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填空题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题(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题(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题(附参考答案)班级:姓名:题序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填空题。

(共16分)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使用太阳能。

2、脑是人体的“________”,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________”,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大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给人体各部分。

3、同一块橡皮泥无论怎样改变形状,它的轻重是________的。

4、水面上的船不下沉是因为船受到了水的__________力,这个力的大小与船的重力__________。

5、古代的水钟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6、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这就是________。

力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7、动物的两种基本繁殖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8、热传递主要通过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太阳的热是通过 ________传到地球上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单摆的摆长越长,摆动的速度就()。

A.一样B.越快C.越慢2、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 )有关。

A.物体的重量B.物体排开的水量C.物体的颜色3、土豆在清水中是沉的,把土豆切成三分之一大小,放入清水中()。

A.肯定沉 B.肯定浮 C.可能浮也可能沉 D.先浮后沉4、两根条形磁铁吸在一起成为一个更长的条形磁铁,这时更长的磁铁有()磁极。

A.2个B.3个C.4个5、火箭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运动的。

A.反冲力B.弹力C.摩擦力6、光在没有碰到物体以前是以()形式传播的。

A.曲线B.直线C.折线7、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A.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B.轻的容易沉,重的容易浮C.大的容易沉,小的容易浮8、蚯蚓喜欢生活在()的泥土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填空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填空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填空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发芽后种子的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5、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6、生物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2、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3、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4、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④放入鱼虾。

15、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6、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17、为了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沙尘暴的发生,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1)多种树种草(2)不滥捕滥杀动物(3)不过度放牧(4)不滥砍滥伐树木18、引发沙尘暴的原因∶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开垦土地等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五年级下册科学白皮卷及答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白皮卷及答案

科学部分(1)一、填空题1.把砖块轻轻放入水里是的。

如果把泡沫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是的。

2.把小石块、泡沫塑料、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放入水中。

是沉的,是浮的。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橡皮泥是_____的。

这是因为橡皮泥形状改变之后,重量,体积,因此沉浮状况保持不变。

4.相同重量的物体放在同一种液体中,它的浮沉与有关。

的物体容易沉;的物体容易浮。

5.一个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变小了,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就会________;如果它排开水的体积变大了,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就会________。

二、判断题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重量和体积大小无关。

()2.将较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回形针在水中可以浮在水面上。

()3.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4.上浮的物体一定是用比较轻的材料制成的。

()5.要使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形状。

()6.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它排开的水量会发生变化。

()7.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主要方法有改变物体体积和重量。

()8.船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装载量越大。

()三、选择题1.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

①轻的容易浮②轻的容易沉③沉浮情况一样2.大小一样的实心塑料小球和小铁球,放入水里浮的是()。

①塑料小球②小铁球③两个都能3.量杯中原来有200毫升水,物体放入后,刻度为260毫升,那么这个物体排开的水量是( )毫升。

①260 ②200 ③604.用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船,甲船最多装10颗弹珠,乙船最多装15颗弹珠,这说明()。

①甲船比乙船排开的水量大②乙船比甲船排开的水量大③两船排开的水量一样四、连线题(将下面的物体与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连起来。

)一个回形针一串回形针浮一块木块沉二分之一木块五、简答题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科学部分(2)一、填空题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_____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______。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竞赛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2、赿(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赿好。

3、阳光由(红)、( 橙)、(黄) 、(绿)、( 蓝)、( 靛)、( 紫)七种色光。

4、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光的直线传播)。

5、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 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 凹透镜)。

6、像铝丝、铁丝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 导体),像木头、塑料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一个最简单的电路至少需要( 电池)、( 导线)、( 灯泡)、( 开关)四种原件。

9、太阳是一种(热光源),它在发光的同时也产生(热量)。

10、水占我们身体体重的比例大约是( 60%-- 70% )。

11、阳光穿过透明的三棱镜时,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12.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

13、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能力(弱),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能力(弱)。

14、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反射)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了。

15.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光的同时也产生(热量)。

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阳)面。

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是(阴)面16、镜面能够反光,镜面的这一性质叫(反射)。

17、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

18、物体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与物体的(颜色深浅)和(表面光滑程度)等有关。

19、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于1969年建于(法)国。

20、科学家(牛顿)曾经做过“光的混合”的实验研究。

21、产生影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光源);(2)要有(挡光体);(3)要有(屏)。

22、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24、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5、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五年级科学上册填空题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填空题资料

(11课) 1.声音分为 乐音 和 噪声 。 2.被人称为污染环境“四大公害”的是( 噪声,污水 废气 垃圾 ) 3.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
交通运输 工业噪声 建筑施工 社会噪声如音乐厅 心血管系统 ; 4.噪声的危害有:损害人的 听力 、 使人急躁、易怒;影响 睡眠 ,造成疲倦。
5.我在 图书馆 博物馆 纪念堂 等环境里见 过“安静”的提示,在这些地方,我是这样做的:
(9课) 1.耳朵分为 外耳 、 中耳 、 内耳 三 部分。 中耳 2. 和 内耳 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3.外耳由 耳廓 和 外耳道 组成。中耳 由( 鼓膜 )、 听小骨 等构成。 鼓膜 是椭圆形 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 耳蜗 )等构成。耳蜗 与 听神经 相连。 5.耳朵是人体的 听觉 器官,如果受到伤 害,人的听力就会 下降 ,甚至 丧失听力 。
10课) 高低 大小 1.声音有 和 的不同。 2.当物体振动快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 高 , 当物体振动慢时,我们到的声音就 低 。 音调 3. 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 。 4.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 20-20000 因此, 当物体的震动超过一定频率,即高于人耳听 觉的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 超声波 称为 。 20 5.次声波就是振动频率在 赫兹以 下的一种低频率声波。
7课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说话声是由 产生的,琴声是由 产生的,风声是由 产生的, 流水声是由 产生的。 .各种物体,只要 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 二、当好小法官: .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录音机播放的声音。( ) .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而气体、液体振动都不能发出声音。( ) .大海的波涛声是由海水振动而产生的。( ) .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 .自然界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 三、我来选一选: .对着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 振动产生的。 .瓶子 B.空气 .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 .耳朵的错觉 B.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持续 .把敲响的音叉放在水面上,会看到 。 .水面十分平静 B.水向一个方向流 C.水面会振动起来 四、科学探究: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人说话的声音是否也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呢?请试着解释 一下。 .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呢? .怎样让鼓、锣、小提琴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填空(含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填空(含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和(充足的空气)。

2.植物生长必须有(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仙人掌、松树和香蕉树的叶子大小与当地降水量的关系)3.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动物也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4.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一-毛毛虫一-(小鸟)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6.(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7.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体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土壤、岩石等)。

像池塘里的这些(植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9.生态瓶里小鱼太多会有什么结果?(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0.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几十只昆虫生活在一起不能叫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草原上过度放牧,草原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草原上过度放牧,会发生草原退化,面积减少等现象。

新教材教科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新教材教科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新教材教科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五年级 科学(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填空题。

(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______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______小时。

3.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______转引起的。

4.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______。

5.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____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

6.恒星的周年视差能证明______。

7.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实验中,围城一圈的同学代表:______;贴有地名方位标志的同学代表______;红色纸片代表______;按某种方向转动代表______;先看到红色纸片代表______。

①太阳 ②地球 ③地球的自转 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 ⑤迎来黎明 8.下列哪些是与地心说对应的内容____________;下列哪些是与日心说对对应的内容____________。

①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②太阳是静止不动的 ③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④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⑤所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⑥所有天体围绕太阳运动二、判断题。

(本大题共11小题,每题1分,共11分) 1.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

( )2.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3.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 )4.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 )5.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 )6.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 )7.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 )8.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 9.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期末填空专项训练试题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期末填空专项训练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期末填空专项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1.许多潜艇被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可以有效减少________。

潜艇靠调节自身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

核潜艇的动力来自________。

2.在寒冷的冬天,用手摸户外的金属制品比木制品凉,是因为金属制品的导热能力比木制品________。

当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时,手上的热________(填“很容易”或“不容易”)传递出去,使手的________很快降低,所以感觉金属制品比木制品凉。

3.为了保护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建立了一批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等都利用了浮力的原理。

5.2017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指出,要优先保护________水源。

6.绿色植物的叶是进行________的场所。

7.我国是一个水资源________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________位。

8.有些材料在水中浮,有些材料在水中沉,所以不同材料的________能力不同。

9.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逐渐上升,升到________℃时水开始沸腾;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开始________。

10.妈妈烧好排骨汤,倒在不锈钢碗里,轩轩马上去帮忙端,一碰就感到很烫,这种热的传递方式是________。

轩轩拿来毛巾,把碗包起来端,就不烫手了,说明毛巾是一种热的________。

等了一会儿,爸爸还没回来,为了凉得慢些,妈妈把排骨汤盖上盖子,因为盖子能有效地阻止热量以________的方式传递。

(填“热对流”“热传导”或“不良导体”)11.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但用钢铁造的轮船却能够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很多货物,这是因为钢铁改变形状后,________增加。

把轮船造得越大,能装载的货物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1、种子的萌发需要(温度)、(水分)、(空气)。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
含沙多的叫(沙质土)。

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

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渗水能力最强的是(沙质土)。

渗水能力最弱的是(黏土)。

4、豆苗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其主要原因是(沙质土疏松,透气
性好)。

5、花生适合生长在(沙质土)里。

6、“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水、阳光、温度)
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7、喜阴植物又称(耐阴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
中,否则就会(死亡)半夏、姜是喜阴植物。

樟树是喜阳植物。

8、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
子。

根、茎、叶是植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

9、直根系:主根明显,固着能力强。

10、须根系: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的区别。

11、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和(稳固植物的作用)。

植物的茎主要作用是运输水分和养料。

茎:连接叶与根的部分,茎上生叶的地方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

茎有(节和芽)
12、萝卜、甘薯是根,马铃薯、莲藕、姜是茎。

13只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草食性动物)。

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肉食性动物)。

既吃植物又吃动物的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14肉食性动物:牙齿十分尖利,有伸缩的利爪。

草食性动物:犬牙退化,趾端有蹄。

杂食性动物: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铡刀一样的门齿。

15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转动的特性称为(向光性)。

16鸟类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的习性称为(迁徙)
17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18植物的花粉、种子、果实等被风、水、动物和植物本身传播到其他地方叫植物的迁移。

如椰子落入水中随洋流散播到各处;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

19、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动物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生存下来方式。

蛇、青蛙、熊、龟等都有冬眠的习性。

动物冬眠时,(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呼吸次数减少,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

20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的生活环境,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

21骆驼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他遇到水源会尽量多饮水,并把水储存在血液里。

驼峰里贮存的是脂肪,驼峰叫做(固体水库)。

22具有与其生活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

如蝗虫、甲虫、变色龙。

23体态和形状都和环境中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像竹节虫、枯叶蝶。

24、19世纪40年代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依根据芒刺发明了(尼龙搭扣)。

25人对自然的破坏有:1、过度放牧2、滥伐森林3、围湖造田4、工业污染等
26人体的正常温度37摄氏度,水结冰的温度是0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27物体在自然状态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28传热能力强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

金属、陶瓷是热的良导体。

29实验发现(深色)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冬天穿的衣服颜色较(深)。

30热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四周发散,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热辐射。

31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200多年前蒙特哥尔菲兄弟制成了(热气球)。

它们都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2风的形成(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33保温就是尽量减慢热的传递,散热就是尽量加快热的传递,应采用热的良导体。

34、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完全吻合,从而提出现在的七大洲是由一块大陆分裂开来的假设。

35(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36地震预报的三要素:(震级、发生的位置、时间)。

37 公元132年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研制了(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38 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做?答:当发生地震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熄灭炉子,拔掉电源,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远离高压线。

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并尽可能找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39、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是由一层层沙子和淤泥固结而成的岩石。

化石经常保留在沉积岩中。

(岩浆岩)是熔岩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由沉积岩或岩浆岩在高温压力影响下变质而成的。

山地是地球上地势高低起伏最大的区域。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40、19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行动计划”。

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UNEP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ZHB指中国环保。

4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并用(温度计)测量它的高低,常有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符号分别是℃和℉。

42、人类受动物保护色的启发发明了迷彩服。

43、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44、鱼身体长有鳃、鳍、身体呈流线型,所以鱼适合在水里生活。

45、动物迁徙的原因:1、躲避严寒;2食物短缺;3繁殖后代。

46、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答:1、温度计的下端不能碰到容器的底。

2、在液柱稳定时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7、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48、火山喷发时,(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

49、地震前的征兆包括(井水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异常)、(不寻常的微波)、(大地变形)、(瓦斯泄漏)等。

50、岩石是固体块状物,它们组成了(地壳)。

52、地球上的山地,绝大多数是由(地壳板块抬升),只有少部分山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53、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