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心起搏点分析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蛙心起搏点实验实验目的:研究蛙心的起搏点,并观察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蛙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刀具、药物(如阿托品、草酸等)、心脏刺激电极、生理平台、心率计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
b.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显微镜完好,刀具锋利,并准备好其他所需材料。
c. 准备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安静、整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蛙心解剖:a. 用无菌刀具将蛙的胸壁切开,露出心脏。
b. 将心脏与外界血液供应断开,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心脏表面,以提高观察质量。
c. 复查并确保心脏暂时停止跳动。
3. 观察起搏点:a. 将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平台下方,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
b. 仔细观察心脏表面,寻找起搏点。
c. 利用药物(如阿托品)抑制或刺激起搏点,观察心脏跳动的变化。
4. 记录实验数据:a. 使用心率计测量心脏的跳动频率,记录下每次实验前后的心率变化。
b. 记录药物对心脏跳动的影响,包括频率和节律等。
实验结果:1. 观察到了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心脏的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阿托品等药物能够抑制起搏点的作用,使心率降低或心脏跳动节律异常。
实验结论:1. 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3. 起搏点的功能可受到药物的影响,药物抑制起搏点可导致心率下降或心脏节律异常。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并尽量减少实验对动物的伤害。
2. 做好实验器材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避免实验材料的交叉污染或误伤。
4.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并正确处理实验动物。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讨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
蛙心起搏点是指蛙心脏
中控制心跳的区域,它可以产生电信号并传导到心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脏收缩。
通过观察和分析蛙心起搏点的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生理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我们需要一些新鲜的蛙心脏样本,显微镜和心电图仪等设备。
接下来,我们将蛙心脏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起
搏点的位置和形态。
同时,我们可以使用心电图仪记录下蛙心起搏点产生的电
信号,并分析其频率和振幅等参数。
在观察实验中,我们发现蛙心起搏点位于心脏的右心房,它呈现出规律的跳动
节律。
通过心电图仪记录下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呈现出
一定的频率和振幅,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对心脏起搏点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
分析。
通过这个观察实验,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蛙心起搏点的位置和形态,还对
其产生的电信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数据和观察结果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脏的生理活动,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
多的科学依据。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
将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
努力,能够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更多的贡献。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泵血和供氧的作用。
心脏的正常跳动依赖于起搏点的自主性激活。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蛙心的起搏点,探究其激活和节律调节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活体蛙- 麻醉剂- 显微镜- 显微针- 心电图记录仪2. 实验步骤:a. 将蛙置于麻醉剂中,待其进入麻醉状态。
b. 切开蛙的胸腔,暴露心脏。
c. 使用显微针轻轻触碰蛙心,刺激其起搏点。
d. 通过显微镜观察心脏起搏点的激活情况。
e. 使用心电图记录仪记录蛙心的电活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蛙心的起搏点位于心房的上部,称为窦房结。
2. 刺激窦房结后,心脏开始跳动,产生心电图。
3. 心电图记录显示,蛙心的起搏点激活后,心房和心室依次收缩,形成一次完整的心跳。
4. 蛙心的起搏点具有自主性,即即使刺激消失,心脏仍能保持一定的节律。
实验讨论:1. 蛙心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与人类心脏的窦房结相似。
这表明蛙与人类在心脏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2. 蛙心的起搏点的自主性是心脏保持正常跳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能够独立产生电激活,促使心脏肌肉收缩。
3. 蛙心的起搏点的节律调节机制可能与离子通道的开闭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这些离子通道的特性和调控机制。
实验意义: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我们对心脏的起搏和节律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研究心律失常和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人类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结论:蛙心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具有自主性和节律调节机制。
通过对蛙心的观察实验,我们对心脏的起搏和节律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实验为心脏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蛙心起搏点的离子通道特性和调控机制,以及与人类心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篇一:蛙心起搏点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实验目的】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实验方法和步骤】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
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实验观察项目】观察蛙的心不同部位的跳动频率【实验结果】单位:次/分同样的道理,当结扎房室沟后,自律性比心房差的心室潜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奋能力。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与分析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与分析【实验目的】利用局部温度的改变和结扎的方法来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并比较蛙心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实验原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位的自律性高低不同。
哺乳动物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兴奋并依次通过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整个心脏兴奋,表现出统一的收缩和舒张。
由于窦房结是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故称为心脏起搏点。
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而不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当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表现出来,使心脏产生异位节律。
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其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它产生的兴奋传到心房、心室而引起收缩。
用改变局部温度和结扎不同部位,可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实验对象】蛙或蟾蜍。
【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小试管、滴管、丝线、任氏液。
【实验步骤与观察】1.标本的制作(1)取蛙或蟾蜍一只,沿头部正中至颈部的凹陷即枕骨大孔处,将探针垂直刺入1~2mm,先将针转向头部,进入颅腔内并向各方向搅动,破坏脑组织;再将针头退出颅腔,转向下刺入椎管内,反复提插转动破坏脊髓,直到四肢完全松弛,再取出探针。
将蛙移至蛙板上,用大头钉固定四肢。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的皮肤,再沿中线剪开胸骨,即可见到心包包裹着的心脏。
(2)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心脏。
用蛙心夹在心室的舒张期夹住少许心尖,轻轻提起蛙心夹,将心脏倒置吊起。
2.实验观察(1)先参照图2-7识别蛙的心房、心室和静脉窦。
仔细观察它们的跳动顺序,再计数它们各自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图2-7 蛙心脏结构的观察(2)先用盛有400C左右热水的小试管接触心房、心室和静脉窦;再用小冰块接触心房、心室和静脉窦。
分别记录各部位心跳的次数有何变化。
3.用丝线结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沟,观察和记录心房、心室、静脉窦的搏动变化,如一段时间后心室尚未恢复跳动,可用刺蛙针刺激一下心室,观察有何变化。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来调控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保证血液的循环。
蛙心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心脏的起搏点和心脏节律的调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蛙心的起搏点活动,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蛙心、显微镜、心电图记录仪等。
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置在显微镜下,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以便观察到心脏细胞的细微变化。
然后,将心电图记录仪连接到蛙心上,记录心脏的电信号。
最后,通过给蛙心施加一定的刺激,观察蛙心的起搏点活动。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蛙心起搏点活动表现为周期性的电信号波动。
起搏点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舒张期和收缩期。
在舒张期,起搏点的电信号较弱,心脏肌肉松弛,允许心腔充盈。
而在收缩期,起搏点的电信号增强,心脏肌肉收缩,将血液推向全身。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当蛙心受到外界刺激时,起搏点的活动会发生变化。
刺激的方式可以是机械性的,如轻轻触摸蛙心,或者是化学性的,如给蛙心注射一定浓度的药物。
这些刺激可以引起起搏点的频率增加或减少,从而改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节律。
这说明起搏点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蛙心起搏点的自律性。
即使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蛙心的起搏点仍然能够产生电信号并调控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这表明起搏点具有自主生成电信号的能力,而不依赖于外界刺激。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蛙心的起搏点活动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起搏点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此外,蛙心起搏点具有自主生成电信号的能力,不依赖于外界刺激。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起搏点活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起搏点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生命的稳定至关重要。
而心脏的起搏点则是心脏跳动的源泉,控制着心脏的节律。
本实验旨在观察蛙心的起搏点,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其特点和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蛙心、显微镜、玻璃片、生理盐水和实验记录表。
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置在玻璃片上,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保持蛙心的湿润。
然后,使用显微镜放大蛙心,观察心脏的起搏点。
在观察的同时,记录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规律,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蛙心的起搏点位于心脏的一侧,通常是右心房或窦房交界处。
这个起搏点被称为窦房结,它是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
窦房结产生的电信号会传导到心脏的其他部位,引发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使心脏跳动。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蛙心的跳动频率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当我们在实验室中增加温度时,蛙心的跳动频率明显增加;而在较低温度下,蛙心的跳动频率则减慢。
这表明温度对窦房结的自律性有一定影响,高温刺激可以加快心脏跳动,而低温则会减缓心脏跳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蛙心的起搏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
通过刺激蛙心附近的神经,我们发现可以改变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
例如,当刺激迷走神经时,心脏跳动的频率会明显减慢;而刺激交感神经则会加快心脏跳动。
这说明神经系统对于窦房结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蛙心起搏点的特点和机制。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最主要起搏点,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同时,窦房结的自律性受到温度和神经系统的调控。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对蛙心起搏点的初步观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例如,窦房结的电信号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温度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来解答。
总之,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重要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案例分析
知识链接
一、心传导系统组成:
• 窦房结 • 房室结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网
功能:
产生和传导冲动
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
右束支
心传导系统组成:
右束支
左束支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1)自律性的概念
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因素 的作用下,能自动地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特性
(2)各部位自律性高低 窦房结90-100次/分 房室结40-60次/分 普肯野纤维15-40/分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3)正常起搏点与潜在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窦性心律:有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心脏自律组织因受窦房结
兴奋的控制,不表现其自律性。 异位起搏点:当窦房结的自律性异常降低或潜在起搏
点的自律性过高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 性就可以表现出来,成为异位起搏点。 异位心律:由异位起搏点控制的心律。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斯氏第二结扎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斯氏结扎记录表
实验项目
正常对照 第一结扎 第二结扎
静脉窦
搏动频率(次/min)
心房
心室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实验结果】
1. 没有结扎窦房沟之前,静脉窦和心房、心室的跳动频率一样。
2. 结扎窦房沟之后,静脉窦的跳动频率基本不变,心房和心室 的跳动频率比原来明显变慢。
3. 结扎房室沟之后,静脉窦的跳动频率基本不变,心房的跳动 频率稍微比心室的跳动频率快。
实践与思考
在实训过程中,分别把蛙心窦房沟结扎和房室沟 结扎后,观察到心室搏动频率是否相同? 为什么?
蛙是两栖动物,它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 情况下,受静脉窦“超速驱动压抑”的控制,其心房和心 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所以正常情况下,蛙 的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跳动速率是一样的。当结扎窦 房沟时,静脉窦兴奋的传导受阻,其驱动中断,“超速压 抑”解除。这时,心脏中自律性较差的部位心房和心室潜 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 奋能力。所以结扎窦房沟后,心房和心室还能够跳动。 由于在自律性很高的静脉窦的兴奋驱动下,潜在起搏点“ 被动”兴奋的频率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自动兴奋频率。所 以结扎窦房沟后,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会明显比静脉 窦慢。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四、操作与观察
1. 破坏脑和脊髓 取蛙或蟾蜍一只,沿头部正中至颈部的凹陷即枕骨大 孔处,将探针垂直刺入1~2mm,先将针转向头部, 进入颅腔内并向各方向搅动,破坏脑组织;再将针头 退出颅腔,转向下刺入椎管内,反复提插转动破坏脊 髓,直到四肢完全松弛,再取出探针。 2.暴露心脏 (1)左手持镊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剪开 一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 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
三、心肌传导性
优势传导通路
窦房结
房室交界区
心房肌
房室束
普肯耶纤维网 心室肌
左右束支
传导途径
四、正常体表心电图(ECG)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2)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 的腹肌,用剪刀在腹肌上剪 开一个小口,沿身体正中方 向剪开剑突和胸骨,再沿皮 肤切口方向剪断左右乌啄骨 、锁骨及提臂肌,使胸腔打 开。 (3)用眼科镊提起心包膜 ,用眼科剪剪开,暴露心脏
。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3.观察心脏
1-心室;2、3-心房;4-静脉窦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心脏的腹面观: 蛙的心脏有一个心室,上方有两个心房,心房和心室之间有
房室沟,心室右上方有一动脉圆锥,它是动脉根部的膨大,后端 与心室相通,前端分为2支,即左右动脉干。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心脏的背面观:用蛙心夹夹住心室尖端少许肌肉, 将心室翻向头侧,观察背面,可见位于两个心房下 端与之相连的静脉窦,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 色半月形界线(条纹),称为窦房沟。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一、目的与内容
(一)目的 通过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蛙心的结构。利用斯氏结扎的方法 观察蛙心起搏点和各部分的自律性活动情况,加深理解心脏的自律性 和传导性。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二)内容 1.观察蛙(或蟾蜍)心的解剖结构。 2.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二、材料与用品
(一)材料 活蛙(或蟾蜍) 。
(二)器具 手术器械一套、蛙板、蛙心夹、滴管、细线、
秒表、任氏液等。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三、实验原理
两栖类动物传导系统组成:静脉窦、窦房沟、房室沟。 生理特性:
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并不相同, 其中静脉窦自律性最高,是主要起搏点,正常情况下 心脏的搏动频率取决于静脉窦。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4.观察心搏过程
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并用秒表记录心搏 频率。注意心室收缩时容积和颜色的变化。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5.斯氏结扎与观察
(1)作斯氏第1结扎 ①用眼科镊在左右动脉干下穿一线备用,将心尖翻向头端 ,暴露心脏背面,然后将放置在动脉干下的那条线在窦房沟 处做一次结扎,即为斯氏第1结扎。 ②观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可见心房、心室立即 停止搏动,而静脉窦仍继续搏动。 ③记录结扎窦房沟后几分钟心房才恢复搏动,待心房恢复 搏动后,记录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重复记录3次,取平均 值。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斯氏第一结扎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2)作斯氏第2结扎
①在房室沟处穿线,并作第2次结扎,即斯氏第2结扎。 ②观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可见心房、静脉窦仍继续 搏动,而心室则停止搏动。 ③记录结扎房室沟后几分钟心室才恢复搏动,待心室恢复搏动 后,记录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重复记录3次,取平均值。
窦房沟、房室沟是潜在的(次位)起搏点,正常状 态下它们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 被主要起搏点的节律所掩盖。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正常心脏活动顺序:静脉窦 心房 心室。 但是当静脉窦起搏点的兴奋不能传到窦房沟、房室 沟时,窦房沟、房室沟的兴奋也可引起心脏的搏动。 本实验用斯氏结扎法先后结扎蟾蜍的主要和次位起 搏点,观察它们的自动节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