化进程的问题,我得出了以下的思考与总结。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化的突然性,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的城市化由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到了改革快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他们就是我们称为的“农民工”。
而恰恰就是亿万的农民抓住了这个机遇。
农村劳动力进城,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留在农村的儿童、妇女和老人,简称“61、38、99”部队,他们耕种土地,反而粮食产量增加了。
但是我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粮食紧缺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以后的农业生产也应该依靠高科技术,而不是让老人妇女去种地。
由于城市的土地有限,而人口又过多,也带来了房价高,以及农村户口的孩子没学上等一系列问题。
视频中的李教授认为,城市不应该歧视农村人口,而应该尽可能的接纳他们,尽可能的接纳更多的人进入城市。
由此产生的城市拥挤等问题,李老师认为中国人民是适合群居的人口,拥挤并不代表不能生存,多元化的城市才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他把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称之为“生态逃难”。
但是我认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尽可能的接纳人口流入会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治安管理等不利影响。
所以应该根据城市环境承载力以及不同城市的性质来接纳拥有不同技能的劳动力,才是更有利于这个城市发展的措施。
比如上海,应该多接纳高技术人才,而不是大量的农民工。
但是,外来农民工的落户城市将是一个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的大问题。
他们的第一代是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城市,将来还是要回到农村。
而第二代则是出生在农村,长大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其内心中也有落户城市的想法。
纪录片城市化观后感

纪录片城市化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关于城市化的纪录片,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纪录片里展现的城市化进程,那真是像一场汹涌的浪潮,把一切都卷进了一个全新的漩涡。
镜头里,那些曾经熟悉的乡村田园,逐渐被高楼大厦、宽阔马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所取代。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一个画面,在一片老旧的城区,有一条狭窄的小巷。
以前啊,这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大清早,卖早点的摊位热气腾腾,油条在油锅里翻滚,那滋滋的声音仿佛是小巷在打着欢快的节拍。
摊主熟练地翻动着油条,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一边和熟客们打着招呼,唠着家常。
上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手里拿着刚买的热气腾腾的包子,一边吃一边嬉闹着跑向学校。
可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条小巷也面临着改造。
那些熟悉的摊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机器声和施工的围栏。
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一堆堆的建筑材料和忙碌的工人。
还有一个场景,是关于拆迁的。
有一户人家,在老房子里住了几十年,房子虽然破旧,但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
当拆迁通知下来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无奈和不舍。
老太太抚摸着旧家具,眼里闪着泪花,嘴里念叨着:“这椅子是当年结婚的时候打的,用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啊。
” 老爷子则默默地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熟悉的街道,一声不吭。
他们的子女在一旁安慰着,可心里也明白,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后来,他们搬进了新的小区,高楼大厦,环境优美。
可那种邻里之间的亲近感却淡了许多。
以前在老房子,大家随时可以串门,借个酱油醋什么的,现在关上门,谁也不认识谁。
看到这些,我就忍不住想,城市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条件,还是那份逐渐远去的温暖和亲切?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
我们有了更多的商场、更多的娱乐设施,但我们好像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比如,小时候那种在田野里奔跑、捉泥鳅的快乐;比如,邻里之间互相帮忙、亲如一家的情谊。
但话说回来,城市化也确实带来了很多好处。
关于对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看法

关于对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看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迅猛推进。
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使得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然而,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
城镇化不仅仅是提供了更多的城市职位,而是应该致力于提高全国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此,城镇化进程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
其次,城镇化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资源的浪费等。
因此,城镇化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质量,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力度。
再次,城镇化进程也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感。
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人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此外,城市发展也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只有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另外,城镇化进程还应注重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平衡发展。
城镇化不应仅仅是城市的发展,而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的统一推进。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民城镇化。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鼓励农民参与城市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
最后,城镇化进程还需要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建设应该科学规划、系统规划,注重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因盲目发展而带来的恶果。
同时,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与思考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正在加速推进,成为中国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中
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经济总量已超过农村经济总量。
今天,中国
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特点及影响要详细探讨。
首先,随着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城市的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包括交通、电力和水处理等服务的大规模迁移,让城市变得更具竞争力。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当前,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消费,推动了城市服务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尤其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缺乏社会
保障,贫困程度较深,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力。
此外,城市环境也受到负面影响,通胀、空气污染等问题正在加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后,应当看到,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要把它建设得更好,就需要加强有关领
域的政策制定和法律监管。
应积极探索和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弥补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维护他们的权益;同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范城市秩序,最大程度地改善
城市生活质量。
总之,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也留下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次城市化进程涉及了政策、法律、社会保护以及环保等经济领域及其权力。
未来,要在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实现城市化的绿色发展,就必须以法治性和公共利益为中心,加强政府和社会合作,确保政府公平和有效地实施城市化政策,使之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引擎。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范文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对城市化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
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人们从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而城市作为现代化的代表,集中了科技、文化、信息等现代元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为社会经济带来许多机遇,如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等。
同时,城市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户籍制度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解决和改善,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再次,城市化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化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资源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
例如,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市场。
另外,城市也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城市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城市化,不同地区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城市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艺术、娱乐等元素,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外,城市化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总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解决和改善,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在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中,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改变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我对城市化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城市化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在城市中,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物,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和观念。
这样的接触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此外,城市化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
城市中的学校和企业更多,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使我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城市化给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便利。
在城市中,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生活更加舒适。
我可以随时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娱乐设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城市中的医疗和救助机构也更加齐全,可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和紧急救助,让我感到更加安心和放心。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城市的拥堵和污染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汽车的增多,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城市中的空气和水污染也愈发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不平等。
城市中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些人生活富裕,而另一些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不平等让社会的和谐性受到了威胁,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这种差距,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了机遇和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合作与创新,我们才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为所有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更好生活质量的追求,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大讲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观后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就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以前我一听到中国城市化发展很快,我都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如今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也会出现问题,甚至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发展。
今天上课看了李津逵老师对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思考后,我的感触很深。
我自己课后做了思考,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原来以前的我是很“幼稚”的。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的思考吧:
关于城市化,李先生讲了三个观点:可持续的、有产者的和快乐的拥挤的生活。
这三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我赞同的是可持续的观点。
因为现如今的社会追求的是可持续的社会,和谐的社会,所以中国在追求城市化的时候应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们的土地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在进行高速城市化发展的时候,必须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李先生在开始时已经说到中国是目前最大的建筑浪费国,拆迁浪费国,还有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消耗的是世界上54%的水泥,34%的钢铁等等,这些都能看出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过不了多久我们的能源资源将不能满足我们的城市化的需求,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将会停滞,到那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将处在高危的临界点上。
我们不能到那时候才知道后悔,现在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点。
再者李先生提出:我们要拥挤并快乐的生活着。
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口是世界最多的,可是我们的国土不是最大的,这已经让我感觉到人太多很拥挤了。
我们常常有面临住房拥挤,交通拥挤等状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法以乐观,快乐的心情来接受。
所以我无法认同在拥挤的生活中能感到快乐。
还有后来李先生又提到让内陆地区的人们尽可能迁到沿海地区,这也是我非常不认同的观点。
如果真的那样的话,有没有想过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生活压力会有多大。
就拿他们的就业来说,我们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劳动力太多,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有很多人会找不到工作,那时候他们怎么生活:即使那些找到工作的人们,为了那有限的岗位,必须花费太多的心力去争取,他们也会有很大压力,会很压抑,他们也会不能快乐地生活的。
这些都是我看了视频后的一些感想,主要是针对李先生的观点而发。
但是我又通过查了些资料,自己还有些对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我国现在正处在高速城市化阶段,过度的城市化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㈠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
当前城市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范围和人口规模的扩张。
比如在城市买套房子,就给予城市户口;因各种圈占土地,郊区变成市区,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也有工业第三产业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扩张。
但是,有些城市的人口膨胀非常厉害,而其动力不是来自于工业化或者说第三产业的发展。
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最重要的前提,它们直接造成城市的劳动力需求,保证城市扩容的人口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
离开了这个前提,离开了产业基础,盲目地扩大人口,会导致社会的极度不稳定。
㈡政府的过度消费。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政府当局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或者策略,与此相联系,城市化运动中的过度城市化,也就包括政府的过度消费。
或者说,过度的政府消费,自然成为中国这样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城市化运动中的基本特征之一。
公务员和编制外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公款消费数额巨大,政府楼堂馆所豪华气派,这实际上是现代化成果的不正当不健康的消耗。
在有些城市,政府的消费非常大。
有些地方的县政府,办公大楼里豪华的电梯,庞大的空调,加上物管费,每年支出费用极大,这是很大的浪费。
应该把这些过度消费的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改善经济技术基础,增加物质储备,提高抗击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
㈢过度的资源消耗与污染。
这一点,有许多报道和研究。
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透支、水透支、环境透支,已经非常严重,人们深有同感。
现在即使到农村去,许多地方也是污水一片,奇臭无比。
城市里出现地面开裂或下沉、地下水资源枯竭、噪音、粉尘、废气、酸雨、沙尘、热岛效应等现象。
恶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甚至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过去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说苏州和杭州是人间天堂。
现在,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真正称为人间天堂呢?假如我们不计后果地建设,把自己生活的地方污染到很严重的程度,终将有一天这个地方会成为死亡之域,经济发展再好,又有什么用?这是一件非常恐惧的事情。
㈣过度的非人本指标。
城市化应该以人为本,致力于建设一个宜居城市,为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条件。
除了环境的宜居之外,还有生活的宜居,工作的宜居,文化的宜居。
这就要求一切发展的举措,都要以人为本。
各种规章、制度、管理目标的提出,都要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的地位上考虑。
要明白,非人本指标与宜居城市的目标是不协调的。
过度的非人本指标存在于很多方面,比如市容的过度美化,造成很大浪费。
为了城市的美观,造成老百姓生活的不方便,这就是非人本指标。
在我们的城市,城管是一个工作难度最大的部门,也是一个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部门。
有个城市曾经有人公开在店门口贴了“城管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其实不管理肯定是不行的,问题是怎么管,
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用什么方法管。
群众对城管意见那么大,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管理的某些指标具有非人本化的性质。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拆迁,也具有非人本化的性质。
旧城改造是必要的,特别是城市的商业区、文化区、窗口地区和基础设施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条件,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但是,为了拉动房地产市场,不加区别地针对居民区的拆迁改造,只会增加群众负担,加重群众生活成本。
国外有些城市,富人住郊区甚至远郊的别墅,公寓区、贫民区在市区。
我们反过来,拆迁的困难户都转移到远郊,经济适用房多数建在远郊,他们的生活成本仅交通费就要多花许多。
城市的建设为富人考虑多,为穷人考虑少。
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前那么长时间有棚户区,过去每个城市都有棚户区,就是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方,有的甚至是有点破烂的地方,因为居民的经济水平不一样,所以棚户区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现在美化城市要把那些旧民房大片地拆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人为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一些市区边缘的民房拆掉之后,没有便宜的地方能租住。
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或近或远将面对的重要挑战。
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将大大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觉“生活更美好”;处理的不好,将延缓甚至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向前发展,也会使城市化发展失去原有之义。
我希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能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