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辅助 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辅助 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辅助 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第十章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考情分析

属药物分析学的学科范畴;

每年考试分比:4~6分;

难度适中,但内容相对冷僻,知识点零碎。

建议:大胆舍弃,熟读重点,以题代练。

答题方法:简单、直接、粗暴。

高频考点

药品标准与药典,包括国家药品标准,主要的国际药典以及中国药典,药典凡例中的各项规定。

药品检验与体内药物检测,包括药检程序与项目,药品质量检验和体内药物检测。

第一节药品标准与药典

一、国家药品标准

1.国家药品标准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标准》和药品注册标准。颁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

2.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

(1)检测项目的制订要有针对性;

(2)检验方法的选择要有科学性;

“准确、灵敏、简便、快速”原则。

(3)标准限度的规定要有合理性。

二、国际药品标准

1.《美国药典》(The U nited S tates P harmacopoeia)

简称:USP,收载原料药和剂型的标准;

《美国国家处方集》(The N ational F ormulary)

简称:NF,收载药用辅料的标准。

特点:USP通常与NF合并出版,USP39-NF34。

2.英国药典(B ritish P harmacopoeia)

简称:BP;最新版:BP2016。

3.日本药局方(J apanese P harmacopoeia)

简称:JP。

4.欧洲药典(E uropean P harmacopoeia)

简称:Ph.Eur.或EP。

特点:由欧洲药典委员会编辑、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授权出版发行。

三、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英文缩写Ch.P或CP。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执行;最新版:2015版。

(一)凡例

凡例:正文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1.类别:系按药品主要作用与主要用途或学科的归属划分。

2.规格:制剂的标示量,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量。

与装量规格区别:注射液项下,如为“1ml:10mg”,系指1ml中含有主药10mg。

3.贮藏

遮光:用不透光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避光:避免日光直射;

阴凉处:不超过2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2℃~10℃;

常温:10℃~30℃;

注意:常温与室温(25℃±2℃)的区别。

4.检验方法和限度

检验方法: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原料药的含量(%),除另有注明者外,均按重量计。

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5.标准物质(标准品、对照品)

相同点:均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

区别:

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三生),量值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

对照品—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时使用的标准物质(化学药品),量值一般按照纯度计。

6.计量单位

波数:厘米的倒数(cm-1)

压力:帕斯卡(Pa)

放射性活度:贝可(Bq)

动力黏度:帕秒(Pa·s)

运动黏度:平方毫米每秒(mm2/s)

7.精确度

精密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约:指该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十分之一)。

精确度根据有效数位确定(称取量的小数位数要多1位)。

如称取0.1g,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

称取2g(1.5~2.5g);

称取2.0g(1.95~2.05g);

称取2.00g(1.995~2.005g)。

“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经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注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

(二)通则

内容:制剂通则、通用方法/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三)正文

内容:品名、有机药物的结构式、分子式与分子量、来源或有机药物的化学名称、含量或效价的规定、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或效价测定、类别、规格、贮藏及制剂等。

1.名称:中文、汉语拼音、英文。

中文参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简称:CADN;

英文参照“国际非专利药名”简称:INN。

药典使用的名称均为通用名。

2.含量或效价

对于原料药:有效物质的重量百分数(%);

对于抗生素或生化药品:效价单位(国际单位IU);

对于制剂: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率。

3.性状

药物的外观、臭味、溶解度及物理常数等。

(1)溶解度:“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极易溶解:溶质1g(ml)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溶质1g(ml)在溶剂10L中不能完全溶解。

(2)物理常数:熔点、比旋度、折光率、吸收系数。

4.鉴别

用规定试验方法辨别药物的真伪(判断优劣不属于鉴别)。

化学方法: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等;

物理化学方法:仪器分析方法;

生物学方法:微生物或实验动物。

5.检查

安全性检查:“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

有效性检查:抗酸药物的“制酸力”、难溶性药物的粒度、含乙炔基药物的“乙炔基”(注意与含量测定相区分);

均一性检查:制剂的均匀程度。重量差异、含量均匀度;

纯度检查:药物中杂质检查。一般杂质、特殊杂质。

6.含量测定

用规定的方法测定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或生物效价。

化学分析法:经典方法,精密度高、准确性好;

仪器分析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

生物学法:测定结果与药物作用强度相关性很好。

第二节药品质检与体内药物检测

一、药品检验程序与项目

取样→检验→记录报告

其中检验包含: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或效价测定。

1.对取样的要求:

(1)同批、真实、代表性的部分产品,取样方法科学;

(2)n≤100时:依据《药品抽样指导原则》取样;

(3)n>100时:取样件数应为根号N;

(4)全批、多部位、等量取样;

(5)一次取样一般为3倍全检量,贵重药品2倍全检量。

2.性状

熔点测定法

测定方法:毛细管测定法

第一法用于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第二法用于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如脂肪、脂肪酸、石蜡、羊毛脂等;

第三法用于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物质。

当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旋光度测定法

比旋度:偏振光透过长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

比旋度以[α]t D表示(规定温度20℃、波长钠光谱D线589.3nm、浓度1g/ml和旋光管长度1dm的旋光度)。

比旋度是旋光物质的重要物理常数,可以用来区别药物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也可用来测定含量。

3.鉴别

常用鉴别方法有化学鉴别法、光谱鉴别法和色谱鉴别法。

(1)化学鉴别法

常见的呈色反应:

阿司匹林水解后与三氯化铁的反应(紫堇色);

去氧肾上腺素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显紫色;

肾上腺素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则显翠绿色。

重氮化-偶合反应(芳香第一胺反应):磺胺甲噁唑与亚硝酸钠、β-萘酚的反应。双缩脲反应:盐酸麻黄碱与硫酸铜的反应。

Vitali反应(托烷类生物碱反应):硫酸阿托品与醇制氢氧化钾的反应。

Marquis反应:吗啡与甲醛-硫酸的反应;

硫色素反应:维生素B1与铁氰化钾的反应;

褪色反应:司可巴比妥钠可使碘试液褪色,维生素C可使二氯靛酚钠试液褪色。

常见的沉淀反应:

苯巴比妥与重金属银盐的反应:一银盐,二银盐;

葡萄糖与碱性酒石酸铜的反应。

常见的气体生成反应:

尼可刹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二乙胺。

常见的焰色反应:

钠盐—鲜黄色;钾盐—紫色;钙盐—砖红色。

(2)光谱鉴别法: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

光谱范围:

200nm~400nm为紫外区;

400nm~760nm为可见区;

760nm~2500nm为近红外区;

2.5μm~25μm(波数4000~400cm-1)为中红外光区。

紫外光谱鉴别法(UV):比较最大或最小吸收波长。

红外分光光度法(IR):纵坐标为透光率(T%);横坐标为红外光波数(cm-1)。

官能团区:4000~1300cm-1

指纹区:1300~400cm-1

(3)色谱鉴别法:一种分离分析方法。

保留时间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半高峰宽W h/2=2.355σ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宽W=4σ=1.699W h/2色谱峰两侧的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峰高h 组分色谱峰顶点至时间轴的垂直距离。

峰面积A 组分色谱峰与基线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描述色谱峰的三大参数:

①峰位(用保留时间表示,用于定性);

②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

③峰宽(用于衡量柱效)。

用于鉴别的色谱法有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TLC法一般采用对照品(标准品)比较法,要求供试品斑点的比移值(R f)与对照品的一致。

HPLC法一般采用对照品(标准品)比较法,要求供试品溶液中药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t R)与对照品的一致。

4.检查(纯度检查)

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

(1)化学分析法—杂质的限量检查

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一般杂质检查常用

方法对比:药物化学反应颜色(浑浊)

杂质对照品(定量)化学反应颜色(浑浊)

常见检查:

阿司匹林溶液澄清度检查,检测不溶于碳酸钠的酯类;

重金属检查(以铅为代表),pH3.5的醋酸盐缓冲液,反应试剂为硫代乙酰胺。

炽灼残渣:

检查药物中的无机杂质,温度700℃~800℃;

若继续重金属检查,则用500℃~600℃。

(2)光谱分析法

特殊杂质:在特定波长处具有显著吸收的特定有关物质。

常见检查

肾上腺素中的酮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地蒽酚中的二羟基蒽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硫酸阿托品中的莨菪碱——旋光度法

(3)色谱分析法

特定杂质、有关物质与残留溶剂的检查。

薄层色谱法:杂质对照(有杂质对照品)、自身稀释对照(无杂质对照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内标法、外标法(有杂质对照品)、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面积归一化法。

气相色谱法(GC):主要检查残留溶剂。

内标法、外标法、标准加入法。

5.含量与效价测定

含量测定: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

效价测定:生物活性测定法。

(1)化学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滴定液:装在滴定管里用来和药物反应的试液。

指示剂:用来指示反应终点的试剂。

①酸碱滴定法:适用于酸、碱药物的含量测定。常用滴定液:盐酸滴定液、氢氧化钠滴定液。指示剂:甲基红、酚酞。如芳酸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②非水溶液滴定法:适于酸碱性不太强的有机碱或有机酸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有机弱碱的含量测定——非水碱量法,常以冰醋酸(或冰醋酸-醋酐)为溶剂,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为滴定液,结晶紫为指示剂(或电位法)。应用:生物碱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特殊:

有机碱的氢卤酸盐,在测定前要加入醋酸汞试液——目的:消除氢卤酸对滴定的干扰。

有机碱的硫酸盐,在测定前要添加醋酐。

有机弱酸的含量测定——非水酸量法,以乙二胺(或DMF)为溶剂,甲醇钠为滴定液,麝香草酚蓝作指示剂。

③氧化还原滴定法

包括碘量法、铈量法、亚硝酸钠滴定法。

碘量法:

铈量法:硫酸铈为滴定液,邻二氮菲作指示剂。铈菲组合。

应用:硫酸亚铁片、葡萄糖酸亚铁及其制剂、富马酸亚铁及其制剂、硝苯地平。

亚硝酸钠滴定法:亚硝酸钠滴定液,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

应用:凡药物分子的结构中含有芳伯氨基或潜在的芳伯氨基,如盐酸普鲁卡因。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定量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

A=-lgT=-lgI/I0=Ecl

式中E为吸收系数,有两种:

mol/L时,E为摩尔吸收系数(ε);

1g/100ml时,E为百分吸收系数(E1%1cm)。

定量方法:对照品比较法、吸收系数法。

(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常用定量方法:

①内标法:避免样品前处理及进样体积误差的影响;

②外标法。

注:内标法公式中有f(校正因子);外标法无。

(4)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管碟法和浊度法

应用:硫酸庆大霉素的含量测定

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检查非无菌药品的污染,3个通则: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计数方法: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PN)。

二、体内药物检测

1.生物样品的种类:体液、各种器官和组织。

体液主要包括血液、唾液、尿液等。

血液——最常用,全血、血浆和血清。

血浆、血清的区别:加抗凝剂(肝素、EDTA、草酸盐、枸橼酸盐)离心后得血浆、不加抗凝剂离心后得血清。

2.体内样品测定法

免疫分析法—灵敏度高、检测限低—临床用;

色谱分析法—专属性好—复杂样品。

药品质量标准及答案

药品质量标准及答案 一、A1 1、“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多少以下的重量 A、0.2mg B、0.3mg C、0.4mg D、0.5mg E、0.6mg 2、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是 A、1995年版中国药典 B、2000年版中国药典 C、2005年版中国药典 D、2010年版中国药典 E、2015年版中国药典 3、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如未规定上限时,指其上限不超过 A、99.9% B、100.0% C、100.5% D、101.0% E、102.0% 4、药物制剂的含量限度表示方法为 A、标示量 B、实际量 C、杂质量 D、实际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 E、杂质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 5、某药物注射用(标示量20ml,2.24g)用非水滴定法测定含量为每毫升实际含药物0.1100g。本品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为 A、100.0% B、99.2% C、98.2% D、96.4% E、95.5% 6、药典中规定称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称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 A、±0.1% B、±1% C、±5% D、±10%

E、±20% 7、关于药品质量标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 B、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C、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埋、不断完善”的原则 D、对药品质量控制及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E、因生产情况不同,不必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 8、药典规定某药原料药的含量上限为102%,指的是 A、该原料药的实际含量 B、该原料药中含有干扰成分 C、用药典规定方法测定时可能达到的数值 D、方法不够准确 E、应用更准确的方法替代药典方法 9、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规定,称取2.00g系指 A、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B、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 C、称取重量可为1.9995-2.0005g D、称取重量可为1.5-2.5g E、称取重量可为1-3g 10、取谷氨酸钠1.0g,加水23ml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 3.5)2ml,依法检查,与标准铅溶液(10μg Pb/ml)所呈颜色相比较,不得更深。重金属限量为百万分之十,则标准铅溶液应取 A、1.0mL B、2.0mL C、3.0mL D、4.0mL E、5.0mL 11、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 A、精密度 B、重复性 C、准确度 D、线性 E、回收率 12、回收率可用于表示 A、准确度 B、精密度 C、专属性 D、检测限 E、线性 13、在药物检测中,表示准确度的指标是

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 一、药品的质量标准及其制订原则 关于药品质量 z药品质量概念可以理解为药品的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等指标符合规定标准的程度。 z1、物理学指标:药品活性成分、辅料的含量、制剂的重量、外观等指标。 z2、化学指标:药品活性成分化学、生物化学特性变化等指标。 z3、生物药剂学指标:药品的崩解、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指标 z4、安全性指标:药品的“三致”、毒性、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使用禁忌等指标。 z5、有效性指标:药品针对规定的适症在规定的用法、用量条件下治疗疾病的有效程度指标 z6、稳定性指标:药品在规定的储藏条件下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保持其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安全性、有效性指标稳定的指标。 z7、均一性指标:药品活性成分在每一单位(片、粒、瓶、支、袋)药品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等指标等等同程度的指标。 z Note:错误的理解 z药品质量好坏=药品活性成分的含量 z药品包装材料特性和质量、包装及标签、使用说明、广告及宣传品中的信息与药品质量无关 z Note:正确的理解

z活性成份含量合格,不等于其崩解、溶出、吸收质量指标合格,而崩解、溶出、吸收不合格的药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符合规定要求 z即使一片药或一粒药的质量合格了,也不等于这种药品的质量就合格,直接与药品接触的包装材料的化学特性、透光性、透气性也会影响药品的质量和质量稳定性。 z Note:正确的理解 z药品包装材料特性和质量、包装及标签、使用说明、广告及宣传品中的信息是正确储藏、运输、使用药品的重要依据。储藏条件信息不明确会因储藏条件选择不当导致药品在储藏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药品包装、标签、使用说明、广告及宣传资料给出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禁忌或注意事项、忠告、药品分类标识等信息不完整,会因使用不当导致降低甚至失去疗效并可能因药品不合理使用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用药者的生命安全。 我国国家药品标准 z<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是2000版,分为一部和二部。一部收载常用中药材和中成药等传统药;二部收载常用化学药品、生物制品、抗生素、放射性药品等现代药。 z局颁药品标准,包括<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药品卫生标准>以及所有未收载入药典的药品标准。 二、药典知识 z(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h P) 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制。不同版本以其后括号内的年份来表示,根据需要,不同版之间出版增补本。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由凡例、正文、附录、索引四部分组成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样本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 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 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 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 因此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 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 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 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 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以及制剂中其它成分( 如防腐剂等, 中药中其它残留物、添加剂等) 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 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 准确度、精密度( 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在分析方法验证中, 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 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一般用回收率( %) 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 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 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 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 可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 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 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 或面积比( %) 。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第九章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九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批准为试生产的新药,其质量标准的试行期为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E.5年 2.处方中全处方量应以制成多少个制剂单位的成品量为准 A.100个 B.400个 C.500个 D.800个 E.1000个 3.中药制剂的处方量中重量应以()为单位 A.μg B.mg C.g D.kg E.均可 4. 中药制剂的处方量中容量应以()为单位 A.μL B.mL C.L D.kL E.均可 5.中药制剂色泽如以两种色调组合,应以谁为主 A.前者 B.后者 C.同样 D.中间色 E.其它 6.外用药和剧毒药不描述 A.颜色 B.形态 C.形状 D.气 E.味 7.单味制剂命名时一般采用 A.原料名 B.药材名 C.剂型名 D.原料(药材)名与剂型名结合 E.均可 8.浸出物的建立是以测试多少个批次样品的多少个数据为准 A.5、10 B.5、20 C.10、20 D.10、10 E.20、20 9.在线性关系考察过程中,薄层扫描法的r值应在()以上 A.0.9 B.0.99 C.0.995 D.0.999 E.0.9999 10.质量标准的方法学考察,重现性试验相对标准差一般要求低于 A.1% B.2% C.3% D.4% E.5% 11.中药新药稳定性试验考察中气雾剂考察时间为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二年 E.二年半 12.中药新药稳定性试验考察中丸剂室温考察时间为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二年 E.二年半 13.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采用低温法时,温度宜在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E.37℃~40℃ 14.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采用低温法时,相对湿度要求为 A.60% B.65% C.70% D.75% E.80% 15.中药新药稳定性考察试验中,注射剂的考察时间为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二年 E.二年半 16.中药制剂的稳定性考察中初步稳定性试验共考察几次 A.2 B.3 C.4 D.5 E.6 17.药品必须符合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B.部颁药品标准 C.省颁药品标准 D. 国家药品标准 E.均可 18.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 A.安全有效 B.技术先进 C.经济合理 D.质量第一 E.全部 19.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性状描述要求至少观察几批样品 A.1~3 B.2~4 C.3~5 D.4~6 E.10批以上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十五章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基本要求] 一、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分类与制订原则。 二、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三、熟悉确定杂质检查项目及其限度的基本原则、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原则。 四、熟悉溶解度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吸收系数的测定法。 五、了解药品稳定性试验。 [本章分配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 1,法定的药品质量标准标准:中国药典、药品标准 2,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新药研制过程中、临床试验前必须报批的药品标准。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结论可靠。此标准仅适用于研制单位、临床试验单位和药检单位。 3,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1-3类新药经临床试验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试生产阶段的药品标准称“试行标准”,试行期2-3年。期满后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药典委员会审批转正。

4,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也是GMP认证的必备条件。通常企业标准高于法定标准的要求。 中国药典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英文表示Chines Pharmacopoeia。通常写法:中国药典(××××年版)。 沿革:1949年建国以后,已出版了87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年版药典)。 自1963年版药典分为两部,一部和二部。 1988年正式出版了中国药典(1985年版)英文版,同年还出版了二部注释选编。 1990年版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另行出版了《药品红外光谱集》。编制出版了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彩色图集》。 1995年版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 2000年版二部附录新增加了毛细管电泳法、热分析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这三种仪器分析方法。 2005年版分三部 三、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 ⑴,安全性:毒副反应物质 ⑵,有效性:生物利用度、晶型等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 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 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 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 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药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 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具有更多的影响因素,一般 要使用动物、细胞或生物分子,因此对于生物学测定的判断标准另作说明。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 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如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査中,其溶 出量等的测试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 线性、 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品进行测定,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 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 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 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此项可 豁免验证。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
1
在《中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内容基础上增订有关一部中药的内容。?
?

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开发新药,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一、原料药质量研究 原料药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应对该药品进行质量研究,并参照现行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制订质量标准,一些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详细规定的常规测定方法,对方法本身可不作验证,但用于申报原料药测定的特殊注意事项应明确标明。 1.性状应分别记述药品的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度以及有关物理常数。 1.1外观、色泽、形状、嗅、味。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1.2溶解度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表示溶解度的术语应按照药典规定分极易溶解、易溶解、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试验法可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一般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常用溶剂作试验,不必罗列过多。 1.3熔点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测定原料药的熔点常用中国药典附录第一法。适于测定

熔点的药品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其初熔与全熔易于判断的品种。应详细记录初熔与全熔时的温度,并应在规定范围内。化学药品的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矩一般不超过2℃,不宜过宽。对熔融时同时分解的药品,要记录熔融时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等。通常当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毛细管中出现液滴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至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作为全熔温度。有时固相消失不明显,则以供试品分解并开始膨胀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对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初熔与全熔现象时,可以记录其发生突变(如气泡很快上升,颜色明显变深)时的温度,作为熔融分解温度。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时同时分解的品种以及一、二类新药的熔点应用DSC热分析法予以说明。如熔点在200℃以上并同时分解的品种,一般不将熔点订入质量标准中。 1.4旋光度或比旋度此项是反映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对这类化合物,在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中应作比旋度规定。测定时应注意温度、浓度和溶剂对比旋度的影响,并详细记录测定时的温度、浓度和采用的溶液剂,操作中如有特殊要求应注明,如测定温度和测定波长与药典规定(20℃589nm)不同,则应注明。旋光度还可用于某些制剂的含量测定。 1.5吸收系数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物理常数之一。我国创制的药品或只有文献记载,国内外药典未收载的药品(一、二类新药)的吸收系数(E1%1cm),应至少用五台不同型号的仪器测定,并统计处理结果。测定方法应按药典委员会规定方法进行。用于测定吸收系数的样品应经精制,并提供纯度数据。吸收系数一般列入原料药的性状项下,还可用于制剂的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和含量测定。在研制单位测定的基础上,复核审查部门应对供测定样品的纯度和测定数值进行复核。测定方法介绍如下: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 XIX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 在建立药品质 量标准时 ,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 、制剂的组分变更 、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 时 、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 、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 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 : 鉴别试验 , 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 , 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 定 ,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 如防腐剂等 )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 、释放度等检查中 ,其溶出量等 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 验证内容有 : 准确度 、 精密度 ( 包括重复性 、 中间精 密度和重现性 )、 专属性 、 检测限 、 定量限 、线性 、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 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 一 、 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 一般以回收率 ( %) 表示 。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 。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 ,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方 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 。 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 , 可向制 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 行比较 。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 、 线性和专属性 , 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 , 这一项不必再做 。 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 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 , 可用本法 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 ,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如不能测得杂质或 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 情况下 , 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 。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 %) 或面积比 ( %)。 3. 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 , 至少用 9 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 例如 , 设计 3 个不同浓度 , 每个浓度各分 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液 , 进行测定 。 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 ( %), 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 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 二 、 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 , 同一个均匀供试品 , 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 近程度 。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 、 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 在相同条件下 , 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 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 在同一个实验室 , 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称为中间精密度 ;在不同实验室由不 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 称为重现性 。 含量测定和杂质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 。 1. 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 , 至少用 9 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 例如 , 设计 3 个不同浓度 , 每个浓度各分 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液 , 进行测定 , 或将相当于 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溶液 , 用至少测定 6 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

药品质量标准制定

药品质量标准制定 (总分:43.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6,分数:26.00) 1.药品的纯度要求主要是指 ?A.对各类杂质的检查 ?B.对主药的含量测定 ?C.对药品的鉴别 ?D.A+B ?E.A+B+C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电泳法是 ?A.在电场下测量电流的一种分析方法 ?B.在电场下测量电导的一种分析方法 ?C.在电场下测量电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D.在电场下分离供试品中不带电荷组分的一种分析方法 ?E.在电场下分离供试品中带电荷组分的一种分析方法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抗生素的含量测定应首选 ?A.HPLC ?B.UV ?C.微生物法 ?D.A+C ?E.B+C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对HPLC法进行精密度考查时,试验数据的相对标准差一般不应大于 ?A.1% ?B.2% ?C.3% ?D.4% ?E.5%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5.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是 ?A.安全有效性 ?B.先进性 ?C.针对性 ?D.A+B ?E.A+B+C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6.适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带电离子的分离定量方法是 ?A.HPLC

?B.旋光测定法 ?C.容量分析法 ?D.重量法 ?E.电泳法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7.生物活性强的药品含量测定应首选 ?A.色谱法 ?B.UV ?C.容量分析法 ?D.酶分析法 ?E.生物检定法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8.对UV法进行线性考查时,用精制品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对照品系列溶液,吸收度A一般应为 ?A.0.1~0.9 ?B.0.2~0.7 ?C.0.5~0.6 ?D.0.4~0.8 ?E.0.3~0.6 (分数:1.00) A. B. √ C. D.

药学专业知识一讲义: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药学专业知识一讲义: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考情分析 属药物分析学的学科范畴; 每年考试分比:4~6分; 难度适中,但内容相对冷僻,知识点零碎。 建议:大胆舍弃,熟读重点,以题代练。 答题方法:简单、直接、粗暴。 高频考点 药品标准与药典,包括国家药品标准,主要的国际药典以及中国药典,药典凡例中的各项规定。 药品检验与体内药物检测,包括药检程序与项目,药品质量检验和体内药物检测。 第一节药品标准与药典 一、国家药品标准 1.国家药品标准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标准》和药品注册标准。颁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 2.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 (1)检测项目的制订要有针对性; (2)检验方法的选择要有科学性; “准确、灵敏、简便、快速”原则。 (3)标准限度的规定要有合理性。 二、国际药品标准 1.《美国药典》(The U nited S tates P harmacopoeia) 简称:USP,收载原料药和剂型的标准; 《美国国家处方集》(The N ational F ormulary) 简称:NF,收载药用辅料的标准。

特点:USP通常与NF合并出版,USP39-NF34。 2.英国药典(B ritish P harmacopoeia) 简称:BP;最新版:BP2016。 3.日本药局方(J apanese P harmacopoeia) 简称:JP。 4.欧洲药典(E uropean P harmacopoeia) 简称:Ph.Eur.或EP。 特点:由欧洲药典委员会编辑、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授权出版发行。 三、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英文缩写Ch.P或CP。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执行;最新版:2015版。 (一)凡例 凡例:正文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1.类别:系按药品主要作用与主要用途或学科的归属划分。 2.规格:制剂的标示量,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量。 与装量规格区别:注射液项下,如为“1ml:10mg”,系指1ml中含有主药10mg。 3.贮藏 遮光:用不透光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避光:避免日光直射; 阴凉处:不超过2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2℃~10℃; 常温:10℃~30℃; 注意:常温与室温(25℃±2℃)的区别。 4.检验方法和限度 检验方法: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原料药的含量(%),除另有注明者外,均按重量计。 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5.标准物质(标准品、对照品) 相同点:均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 区别: 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三生),量值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 对照品—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时使用的标准物质(化学药品),量值一般按照纯度计。 6.计量单位 波数:厘米的倒数(cm-1) 压力:帕斯卡(Pa)

中药质量标准制定范文

中药质量标准制定 目前我国新药的研制,明确要求制订临床研究用质量标准及生产用质量标准。目的是保证临床研究试验药品的质量稳定一致及上市药品的质量,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和有效。在新药取得批准文号后,其它研究资料的药效,毒理,临床研究资料均已完成历史使命,可存档备用,但唯有质量标准伴随产品“终身”。只要有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就要用质量标准的监测和保证。因此,质量标准的制定,不仅在研制新药中,而且对老药再评价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质量标准的分类 一、法定标准 经过卫生部与省、市、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标准有国家标准(包括药典和部颁标准)及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对产品的质量指标是一些基本要求,是企业应达到的起码合格水平。鉴于目前中药标准一般水平不高,所以应认识到符合低标准的高合格率,并不表示产品先进,故质量标准必须逐步提高,特别是新药的质量必须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真正已起到控制真伪、优劣的作用。 二、企业标准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检验方法尚不够成熟,但能达到某种程度的质量控制;一种为高于法定标准要求,主要指多增加了检测项目或提高了限度标准,作为创优,企业竞争,特别是对保护优质产品本身,严防假冒等均为重要措施。 第二节质量标准的特性 质量标准通常具有如下特性: 一、权威性 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市、自治区药品标准,但国家均不排除生产厂可以采用非药典方法进行检测。例如:六味地黄丸的含量测定;药典收载了薄层色谱光密度法测定处方中山茱萸中熊果酸的含量,若企业暂无薄层色谱扫描仪,则可采用薄层色谱比色法与其对比,测定结果一致或有一定相关且稳定,在日常检验中即可采用比色法控制产品质量,但偶有产品含量处于合格边缘,或需要仲裁时,只有各级法定标准,特别是国家药典具有权威性。 二、科学性 质量标准是对具体对象研究的结果,它有适用性的限制。在药材中如天然朱砂的标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辅助 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第十章药品质量与药品标准 考情分析 属药物分析学的学科范畴; 每年考试分比:4~6分; 难度适中,但内容相对冷僻,知识点零碎。 建议:大胆舍弃,熟读重点,以题代练。 答题方法:简单、直接、粗暴。 高频考点 药品标准与药典,包括国家药品标准,主要的国际药典以及中国药典,药典凡例中的各项规定。 药品检验与体内药物检测,包括药检程序与项目,药品质量检验和体内药物检测。 第一节药品标准与药典 一、国家药品标准 1.国家药品标准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标准》和药品注册标准。颁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 2.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 (1)检测项目的制订要有针对性; (2)检验方法的选择要有科学性; “准确、灵敏、简便、快速”原则。 (3)标准限度的规定要有合理性。 二、国际药品标准 1.《美国药典》(The U nited S tates P harmacopoeia) 简称:USP,收载原料药和剂型的标准; 《美国国家处方集》(The N ational F ormulary) 简称:NF,收载药用辅料的标准。 特点:USP通常与NF合并出版,USP39-NF34。 2.英国药典(B ritish P harmacopoeia) 简称:BP;最新版:BP2016。 3.日本药局方(J apanese P harmacopoeia) 简称:JP。

4.欧洲药典(E uropean P harmacopoeia) 简称:Ph.Eur.或EP。 特点:由欧洲药典委员会编辑、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授权出版发行。 三、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英文缩写Ch.P或CP。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执行;最新版:2015版。 (一)凡例 凡例:正文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1.类别:系按药品主要作用与主要用途或学科的归属划分。 2.规格:制剂的标示量,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量。 与装量规格区别:注射液项下,如为“1ml:10mg”,系指1ml中含有主药10mg。 3.贮藏 遮光:用不透光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避光:避免日光直射; 阴凉处:不超过2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2℃~10℃; 常温:10℃~30℃; 注意:常温与室温(25℃±2℃)的区别。 4.检验方法和限度 检验方法: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原料药的含量(%),除另有注明者外,均按重量计。 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5.标准物质(标准品、对照品) 相同点:均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 区别: 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三生),量值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 对照品—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时使用的标准物质(化学药品),量值一般按照纯度计。 6.计量单位 波数:厘米的倒数(cm-1) 压力:帕斯卡(Pa) 放射性活度:贝可(Bq) 动力黏度:帕秒(Pa·s) 运动黏度:平方毫米每秒(mm2/s) 7.精确度

药品质量标准样本

药品质量标准 练习思考题 1. 什么是药品质量标准? 中国当前有哪些法定的药品质量标准? 2. 药典内容分哪几部分? 正文部分包括哪些项目? 3. 在药物分析工作中可供参考的主要国外药典有哪些? 在内容编排上与中国药典有何不 同( 举2~3例) ? 4. 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 试述药品检验程序及各项检验的意义。 6. 药品质量标准中的物理常数测定项目有哪些? 它们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7. 中国药典附录包括哪些内容? 8. 常见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 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9.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10. 如何确定药品质量标准中杂质检查的项目及限度? 11. 在制订药品质量标准中怎样选择鉴别方法? 12. 在制订药品含量限度时应综合考虑哪几方面的情况? 13. 新药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4. 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条例有哪些? 15. 什么叫标准品? 什么叫对照品? 16. 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滴定液( 0.1mol/L) 有何区别? 17. 溶液的百分比用”%”符号表示, 单位是什么? 18. ”某溶液( 1→10) ”指多少浓度的溶液? 19. 药品标准中”精密称取某药物约若干”, 系指允许的取用量范围是多少? 20. 什么叫空白试验? 剩余滴定法中的空白试验与直接滴定法中的空白试验有何不同?

选择题 一、最佳选择题 1. 中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有( ) A、中国药典和地方标准 B、中国药典、部标准和国家药监局标准 C、中国药典、国家药监局标准( 部标准) 和地方标准 D、国家药监局标准和地方标准 E、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 国家药监局标准) 2. 药品质量的全面控制是( ) A、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临床使用和有关技术的管理规范、条例的制度与实施 B、药品生产和供应的质量控制 C、真正做到把准确、可靠的药品检验数据作为产品质量评价、科研成果鉴定的基础和 依据 D、帮助药品检验机构提高工作质量和信誉 E、树立全国自上而下的药品检验机构的技术权威性和合法地位 3. 制造与供应不符合药品质量标准规定的药品是( ) A、错误的行为 B、违背道德的行为 C、违背道德和错误的行为 D、违法的行为 E、允许的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十五章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基本要求] 一、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分类与制订原则。 二、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三、熟悉确定杂质检查项目及其限度的基本原则、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原则。 四、熟悉溶解度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吸收系数的测定法。 五、了解药品稳定性试验。 [本章分配学时数]4 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 1, 法定的药品质量标准标准:中国药典、药品标准 2, 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新药研制过程中、临床试验前必须报批的药品标准。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结论可靠。此标准仅适用于研制单位、临床试验单位和药检单位。 3, 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1-3类新药经临床试验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试生产阶段的药品标准称“试行标准”,试行期2-3年。期满后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局,由药典委员会审批转正。 4, 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也是GMP认证的必备条件。通常企业标准高于法定标准的要求。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英文表示Chi nes Pharmacopoeia。通常写法:中国药典(××××年版)。 沿革:1949年建国以后,已出版了 87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 年版药典)。 自1963年版药典分为两部,一部和二部。 1988年正式出版了中国药典(1985年版)英文版,同年还出版了二部注释选编。 1990年版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另行出版了《药品红外光谱集》。编制出版了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彩色图集》。 1995年版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 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 2000年版二部附录新增加了毛细管电泳法、热分析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 这三种仪器分析方法。 2005年版分三部 三、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

2015版药典附录XIX-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XIX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172-173)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相对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则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是面积比(%)。 3 数据要求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十五章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 基本要求] 一、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分类与制订原则。 二、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三、熟悉确定杂质检查项目及其限度的基本原则、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原则。 四、熟悉溶解度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吸收系数的测定法。 五、了解药品稳定性试验。 [ 本章分配学时数] 4 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 法定依据。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 1,法定的药品质量标准标准:中国药典、药品标准 2,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新药研制过程中、临床试验前必须报批的药 品标准。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结论可靠。此标准仅适用于研制单位、临床试验 单位和药检单位。 3,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1-3 类新药经临床试验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 准试生产阶段的药品标准称“试行标准”,试行期2-3 年。期满后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药典委员会审批转正。

4,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也是GMP认证的必备条件。通常企业标准高于法定标准的要求。 中国药典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英文表示Chines Pharmacopoeia。通常写法:中国药典(××××年版)。 沿革:1949 年建国以后,已出版了87 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年版药典)。 自1963年版药典分为两部,一部和二部。 1988 年正式出版了中国药典(1985 年版)英文版,同年还出版了二部注释 选编。 1990 年版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另行出版了《药品红外光谱集》。编制出版了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彩色图集》。 1995年版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 2000年版二部附录新增加了毛细管电泳法、热分析法和X 射线粉末衍射法这三种仪器分析方法。 2005年版分三部 三、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 ⑴,安全性:毒副反应物质 ⑵,有效性:生物利用度、晶型等

药品质量标准定义

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 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准确度: 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测量值与真实值愈接近,测量愈准确。准确度的高 低用误差大小表示。 绝对误差(E): 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简称误差。 相对误差(RE): 表示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率表示。 精密度: 表示在相同条件下,同一试样的重复测定值之间的符合程度。精密度高低用偏差大小表 示。 绝对偏差(d): 是某一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相对偏差(Rd): 是绝对偏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百分率表示。 平均偏差:为各次测定值的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为平均偏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百分率表示。 标准偏差: 为各测定值绝对偏差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相对标准偏差(RSD): 为偏差与平均值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平均值的精密度: 为多组重复测定值的平均值之间的符合程度。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表示。 标准差(Standard dev iation):随机误差的代表,表样本变量的分散程度,反应数据的精密度。为随机误差的绝对值的统计均值,通常以标本标准差S 的值作为衡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又称样品平均数的标准误,表示样本平均数对总体平均数的变异程度,反应数据的精密度。多用于统计推断。 溶解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媒的 过程。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溶质,分散媒称为溶剂。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一定压力下,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能溶解溶质的量。溶 解度一般以一份溶质(1g 或1ml 溶于若干ml 溶剂中表示。 定量限分为定量上限和定量下限。 定量上限指工作曲线在高浓度开始弯曲时所对应的浓度值,即直线范围的上限值。 定量下限通常指检出限的5 倍所对应的浓度值。

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版第四部.pdf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年版量。③应注意固体制剂的晶型原料药含量应在标准曲线的线 性范围内。④应使用外标标准物质a i2o3对仪器及数据进行校正。 方法3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定置分析方法,获得供试品晶型含量数据。 采用D SC定量分析的晶型物质一般应具有不同的熔融吸热峰值,且晶型样品质量与吸热量呈正比关系。 (a)晶型原料药分析:精密称量不同质量晶型样品,建立质量与热量的热焓值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定量测定样品的晶型含量。 (b)混晶原料药分析:当不同晶型含量与热焓呈正比关系,采用精密称量配制不同晶型含量的混晶样品,建立晶型含量与热焓值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定量测定混晶样品中的晶型含量。 (c)方法说明:①仅适用于晶型原料药定量分析。②对熔融吸热峰值相差大的混晶原料供试品,建立标准曲线时线性范围较宽;熔融吸热峰值相差小的混晶样品,建立标准曲线时线性范围较窄。③有时D SC法仅能作为限量检测方法。 方法4红外光谱(I R)定量分析方法,获得供试品晶型含量数据。 采用I R法可以对晶型原料药或固体制剂进行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为相对峰强度法。 晶型特征峰选取原则:①分别选取2种晶型特有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作为特征峰。②2种晶型的特征峰应独立而不受对方干扰。③特征峰强度应与晶型成分含量呈对应线性关系。 对压力可致晶型状态发生转变的晶型原料供试品,制样时应避免压片法。 (a)晶型原料药分析:采用相对峰强度法时分别选择2种晶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位置匕与b2,在同一红外光谱图上读取2种晶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值乂1与42,计算二者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r。通过配制一系列不同晶型比例的混晶样品,建立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的对数值与晶型含量间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实现对混晶样品的晶型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b)制剂中晶型原料药成分分析:采用相对峰强度法时分别选择晶型原料药特征吸收峰位置h与空白辅料的特征吸收峰位置b2,在同一红外光谱图上读取2种晶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值八1与A2,计算二者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通过配制一系列含有不同质量晶型原料与空白辅料比例混合样品,建立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的对数值与晶型原料药含量间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实现对固体制剂中晶型原料药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备注:其他国际公认用于物相分析的方法也可对多晶型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项目 鉴别 杂质测定含量测定及 校正因子内容定量限度溶出量测定 准确度 精密度— +++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①-+①+ 专属性⑦++++ 检测限——③+-- 定量限-+~-+ 线性-+~++ 范围-+~++ 耐用性+++++ ①巳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 37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