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戏剧赏析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1、《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素。

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

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语言运用的适当与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情节的丰富与生动。

在结构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三条复仇线索展开故事的。

戏剧鉴赏案例分析

戏剧鉴赏案例分析

戏剧鉴赏案例分析戏剧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通过舞台表演、剧本、角色等元素的综合运用,戏剧能够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传达思想观念,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戏剧鉴赏案例,探讨戏剧的表现手法、剧情、角色塑造等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案例一:《哈姆雷特》鉴赏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之一,被誉为西方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揭示了权力、道德、爱情、犯罪等多重主题。

在鉴赏这部戏剧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戏剧表现手法《哈姆雷特》运用了多种戏剧表现手法。

首先是视觉表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等手段,营造出丹麦王宫、墓地和鬼魂等场景,并将角色的身份、性格特点等通过形象展示出来。

其次是语言表现,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诗意和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动人的台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者,舞台动作和音效也是《哈姆雷特》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们能够增强剧情的紧张感和气氛,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剧情中。

二、剧情分析《哈姆雷特》的剧情错综复杂,主线是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但也渗透着政治斗争、爱情纠葛和道德困境等多层次的情节。

莎士比亚通过描绘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他对复仇道路上的犹豫和痛苦。

同时,剧中的其他角色如克劳狄斯、奥菲莉娅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命运,进一步丰富了剧情。

三、角色塑造《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塑造十分丰满,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情感。

哈姆雷特是一个被痛苦折磨的复杂人物,他的内心斗争和精神状态通过台词和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现。

克劳狄斯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狡诈阴险的反派角色,他的形象和行为引发观众对权力和腐败的思考。

奥菲莉娅作为哈姆雷特的爱人,她的悲剧命运以及对爱情和忠诚的追求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以上对《哈姆雷特》的鉴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剧情和深入的角色塑造,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哈姆雷特》的戏剧美学意象鉴赏

《哈姆雷特》的戏剧美学意象鉴赏

《哈姆雷特》的戏剧美学意象鉴赏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誉为“戏剧经典”,有着极其深刻的戏剧美学意象。

《哈姆雷特》以其新颖与动人的叙事方式,丰富细腻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一群受封建观念限制的人物思想内心世界演变过程。

首先,《哈姆雷特》通过描绘人物思想变化,表现出“反思查究”的戏剧美学
意象。

哈姆雷特作为一名年轻的继承人,一开始因受到封建观念的约束而缺乏思考能力,柔情似水,欲望贪婪,然而在几轮磨难中,哈姆雷特渐渐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周遭社会政治关系产生了反思,并从中受到教育,终于完成了心灵上的蜕变和成长。

其次,《哈姆雷特》以人物内心世界变化,表现出“动态进化”的戏剧美学意象。

莎士比亚勾勒出一幅虚实相生、真实情感融洽的人物心理世界微妙变化画卷,以细腻的抒情弥撒,使人物的思想表现变化、日益成熟活灵活现,充分展现了“动态进化”的戏剧美学意象。

最后,《哈姆雷特》运用尊重历史的虚构因素,表现出“历史叙述”的戏剧美
学意象。

全剧结构宏伟,贯穿着《人性大检验》的主题,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特定条件下,人物对动荡社会、家族矛盾、暴力用语愤恨和内心独白的表达。

在苦痛中彰显出对生活的无奈而深刻反思,思考人生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

《哈姆雷特》运用多维度、跨换位的剧中表演,刻画出受封建观念限制的人物
思想内心世界变化过程,表现出“反思查究”、“动态进化”以及“历史叙述”的戏剧美学意象,诠释了以艺术形象凝练、拷问智慧的友善思考,使人物生存的苦难得到解脱,造就了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不朽经典之美。

哈姆雷特-作品赏析

哈姆雷特-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

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 戏剧赏析

哈姆雷特 戏剧赏析

本剧主要是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为主线展开三个人的为父复仇的故事。

从结构上来说,这个多线一体的结构方式在莎翁的许多戏剧中,屡见不鲜。

戏中戏的安排虽说也是经典的设计之一,但远远不够作品本身的内涵来得精彩和耐人寻味。

一个看似简单的为父报仇故事,背后肩负了历史和时代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当哈姆雷特从国外回到丹麦王国,王国内外一片混乱。

父亲被叔叔杀害了,霸占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还颠倒人伦道德,娶了自己的母亲,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在边境之地虎视眈眈试图侵略。

他那时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绝望望。

但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皇庭的角度来看,他都不能撒手不管。

他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必须要承担起为父报仇并夺回王位。

他的复仇任务,是不容退缩。

他只好去实施。

于是他装疯,他卖傻。

他寻找各种机会下手。

然而,这个复仇计划本身所承担的使命,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

他作为人文主义的化身,他的复仇体现了为捍卫时代理想,超越个体,超越实利的精神追求,冲击着现实社会的既有的现实。

于是就注定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

这也注定了这个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

随着王子复仇计划的开展,哈姆雷特不断地思考这个复仇计划背后的意义,于是他不断地徘徊在行动和思考中,不断地剖析各种人性的弱点。

于此来看主人公既是戏剧里的人物,也是现实中的我们,透过这个镜子,看到了我们自身。

再来看主人公哈姆雷特这个人,关于他个人的评论,历来都总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化身,有人说他是一个复仇王子,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勇敢与善良的化身……这些不断被挖掘出来的人物个性,都远远无法囊括住哈姆雷特这个感性丰富,思想复杂的人格个性。

也许哈姆雷特之所以如此的耐人寻味,就在于他本身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但有点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为时代和历史所操纵的无辜者。

从故事的一开始,注定了哈姆雷特悲剧化的结局。

他既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伦理道德的意识使他必须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话剧鉴赏作品赏析

话剧鉴赏作品赏析

话剧鉴赏作品赏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讲述了他在复仇和矛盾中的心理挣扎和成长。

在剧中,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婚,以及叔父克劳狄斯的罪行,陷入了痛苦和矛盾之中。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对白精彩,堪称话剧艺术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剧中的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理智而善良的王子,又是一个深陷痛苦和矛盾中的人。

他对于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婚感到愤怒和痛苦,同时又被父亲的鬼魂所激励,决心要为父亲复仇。

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他成为一个备受观众关注和同情的人物。

另外,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而狡诈的反派角色,他的罪行和谎言给剧情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悬念。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剧中的情节得以更加丰富和生动。

其次,剧中的对白也是其魅力所在。

莎士比亚以其精湛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台词和对白,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比如,哈姆雷特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要做或不要做,这是一个问题”等,都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

这些对白不仅在情感上给人以震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最后,剧中的舞台设计和表演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话剧是一种需要舞台表现的艺术形式,通过舞台的布景、灯光、服装等元素,使得剧情更加真实和感人。

在《哈姆雷特》中,舞台设计的精细和表演的精彩都为剧情的展现增添了许多亮点。

比如,剧中的墓地一幕,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哀悼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都在舞台设计和表演上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使得观众们为之动容。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话剧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对白和舞台表现的精彩处理,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世界话剧艺术的杰作。

在话剧鉴赏作品赏析中,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到莎士比亚的文学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话剧艺术的魅力和魄力。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哈姆雷特》赏析莎士比亚一.作家及创作背景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

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

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

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1590~1600年)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中期(1601~1607年)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代表作《哈姆雷特》(16O1)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

晚期(1608~1612年)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

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

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二.内容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丹麦王宫里,四具王公贵族的尸体躺在血泊中,满面悲伤的霍拉旭向人们讲述了那惊心动魄的故事。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赏析你是坟墓以外的一座纪念碑,你仍然活着,只要你的书还在,只要我会读书,会说出赞词。

······你诗人之星,照耀吧!用你的激情申斥,或灵感之流鼓舞,衰落的剧坛;自从你高飞而去,它就像黑夜般哀伤,盼不到白昼,要不是有你这卷著作的光芒。

——本·琼生吟赞莎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

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

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

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

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

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

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

”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剧主要是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为主线展开三个人的为父复仇的故事。

从结构上来说,这个多线一体的结构方式在莎翁的许多戏剧中,屡见不鲜。

戏中戏的安排虽说也是经典的设计之一,但远远不够作品本身的内涵来得精彩和耐人寻味。

一个看似简单的为父报仇故事,背后肩负了历史和时代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当哈姆雷特从国外回到丹麦王国,王国内外一片混乱。

父亲被叔叔杀害了,霸占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还颠倒人伦道德,娶了自己的母亲,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在边境之地虎视眈眈试图侵略。

他那时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绝望望。

但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皇庭的角度来看,他都不能撒手不管。

他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必须要承担起为父报仇并夺回王位。

他的复仇任务,是不容退缩。

他只好去实施。

于是他装疯,他卖傻。

他寻找各种机会下手。

然而,这个复仇计划本身所承担的使命,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

他作为人文主义的化身,他的复仇体现了为捍卫时代理想,超越个体,超越实利的精神追求,冲击着现实社会的既有的现实。

于是就注定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

这也注定了这个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

随着王子复仇计划的开展,哈姆雷特不断地思考这个复仇计划背后的意义,于是他不断地徘徊在行动和思考中,不断地剖析各种人性的弱点。

于此来看主人公既是戏剧里的人物,也是现实中的我们,透过这个镜子,看到了我们自身。

再来看主人公哈姆雷特这个人,关于他个人的评论,历来都总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化身,有人说他是一个复仇王子,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勇敢与善良的化身……这些不断被挖掘出来的人物个性,都远远无法囊括住哈姆雷特这个感性丰富,思想复杂的人格个性。

也许哈姆雷特之所以如此的耐人寻味,就在于他本身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但有点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为时代和历史所操纵的无辜者。

从故事的一开始,注定了哈姆雷特悲剧化的结局。

他既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伦理道德的意识使他必须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但他自身的弱点,又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他去实现他伟大的使命。

我们都知道,在老国王哈姆雷特没有遭遇厄运之前,年轻英俊的小哈姆雷特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君主的宫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幻想的理想王国之中,接受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他的眼中,他所看到的一切是那样的美丽。

他曾发出这样的一段为世人所倾心的议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当父亲猝然逝世,叔父夺位,母亲改嫁,鬼魂的述说,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后。

这个快乐的王子就忧郁起来了。

他目之所及的现实充溢着罪恶与丑陋,过去那美好的世界万物在他的思想中消逝了。

美与丑在他的心目中形成了对比,现实的丑恶显露出它原有的形态,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开始了重新认识。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 忧郁与苦闷就萦绕着这个曾经快乐的王子哈姆雷特。

当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他痛苦,他忧郁。

他百思不解,于是不断地徘徊在复仇的行动和思考人性的边缘上。

冲击着复仇的欲望和对理想的回望,他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为父报仇,拿回王位,还是一个在“重整乾坤”的过程。

更是一个人文主义与现实丑陋的极端争锋。

痛苦的彷徨、思想的游荡,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也让他迟迟无法下手。

虽然清楚地意识到:“决心的赤热的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

他又是一位忧思过多的人,比起唐吉柯德,他似乎是优柔寡断。

缺乏果断性,在克劳狄斯“正把灵魂洗涤清静”的时候,他大有机会报仇,却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对于克劳狄斯的忏悔想到的是:“可是照我们人世的想法看来,他的孽债该很重;我现在解决他,却是趁他灵魂洗涤清静、准备成熟的时候,这能算报仇吗?不。

也许有人会说是他价值观的偏好,倒不如说他过于沉耽于思考。

或者干脆说,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情多虑,缺乏果断行动的人。

如此以来,现实与理想正面的冲击,思考与行动的反复惆怅。

就导致了他最终的悲情收场。

然而进一步分析这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哈姆雷特,这个角色里都浓缩着我们每个人自己。

也就是说,谁没有为自己的或别人的灾难而沉思,而忧郁;谁目睹邪恶如芒在背,身受忧郁如疽附骨;谁没有只有思想而无行动的时候。

越精于思想,越疏于行动,以致一点行动的力量为思想吞噬殆尽;谁眼见白昼的日照为自己胸中升起的怀疑浓雾所遮蔽,前面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谁不痛感宇宙无垠而个人渺小空虚,谁宁愿自身向人世孤注一掷---究竟谁才是是真正的哈姆雷特?最后,我们来看看这部著作中投射出来的永恒问题。

在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中,曾一度的陷入生存与毁灭的思考中。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在剧中有这样的一个经典片段: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对于像哈姆雷特这样,一个决定为理想而现身的坚定人文主义者。

一个无神论者,在想到死亡后,堕落到一个无底深渊中。

犹豫不决地反复于生与死之间。

他的两难在于生死之间。

活着,无论是留在丹麦还是继续出国留学,都表示着他将“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挺身反抗,无畏斗争,则或者因为势单力薄而不幸丧生,或者就必须活下来承当杀死一个国王的责任。

在哈姆雷特心中,即便不贪生怕死,也不一定意味着通过斗争,就可以解放解救人们心头的创痛。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等待或者斗争,都是最表面最简单的抉择,关键是在死亡的背后,所有人都可能因为无法得知的死亡深渊,承受无尽的痛楚与折磨。

这是人性的软弱,属于哈姆雷特,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对于这个属于我们自身的特性,我们每一个都无法避免地存在,无法消逝。

也许时代可以冲淡历史的痕迹,吹干时代的泪水。

但是永远无法冲淡我们自身。

当上帝把我们带到世界的时候,生死就像硬币上的正反面,无时无刻地就伴随着我们。

活着的时候,我们不断地探究生存的意义,也希望洞悉死亡的世界。

当绝望来临,我们总希望依靠死亡来解决心中的痛苦。

但是也同时担心死亡后的世界。

于是我们就这样地不断徘徊在这个生存与毁灭的圈子中。

透过《哈姆雷特》,映射出我们自身。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的新的思想潮流不断涌现,更新取代旧的思潮。

但是《哈姆雷特》作为永远一种艺术和理性的思想,不会被取代,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永远无法避开人性这个问题,它就永远不可能拉下帷幕,因为它是一个收藏在文本里的我们.从《哈姆雷特》解析莎翁戏剧的4个关键词题目中所说的这4个关键词便是:复仇、爱情、悲剧、夸张。

关键词1.复仇复仇往往是许多戏剧中所会运用的手段之一,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中,罗密欧就是为了替好友报仇而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兄。

而《哈姆雷特(Hamlet)》的中心内容便是讲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

自己的父王被杀,而凶手正是已经篡位的叔父,无知的母亲更是成为了杀父仇人的妻子。

这样的屈辱打乱了哈姆雷特原本平静的生活,复仇的种子过早的被埋在哈姆雷特的心中,为了死去的父亲,为了正义,他别无选择,即使他知道要复仇是多么不容易,而自己也可能会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于是,复仇的戏码上演。

他的装疯卖傻,骗过了所有的人,然而结果呢?他成功地为父亲报了仇,但是他错手杀死了自己所爱的姑娘的父亲和哥哥,他所爱的姑娘奥菲利娅也死了,而他也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没有人能告诉他这是否值得,而我们也只能看着原本善良的小王子哈姆雷特成为复仇这场悲剧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2.爱情复仇的同时,也葬送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原本一帆风顺的爱情。

一个王子,一个御前大臣的女儿,这样难得的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却被哈姆雷特的仇恨给拆散了,尤其当他在无意间杀死了奥菲利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这场爱情注定是以悲剧收场的。

哈姆雷特不会为爱情而放弃复仇,在他看来,复仇充斥着血腥的味道,和求爱的罗曼蒂克很不相称,同时这种悠闲的感情和他背负的责任也是格格不入的。

当他假装发疯的同时,使奥菲利娅为了他痛苦,也使自己伤心无奈。

当他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可爱的奥菲利娅,他开始为自己的冷酷无情感到内疚和不解,来看看哈姆雷特给奥菲利娅的情书吧:“给我灵魂的偶像,只应天上有的、绝顶美艳的奥菲利娅—愿此数行留在她皎洁的杯中: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你可以疑心真理会说谎,决不要怀疑我的爱情。

”虽然言辞十分夸张,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特对于奥菲利娅的一份纯真的爱情,也为这一部悲剧增添了一些柔和、浪漫的感觉。

关键词3.悲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优秀的喜剧作品很多,如《皆大欢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等等,但是莎翁的悲剧往往更胜一筹。

这可能与其写作时期有关,几部喜剧大多在其早期(1590~1600)所写。

而之后,他的作品往往以悲剧为主,而同时期的几部喜剧如《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等也都带上了几许悲剧色彩。

莎翁的悲剧不用多说,四大悲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今天我们就从《哈姆雷特(Hamlet)》这部戏剧中来看一看。

无疑,这是一部情节复杂的悲剧,谋杀、篡位、爱情、装疯、错杀、阴谋,直到最后有关人物的统统死亡,令人震惊且悲哀。

权力和地位一直是人们追逐的对象,欲望之火一旦点燃,人类种种丑恶的本性便暴露无遗,为此,亲情、道德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力,而上演了一出出无奈的悲剧,帝王之家便成了最合适的舞台。

正如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在最后一幕哈姆雷特死后所说的一段话:“让我对至今还一无所知的外界讲一讲事情的底细。

你们会听到荒淫、残杀、反常背理的行为、处于偶然的灾殃、意外的送命、迫不得已、将计就计的成功,以及,这一个收场里,谋害别人、反害自己的结局。

”中国的戏剧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或者假手于上天来惩罚恶者。

而西方戏剧中尤其是莎翁笔下,悲剧反而成为了最完美的结局。

关键词4.夸张看过莎翁作品的人往往会对他笔下那华丽而夸张的对白印象深刻,可对于我们来说,用“夸张”一词来形容这些对白可能更为恰当。

认真读下来之后虽然感动不已但往往也已经鸡皮疙瘩掉一地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就不用说了,爱情嘛,夸张还是需要的,而《哈姆雷特(Hamlet)》中也不乏夸张的对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