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分析解读
六年级上教材全册分析及单元备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册分析和教学建议六年级教材分别由八个主题单元构成, 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
一、关于“主题单元”1.各单元内容集中, 借“题”组合在一起, 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景, 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材编写者确定主题时, 较充分的照顾到了其文化内涵及学生的生活内容、兴趣爱好。
2、单元之间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序”, 而不是学科体系或思想品德教育的体系。
每个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的要点——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单元知识短文等, 各单元之间不能连成一条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
3、单元里的内容没有“教_——扶——放”的前后序列, 弹性空间较大,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 自行设计、组织、安排、调换单元内的各项活动。
二、关于课文1.每单元大致有五篇课文, 前三篇要求精读, 后两篇课文是拓展性阅读, 可以精读, 也可以略读。
“略读”的意思不是“可以略去不读”, 而是培养学生迅速捕捉课文主要信息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在要求精读的课文后面, 一般由两道思考题, 基本上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设计, 是编写者认为阅读该篇课文必须掌握的基本点。
教参不提供题目的标准答案, 学生应该用自己对语言表达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着两个思考题自读、讨论时, 应引导学生使自己的意见趋向作者的原意。
3.语言材料(字、词、语、精彩的句段篇)的积累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一贯的重要任务, 我们的“日积月累”栏目贯穿教材的始终。
积累什么、怎么积累的问题, 六年级学生不应再有老师硬性指定学习范围, 故此这两册教材只是在这个栏目中作一个示例引导, 大量的工作——摘录、测试等应由学生独立完成。
4.每个单元设置“拓展阅读”, 是基于这样的思考:A、引导学生从课本的学习向外延伸, 扩大阅读量。
B、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要求, “拓展阅读”开辟了适应每个学生的弹性空间。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专题单元,包括感受自然、重温革命岁月、读书与方法、读小说、我与大地、以立意为宗、艺术的魅力、初识XXX。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阅读策略要求,如发挥想象、根据不同目的阅读、关注情节环境等。
同时,本册教材也注重读写结合,每个单元都有作策略要求,如尝试用点面结合方法写一次活动、创编故事等。
本册共有27篇课文,其中19篇为精读课文,8篇为略读课文。
每篇课文后都有思考练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教材还包括口语交际、作、语文园地等部分。
本册要求会写180个字,生字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
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的积极推进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识字、写字教学的积极推进,通过多种方式,如拼音教学、字词联想、写字比赛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3.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是语文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课堂朗读、课外阅读、阅读指导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4.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是语文研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写作指导、写作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5.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是语文研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口语训练、口语表达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6.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语文研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语文综合训练、语文综合测试等,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180个字,教学中老师应该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和易混淆的字形。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苏武牧羊_长春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苏武牧羊_长春版《苏武牧羊》是国标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一板块的一篇课文。
本板块主题为“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气歌》。
本板块共有3课,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七言绝句《狱中题壁》和《自题小像》。
这个板块课文的内容的共同特点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坦荡的情怀。
本板块是小学生进入六年级的第一个学习板块。
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即爱国,甘洒一腔热血;爱民族,不畏凶悍强敌。
《苏武牧羊》是本版块也是本册的第一课,写的是苏武历尽十九年苦难,信念不改,大节不亏的事。
本课的课文内容是一首歌词,作者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国文教员蒋荫堂。
此歌词既一、夯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六年级了,很多语文能力在学生身上已经悄然形成,有些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不讲?我的回答是“不”。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增强,很多内容可以少讲,略讲,但绝对不可以不讲。
在《苏武牧羊》这一课中,看似简单的一课,却在字音、朗读停顿上有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字音在本课的认字表中,要求认的字只有三个,这三个字除“旄”这个字学生比较陌生外,其他两个字字音不成问题。
而“旄”学生只要认识,读音也不成问题。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几个字:“历尽难中难”中有两个“难”字,都读四声,第一“难”字是指“被牵连而扣留”,第二个“难”字为“北海放牧中的苦难生活”。
一难未脱,又遭一难,故文中为“难中难”。
“空帏”的“帏”字应读为二声,容易读成三声。
最后一句“拱扶汉德威”的“拱”为三声,而在我就是受了歌曲的影响(先会唱歌,后会的歌词),一直把这个字理解为“恭敬”的“恭”。
语文教学要有预见性,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在前面,把教学备细、备精,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效率极高。
2、断句本文为歌词,很多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一开始就放歌曲给学生欣赏,且不知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朗读的训练。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师:XXX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和大家研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即有目的地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的上册教材都编排了一个特殊单元,就是阅读策略单元。
三年级上册是“预测策略”、四年级上册是“提问策略”、五年级上册是“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
六年级上册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是阅读理解监控策略)。
解读这个单元之前,我想和大家讲一讲阅读策略。
什么是阅读策略呢?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阅读策略有许多种,比如预测策略、提问策略、连结策略、批注策略、统整策略等等。
统编教材选择了四种阅读策略,六年级安排的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是阅读理解监控策略。
我们如何理解有目的地阅读呢?有目的地阅读,就是根据阅读的需要,运用相应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效率。
一般情况下,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目的,对阅读材料进行取舍,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重复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
确定内容后,还要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策略,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根据“双线组元”这一统编教材编写的特点,第三单元单元导语页,以杨绛先生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人文主题。
红色线圈出来部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上面一句是阅读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下面的一句是习作要素,“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整个单元都是围绕这两条线进行编排设计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的着力点要打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索上。
从目录中就可以知道本单元第一部分是三篇课文教学,其中《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是精读课文,《故宫博物院》是略读课文,第二部分是一个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最后一部分是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共计三个部分。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文档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第一单元正气歌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11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理解课文的意思。
3、结合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苏武、文天祥的崇高气节,产生对苏武、文天祥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解诗文,品味词句,使学生真切体会苏武、文天祥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文。
第二单元汉语家园一、教学目标:1、认识14个字,会写10个字。
2、了解《贴春联》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贴春联》,注意对联的读法。
4、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苦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斗争中表现的巧妙的斗争艺术。
5、朗读《对子歌》,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对子的韵味,感受对子歌的情趣。
并且背诵对子歌。
二、教学重点:1、了解《贴春联》中,对联简短文字所承载的精神力量。
2、感受对子歌的情趣。
并且背诵对子歌。
3、表达《询问与解答》:再现各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询问与解答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单元感悟成长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会写13个字。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并会用“赞不绝口、直截了当、竭尽全力”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
3、搜集、交流、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诗词、歌曲。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1、《和时间赛跑》理解“我”从爸爸的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功的。
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不同的评价都饱含着爱。
第四单元异域风情一、教学目标:1、认识31个字,会写19个字。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在朗读中能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3、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从而产生对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教师:XXX大家好!下面由我为大家简略的从整体的角度介绍六年级统编小学语文上册教材,然后我们再分别对这册教材的8个单元做具体介绍。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讲述(框架结构、各领域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一、框架结构我们来看这册教材的整体框架,本册教材一共有八个单元,包括27篇课文(18篇精读课,9篇略读课),4个口语交际,8次习作,7个语文园地,1个快乐读书吧。
其中语文园地包含交流平台7个,习作单元有1个交流平台,一共8个,词句段的运用7个,书写提示2个和日积月累7个。
本册教材8个单元,其中有几个特殊单元: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第五单元习作单元。
两个专题单元:第四单元小说单元和第八单元人物专题单元—走进鲁迅。
其他四个常规单元。
每个单元基本上包括单元导语、3-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
单元导语点明语文要素,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文落实要素,贯穿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词句段运用、习作实践、运用方法。
整册教材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栏目是一个整体,阅读与表达的方法、能力有机联系,相互促进。
六年级没有安排识字,只有写字。
本册书要求会写的生字180个,只在精读课文中有安排。
关于写字,本册书还有两个书写提示,分别安排在第二单元和第八单元的语文园地里。
第二单元的书写提示要求学生写字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等。
第八单元的书写提示是介绍了柳公权的楷书,请学生欣赏。
还有一个口语交际------聊聊书法,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这是本册教材的整体框架。
二、各领域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下面我来讲本册书各个领域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六年级上册没有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我从识字写字、阅读、包括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几个领域分别讲述:1.关于识字写字本册书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80个,安排在精读课后没有识字安排。
指导学生写这些生字,主要注意:(1)要加强写字指导,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是六年级学生了,写字指导就可以放任自流了。
单元整体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即《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四篇文章题材不同,但都描绘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本单元编排这四篇文章,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人文主题本单元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对五年级下册知识和能力的顺延,处在五六年级的过渡阶段。
按照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触摸自然”。
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要素中的“想开去”大体是指想象和联想,主要指联想。
联想,是因为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单元。
学生如果能主动。
积极地产生联想,就会深化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另一个是表达训练要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横向联系《草原》根据课后题提示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丁香结》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作者的感悟。
《古诗三首》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体会诗人情感;再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花之歌》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及单元分析

点
内
容
简
析
及
教
学
措
施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共(11)课时
第(8)周第(10)周
教
学
目
标
1、会写18个生字和组成的词语。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把握课文的生活内容。
重
点
难
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生活内容。
难点: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共(12)课时
第(12)周第(13)周
教
学
目
难点: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
重
点
内
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分析解读1.正气歌本板块是小学生进入6年级的第一个学习板块。
本板块主题为“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气歌》。
本板块共有3课,内容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七言绝句《狱中题壁》和五言绝句《绝笔诗》。
这个板块课文的内容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抒发胸臆、表达作者坦荡的情怀。
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
爱国,所以甘洒一腔热血;爱民族,所以不畏凶悍强敌。
苏武历尽苦难信念不改,文天祥面对亡国痛楚慨然赴死,谭嗣同为强国信念情愿献出生命,吉鸿昌义正词严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爱是产生信念的基础。
6年级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提升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的黄金时期。
本板块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两方面都有切实意义。
苏武牧羊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
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过零丁洋教材分析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
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人!好诗!”竟不能再相逼。
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
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
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向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
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地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是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
到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激奋高亢。
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狱中题壁教材分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2.汉语家园《汉语家园》这一板块包括《贴春联》《对子歌二首》两篇课文。
由《汉字家园》到《汉语家园》,虽然只是一字之差,透射出来的却是对汉语文化层面的关注,如果说《汉字家园》注重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汉语家园》则更多地关注汉语文化的积淀。
本板块的三篇课文中,《贴春联》是节选自《红岩》的小说片断,五副对联是课文的主体;《对子歌二首》是嵌对的韵文。
对两篇课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嵌对的对子歌以及品味含蓄优美的诗意语言,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领略汉语言的无限魅力。
贴春联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第16章。
《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特殊搏斗,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16章主要写了1949年元旦,国民党反动派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玩弄“停战”的把戏,想骗取喘息的机会,以便聚集力量,反扑过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姿态。
我们的革命前辈,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对狱中的革命力量进行了一次检阅,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选入教材后有删节改动。
课文按照狱中联欢的过程,写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其中具体描写了“贴春联”。
课文的重点、难点也都集中在“贴春联”这一部分。
具体说来,较难理解的是五副对联字面的意思和含着的意思,以及“猩猩”面对这些对联的态度。
课文中五副对联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字面看,没有一处体现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藏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内涵。
正因如此,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之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因找不出问题、抓不住把柄,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
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通过对文章中对联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对联这种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了解对联的特点;二是借助这样一篇饱含着作者鲜明爱憎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尤其是含义深刻的对联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接触以描述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从中了解革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对子歌二首教材分析《对子歌二首》选自《中国蒙学精选赏析》中的“声律启蒙”,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莺歌燕舞、绿竹苍松……情境极其优美,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学生了解对子,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3.感悟成长所谓“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领悟”。
在成长中感触,在感触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这正是对《感悟成长》这一板块的最好诠释。
这里选择了两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两位作者都感触到了成长历程中显而易见却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哲理,从而有所领悟。
“我思故我在”,两位作者都在感悟中成长,取得了成功。
两篇课文文辞细腻深邃,在小故事中体现了大智慧,易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
因此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捕捉到的教育教学契机比较多,应该精心设计,争取在课堂上呈现精彩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成长。
和时间赛跑教材分析《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淡淡忧伤痕迹的散文。
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课文首先写作者小时候在外婆去世后,通过和爸爸谈话,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接着写他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并因此受益无穷的故事。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可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的。
课文中引用了多个实例,如:外祖母去世,我与爸爸谈话,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太阳落山,再升起的就是明天的太阳,而不是今天的了;林鸟归窠,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的了。
这几个例子都说明了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再也不会回来。
再如:作者和太阳赛跑,和作业赛跑这几件事则体现了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例子贴近生活,很有说服力。
“真美”与“真糟”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作者就是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不同方式的爱。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首先写“我”八岁时写下了第一首诗,然后写父母对这首诗迥然不同的评价,接着写这两种评价对“我”的创作之路的深刻影响,最后写出了自己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理解。
课文人文性较强,文中的赞美与批评在学生实际生活中都出现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特别是蕴涵在严厉批评中的爱,令学生不会在赞美中迷失自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异域风情本板块安排了三篇课文、一个表达和一个综合学习活动。
“异域”在这里指外国,这一板块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外国的一些风光、风土人情等,所以安排的三篇课文都是介绍外国景观的,而且是一组说明性的记叙文。
《埃及金字塔》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位置和形状、作用、名字的来历和几个著名的金字塔的构造以及这些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音乐之城维也纳》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这座城市,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的神圣和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它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音乐城。
《科罗拉多大峡谷》向我们介绍的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它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凯巴布高原上,为举世无双的大自然杰作。
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民俗等特点的同时,学习记叙说明的表达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安排的表达内容《美丽的大自然》也和本板块文章密切结合,选择一处景物来写,运用学习到的写作方法,把身边最美的景物和景物中蕴涵的民风民俗介绍给大家。
埃及金字塔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位置和形状,名列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金字塔的作用、名字的来历和几个著名的金字塔的构造以及这些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文中运用了数字说明法、举例说明法和对比说明法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楚。
第1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位置和形状。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是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
第2自然段介绍了金字塔列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而且保存完好。
第3自然段介绍了金字塔的作用和其名字的由来。
第4至第7自然段对比写了三座最著名的金字塔。
采用了举例说明事物的方法、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对比说明事物的方法,让我们从这些具体的数字中感受金字塔的庄严和雄伟、不可思议的高度的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
第8、第9自然段介绍了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第10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雄伟和神秘,吸引着科学家、学者、探险家,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质疑,这样可以更深入地学懂文章。
音乐之城维也纳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用了7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而且也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的神圣和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音乐城。
课文由《蓝色多瑙河》这首施特劳斯的风靡全球的乐曲将我们引到了多瑙河,又由多瑙河的发源地和流经的地方把我们引到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并且夸张地告诉我们奥地利只有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也可以说是一样东西,因为多瑙河和音乐已融为了一体,不可分割。
而且只有来到维也纳你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