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歌,使生物课堂变得有趣、高效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通常会学习与细胞、遗传、生态学、进化等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本身较为抽象,缺乏具体的形象与情感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形成学科恐惧心理。

然而,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不仅能传承中华文明,而且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

因此,通过古典诗词对生物知识进行启发式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加了情感色彩,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绩。

下面以三个方面来阐述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一、古诗词中的生物知识教师可以在教授生物知识的同时,结合古诗词,开启生物启示之门。

例如,在讲解细胞时,可以引用唐代杜甫所写《登高》中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通过这句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清代冯班的“珠泪”实为珍珠层的细胞核,珍珠层的存在使得珠的层次层次分明;“玉生烟”的“烟”是指种菜时蔬菜旺盛茂盛的样子,蔬菜的生长离不开细胞的分裂与增殖;“可待成追忆”指的是人类的遗传现象,因此,学生通过古诗词阅读,可以理解细胞分裂、遗传等概念,加深学科的理解与记忆。

生物学科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诗情、画意,壁虎、蝴蝶、植物等都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动植物。

教师可以通过生物知识展开古诗词的阅读,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生态谷物时,可以引用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这句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草原的每年苍茫,都伴随着草木的生长与枯萎,火灾的风险不断增加,这一切都体现了自然生态的演化。

三、取义于古诗词古诗词中充满着人生哲理,教师可以引用古诗词并将其与生物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

例如,讲述生态系统时,可以引用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的诗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水东逝,光阴不再回。

”这句诗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这与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生存也密切相关,而物种的生存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生态适应性就像是物种逆境中钻石一样,越是逆境,生态适应性越强,教育学生要懂得坚韧不拔的生态态度。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生物是一门丰富、动态而又神奇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生命本质、了解生物多样性、探索生命奥秘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初中生而言,生物学科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为了让生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运用“诗趣法”来进行有效教学。

“诗趣法”是一种通过创作诗歌,以情感显化世界,以趣味化知识的方式,进行生物学科教学的方法。

它使学生在寻味之中探究知识、在舞蹈之中感知生命,从而达到兴趣盎然、理解深入的效果。

1. 易于记忆学生们总是很难记住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但是诗歌却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

诗歌采用的是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语言,而语言对于人脑的吸收非常友好,因此学生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诗歌记忆生物学知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生物系统和概念。

例如,当老师讲解化学计量时,可以结合诗歌:“单质到复合,每一步不可少。

反应需要保量,计算得准确。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化学计量的定义和步骤,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记住化学计量的知识。

2. 提高趣味性诗歌具有意境、音律、情感、形象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都可以带给学生愉悦的体验,从而提高趣味性。

诗歌可以在文化、艺术、音乐、情感等方面进行延伸,将生物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多角度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生物学知识。

例如,当老师讲解植物光合作用时,可以结合“小草的快乐”这首诗歌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而获取能量的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3. 提高思维逻辑诗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在思维逻辑方面进行拓展。

诗歌有时候是通过抽象或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某一事物,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候需要运用到比喻、类比等思维模式。

这些模式可使学生把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联想、类比转化为一个容易理解的具体概念,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当老师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结合“细胞门户”的比喻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细胞膜就像是一个门户,在控制物质输入和输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让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绽放光彩

使学生闻其声 ㊁ 观其 形㊁ 临 其 境, 充 分 感 受 大 自 然 的 美, 从而 更愿意贴近自然 , 关 爱 自 然, 甚 而 想 去 探 索 自 然.不 仅 有 利 于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同时有 利 于 培 养 人 的 博 爱 精神 . 因此 ,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我常采用 临境入兴 理
生动的人文情境 , 为课 堂 教 学 渲 染 一 种 浓 郁 的 人 文 氛 围, 带 学生在诗情画意般的教育景中身临其 境 , 给他们以潜移默 化的美的教育 , 在美的享受中 , 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 性, 活跃课堂气 氛 , 又 可 以 帮 助 理 解 知 识.例 如 种 瓜 得 瓜, 种豆得豆 物的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 的 ; 而 一龙生九子, 九 子各不同 却又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 中 的 变 异 现 象 . 也 可 以 如: 在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课中 , 我以 燕子低飞行将 雨, 蝉鸣雨中天放晴 为开篇引言 , 点明 了 人 类 可 以 利 用 动 物 的行为判断天气变 化 情 况 , 以 更 好 地 为 各 行 业 服 务, 从而提 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 三 ㊁抓住生物与文学的结合点 , 让诗词绽放生活的美 似水流年 , 自然界的生物不仅在科学 和 技 术 上 给 人 以 启 借 助 诗 歌 导 入 新 课, 吸 引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牵 引 学 生 的 思 维. 龙生龙 ㊁ 凤生凤 ㊁ 老鼠生的儿 子 会 打 洞 说 明 了 生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谚语 , 既可 以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周刊
让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绽放光彩
陈银平 ㊀ 刘万华
摘㊀要: 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 基 因 , 诗 词 和 美 文 是 中 国 人 传 承 古 今 的 瑰 宝,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将 魅力无限的中国古诗词和美文佳作融入其中 , 提升学生的人 文 情 怀 , 不 仅 为 生 物 课 堂 增 添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气 息, 也开启了学 生热爱生活 ㊁ 热爱自然 ㊁ 热爱学习的情怀 . 关键词 : 诗词美文 ; 生物课堂 ; 情感教育 情有景 , 妙趣横生 . 既 开 动 了 学 生 的 想 象 力 , 又让诗词佳句 绽放出自然的美 . 二 ㊁巧妙运用诗歌 ㊁ 谚语 , 让诗词绽放人文的美 适当运用文学谚语 ㊁ 诗歌等 , 渗透 进 生 物 课 堂 , 可以创设

妙用古诗词魅力,增强生物教学效果

妙用古诗词魅力,增强生物教学效果

妙用古诗词魅力,增强生物教学效果作者:王少军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5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中国古诗句隽永凝练,是最具有概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恰当地将一些相关诗词遣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凝聚教学魅力,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诗的深远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藻类植物》一节时,我运用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水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问学生诗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经此一问,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春天的意境中。

二、运用诗句高度的概括性,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如被子植物的作用,异花传粉需要媒介,传粉媒介不同,花的形态构造亦有各异。

借助唐代吴融《杨花》:“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点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各自习性。

讲完蜜蜂后,朗诵一首“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让学生去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还有在讲“寄生虫”这一节时,我引用了诗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物萧疏鬼唱歌”作引子,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学生普遍答不出,我便为学生讲解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后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间接点出血吸虫的危害。

在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之后,再点出温度能影响桃花的盛开,让学生明白环境影响生物活动的观点。

三、运用诗的形象性来对比教学,能使学生吐故纳新如讲“家蚕”这一节时,我引用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完丝真的死了吗?推出教学内容。

当讲到家蚕的变态发育,蚁蚕经过五龄以后,要吃大量桑叶,好作茧化蛹,一首《蚕妇吟》:“子规啼归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真实道出了养蚕人的辛苦。

通过诗化的语言,既增添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教育。

妙用生物教学小诗歌精选

妙用生物教学小诗歌精选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泼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

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

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

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

〞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

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

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

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一、诗趣法简介“诗趣法”是指在生物教学中,使用诗歌、韵文等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生物知识进行简单易懂的诗歌表达,使学生在朗诵、背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很多生物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诗趣法的优势1. 增强学习兴趣:诗趣法将抽象的生物知识通过诗歌等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表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诗趣法教学,可以使生物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审美情趣:诗趣法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思维方式:通过诗趣法教学,学生可以在朗诵、背诵的过程中培养出积极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诗趣法的实施策略1. 精心设计诗歌内容:教师在进行生物诗趣法教学时,可以精心设计生物知识的诗歌内容,尽量使其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寓教于乐。

2.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进行诗趣法教学时,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3. 结合实验、故事等进行讲解:教师在进行诗趣法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故事等各种元素进行讲解,使生物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4. 鼓励学生参与创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生物诗歌的创作,让他们在创作中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中体会生物的美妙之处。

5. 辅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音频等,来加强生物诗趣法教学的视听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

1. 《植物生长的诗歌》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嫩绿的叶子抽出头;阳光明媚,滋润着植物的身体,生长就在这里;昼夜交替,植物的生长日夜不息,它们在不断地努力着。

这是一首诗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地描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生物是一门充满神奇和感性的学科,学习生物不仅需要理性思维,更需要感性体验。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诗趣法”,让生物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引导学生诗意化的生物观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生命的奇妙之处,并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所见所感。

例如,观察云雾飘渺的山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排比、对比等手法,写一首关于山峰的生物诗;观察飞翔的鸟儿,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首关于飞鸟的生物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奇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诗歌教授生物知识
生物知识因其晦涩难懂而受到许多学生的抵触,而教师可以借助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生物知识。

例如,在教学动物细胞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形象且具体的词语来描述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一首七绝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来阐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诗歌的形式,生物知识更具有感染力和记忆性。

三、借助诗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情感
生物学习不仅需要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需要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教师可以借助诗歌,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生态平衡时,可以让学生写一首赞美生态平衡的诗歌,通过体悟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在教学人口增长时,可以让学生写一首深情述说生命的宝贵和需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诗歌。

通过诗歌的表达,学生会更有感情地理解和认识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更加深刻地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1. 引言1.1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生物是一个抽象、复杂的学科,学生往往难以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其中的知识。

教师需要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

1.2 诗趣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生物学知识的文学作品或者歌曲,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让人在娱乐中学习,让人在愉悦中领略生物学的奥妙。

诗趣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就在于通过文学、音乐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诗趣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重视诗趣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2. 正文2.1 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初中生物教学是学生接触生命科学的重要阶段,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行的生物教学内容大多围绕着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记忆,缺乏足够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抵触情绪,觉得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联系不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记忆和死记硬背要求较高,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和探究能力,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效果。

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手段单一等问题。

这导致教学内容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使生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2000字】2.2 诗趣法的概念和特点诗趣法是一种融合了诗歌与趣味性教学元素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包括:1. 创造性:诗趣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诗歌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诗歌,使生物课堂变得有趣、高效
【摘要】如何使课堂变得高效,是近一段时间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本人在生物教学中,尝试用诗歌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关键词】诗歌生物课堂有趣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77-01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

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

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
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

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

”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

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

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

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
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

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

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

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

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

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

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

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

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

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

”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
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7.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

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

”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

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

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8.课末余韵诗。

这是一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进行教学效果反馈的小诗。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末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的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

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

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

”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

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

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十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

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

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
变成”甜”的。

学生回答得好极了。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

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

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