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
基于自组织创新网络的集群式供应链体系研究

业规模 的增大能蛤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 , 而若干个企业集
2 文 献 综 述
囊群式供应链在我 同很多地区已经存在 . 奶在“ 内休 闭 国
装集群地”r 东中 ¨沙溪镇 、东莞 r 产业集 群式供应链 “ 一 】 I r 武
群在一个地点 同样 也能给各个企业带来 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 多的成本 术设备发展舯专业 化, 寻劳动力的相关成本的 技 搜 降低 . 乜部促避 了企业集 聚 ③增长极理 论。 增长扳理论也 与 产 业集群的形成紧密相关 增长极概念及其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
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 的关 系促进 了知识在该地 区的溢
系统中的延忡 .那么集 群式 供应链 系统足一 个什么佯的架构, 又是怎样形成的 . 集群式供应链系统义是如何进行复杂技术 自
组织创新的?本文结台“ 武汉 一 中国光符 这个案僦来介绍集群
m
同创新的环境 t健进 r企业集群 的发展 ②产业区位理 l 王
维普资讯
L sc  ̄ii T e n l t s eh o  ̄ o
9 06 . 0 2
物流技术 2 0 0 6午第 9朗
基 于 自组织刨新 网络 的集群式供应链体系研究
Re e r h o u t r S Ba e 1 t e Th o y o e f r a i e n v to t r s a c n Cl s e C s d 0 1 h e r f S l -o g n z d I no a i n Ne wo k
集群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的, 集群式 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在供 应链
为外音 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 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 , 【 I 因此 是 十分 蓖要 的 这种经济往往能 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 “ 集 中在特定 的地 方 _ _即通常所 说的 1业 地 区分布 一 而获 二 得。 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 区称 为“ 产业 区” 马歇 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 了细致 的探讨 。他 ^为. 企业 集聚 在“ 业 区 . 内 可以降低劳动 力的搜 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 . 信息 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 的生 产教 率高于单个的分散 的企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与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与物流园区发展模式摘要:为了解决目前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困境,基于物流园区以其在某个地域中聚集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不同类型的物流设施的特点,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发展的耦合模式入手,研究了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之间的演变规律。
实证分析表明: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物流园区;耦合模式一、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集群或簇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较低层次的某个环节,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和战略环节扩展,以获取集群产业升级和跃迁,Cereffi将此定义为“组织续衍”(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
[1]无独有偶,Bair称之为本地一体化集群发展(full-package sector)[2],他们实质上都是指产业集群在集群地域形成完整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趋向。
但对于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研究较为零星,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从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为我们研究集群与物流园区的发展耦合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其物流体现出较为独特的表征:(1)物流的整体外包性。
产业集群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和实力限制,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
同样,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同时,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成本也难以长期保持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所以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通常将物流外包出去。
基于产业集群下的陕西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优劣势分析

识鲜 明的产业集群 。所 以, 中小 企业要严 格地按 照 国家产业 对生 产规模 、 技术 、 环境等方面 的标准来 执行 , 防止 因为没有 达标 而被 迫关闭 , 除此 之外 , 中小企业 还要 大力地发 展循环 经济 , 高度重 视 产业集群 的可持续发展 , 大力推广清 洁生产 , 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 。 ( 2 ) 制度性 的风险 陕西省 的中小企业的集群规划起点低 , 在 产业集群早 期 , 内部 企业的规模小 、 层次低 , 一些工 业经 营管理制度 不完 善 , 也 没有 建 立现代化 的企业制度 , 公 司甚至还是家族 式 的管理模 式 占主导地 位, 实际控制权集 中在小部分人身上 , 生产成本也 比较高 。管理 制 度的缺陷 , 财务核算 的不规范 , 市场开拓能力低 , 创新能力 不足 , 容 易发生经营风险的特征 比较显著。同时还存在一些企业通过股 权 结 构的特殊性 , 通过不 正当 的资 产重组 、 关联 交易 、 产权变 动等 手 段来逃 离银行债务 , 从而导致金融风 险的增加 , 集群 内企业 间的长 期关 系是依靠 一种正 当的契约方式来 维持 , 就是所谓 的诚信与 承 诺 等人文 因素来维持集 群内企业 的长期竞争 与合作 的关 系 , 缺 乏 制度 的管束 。非 正式 制度 能够 在一 群具 有共 同人 文与文化背景 的 人 当 中起到 降低交易成本 的作用 , 但是 随着 产业集群 的 日益发 展 和企业 的活 动范围不断扩 大 , 集 群 内部 的企业 之 间的交 易费用会
说, 它更清楚 自身的管理和 财务状况 、 贷款 的动 机 、 项 目的风 险等 等情况 。但是银行在缔结 债务 合约之前 的筛选 阶段来看 , 银 行无 法低成 本地取得 这些真实 的信息 , 而 申请贷款 的 中小企业 为 了成 功贷款到资金 , 故意披露有利于贷款的信息 , 把负 面的信 息隐瞒起 来, 所以 , 由此产生 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就会使得银行 面I 临决 策的风 险 。即使签订 了债务合约 , 企业成 功获得贷 款之后 , 银行与 企业之 间仍然 面临着信 息不对称 的问题 , 通 常表现 为银 行在贷款 的期 间 对企业对 资金 的使用 , 在贷 款到期后 企业是否会 隐瞒 自己的还款 能力等 , 这让 企业有动力投 资于高风 险项 目而造 成经 营失 败而不 能还款 , 更 甚者 还会 掩饰 自己的还债 能力 , 恶意逃 避债款 , 使得 企 业归还贷款的可能性降低 , 形 成信 贷风险。 ( 4 ) 中小企业关联性 引发的风险 因为产业集群 内企业 间的产业 文化具有 相 同的性质 , 存在 着 相互分工合作 的关系 , 企业 之问的资信关系 比较隐蔽 , 存在 着金融 隐患 , 再加上基 于血缘关 系 、 亲缘关系上共 同的产业背景和利 益上 的相互联系 , 企 业 之间 的资金 流通 密切 , 企 业 内互 相借 贷 、 担保 。 增加 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企业在发展 的初期或者快 速扩 张的期间 , 并没 有可供 抵押 的物 品 , 所 以企业 为 了顺应 银 行 的要 求, 自行进行搭 配 , 互相地对对 方提 供相 同金 额 的担 保 , 有 些 时候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研究

这一环 境下的外溢知识是 可以被其他企 业接 受 的 , 且 也 是 他 们 所需 要的 。 应 链 的 整合 而 供 又能有效促进 的供 应链中这 些具有 相似性或 关联性知识的 系统化和规范化 , 从而可以避免 企业在知识积 累过程 中的盲 目性和重复性, 同 时使得知识整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 提高了整 个知 识管理 的效率和效 果。
力为 目的。网络 中每个成 员能从网络 中分享 利益 , 利用各成 员企业技术创新资源, 提高资 源和知识的协同效应来形成和巩固 自身的核 心竞争力 。④以动态开放性为表现形式。动 态开放性能保证技术创新网络与外界保持信 息 知 识的交流 , 不断扩 大和优化合作 伙伴 的 合作 水平和规模 , 成真正竞合的 网络模 形 式 。
了集群 式 供 应链 技 术 创新 同络 模 式 和 特征 , 分 析 了基 于集 群 式供 应 健技 术 创 新 一络 的 知识 管理 的特 性 。 而提 出 了舂 于这 一 一络 的知 井 从 识管理的模式和运 作策略 , 以期 为集群式供 应链技术 创新 网络 中的- t = ̄f理提供可操作性意见。 关键词: 产业来群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中 图分 类号 : 3 D0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2 9 2 0 )—0 7 —0 1 7 —8 0 ( 0 95 2 2 2
从图1 可以看出, 集群式供应链技 术创新 库 。 网 络 呈 现 出如 下 的 一 些 特 征 : 以 信 任 为 基 ① 再次 , 产业根植性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带 础。供 应链企 业之 间的技术交流与共享建立 来 了 巨大 的 优 势 。 所 谓 产 业 根 植 性 指 该 地 域
业 。 些 核 心 企业 提 供 着 技 术 创新 平 台 , 协 产业生态系统 。 这 并 在这 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中, 各 调 和 整 合供 应 链 的 资 源 。 ③以 提 高 核 心 竞 争 个企业的知识也必然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 , 即 的 目的 。
供应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

费者手 中的将供应商 、制 造商 、分 销商直到最 终用 户连 成一个 整体 的功能 网链结 构③ 。产 业集 群与供
应链 同为网络组织 ,两者具有很 多相似性 ,详细 比
较见表 1 所示。
表 1 产 业 集 群 与 供 应 链 比较 产 业 集群 形 成原 因 系统属 性 供 应链
供应 、配套零部件生 产 、整车设计 、加工组装 与销 售等 的节 点企业 各 自基 于 比较 优 势进行 着专 业化 、 社会化 生产 ,企业 间存在着 “ 给一 需求 ”的上下 供 游联 系 ,这就是供应链 网络 的雏形 。 同时 。这 些节
点企业还 可 以根据市 场需 求 、技术能 力不 同进行 选
一
企 业 、大学 或研 究机 以企 业为 主 构、中介服务机构、 政 府及 公共 部 门
系 系统结构 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
定地理 区域的局部集 中 ,这为基 于供 应链视角研
究产业集群提供 了可能 。 新机 内在合作创新机制 制
业间 的关 系需要改善 并重新定位 。产业集群 网络 内
主要节点包 括具有垂 直联 系 的上下 游企业 和水 平联
系 的同类 型企业 ,这 是建立供应链 关系 的基 础 。运
用 供应 链 的组 织 模 式对 产 业集 群 网络 结 构进 行 改 造 ,在集群 内构 建 明晰 的供 应链 “ 网络 ” 子 ,可 以 优化 其 内部 组织 结构 ,具体 改造 过程 如 图 1 所示 。 供应商 和购 买者作 为供应链 的上下 游企业 .内部化
流 、资金 流的控制 ,从 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 中间 3 I 汉论 坛 2 江
产业集群 与供应链都 是源于专业 化分工 和交 易 费用理论 。都 属于 中间性 体制组织 .并 且都是柔性 生产 网络和创新 网络 ,两者的相似性 为其耦合 研究 提供 了可能。产业集群 内的专业化分 工形成 了不 同 的组织单元 ,各单元基 于 比较优势可 以构建 自身的 核心竞争 力 ,这是供应链 结构优化 的基础 。在一些 汽车产业 集群 内 ,围绕 着专业化 劳动分工 .集 群 内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模式

梳理供应链流程
制定供应商选择 标准
建立信息共享平 台
明确集群式供应链的发展 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 案。
组建专业的供应链管理团 队,负责集群式供应链的 组织和管理。
对现有供应链流程进行梳 理和优化,确保流程的顺 畅和高效。
根据集群式供应链的发展 需求,制定合理的供应商 选择标准和评估机制。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 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 和协同作业。
网络化: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网络关系,实现资 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特点
专业化:集群内企业专注于特定领域,形成专业化的生 产和服务。
稳定性:集群内企业相互依存,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形成原因
01
02
03
04
资源禀赋
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人 力资源,为集群式供应链的形
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详细描述
该地区农业产业集群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 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合作社或企业负责。供 应链上游环节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了采购 成本,提高了物资的质量和稳定性;下游环节则通过 共享销售渠道、共用品牌和营销策略,提高了产品的 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政府为集群的发展提供 了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进一步促进了集群的发展壮 大。
案例二:某电子产品制造商的供应链组织模式
总结词
该电子产品制造商通过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实现了原材料、零部件的快速采购和生产过程的精 细管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
详细描述
该制造商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 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方法,实现了对原材料、 零部件的快速采购和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同时,制造 商还采用了模块化生产、精益制造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制造商还通过与供应 商共享需求预测信息、共同制定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策 略等手段,实现了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和资源的优化配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采用集群式供应链组织模式,例如华为、小米等,通过与供应商 、分销商等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供应链的协同和优化。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研究

关 键 词 : 群 式 供 应 链 ; 流 链 整 合 ; 流 产 业 集 群 ; 任 机 制 ; 弈 论 集 物 物 信 博
中 图分 类 号 : 2 F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3 9 ( 0 0 0 — 0 70 1 7 — 18 2 1 ) 50 0 —3
基 于物 流 链 整 合 的物 流 产 业 集 群 顺 应 于 产 业 集 群 衍 生 的 阶 段 性 特 点 , 流 活 动 也 是 由 集 群 企 业 自 营 行 为 向 简 物
n ” 由辐 射 状ຫໍສະໝຸດ 、 无 究也 经历 了从个 体企业 向单链 式 纵 向一体 化 管理 再 向跨链 单 外 包 再 到 “ + n 物 流 整 体 外 包 的模 式 发 展 , 明显 方 向朝 由供 应 链 上 游 向 下 游 流 动 总 体 趋 势 发 展 。物 流 间 横 向 一 体 化 的 网 络 管 理 的 方 向 发 展 。基 于 此 将 产 业 集 群 存 在 着 的 跨 链 间 竞 争 合 作 的 供 应 链 , 为 “ 群 式 供 应 链 ” 称 集 。 产业 集群 内的物 流 企业 在 一 定空 间范 围 内 寻求 建立 采 购 、
仓 包 流 配 销 国 内学 者 黎 继 子 、 根 女 等 结 合 国 内 外 研 究 成 果 , 早 提 出 运 输 、 储 、 装 、 通 加 工 、 送 、 售 及 客 户 间 的 战 略 合 蔡 最 作 伙 伴 关 系 , 过 价 值 链 治 理 在 一 定 空 间 尺 度 上 形 成 新 的 通 了集 群 式 供 应 链 的 概 念 , 为 集 群 式 供 应 链 是 指 在 特 定 集 认
物 流 链 整 合 的 物 流 产 业 集 群 成 为 必 然路 径 ; 集 群 式 供 应 链 的视 角 , 出 了 基 于 物 流 链 整 合 的 物 流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模 式 , 从 提 进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策略研究

srtge Oa oa he eawi- nstain taeisS st c iv n wi i t . u o K e wo d :n sr lse; u pyc an ifr t ns aig ic niesrtge y r s iduti cu tr s p l h i;nomai h r ;n e t tae is l a o n v
2 Z e gh u ntue f e n uiaId s y n gm n, h nzo 3 0 6 C ia . h nzo stto r a t l n ut ae e tZ e gh u 0 4 , hn) I i Ao c r Ma 4
Absr c :W ih u f c e ti c n ie me h nim, u p y c an a e n i d sra l se i g c u d h r l c i v h v r l o i ta t t 3 tef i n n e t c a s s p l h i s b s d o n u ti l u t r o l a d y a h e e t e o e al pt i v c n — mia i n du o i f r a in a y z t e t n o m t mmer . e p e r t u s f r r he s mb oi e ai n h p b t e n u ti l se s a d s p l o o s ty Th 印 r f s y p t o wa d t y itc r l t s i e we n i d sra cu t r n u p y i l o l c an , h n a a y e h au n a re co so fr t n s a i g i l trs p l h n d f a l r s n sc r e p n i g i c n i e h s t e n z s ev e a d b rirf t r f n o ma i h n cuse u p y c a sa n l p e e t o r s o d n e t i l t l a i o r n i n i y n 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nagement经管空间 2012年6月099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研究山东省交通学院 陈永祥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的可靠性问题,将多目标供应链网络运作平台移植到区域产业集群中,使其同时具有范围辐射效应与规模经济效益。
摒弃以往的常规数学规划、系统动力分析等静态式的研究方法,采用以供应链系统动态模拟结合区域产业集群多目标权重的动态模拟式研究方法,探索以成本效益为核心,能满足产业集群辐射区域范围内的实际应用要求,整合产业集群资源并将集群式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异构性、分布性、非线性、受限性和动态性等统配因子都考虑在内的协同效应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产业集群 成本效益 供应链管理 网络系统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6(b)-099-02产业集群通过共享相邻地域内的资源、信息、技术等元素,充分地发挥产业积聚的规模效益和范围效应,能极大地促进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供应链网络系统作为新型的产业运作模式,在我国经济转型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中,伴随产业集群的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的组织管理范式,成为了诸多地方经济实体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只是对于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而进行简单的“扎堆”,企业之间存在更多的是敌对竞争而不是合作共享;整个基于产业集群缺乏一个高效、科学的多目标式供应链网络系统来进行整合。
本文拟以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关系为研究背景,针对网络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集群式成本效益、协同效应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多目标供应链网络运作平台移植到区域产业集群中,使其同时具有范围辐射效应与规模经济效益。
为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提高集群产业的竞争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目前,鉴于供应链的研究趋势(如表1所示)已从“链状”转移到了“网络”;产业集群也已从“敌对”转移到了“合作”的发展趋势,Tsiakis等[1]对集群式供应链网络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多目标阶段中各节点存在的需求不确定性。
ballou等[2]在产业集群长期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分别按照需求规模、生产加工及各需求地区的地理关系设计了多目标网络系统的节点评定方法,三木楯彦[3]以战术等级分配法构建了供应链中节点调度、资源调配的基于产业集群整体的协同运作网络系统。
表1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比较分析传统供应链集群式供应链链形状单 链网 络供应关系简 单复 杂区域集中度相对集中高度集中(在临近区域内形成比较完整的供应链)集群企业间信息对称关系信息不对称、不畅通信息对称、畅通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一定的对等性和地理上的临近性在生产制造、市场信息沟通有着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吸引优势,同时分工协作发达。
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的标准目标单一(主要强调价格)多目标(质量、价格、交货期、灵活性)企业交换主体物料物料、技术、服务及品牌网络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因素较少,稳定性强众多企业的动态竞争促使网络系统变动频繁对于产业集群及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发展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王缉慈[4]概括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
魏守华[5]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角度研究企业集群,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继梯度推进、增长极、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兴区域经济理论。
刘浩华[6;7]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中结点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供应链网络中断风险的防范措施,并提出打造弹性供应链网络系统的策略。
李柏勋[8]和黎继子[9]分别探讨了基于集群式库存管理问题的三种策略模型。
综合来看,国内外针对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网络系统的相关研究虽然比较全面和具体,但很多问题距离可靠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对于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原因;产业集群的协同运作体系构建等问题在内的各项关键技术与控制理论都还远未完善。
2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的研究分析(1)考虑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网络系统中的协同运作、应用响应、弹性策略等重要因素,通过配置调节供应链网络参数,建立适于集群式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网络运作模型。
(2)为使模型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须确立各衡量成本效益与协同效应之间的指标权重,建立各指标相应的关联度函数;计算关联度并进行规范化,利用非线性数学优化方法,考虑产业集群供应链网络系统中影响因素对网络运作的影响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建立多层次多准则的评估体系和过滤机制,提高算法设计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优化目标除了考虑成本效益外,为了避免出现采用归一化方式处理多目标问题的缺点,还应建立基于效率化的定量评估方法,针对不同优化目标之间存在竞争特性。
(3)构建系统模型,观察模型内集群式的网络耦合对交易成本、服务质量、协同效应的影响,通过配置集群式供应链网络参数如结点选址、设施容量、配送中心的服务范围等,建立能够快速响应现实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数据库与预测系统。
通过对该实验系统的情景分析(蒙特卡罗方法)和随机规划(基于Pareto最优思想的遗传算法)等方法的实验验证,求解出集群式供应链期望的运作成本最小、运作变动量最小和效率最佳的优化目标,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改进。
(4)考虑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的效率化,以最小期望成本为目标,建立决策优化模型。
研究供应链网络系统在资源和成本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供应链结点的有效选择;如何确定合适范围等问题(主要是确定集群中的需求物资从供货点到需求点的结构设计上,包括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设施,设施的数量,设施的位置,Management经管空间1002012年6月 弹性策略等方面的重要因素进行分类、分级,建立多层次多准则的评估体系和过滤机制,通过配置调节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的网络参数,构建适用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
同时针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中不同优化目标之间存在的特性,求解出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系统期望的运作成本最小、运作变动量最小和效率最佳的优化目标。
该研究亦可应用于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网络系统的效率化定量评估,开发具有高求解效率的启发式算法,提出高质量的供应链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如上所述,本文采用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与效应、效率、效益等问题,分阶段地提高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网络系统能力,对实际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协同运作进行模拟推演与研究分析,解决网络系统协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一种相对高效便利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1] Tsiakis P., Shah N.,Pantelides C., Design of Multi-echelon Supply Chain Networks under Demand Uncertainty,Ind Eng Chem Res.,2007.[2] Ballou R.,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planning ,organizing,and controlling the supply chain,Prentice-Hall,2006.[3] 三木楯彦.物流ネットワーク構築における意思決定支援のためのモデル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日本ロジスティクスシステム学会集,2004(10).[4]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魏守华,王缉慈.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6] 刘浩华.供应链中断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市场经济学报,2009(23).[7] 刘浩华.打造弹性供应链[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8] 黎继子.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集群式供应链跨链式库存管理[J].系统工程,2007(7).[9] 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如何分配设施,设施之间使用的运输方式,以及如何进行服务)的解决。
如图1所示,本文在对国内外复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以复杂适应理论为指导,以成本效益的最优化为核心,构建适应复杂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供应链网络系统。
图1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3 实验研究方法(1)实验设计。
影响集群式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因素很多,因素变量也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演化,本项目拟对产业集群的系统协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变化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用于实验验证。
(2)实验的开发与验证。
首先在实验验证期间,每隔一个采样周期,采集一次运行数据,求解结果符合实际需求后停止采集,把所采集的数据储存起来,建立ADO数据库,直到获得足够支持的数据为止。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在完善实验模型的基础上再对实验样本的目标行为、运行轨迹等进行演算,建立能够反应动态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数据库与仿真模型。
同时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速度,拟以种群的进化算法来预测网络中各需求结点的需求量,剥离集群式供应链网络系统中的主影响因子,重新构建参数配置;再次通过情景分析和随机规划的实验来验证系统模型的运行状态与运行数据,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改进。
最后对实验模型进行现实环境下的验证,对反馈信息与数据作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考虑到实际中的现实因素和限制条件,增加对实际情况中紧急情况的弹性变量处理与安全系数的设定,并对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网络冗余设计进行实际演算,力求运用数据计算与智能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出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集群式供应链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4 结语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摈弃以往的静态式的研究方法,采用动态模拟法,构建结合区域产业集群多目标权重的供应链网络系统模型。
设计一种以成本效益为核心,能满足产业集群辐射区域范围内的实际应用要求,并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异构性、分布性、非线性、受限性和动态性等统配因子都考虑在内的协同效应机制。
对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中的协同效应、应用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