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省残联办公室陈永红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 ]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全面部署了残疾人工作任务,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即“两个体系建设”。要搞清“两个体系建设”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经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等六个方面保障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给予帮助。如《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提出的动员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对“三无”残疾人给予供养、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给予帮助,等等。

残疾人服务体系以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托养服务、综合设施服务、无障碍服务、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残疾人服务体系是指以残疾人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为目的的服务,是社会服务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部分,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它涉及到为残疾人服务的主体建设(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服务设施建设)和载体建设(服务活动),等等。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制度的建立完善,对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保障残疾人的权利、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激励和调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残联为加强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领导,组建了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在全国确定了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重点联系省(直辖市、自治区)、3个专项试点城市和3个试验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我省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重点联系省,作为重点联系省,省残联也相应成立了“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我们按照边试点边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工作基础等因素,确定合肥、滁州、安庆、铜陵、马鞍山、黄山、淮北、蚌埠等8个市为重点联系市,进行重点推进;同

时,对未被纳入重点联系的市,按照每个市确定一个县(区)作为重点联系县(区)的要求,确定9个县(区),作为重点联系县(区),在省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督促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那么,残联在“两个体系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精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享的和谐安徽?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是各级残联组织和每一位残疾人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二、我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高度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国残联五代会精神,以及中央7号文件和省政府202号令为主线,在制定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政策建设,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努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其主要标志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对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采取低保加优保、普惠加特惠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实施办法》。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省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如何提出、如何引起领导关注、如何纳入民生工

程的问题,因为这对于残联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何争取残疾人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如何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很有借鉴价值。在保障需求方面,残疾人具有特殊性。比如,对部分残疾人单独列户施以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完全合情、合理、合法的,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然而,我们现行的低保政策是按户来计算人均收入的,并给予差额补助到低保线,这对残疾人来说有失公平。有部分残疾人不可能成立家庭,要一辈子依附父母或兄弟姐妹家庭生活,按家庭户来计算人均收入,可能因高于最低生活标准,导致不能享受低保;或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而只能享受少量的差额补助。这部分残疾人因为没有收入,或极少收入,在父母或兄弟姐妹家庭中没有地位,活得很没有尊严。中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扶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是“有限责任”。可是,事实上,对于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重度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其父母承担了从孩子出生到死亡的“无限责任”。残疾不是残疾人本人或其家庭应当承受的问题,而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是社会问题。残疾人及其家庭原来已经承受了残疾带来的巨大痛苦,再让她们承担无限责任是很不公平的。残联有责任帮助这些家庭由“无限责任”转变到“有限责任”。

又比如,我省正在实施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聋儿语训、重度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以及新农合、新农保等对残

疾人的特殊优惠政策,不但不会造成制度的不平衡,相反,恰恰弥补了制度的缺陷,真正体现了社会公平。生活救助是以贫困程度为标准的,这只考虑到收入因素,却忽视了支出因素。残疾人的支出结构有别于非残疾人。残疾人为了维持正常生活,除了与非残疾人必须支出的项目外,还必须额外增加一些支出项目。例如,购买、维修、更换辅助器具的支出,长期康复护理费的支出,长期康复训练费的支出,长期甚至终生服用药品等的支出,这些特殊支出项目,非残疾人是完全不需要的,而残疾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对少数情况特殊的残疾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非残疾人。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残联有责任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政策突破,提供帮助,满足广大残疾人群众的特殊保障需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残联在争取政策的时候要注重调研,有理有据,讲求策略。比如,被纳入今年省民生工程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当初依托省政协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请政协委员参与调研,深入到残疾人家庭,了解她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广泛征求残疾人群众的意见,最后形成调研报告甚至形成了政协提案,结果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省残联与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最后使得我省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最终被纳入省民生工程,全省有近40万贫困重度残疾人直接受益。这正如有的领导同志所说的,对于残疾人工作,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各级残联在争

取残疾人优惠政策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摸清情况,掌握准确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才能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得到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让她们从内心认识到确实需要出台该项政策。同时,还能够借鉴兄弟市、县级残联,甚至其它省的关于残疾人的特殊优惠政策,向主要领导据理力争,直至形成政策法规。当前,各市、县、区残联正在制定贯彻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特别要认真借鉴以上两点做法。

在康复方面,省里出台了《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实施意见》及《关于对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残疾人装配辅助器具给予补助的意见》,在继续实施对纳入项目的聋儿语训、白内障复明、精神病防治等重点康复工程给予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把残疾儿童康复、肢体残疾人装配假肢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在就业方面,省里在继续实施《安徽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同时,出台了《安徽省残疾人“万人就业工程”实施方案》等10多个残疾人就业政策及配套文件,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扶贫方面,省里出台《安徽省康复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安徽省实施方案》等,优先将贫困残疾人康复和基本生产、生活保障,纳入扶贫开发、危房改造计划予以重点扶持。

在特教方面,省里出台了《安徽省残疾人教育“十一五”实施方案》和《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为推动30万人口以上、尚未建立特教学校的县抓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扶残助学资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依据。

在基层基础建设方面,省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

在维权方面,省里出台《安徽省残疾人法律救助维权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司法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并根据残疾人的经济状况减免相关费用。同时,要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侵害残疾人权益的各类案件,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体育方面,省里出台了《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运动员教练员奖励暂行办法》,规定对在残奥会、残疾人世界锦标赛、全国残运会等重大赛事中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重奖。这是全国第一份有关残疾人体育表彰奖励的规范性文件。

当前,我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了以基本生活保障为重点向既保障生存权又保障发展权的方向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保障面和领域不断扩大、保障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

可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与构建和谐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政策指导方面,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尽管省政府制定有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等,但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安排。相关部门制定的保障政策,虽然规定了对残疾人实施优惠的内容,但不够系统、规范。二是在保障内容方面,重基本生活保障,轻发展权益保障。如实施低保、医保、救助等,由于覆盖面比较大、政策明细具体、操作程序规范,能够保障大多数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但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在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共享程度还不够不高。现有的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保障与服务内容和有效措施,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和忽视。如我省还没有普遍建立对重度残疾人进行集中托养的机构,图书馆、公交车等还没有建立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无障碍设备,残疾人社区康复功能还十分薄弱,等等。四是在区域发展方面,存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残疾人工作皖南优于皖北、城市优于农村。特别是在农村保障残疾人权益,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特别薄弱。五是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队伍匮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利用不足并存的问题十分普遍。

三、我省“两个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重点

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为契机,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推动出台配套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各项扶残助残措施,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一)着力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实施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工程。积极协调民政、财政部门,争取低保政策支持,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予以重点保障;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享受低保的基础上,再给予特别救助。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扩大对贫困残疾人的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逐步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逐步实行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等。

二是实施康复救助工程。继续实施“万人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积极协调卫生、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主动参与医保、医改等基本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力争把精神病防治,与7周岁以下听力障碍儿童配备助听器、肢体残疾人装配假肢一起,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补范围,实现残疾人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政策突破。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可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参保资金或参合资金。推进城市和农村康复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目标。

三是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继续实施好“万人就业培训工程”。针对我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不平衡、积累过多等问题,争取省政府出台全省保障金统筹使用管理政策,加大保障金统筹调剂使用力度,为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提供保障,促进全省保障金使用和残疾人就业的平衡发展。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辅助性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集中就业。加强残疾人市场定向职业培训和个性化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小额贷款服务,增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手工业和各种经营,提高家庭生产经营能力,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提供就业援助。

四是实施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紧紧抓住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这一历史性机遇,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纳入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着力实施好“彩票公益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解决住房问

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力争将城镇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纳入我省廉租房保障范围,逐步解决城镇贫困残疾人住房问题。

五是实施特殊教育工程。针对安徽特殊教育横向上特教学校少、纵向上特教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督促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推动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兴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满足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积极协调教育、民政部门,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重视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制定特教学生补贴以及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政策,保障其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积极推进残疾人免费职业教育。争取各方支持,大力筹措资金,建设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二)切实加强基础工作,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积极协调争取,推动政策落实,加强各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建设,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结合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进一步加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助(协)理员的配备和使用力度,尽快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事有人管、责有人担”的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加强对专门协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切实帮助解决突出问题,为其正常开展工作创造必

要条件。认真对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继续抓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达标工作,确保如期经过达标验收。

二是强力推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和公益性建设项目,优先划拨建设用地,减免有关费用,给予重点保障。协调省财政拨出专款,鼓励市、县(市、区)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三是大力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残联干部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其把握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群众提供有力保障。督促各级人大、政协认真落实政策,将条件具备的残联理事长推荐为同级人大或政协常委候选人。积极协调组织人事部门,争取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培训计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

四是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以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和第二代残疾人证换发为契机,认真做好全省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摸清残疾人底数和基本情况,切实抓好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省残联信息网与各市、县(市、区)残联信息

网建立业务关系,使我省残疾人工作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动态管理,为制定规划、推动工作、服务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做好彩票公益金提留使用工作。各市、县级残联应当积极协调当地民政、体育部门,争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和关心,尽快制定、修订彩票公益金使用办法,力争实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每年安排不低于8%的福利彩票公益金,专项用于残疾人事业;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

六是做好残疾人权益维护工作。积极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研究,健全残疾人法规政策体系。加强维权机构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信访工作网络,逐步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多部门协调制度。继续争取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残疾人工作执法检查和视察。积极创立全国和省级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促进无障碍环境改进。

七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经过购买服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四、关于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前瞻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

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正值国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期。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寻求发展,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使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趋于完备,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几条思考意见:

(一)明确指导原则,实施科学发展。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充分认识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改进残疾人的民生、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树立融入大局求发展的理念。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局和我省的实施进程,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三是要坚持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整合利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社会资源,鼓励和吸引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

邻里和家庭的优势,善于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四是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针对我省县域状况的不同、城乡差别、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内在建设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做好统筹安排。在保障内容上,按照“保生活,促发展”和“广覆盖、低水平、保基本”的原则,抓好低保、医保、助学等项工作,扩大对残疾人的受助面,切实做到该入保的入保、该救助的救助。特别要重视做好对农村残疾人的保障和服务。

(二)坚持政府主导,争取部门支持。首先,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基本制度,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其次,要按照“保生活、保发展、保风险”的需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城建、司法、残联等部门要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教育、城市建设、司法援助等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台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各类专项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发展权益保障制度、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救助残疾人的社会互助制度。再次,各级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优惠服务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使其掌握的公共资源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如减免费用等。第四,要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政府要采取普惠加特惠的政策,

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对残疾人享受救助、参加保险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给予支持;要组织残疾人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提高自身的保障能力。

(三)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法规制度。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贯彻实施意见(省委13号文件)精神,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借鉴安庆市及兄弟省、市关于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本地的实施意见。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积极争取,加大投入,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改进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发展残疾人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促进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方案,明确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范围、内容、目标、任务、措施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三要制定出台公共场所和设施对残疾人实

行优惠开放的扶助政策,为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四)争取资金投入,搞好设施建设。我省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国办发〔〕41号),按照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力争到‘十一五’末各地级市和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或在普通学校设立培智班”的要求,加快省特教中专学校的发展步伐,将其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同时积极推行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使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受教育的目标。二是建设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和设施;利用社会福利院、精神病院,探索对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进行托养服务;利用老年公寓、中心敬老院等机构,做好对老年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三无残疾人”的收养管护。三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之中、将残疾人文化体育需求纳入公共文化体育建设之中、将残疾人生活服务纳入基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之中,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四是支持市、县(区)残联搞好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重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县区残联人员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个别市、县区残联人员不但偏少且老化的问题。重视和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在助残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献爱心。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开展扶残助残的义工服务。(前天,我们与台湾代表团的座谈,很受启发,社会的力量是做好残疾人工作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设施建设是基础,队伍建设是保证。只有抓好这几个环节,才能使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走上快车道。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王海玲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它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4)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5)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6)社会保障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还是一种社会政策,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对社会保障最简洁的概括。

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上讲,参加社会保险是公民的义务,获得社会保障并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公民的权利。从政府职能上讲,对公民实行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基本责任。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其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

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摘要:残疾人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会面对的社会问题。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越来越受到我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代表了不同的福利制度类型。所以本文选取了这三个国家来分析,最后回归到我国,对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残疾人;福利内容;国际比较 一、引言 (一)写作背景及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交通事故剧增等原因造成我国残疾人数量逐年攀升,使残疾人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亟需建立完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所需的福利项目,使残疾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在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之后,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项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对残疾人的法律支持 (一)美国的法制建设 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为了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自由制定了各个层次和领域的法律。这些法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对于防止残疾人歧视、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在法律中对于无障碍做了具体规定,其中包括环境、信息与交通的无障碍,从法律上保证了残疾人接受社会关照。

1968年,美国颁布《建筑障碍法(ABA)》,为确保这个法案的顺利实施,1973年成立联邦独立机构——无障碍委员会。 (二)英国的法治建设 二战之后,英国按照贝弗里奇报告建设福利国家,于1994年相继通过《残疾人(就业)法案》及《教育法案》,对残疾人就业及儿童特殊教育给予法律规定。1946年通过的《国家保障服务法案》及1948年通过的《国民互助法案》,分别对残疾人医疗服务和适用于残疾人的财政做了规定。2004年和2005年先后通过了《反残疾歧视法案》及2005年《反残疾歧视法案》,2006年通过的“残疾人平等计划”,将为残疾人创造平等机会视为所有机构和组织的法定责任。 (三)日本的法制建设 日本于1946年由其社会保障研究会提出了《社会保障法案》。1949 年以后制定并实施了《残疾人福利法》、《社会保障制度建议书》、《残疾人雇佣促进法》、《特殊儿童抚养补助金给予法》,规定了政府应给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强调了残疾人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保障了残疾人就业并规定了残疾儿童可以领取的“扶助补助金”。 三、残疾人福利内容 (一)对残疾人的教育支持 1.美国的对残疾人各个阶段的教育支持 美国对残疾人的教育包括婴儿早期干预,学前教育服务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等各个阶段的服务项目。美国1975年制定,2005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自查报告

提供一站式优秀Word文档服务/双击去除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自查报告 第一师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尊敬的兵团残联检查考核组: 首先我代表师市残工委成员部门向检查组领导一行来一师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根据兵团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要求。近年来,师市残联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一些工作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最近收到《关于对落实兵团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检查的通知》(兵残联发〔xx〕50号)的通知后,师市残联高度重视,就落实”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将师市残疾

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自查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第一师**市概况: 第一师**市位于南疆塔里木**头,总面积6930平方公里,下辖1镇、1乡、16个团场(农场)和多家企事业单位,总人口3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4万人。前身为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120师359旅、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野一兵团步兵五师,1949年挺进**,1953年6月,整编为**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xx年9月,国务院批复在一师塔里木垦区设立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王震将军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算是其发展历程的高度慨括。 60年来,几代军垦战士始终发扬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实干、特别能创业、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内涵的359旅精神,在南疆反分裂斗争第一线和生态建设第一线,忠实履行”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光荣使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xx年师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4亿元,职均收入达40375元。

关于某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稳定石”和“调节器”。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实现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全岛开放开发的支撑。为了加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推平潭“后大桥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根据政协工作安排,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一是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深入。我县低保制度从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至2009年4月底止,工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有7489户、16622人,全额低保的对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发放低保金111.105万元,人均月补差51.56元,全额补助对象人月均100元。城镇低保从1998年试行以来,低保对象已扩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标准单人户为155元,多人户为

145元。月发放低保金12.998万元,人均月补差70.99元。二是各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我县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建立实施了多项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卓有成效,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家庭医疗救助标准,将农村低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50%,五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社会救助不断推进,落实了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二)以维持温饱水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险逐步完善。截止2009年4月,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852家,在职缴费职工9999人,退休职工5432人,养老基金收入944万元,支出168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万元,基金支出26.47万元,历年滚存节余161.9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万元,历年滚存节余208.2万元。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273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500.87万元,支出274.78万元,居民医保参保人员28638人,累计节余540.78万元。机关社保共有投保单位290个,在职参保人员7262人、离退休人员3235人,实现基金收入312809万元,历年滚存节余4594.61万元。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新农合工作运行平稳。

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东部地区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建 设运营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地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服务中心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对康复托养设施建设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当前康复托养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效益分析;供需矛盾 一、引言 康复和托养都是为残疾人服务的重要内容。康复服务旨在综合运用医疗、工程、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等康复手段,提高或恢复残疾人身体功能;托养服务则主要是为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都可以有效恢复残疾人的生理及心智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对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减轻家庭负担和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迫切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高达26.25万,急需得到托养服务的残疾人5.2万,大力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对残疾人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残联共同编制印发了《“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等方式、基本实现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城市(地区、州、盟)都建有一所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机构,托养需求最集中的县(市、区)建有一批专业化的托养服务设施。初步建成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和托养服务体系的骨干平台,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立项建设残疾康复、托养设施9个,103个旗县(市区)已立项建设残疾康复、托养设施65个,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得到极大提升。 二、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盟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东南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四盟市总面积47.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9.4%。常住人口1155.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46.2%。国民生产总值5836.8亿元,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32.4%。 (二)残疾人基本情况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政策更加配套、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稳健. 坚持三个原则,把握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保障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尽力而为,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二是坚持从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三是坚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注意把握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注意保持有关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衔接配套,注意采取平稳可行和符合国情国力的过渡措施,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 推进四个转变,强化社会保障意识。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市和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二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三是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四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单位管理为主向由社会机构提供管理和服务转变。

完善三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稳定可靠多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通过利益导向鼓励参保缴费,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调剂机制,将养老、失业保险金的下拨与上解挂钩,与扩面征缴情况挂钩,对基金困难的地方,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调剂金予以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机制,及时落实参保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积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优势企业对慈善机构进行捐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定点挂钩、定向捐赠、结对认养等方式,参与集中供养。 强化两项措施,夯实社会保障基础。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肃查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服务对象跟踪一生、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块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篇一:残疾人社会保障 一关于残疾人 定义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现状全世界约有6.5亿多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 据20xx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涉及近1/5的家庭。我省有700多万残疾人,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和近3000万人口 郑州市52万残疾人总人口的7.2% 节日1.国际残疾人日 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大会通

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 2.我国助残日 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决定于1991年5月15日起在全国实施。根据《保障法》第48条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 定义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整个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及养老保险按照正常人实行 城市残疾人参加城市居民养老医疗保险 农村残疾人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 就业保障据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国16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为3060万人,占当时残疾人总数的59.25%。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就业保障,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 就业办法1).福利性企业组织(残疾人占总员工比例的50%以上)

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

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加强我区残疾人文化建设,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根据x 人民政府《x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x〔x〕50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x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宣部、中残联等11个部门《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和x人民政府x〔x〕50号文件精神,不断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满足残疾人精神需求,保障残疾人享受基本均等的文化服务,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我区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创建工作纳入我区文化强区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把创建示范区工作作为各成员单位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明确职责,抓好落实。各街镇、x社区要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倾斜。 —–坚持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人文化建设,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 —–坚持示范引领。按照文化强区的建设要求,抓住打造“全省和谐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点(和园社区、美

湖社区)建设契机,以点带面,切实改善残疾人文化环境,提升我区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坚持长效管理。严格按照《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市(区)创建标准》要求,查缺补漏,把弱项做强,强项做优,实现长效管理,不断开创全区残疾人文化工作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管理 1.各街镇、x社区要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强区和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作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奖惩。 (二)经费保障 2.各街镇、x社区要增加经费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残疾人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对公益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予以支持和倾斜。 (三)文化服务 3.区级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图书、有声资料及相关设备。 4.各街镇、x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要开辟便于残疾人参与、设施无障碍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努力增加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内容和总量。 5.区级新闻媒体要开辟残疾人文化建设专题栏目。 6.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要有专门提供给残疾人集中参与文体活动的场所并配置文体用具。

关于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 考 省委党校2012年第一期领导干部进修二班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专题课题组 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发展权,促进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3月19日至23日,我们进修二班一组12人,在温州市有关部门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康复实训基地、龙湾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等地开展调研,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残疾人农户,通过多方式的了解和调研,深切感受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要和重要,深切感受到残疾人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冷暖。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人,涉及2.6亿个家庭人口;我省共有各类残疾人31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6%;温州市有残疾人4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4%,涉及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人口,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

志。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发[2008]7号《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建立健全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残疾人享受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构建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残联组织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温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在这方面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概念理解 1.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所谓公共服务体系,广义上是指公共部门为满足公民基本生活与社会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的总称,包括制度形态、物质形态和劳务形态等各种公共服务类型。狭义上是仅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总和。 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内容包括提供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内容提要】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数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从根本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急待继续建立和完善。本文即围绕该问题展开浅层次的论述,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现状,不足,对策,意义

前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完全意义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条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当前全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项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之快显而易见,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不保险,下岗人员基本生活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模块共同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该体系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已初见成效。人民的生活已有较好的保障和改善。但是,目前的成绩并不能掩盖现行制度的缺点和不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整个国情的发展要求,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亦可理解为社会安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概括地说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五大体系。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制度之一,由国家建立并实行。同时,国家必须立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调整。所有相关法律总称社会保障法,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和实施依据。建设一个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个人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途径,被称为“铁血宰相”的贝斯麦曾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士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从现实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有切身关系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活动迅速和世界接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外来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使下岗和失业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为市场经济创建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避免了下岗人员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保证了社会稳定。从未来的角度看,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的需求增加,而且医疗需求也将大幅上升。我们人口老龄化具有的三个特点:规模大,速度快,底子薄。更说明了在当前社会建立以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

鄭功成教授文章 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現狀及發展思路 鄭功成 本文主要根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旨在客觀地揭示中國殘疾人的社會保障現狀及其原因,並為建立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社會保障缺失:殘疾人群體的現狀 殘疾人是一個由於身體殘缺與功能障礙而有著特殊困難的社會群體。在國際上,重視殘疾人社會保障不僅構成了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內容,更被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當中國經濟經過近三十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並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在國家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大背景下,重視殘疾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便很自然地構成了衡量社會公正與文明進步程度的基本指標。因此,發展殘疾人事業是中國時代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而努力為殘疾人構建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網無疑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根據2006年的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可以發現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這就是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缺失。 第一,殘疾人群體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巨大。根據調查資料,我國現有各類殘疾人達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4%,有殘疾人口的家庭戶達7050萬戶,涉及到的家庭人口達2.6億人。在殘疾人口中,按照殘疾類型劃分,肢體殘疾、聽力殘疾、多重殘疾、視力殘疾為前四位,其中:肢體殘疾者2412萬人,占29.07%;

鄭功成教授文章 聽力殘疾者2004萬人,占24.16%;多重殘疾者1352萬人,占16.30%;視力殘疾者1233萬人,占14.86%;精神殘疾者614萬人,占7.40%;智力殘疾者554萬人,占6.68%;言語殘疾者127萬人,占1.53%。按照年齡劃分,60歲及以上年齡的殘疾者占一半以上,其中:0-14歲的殘疾人為387萬人,占4.66%;15-59歲的殘疾人3493萬人,占42.10%;60歲及以上的殘疾人4416萬人,占53.24%,其中65歲及以上的高齡殘疾人為3755萬人,占45.26%。按照地域劃分,主要分佈在農村,其中:城鎮殘疾人2071萬人,占24.96%;農村殘疾人6225萬人,占75.04%;如果再根據抽樣調查資料做地區分佈分析,還可以發現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格局,東部地區平均殘疾率為6.11%,中部地區的殘疾率為6.46%,西部地區的殘疾率為6.67%。按照性別劃分,男性殘疾人為4277萬人,占51.55%;女性殘疾人為4019萬人,占48.45%。按照受教育程度劃分,15歲及以上的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3591萬人,文盲率高達43.29%。按照殘疾等級劃分,殘疾等級為一、二級的重度殘疾人為2457萬,占29.62%;殘疾等級為三、四級的中度與輕度殘疾人為5839萬人,占70.38%。由此可見,我國殘疾人不僅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而且老年人居多、農村居多、文盲多、重度殘疾人多,這些特點恰恰客觀地反映了殘疾人群體對社會保障的巨大需求。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殘疾人及與其相關的家庭成員,絕大多數會陷入困難或者生活品質嚴重降低的狀態。 第二,殘疾人家庭收入偏低,殘疾人群體中貧困問題突出,迫切需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等加以緩解。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表明,全國有殘疾人的家庭戶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在城鎮為4864元、農村為2260元,而當年全國城鎮人均收入水準為11321元,農村為4631元,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國人均水準的一半。在所

残疾人工作会议

平顶山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总结表彰暨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召开2月23日下午,平顶山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总结表彰暨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在市行政服务综合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十一五”残疾人工作,表彰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十一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研究部署“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 市委书记赵顷霖,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玉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新生,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市纪委书记段玉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萍,市委常委、秘书长张遂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唐飞,副市长郑理,市政协副主席、市残联理事长马四海出席会议,并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奖。各县(市、区)长,党委副书记,主管副县(市、区)长,残联理事长;市委各部委、公检法主管副职;市政府组成部门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驻市各大中专院校、重点企业主管副职;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以及市各大新闻媒体,参加了会议。 赵顷霖、李玉德在会议上讲话,李萍宣读了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决定,王丽主持会议,唐飞宣读了“十一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决定,郑理代表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 赵顷霖指出,“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残疾人事业成绩显著,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赵顷霖强调,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站位全局,科学谋划,积极为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切实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领导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督察指导,统筹持续推进。认真落实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不断增加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力有效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希望各级残联组织忠诚履职、创新服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牢牢把握中央、省委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新要求,主动顺应广大残疾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总结经验,探求规律,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责,心系残疾群众、倾注温暖关怀,始终保持同残疾群众的密切联系,激励他们投身火热现实生活,引导他们共同开辟美好前景。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秉承“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热情真情、耐心精到地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希望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努力在提前全面小康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始终热爱人生,保持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的态度,刻苦学习、增长本领,用激情拥抱生活,用才华创新创造,在提前全面小康实践中绽放人生风采、展示精神风貌。希望社会各界倡树义举、奉献爱心,共同营造扶残助残良好风尚。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推进机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打好社会基础。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为残疾人施善行、行义举的传统美德,让关爱的阳光温暖每个残疾人。 李玉德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绩。他说,近年来,平顶山市的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为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李玉德希望平顶山市残联和各级组织围绕改善残疾人状况、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中心,切实做好各项残疾人工作。以贯彻落实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配套方案为契机,积极谋划,推动出台一批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的政策性文件。切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

申论范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申论范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兼顾公平效率完善社保制度当前,新常态环境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在此方面纷纷出现一些探索和实践。部分一线城 市,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明确责任科学规划,下狠心、怀决心,持恒心,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顽疾,保障了住有所居,促进了社会公平。 然而,从养老保险断保现象迭出,到“看病难、看病贵”人们习以为常;从异地高考政策艰难破冰,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较低;从社会保障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较为悬殊,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紊乱…… 凡此总总,无不凸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效率和保障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关乎社会成员能动性的激发,关乎着民心所向政通人和。一言以蔽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辙,不可偏废。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手段,能够调节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再分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是民生工作的兜底网。俯瞰荷兰,各方高度重视,制定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全民社会保障;反观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举步维艰,缘何社会保障发展不尽 如人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两者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是效率的最终归宿。从吴兢“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王夫之“论天下者, 必循天下公”,再到何启“公与平者,国之基址也”……无不凸显出社会保障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必须关注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互助救济,扶危济困,嘘寒问暖,保障公平,是其应有之义,是其建立初衷。倘若本末倒置,过度追求效率,忽视公平,将会产生马太效应,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因此,必须关注民心,倾听民意,重视公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为社会保障制度锦上添花,保驾护航,添砖加瓦。 社会保障制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工作最重要的灵魂,是提高效率。过分关注公平,忽视效率 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一些人,会逐渐形成社会保障的惰性,导致更多“懒汉”产生。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过高的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会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出现财政赤字和预算透支。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更需要我们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率运行。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支出水平,不能“摊大饼”,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多元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犹如一颗定心丸,是弱势群体的保护伞,能够打开社会稳定的安全之阀。 治国莫先于公,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之要,在于公平,要做到一把尺子来丈量。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提升效率才能奠 定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之一生,命途多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坎坷挫折是常态。上

残疾人论文_浅议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

浅议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 【内容摘要】:从我国残疾人基本情况对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进行深刻分析,透彻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该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和内在原因,结合实际,借鉴国外的有效手段,提出积极地、较有操作性的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关措施。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福利 据中国残联2006年年底统计,中国目前有残疾人:829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24.1%),言语残疾127万人(1.5%),肢体残疾2412万人(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6.68%),精神残疾614万人(7.4%),多重残疾1352万人(16.3%)。基本上不到16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残疾人,涉及近1/5的家庭(有残疾人的家庭户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98%)。 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问题。残疾是人类进化、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代价。日趋完善的人类,不应当漠视这种牺牲和代价。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是帮助残疾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最大多数残疾人基本生活、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的根本举措,对于国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国家与社会的基本责任。我国自1990年颁布《残疾人保障法》以来,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人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起点上,重新审视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广大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与社会发展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现状 研究残疾人社会保障首先要厘清概念,残疾人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于明7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越发明显,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睡眠。为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而达到通过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使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转型的顺利。 [关键词]保障社会问题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要求而逐步确定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如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日益重要起来,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关系到政治局势的安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能否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保证。因此本文就

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实施状况,针对一些问题做出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值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 1.存在的问题 国家包揽过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同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完全从过去多功能合一的单位制角色中转换过来,也有着较重的负担。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供给等级制平均主义的事实,在社会保障供给上,我国存在着混合制度,还有补充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合理性。 2.具体表现 从国外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但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是企业支付,少量部分由国家补充,个人很少缴纳。不能很好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责原则。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向企业统筹的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30%,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住房公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的筹资比例之合,平均水平已超过工资总额的40%,而向个人筹集的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3%—5%。而在供给上,政府职员和国有企业单位职员享有收益基准制的保障。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职工更多的依靠自身公款的积累,农民家庭则主要依靠自己家庭积累来保障养老及医疗。这似乎隐藏着有可能存在按人或地区划分,区别执行收益基准制及供款基准制的混合制度。这种体制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不能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省残联办公室陈永红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 ]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全面部署了残疾人工作任务,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即“两个体系建设”。要搞清“两个体系建设”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经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等六个方面保障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给予帮助。如《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提出的动员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对“三无”残疾人给予供养、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给予帮助,等等。

残疾人服务体系以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托养服务、综合设施服务、无障碍服务、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残疾人服务体系是指以残疾人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为目的的服务,是社会服务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部分,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它涉及到为残疾人服务的主体建设(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服务设施建设)和载体建设(服务活动),等等。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制度的建立完善,对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保障残疾人的权利、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激励和调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残联为加强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领导,组建了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在全国确定了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重点联系省(直辖市、自治区)、3个专项试点城市和3个试验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我省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重点联系省,作为重点联系省,省残联也相应成立了“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我们按照边试点边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工作基础等因素,确定合肥、滁州、安庆、铜陵、马鞍山、黄山、淮北、蚌埠等8个市为重点联系市,进行重点推进;同

两个体系建设中期评估汇报材料

两个体系建设中期评估汇报材料(康复工作) 一、夯实社区基础,健全服务网络 我市建立了市、镇、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将康复阵地建在社区。一是整合资源,低投入、广覆盖建设社区康复站。我们在选择社区康复站建立的地点时,首先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站,到目前为止,全市30%的社区都建有30m2左右的社区康复室。二是多方筹资,合理购置社区康复训练器材。我市采取“自筹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配备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目前,全市各社区康复站都配有十件左右适合残疾人训练的康复器材。三是依托医疗机构组建社区康复工作者队伍。我市狠抓队伍建设,在357个村(居)全部配备了康复协调员,挑选了有工作经验、有爱心、乐意为残疾人奉献的社区干部为康复协调员,在各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协助下,具体负责辖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调查、康复服务协调、康复训练计划的落实和下情上达。 二、全面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市残联就康复需求调查工作专门对各镇理事长、社区康复协调员分别进行了培训,在此基础上,社区组成了由康复协调员、康复指导员、残疾人专职委员组成的调查队伍,进村入户,深入残疾人家庭,一对一地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填写康复需求调查表,有康复需求的达30559名,占总人口的2.15%。通过康复需求调查,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情况,为更好的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完善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1、“三助一给”工作 (1)助明:建立工作制度,每年先由各镇(区)残联、卫生所组织村(居)卫生服务站医生,对有康复需求的疑似白内障患者进行调查登记,市残联组织定点医院到各镇(区)对疑似患者进行确诊。确诊后根据患者家庭情况,各镇(区)残联会同民政部门确定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对象,经市残联审批后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进免费手术,其他确诊对象转介到相应医疗机构实施复明手术。2009年-2010年全市共免费手术465例。 (2)助行:2009年-2010年全市共上报下肢缺失残疾人168例,经南通市假肢站筛查、打样、安装,对67例符合安装条件的贫困残疾人进行了救助。 (3)助听:全市两年共上报0-6岁残疾儿童助听器救助19名38只。 (4)精神病人免费给药:我市已经对全市精神病患者逐一进行了筛查、诊断并落实了监护小组,建立了一系列精防工作制度和工作档案,我市一直委托市精神病防治医院为贫困家庭患者提供解锁救助和免费送药,社区医生定期上门进行随访,建立了精神病人员动态管理制度。2009年-2010年,我市累计1887人次接受了免费服药救助,有效的控制了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现象,全市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到100%,无精神病患者现象。 2、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