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蛙心起搏点的观察(2013-10)X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教学文案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开课学院及实验室:XXX 2011年4月1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蛙心起搏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实验报告蛙心起搏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正常跳动维持着血液的循环,保证了身体各部分的正常运作。
然而,有些人因为心脏病等疾病导致心脏节律失常,这时候就需要使用起搏器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蛙心进行起搏实验,观察起搏器对心脏节律的影响,以及探究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材料与方法:1. 实验蛙:选取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
2. 起搏器:使用专业的心脏起搏器设备。
3. 实验器材:包括导线、电极等。
4. 实验环境:在实验室内进行,保证环境的安静和稳定。
实验过程:首先,将蛙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蛙处于安静状态。
然后,将导线和电极连接到蛙的心脏上。
接下来,将起搏器设备调至适当的频率和电压,并将其连接到电极上。
开始实验后,观察蛙心的跳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观察其对心脏节律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起搏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蛙心的跳动节律。
当起搏器设备被连接到蛙心时,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规律性的改变。
通过调整起搏器的电压和频率,我们可以控制蛙心的跳动速率和节律,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进一步讨论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知道起搏器是一种可以发放电脉冲的设备。
这些电脉冲模拟了心脏自身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传递到心脏肌肉细胞,从而引起心脏的收缩。
起搏器的电脉冲可以通过调整电压和频率来模拟心脏的自然节律,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此外,起搏器还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起搏器可以根据他们的心脏状况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设置。
例如,对于心脏跳动过缓的患者,起搏器可以发放更多的电脉冲来增加心脏的跳动频率;而对于心脏跳动过快的患者,起搏器可以通过调整电脉冲的频率来降低心脏的跳动速率。
结论:通过蛙心起搏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起搏器对心脏节律的影响,以及了解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起搏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可以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正常的心脏跳动。
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

中国海洋大学实验报告2011年11月5日姓名:刘玉姣专业年级:2009级生物技术学号:************同组者:魏惠惠马丽斐题目: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一、目的要求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心脏各部分活动顺序及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二、基本原理心脏活动具有自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其每次兴奋依次激动心房、心室。
引起心脏各部分的顺序活动。
正常生理情况下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细胞称为潜在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受阻时,潜在起搏点可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活动。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称静脉窦。
三、动物与器材蟾蜍或蛙、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蛙心夹、滴管、细线、秒表、任氏液。
四、方法与步骤1.破坏蟾蜍脑和脊髓后,仰卧于蛙板上。
用眼科剪刀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
2.识别蛙心静脉窦、心房、心室,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半月形白线,即窦房沟。
3.观察项目(1) 静脉窦、心房、心室跳动顺序及频率。
(2)沿窦房沟进行结扎(斯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静脉窦活动情况。
(3)待心房、心室恢复跳动后,在心房、心室的交界处(房室沟)做斯氏第二结扎,观察心房、心室活动变化情况。
五、注意事项1.复习心脏兴奋的发生与传播等理论知识。
2.手术过程要小心,避免出血。
结扎应迅速扎紧。
3.实验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保持湿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一次结扎后,由于静脉窦为正常起搏点,故仍能进行正常搏动;由于窦房沟处被结扎,兴奋传导受抑制,心房心室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不能立即恢复,而频率降低。
须经一定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的状态中恢复其本身的自动兴奋频率。
第二次结扎处为房室沟,此时从静脉窦到心房的兴奋传导正常,故心房跳动频率恢复。
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受阻,心室跳动停止。
一段时间后,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使心室开始跳动。
七、思考题第一斯氏结扎后和第二斯氏结扎后的心室搏动频率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不相同。
蛙心起搏点分析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深度分析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精编内容
二、材料与用品 (一)材料 活蛙(或蟾蜍) 。 (二)器具 手术器械一套、蛙板、蛙心夹、滴管、细线、秒表、任氏液等。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精编内容
三、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传导系统组成:静脉窦、窦房沟、房室沟。生理特性: 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并不相同,其中静脉窦自律性最高,是主要起搏点,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搏动频率取决于静脉窦。 窦房沟、房室沟是潜在的(次位)起搏点,正常状态下它们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被主要起搏点的节律所掩盖。
精编内容
四、操作与观察
1. 破坏脑和脊髓 取蛙或蟾蜍一只,沿头部正中至颈部的凹陷即枕骨大孔处,将探针垂直刺入1~2mm,先将针转向头部,进入颅腔内并向各方向搅动,破坏脑组织;再将针头退出颅腔,转向下刺入椎管内,反复提插转动破坏脊髓,直到四肢完全松弛,再取出探针。 2.暴露心脏 (1)左手持镊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剪开一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3.观察心脏
精编内容
心脏的腹面观: 蛙的心脏有一个心室,上方有两个心房,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沟,心室右上方有一动脉圆锥,它是动脉根部的膨大,后端与心室相通,前端分为2支,即左右动脉干。
蛙心搏动观察和心搏起源的分析
精编内容
心脏的背面观:用蛙心夹夹住心室尖端少许肌肉,将心室翻向头侧,观察背面,可见位于两个心房下端与之相连的静脉窦,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半月形界线(条纹),称为窦房沟。
六、治疗:
精编内容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蛙心起搏点实验实验目的:研究蛙心的起搏点,并观察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蛙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刀具、药物(如阿托品、草酸等)、心脏刺激电极、生理平台、心率计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
b.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显微镜完好,刀具锋利,并准备好其他所需材料。
c. 准备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安静、整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蛙心解剖:a. 用无菌刀具将蛙的胸壁切开,露出心脏。
b. 将心脏与外界血液供应断开,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心脏表面,以提高观察质量。
c. 复查并确保心脏暂时停止跳动。
3. 观察起搏点:a. 将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平台下方,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
b. 仔细观察心脏表面,寻找起搏点。
c. 利用药物(如阿托品)抑制或刺激起搏点,观察心脏跳动的变化。
4. 记录实验数据:a. 使用心率计测量心脏的跳动频率,记录下每次实验前后的心率变化。
b. 记录药物对心脏跳动的影响,包括频率和节律等。
实验结果:1. 观察到了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心脏的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阿托品等药物能够抑制起搏点的作用,使心率降低或心脏跳动节律异常。
实验结论:1. 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3. 起搏点的功能可受到药物的影响,药物抑制起搏点可导致心率下降或心脏节律异常。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并尽量减少实验对动物的伤害。
2. 做好实验器材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避免实验材料的交叉污染或误伤。
4.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并正确处理实验动物。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讨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
蛙心起搏点是指蛙心脏
中控制心跳的区域,它可以产生电信号并传导到心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脏收缩。
通过观察和分析蛙心起搏点的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生理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我们需要一些新鲜的蛙心脏样本,显微镜和心电图仪等设备。
接下来,我们将蛙心脏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起
搏点的位置和形态。
同时,我们可以使用心电图仪记录下蛙心起搏点产生的电
信号,并分析其频率和振幅等参数。
在观察实验中,我们发现蛙心起搏点位于心脏的右心房,它呈现出规律的跳动
节律。
通过心电图仪记录下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呈现出
一定的频率和振幅,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对心脏起搏点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
分析。
通过这个观察实验,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蛙心起搏点的位置和形态,还对
其产生的电信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数据和观察结果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脏的生理活动,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
多的科学依据。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
将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
努力,能够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更多的贡献。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篇一:蛙心起搏点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实验目的】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实验方法和步骤】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
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实验观察项目】观察蛙的心不同部位的跳动频率【实验结果】单位:次/ 分同样的道理,当结扎房室沟后,自律性比心房差的心室潜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奋能力。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时 :3学时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目的
1、观察实验性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了解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
2、利用结扎的方法来观察蛙心起搏
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一、心肌兴奋性的变化
【实验原理】 心肌的机能特征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几乎占整个收缩期。在心室收缩期给 以任何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期 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 收缩反应,称为期外收缩。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 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 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发生 收缩反应。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 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右心房
左心房 房室沟
静脉窦
心室
蛙心解剖图
实验观察项目
1、观察心各部位跳动的顺序,并在同一分钟内 分别计数静脉窦、心房、心室跳动的次数。
2、在窦房沟处作结扎,称为斯氏第一结扎。观
察心房和心室跳动是否停止,静脉窦仍照常跳动否。 3、在房室沟处作斯氏第二结扎后,观察心室跳 动是否停止,若已停止,注意观察能否恢复,待恢 复后计数它们各自的跳动频率。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是静脉窦(哺
乳动物的是窦房结)。
实验对象
蛙或蟾蜍
仪器和药品
任氏液 、蛙板,蛙类常用手术器械 一套,蛙钉,玻璃分针, 滴管等。
实验步骤
1、 用探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呈仰卧位固定在蛙 板上。剪开胸骨表面皮肤,沿正中线剪开胸骨,仔 细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2.识别左、右心房,房室沟,心室,静脉 窦,窦房沟 。
实验对象
蛙或蟾蜍
仪器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 、 蛙心夹、生物信 号记录分析系统、张力换能器 、铁支架、 任氏液、小试管、丝线等 。
实验步骤
1、 用探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呈仰卧位固定在 蛙板上。剪开胸骨表面皮肤,沿正中线剪开胸骨, 仔细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实验步骤
2、在心舒期用系线的蛙心夹夹住少许 心尖肌肉。将蛙心夹上的系线与张力换能器 相连。
斯氏第一结扎
斯 氏 第 二 结 扎
正常时 斯氏第一结扎 (次/分钟) (次/分钟) 静脉窦 心房 心室
斯氏第二结扎 (次/分钟)
注意事项
1、剪胸骨和胸壁时,剪刀要紧贴胸壁,以 免损伤心脏和血管。 2、剪开心包膜时要小心,切勿损伤心脏。 3、结扎部位要准确,每次结扎不宜扎得过 紧过死,以能刚阻断兴奋性传导为合适。 4、要经常滴加任氏液。
实验观察项目
1、打开RM6240系统,选择实验-循
环-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点击三角形开始
记录正常心搏曲线作为对照。
2、以同等刺激强度,分别在心室的收
缩期,舒张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给予单个刺
激,观察心搏曲线的变化。
二、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实验原理】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
性,但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