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蛙心起搏点实验实验目的:研究蛙心的起搏点,并观察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蛙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刀具、药物(如阿托品、草酸等)、心脏刺激电极、生理平台、心率计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
b.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显微镜完好,刀具锋利,并准备好其他所需材料。
c. 准备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安静、整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蛙心解剖:a. 用无菌刀具将蛙的胸壁切开,露出心脏。
b. 将心脏与外界血液供应断开,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心脏表面,以提高观察质量。
c. 复查并确保心脏暂时停止跳动。
3. 观察起搏点:a. 将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平台下方,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
b. 仔细观察心脏表面,寻找起搏点。
c. 利用药物(如阿托品)抑制或刺激起搏点,观察心脏跳动的变化。
4. 记录实验数据:a. 使用心率计测量心脏的跳动频率,记录下每次实验前后的心率变化。
b. 记录药物对心脏跳动的影响,包括频率和节律等。
实验结果:1. 观察到了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心脏的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阿托品等药物能够抑制起搏点的作用,使心率降低或心脏跳动节律异常。
实验结论:1. 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3. 起搏点的功能可受到药物的影响,药物抑制起搏点可导致心率下降或心脏节律异常。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并尽量减少实验对动物的伤害。
2. 做好实验器材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避免实验材料的交叉污染或误伤。
4.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并正确处理实验动物。
青蛙心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青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分析青蛙心脏的起搏点和搏动规律。
3. 探讨青蛙心脏在离体后的生理活动。
二、实验原理青蛙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结构,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传感器或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青蛙一只2. 实验工具: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四、实验步骤1. 暴露青蛙心脏(1)取青蛙一只,用手术刀在背部中央剪开皮肤,暴露脊柱。
(2)用手术剪剪开脊柱两侧的肌肉,暴露心脏。
(3)用眼科镊提起心包膜,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2. 观察心脏结构(1)观察心脏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2)观察心房、心室的结构和连接关系。
3. 分析起搏点和搏动规律(1)用蛙心夹夹住心脏,连接到计算机采集系统。
(2)观察心搏曲线,分析起搏点和搏动规律。
4. 离体心脏实验(1)将青蛙心脏取出,放入任氏液中。
(2)观察离体心脏在任氏液中的搏动情况,记录搏动时间。
五、实验结果1. 青蛙心脏呈暗红色,心脏左右两侧对称,心房、心室界限清晰。
2. 心脏起搏点位于静脉窦,心搏曲线显示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3. 离体心脏在任氏液中能维持约2小时的搏动。
六、实验讨论1. 青蛙心脏结构简单,起搏点明确,为研究心脏生理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2. 心搏曲线分析显示,青蛙心脏的起搏点和搏动规律与哺乳动物相似,具有一定的生理学意义。
3. 离体心脏实验表明,青蛙心脏在离体后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搏动,为研究心脏离体生理学提供了参考。
七、实验结论1. 青蛙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结构,起搏点明确,心搏曲线显示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讨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
蛙心起搏点是指蛙心脏
中控制心跳的区域,它可以产生电信号并传导到心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脏收缩。
通过观察和分析蛙心起搏点的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生理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我们需要一些新鲜的蛙心脏样本,显微镜和心电图仪等设备。
接下来,我们将蛙心脏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起
搏点的位置和形态。
同时,我们可以使用心电图仪记录下蛙心起搏点产生的电
信号,并分析其频率和振幅等参数。
在观察实验中,我们发现蛙心起搏点位于心脏的右心房,它呈现出规律的跳动
节律。
通过心电图仪记录下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呈现出
一定的频率和振幅,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对心脏起搏点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
分析。
通过这个观察实验,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蛙心起搏点的位置和形态,还对
其产生的电信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数据和观察结果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脏的生理活动,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
多的科学依据。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
将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
努力,能够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更多的贡献。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泵血和供氧的作用。
心脏的正常跳动依赖于起搏点的自主性激活。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蛙心的起搏点,探究其激活和节律调节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活体蛙- 麻醉剂- 显微镜- 显微针- 心电图记录仪2. 实验步骤:a. 将蛙置于麻醉剂中,待其进入麻醉状态。
b. 切开蛙的胸腔,暴露心脏。
c. 使用显微针轻轻触碰蛙心,刺激其起搏点。
d. 通过显微镜观察心脏起搏点的激活情况。
e. 使用心电图记录仪记录蛙心的电活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蛙心的起搏点位于心房的上部,称为窦房结。
2. 刺激窦房结后,心脏开始跳动,产生心电图。
3. 心电图记录显示,蛙心的起搏点激活后,心房和心室依次收缩,形成一次完整的心跳。
4. 蛙心的起搏点具有自主性,即即使刺激消失,心脏仍能保持一定的节律。
实验讨论:1. 蛙心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与人类心脏的窦房结相似。
这表明蛙与人类在心脏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2. 蛙心的起搏点的自主性是心脏保持正常跳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能够独立产生电激活,促使心脏肌肉收缩。
3. 蛙心的起搏点的节律调节机制可能与离子通道的开闭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这些离子通道的特性和调控机制。
实验意义: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我们对心脏的起搏和节律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研究心律失常和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人类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结论:蛙心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具有自主性和节律调节机制。
通过对蛙心的观察实验,我们对心脏的起搏和节律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实验为心脏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蛙心起搏点的离子通道特性和调控机制,以及与人类心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生理学蛙心起搏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蛙心起搏点的生理学意义;2. 掌握蛙心起搏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实验结果,了解不同因素对蛙心起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蛙心起搏实验是生理学实验中的一种,主要研究心脏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
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蛙心的起搏点、起搏频率、兴奋传导等指标,分析不同因素对蛙心起搏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2. 材料:蟾蜍(或青蛙)一只,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1. 暴露动物心脏:取蟾蜍(或青蛙)一只,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蛙板上。
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人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顿角方向剪开皮肤。
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人(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充分暴露。
2. 连接仪器:将蛙心夹固定在蛙心上,通过张力传感器连接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蛙心的起搏曲线。
3. 观察起搏点:调整蛙心夹的位置,寻找起搏点。
在起搏点处,蛙心的兴奋传导速度最快,起搏频率最高。
4. 观察起搏频率:在起搏点处,记录蛙心的起搏频率。
5.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因素(如温度、灌流液、药物等)对蛙心起搏的影响。
6. 实验结束:将蟾蜍(或青蛙)放回实验箱中,观察其恢复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起搏点:实验中成功找到了蛙心的起搏点,起搏点位于心脏的右心房。
2. 起搏频率:在正常条件下,蛙心的起搏频率约为100-150次/分钟。
3. 不同因素对起搏的影响:(1)温度: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蛙心的起搏频率逐渐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心肌细胞的代谢加快,导致自律性增加。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来调控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保证血液的循环。
蛙心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心脏的起搏点和心脏节律的调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蛙心的起搏点活动,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蛙心、显微镜、心电图记录仪等。
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置在显微镜下,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以便观察到心脏细胞的细微变化。
然后,将心电图记录仪连接到蛙心上,记录心脏的电信号。
最后,通过给蛙心施加一定的刺激,观察蛙心的起搏点活动。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蛙心起搏点活动表现为周期性的电信号波动。
起搏点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舒张期和收缩期。
在舒张期,起搏点的电信号较弱,心脏肌肉松弛,允许心腔充盈。
而在收缩期,起搏点的电信号增强,心脏肌肉收缩,将血液推向全身。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当蛙心受到外界刺激时,起搏点的活动会发生变化。
刺激的方式可以是机械性的,如轻轻触摸蛙心,或者是化学性的,如给蛙心注射一定浓度的药物。
这些刺激可以引起起搏点的频率增加或减少,从而改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节律。
这说明起搏点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蛙心起搏点的自律性。
即使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蛙心的起搏点仍然能够产生电信号并调控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这表明起搏点具有自主生成电信号的能力,而不依赖于外界刺激。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蛙心的起搏点活动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起搏点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此外,蛙心起搏点具有自主生成电信号的能力,不依赖于外界刺激。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起搏点活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起搏点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生命的稳定至关重要。
而心脏的起搏点则是心脏跳动的源泉,控制着心脏的节律。
本实验旨在观察蛙心的起搏点,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其特点和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蛙心、显微镜、玻璃片、生理盐水和实验记录表。
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置在玻璃片上,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保持蛙心的湿润。
然后,使用显微镜放大蛙心,观察心脏的起搏点。
在观察的同时,记录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规律,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蛙心的起搏点位于心脏的一侧,通常是右心房或窦房交界处。
这个起搏点被称为窦房结,它是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
窦房结产生的电信号会传导到心脏的其他部位,引发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使心脏跳动。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蛙心的跳动频率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当我们在实验室中增加温度时,蛙心的跳动频率明显增加;而在较低温度下,蛙心的跳动频率则减慢。
这表明温度对窦房结的自律性有一定影响,高温刺激可以加快心脏跳动,而低温则会减缓心脏跳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蛙心的起搏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
通过刺激蛙心附近的神经,我们发现可以改变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
例如,当刺激迷走神经时,心脏跳动的频率会明显减慢;而刺激交感神经则会加快心脏跳动。
这说明神经系统对于窦房结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蛙心起搏点的特点和机制。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最主要起搏点,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同时,窦房结的自律性受到温度和神经系统的调控。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对蛙心起搏点的初步观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例如,窦房结的电信号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温度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来解答。
总之,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重要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篇一:蛙心起搏点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实验目的】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实验方法和步骤】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
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实验观察项目】观察蛙的心不同部位的跳动频率【实验结果】单位:次/ 分同样的道理,当结扎房室沟后,自律性比心房差的心室潜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奋能力。
并且心室的跳动频率会稍微比心室慢。
【实验结论】起搏点的自律性最高,能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以及蛙心起搏实验(20100119 17:24:42)转载标签:机能学实验杂谈摘要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理,验证心肌兴奋性变化及其特点;通过实验验证蛙心起搏点静脉窦和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方法动物在体实验结果和结论本次实验较好地验证了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及其特点,蛙心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关键词:起搏点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心脏心电图收缩学习和掌握在体蛙心搏动曲线的记录方法,通过施加额外刺激,观察蛙心在舒张期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验证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代偿间歇的发生机理;学习暴露蛙心脏的方法,观察蛙心脏的结构,通过结扎蛙静脉窦和窦房沟观察记录心房,心室及静脉窦跳动的情况,加深对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理解。
材料与方法实验对象:青蛙。
实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1 套,毁髓针,蛙心夹,丝线,张力传感器,铁支架,双凹夹,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刺激电极,蛙钉。
药品:任氏液。
方法:结果: 略图2 蛙心起搏点观察表讨论:(在下面留言板)参考文献:(1) 主编 ·生理学 ·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 常全忠主编 ·机能学 实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分享到新浪微博阅读(140) ┊评论(1) ┊ 收藏 (0) ┊已投稿排行榜报到:圈子转载┊分享┊打印┊举前一篇:小鼠乏氧性和血液性缺氧后一篇: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发评论]?守望幸福20100119 17:36:32 [举报]讨论:1.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在此期间,任何强大的对不应期,仅刺激均不能使之产生兴奋和收缩;此后为相对电位;最后为超长期。
因此,在舒张中、强刺激才能产生动作性和兴奋性到晚期,给心脏施加较强的刺激,可在正常节律称为期前达心室之前,引起心室提前出现兴奋和收缩,分别兴奋和期前收缩。
(1)如图 1 左侧所示,蛙心每收缩一次形成的波形上部含有两个波峰,一个较矮的峰上部钝圆,另一个峰较高略尖。
可知在实验条件与实验材料良好的条件下,蛙心搏动知在图时应呈现出图 1 左边两个心动周期所示图形,则可推1 中所记录的第一个较低的波峰由心房收缩形成,观察图 1大,度所记录的图形还可发现,心室收缩所产生的波形幅较分析知心室有具射血功能,要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因而收缩力较强,收缩时所形成的波形幅度也较大。
(2)如图 1 所示,在第三个心动周期舒张中晚期给蛙心施加刺激,引起了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3)通过该实验我们掌握了在体蛙心搏动曲线的记录方法,达到了我们实验验证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及其特点的目的。
2. 正常情况下,由于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高,其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促使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心室肌除极,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所以窦房结是心脏的主导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虽有起搏能力,但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而并不表现自身的节律性,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传导受阻,潜在起搏点也可起搏,形成异位起搏点。
(1)正常生理条件下(无任何结扎)静脉窦、心房、心室三者节律一致,跳动次数相同,如图 2 所示。
(2)斯氏第一结扎,静脉窦和房室结之间的传导被切断,故可观察到心房、心室虽仍有节律的跳动,但速度明显慢于静脉窦,脉窦基本保持原有节律,从而验证了静脉窦的自律性高于心房、心室。
(3)斯氏第二结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被切断,心室停止搏动,去除结扎后心室正常搏动,因此我们可知心房自律性高于心室,从而说明心脏搏动的传递次序应该是静脉窦——心房——心室。
呵呵,这个不是这样的。
当然最多见的是两类,比如通常的像房早多是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而室早多是完全性代偿间歇。
所谓完全性代偿间歇就是联律间期加上代偿间歇正好等于 2 个基础心动周期。
,而不完全性则小于 2 个。
这个主要是因为房早离开窦房结比较近,它可以引起窦房结的节律重整,那么下一次的发出就作了适当调整,所以就略短于 2 个基础心动周期,而室早因为离开窦房结比较远,那么篇二:实验六蛙心起搏点观察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七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目的】学习在体蟾蜍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观察心脏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原理】心肌有效不应期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间给予任何刺激均不会产生兴奋。
在心室舒张中、晚期电刺激心室肌,则可在正常节律性收缩之前发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并在其后往往有一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系统,刺激电极,蛙心夹,张力换能器,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1、标本制备(1)破坏脑脊髓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探针破坏脑和脊髓,并将其仰位固定在蛙板上。
(2)暴露内脏用粗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的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3)打开心包用眼科镊夹起心包膜,用眼科剪沿纵轴方向剪开心包膜。
2、仪器装置连接(如下图所示)输入刺激蛙心与记录仪、换能器的连接装置(1)打开主机张力换能器及刺激电极与主机相连接。
(2)在心脏舒张时用系有丝线的蛙心夹夹住心尖,心脏经蛙心夹和换能器连接。
将刺激电极固定在铁架台上,使其两极和心室紧密接触。
(3)选择张力,调节适宜的放大倍数和刺激参数。
3、观察项目(1)描记正常心搏曲线,辨认收缩期和舒张期。
(2)在收缩期和舒张早、中、晚期分别电刺激心肌,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注意事项】1、蟾蜍毁髓要彻底,否则肢体扭动将影响心跳曲线的记录。
2、刺激电极与心室肌接触要良好,一般将电极紧靠心底部一侧为宜。
3、用蛙心夹夹心室肌时,应在心舒时夹住心尖,不可夹得过多戳破心脏而漏血或夹得过少而脱落。
4、实验过程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表面保持湿润。
5、刺激心脏前,先检查电刺激是否有效,强度是否适宜。
【思考题】1、如何证实心肌有较长的不应期?心肌的较长不应期有何生理意义?2、期前收缩后一定出现代偿间歇吗?为什么?3、为何心肌有期前收缩而骨骼肌不会出现?篇三:蛙心起搏点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实验目的】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实验方法和步骤】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
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实验观察项目】观察蛙的心不同部位的跳动频率【实验结果】单位:次/分同样的道理,当结扎房室沟后,自律性比心房差的心室潜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奋能力。
并且心室的跳动频率会稍微比心室慢。
【实验结论】起搏点的自律性最高,能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分享到新浪微博阅读(140) ┊评论(1) ┊收藏(0) ┊已投稿排行榜报前一篇:小鼠到:圈子转载┊分享┊打印┊举乏氧性和血液性缺氧后一篇:尿生成的影响因素查看详情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守望幸福20100119 17:36:32 [举报]讨论:1.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大强的何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