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党员同志们:

你们好!我受县劳动保障局的委托,今天来这里学习。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我感到十分的荣幸。说实话,当我站在这里的时候,心里实在是很紧张,不知该说些什么,怎么说,紧张的连话也讲不好。说是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讲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过去我可从来没有系统说过,也没有在这样的大场合下说过,我怕说得不好。因为在座的很多比我学得好,研究得更深更透,所以我很担心说不好,而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当然,今天我来这里主要的任务还是来学习的,向大家学习!组织上既然要我给大家讲点什么,总得说点什么。尽管有过多次上讲台的机会,但一站在这里,总还是有点紧张,请大家多包涵。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说的这些内容,有些来自领导和专家的观点,有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也不知对不对,说错了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强调优胜劣汰,追求效率第一,在市场经济中缺乏效率的企业和缺乏竞争力的个人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财富大量

增加的同时,也必然面临失业、贫穷、伤残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的保障等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市场无法解决、不愿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这就产生市场失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客观上要求能够有某一种制度来应对这些问题,弥补市场的缺陷。社会保障制度适应了这种要求,并应运而生。政府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克服了市场缺陷,逐步解决了整个社会成员的基本保障,降低了个人的竞争风险,解除其后顾之忧,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保障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完善的,其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具体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就会产生,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影响。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臵、贫困有援助,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张“安全网”,从而有效缓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从我国的国情来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社会稳定尤其重要,人稳定社会才能稳定,而社会保障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是保证社会稳定最有效的工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助推器”作用。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通过调节总需求对经济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发挥调控作用。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减少社会保障的支出会导致总需求下降,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当经济萧条时,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起到降低失业率的作用。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企业来说,社会保障可以规范和均衡企业的社会负担,企业能够专心生产,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对劳动者来说,社会保障一方面有益于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使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劳动者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可以及时向失业、贫困人群提供救助,从而有效减轻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对于当前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三)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体现在经济方面主要是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在市场竞争领域,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强调效率第一,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相差十分悬殊。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政府运用必要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合理调控,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种收入补偿政策,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同时,通过社会保险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转移收入,从而发挥“调节器”的作用。

我国已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改革产生的影响

深远,涉及面广,暴露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错综复杂,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时期,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要解决一些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更多地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因而这一时期也是矛盾多发期。在此期间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有力保障,能否有效缓解矛盾,实现和谐发展。此外,我们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产业向高科技、知识经济、新经济的转变,下岗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也必须加紧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否则改革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保障“关乎国运,惠及子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扎扎实实地予以推进,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制的推进,我县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建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臵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逐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县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发挥了“安全网”、“助推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县有22695名在职职工和4498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10972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8700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有3.66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4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有2.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有2.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还有1.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同时,我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城市低保对象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制度等也逐步建立,社

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工作稳步推进。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12月,我县成为全国首批、全省9个之一、全市唯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县委、县府将新农保试点工作列入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全县“五大战役”任务之一。根据中央和省、市新农保试点要求,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措施得力,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县有15.87万名16-59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居民办理了参保缴费,圆满完成了省下达全年总参保率90%的目标任务。另外,我县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做法成为亮点。2010年,我县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险座谈会,作了典型发言,我县的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做法受到国家、省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富有特色的“上杭模式”。

总的来看,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绩是显著的,对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离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相当距离。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以下重点谈谈我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有基本制度框架,农村低保有全国性的指导文件,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也有相应的规定,基本做到有章可循,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县按照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老农保”,目前根据新农保精神已停止缴费,部分群众对新老制度的衔接、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运行的稳定性等方面心存疑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群众参保积极性,主要是因为新农保养老金与原先宣传的有较大的出入,群众对此有看法,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民

的参保积极性。如古田镇2006~2009年参加老农保170人,累计缴费达124.57万元,实行新农保后,不少群众对政策持观望态度,到目前该镇参保率仍还较低。此外,农村社会保障的城乡衔接、地区衔接方面缺乏制度规定,也给就业不稳定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带来一定影响。

2、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农村社会保障涉及多个部门,我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机制体制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部门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劳动保障、民政、卫生、计生、残联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承担各自的社会保障责任,但相互之间又缺乏信息的沟通协调,在农村社会保障资格审核、资金发放等诸多方面造成重复,甚至出现个别保障对象多头领取补助,引起社会新的不公。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监管方面,卫生、劳动保障、监察等相关部门工作合力也有待加强。二是社会保障硬件设施建设仍显薄弱。负责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3万多名职工和城乡42万多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的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目前仍在暂借的场所办公,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管理设施的更新添臵和效率的提高;部分乡镇卫生院和大部分的村级卫生所医疗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当地群众就医看病受到影响。三是基层社会保障力量有待加强。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民政办等一线服务人员越来越显紧缺,近年来我县虽然相应增加了相关基层站所和村级管理员人数,但目前办理各项社会保障事项手续繁杂,大量的表格及基础资料主要靠原始“手工操作”完成,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全靠村(居)指定人员上门收取,工作量大,且时间要求严,乡村一线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又普遍偏低,难免造成数据统计失误、失真和延误,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时效性。

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仍需加大。

目前,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但农村、农民面广量大,政府投入仍显不足,尤其是地方财政保运转需方方面面的支出,筹集大量的社会保障资金难度很大,如新农保基础养老金(55元/人、月)部分和政府补助缴费(30元/人、年)按上级文件规定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负担,而目前实际是中央及省负担80%,县负担20%,市级财政未负担,我县按20%的负担测算,一年需支出1200万元以上。此外文件要求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的规定,也因我县村组集体经济普遍薄弱而难以落实,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其他一些问题:

1、社会保险总体覆盖水平不高。覆盖面是社会保障制度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只有覆盖面足够大,它才能够成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网。我县的社会保险覆盖水平还不高,离应保尽保的要求差距较大。一是城镇居民未能实现全覆盖。到2010年底,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职工参保率均有待提高。二是各项目覆盖水平不平衡。目前,五保尚未合一,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相对较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较低,扩面任务十分艰巨。

2、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目前除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了全省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实行全市统筹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等都还是县级统筹,抗风险能力较低。

3、体系独立,多头管理。一是社会保障各系统自成独立体系,互相隔离,致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整,形不成一张巨大完整的“安全网”,也给跟踪管理带来种种困难;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又各自为政,互不协调,致使有的人重复享受,有的人却孤立无援。二是由于体制问题,社保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形不成保障的合力,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比

如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就涉及民政、工会、残联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缺乏协调,救助标准不规范、不统一,资金分散使用,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4、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统一。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执行的是两套体系、两种制度,基金各自运转,统筹层次、执行标准、发放办法等都不同,这种人为分割的状况破坏了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削弱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功能,对未来构建一个统一养老保险制度也是一道必须面对的障碍。

5、基金保值增值乏力。增值收入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基金投资多元化的环境和条件,社会保险基金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过分注重安全性而忽视赢利性,大多数地方的养老、失业保险基金只能存放银行和购买国债。购买国债往往宥于时间限制,而存放银行的利率较低,达不到保值增值目的,如果从货币价值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实际收益率甚至为负数。以后随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账化,以及多渠道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的资金都将有一定的增长,如果不能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对社会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

6、管理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已经逐步建立,但更多的工作还体现在日常管理中。由于一些管理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完善,日常工作中产生了一些漏洞,也影响了社会保障效率的提高。比如对低保对象的管理方面,由于管理的难度大,进退机制不健全,还存在“拿着高薪领低保”的现象。另外,如女职工生育保险津贴采取由企业发放的方式,企业发放往往比较随意,此外还存在不合规的提前退休和死亡后续领养老金的问题,等等。这些管理上的漏洞对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完善制度、健全手段、强化措施来进一步加强

管理。

7、部分弱势群体养老保险接续困难。一部分属于弱势群体的失业职工无力接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部分弱势群体大部分属于“4050”人群。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绝大多数人文化底子薄、没有过硬技能,既是支撑家庭的主力又缺乏就业竞争能力,失业、下岗即意味生存困难问题,他们维持生计困难很大,基本无力缴费接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旦中断缴费,将影响他们退休时的待遇水平和医疗保障问题。

8、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基数大、比例高,增长快,而且底子薄、负担重,是“未富先老”,被称为“跑步进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也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压力绝不能小看,特别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更大。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正视的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城镇化加速,对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对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重点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方面加以完善。

根据前面的所述,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里的关键是要以社会公平的

理念,以缩小群体间基本保障待遇差距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的重点任务是:

1、加快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朝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社会统一的方向,加快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改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体工薪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从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再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体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统一后的基本模式是——国民年金+个人账户。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达成合理的目标替代率,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

2、加快建立老年津贴制度。根据现行制度安排,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个:一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为保障对象;二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企业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成员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农民为保障对象。从制度安排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对象以外的城镇居民尚缺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从制度实际推进的情况看,城镇缺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的人群约占城镇人口的30%,这里包括现在已经处于老龄阶段无法参加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老年人,也包括尚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中青年人;在农村,由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试行,保障待遇还不足以养老。为了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障覆盖全民的目标,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尽早实施老年津贴制度。所谓老年津贴制度,即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为老年居民提供生活津贴。我县于2010年8 月份起对全县80 周岁以上老年人(含离、退休人员)每月发放100 元高龄津贴。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是老年津贴制度与个人账户制度的结合。“十

二五”期间的重点是为城乡75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实施老年津贴制度。

3、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整合。我县现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医保、城乡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组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全民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这一模式下,全体社会成员均参加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再辅之以医疗救助。事实上,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已经比其他地方先走了一步,受到了上级的好评,被誉为“上杭模式”。各地目前,仍实行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其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性质完全相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经办管理,制度之间缺乏衔接与协调,出现两个参保群体间待遇攀比、重复参保等现象,造成财政重复补助、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浪费。因此,要根据城镇化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按照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资源优化配臵的原则,积极推进这两项制度的整合,提高其筹资水平与保障待遇水平,并创造条件逐步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朝着全民健保制度的方向努力。

4、积极探索农民意外伤害保障机制。按照现行制度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及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均有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农民也是劳动者,也有职业伤害风险,但是一直没有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倘若农民劳动受伤,只能由自己负责,主要原因是,无法运用社会化筹资手段,建立社会保险机制。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探索。不一定要采取纯粹的社会保险手段,而是可以采用政府补贴、支持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方法来进行。

5、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农民、非正规就业者和城镇居民)生育保障机制。近十多年来,农民工数量大幅度增加,但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并未同步增加,“打工妹”的生育保障问题十分突出。

事实上,现行生育保险制度只有少数人享受,农村居民长期以来都没有生育保障,城镇非正规就业人群也没有生育保障,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在这个领域加强,积极探索城乡居民生育保障机制。

6、加快发展补充性保险。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最佳的风险处理方案通常是多种风险处理措施的组合,因此,需要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当前,企业缺工现象比较严重,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举办招聘会、制定招工激励机制、带领企业赴乡镇或省外招工、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等等,但不少企业缺工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笔者认为,许多企业没有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补充性保障——员工福利计划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发展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互助合作型保险,其中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举办,互助合作保险则是指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

7、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业。慈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全社会风险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慈善事业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有赖于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以规范慈善活动行为,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率和社会公信力,从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我县在这方面是做得较好的。与此同时,要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老年用品制造业和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服务产业,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8、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经办与服务能力。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既要有良好的体系设计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又要有

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因此,一要科学、规范设臵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二要加强政策制定、业务经办、监察、争议处理、基层服务等环节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经办人员素质;三要提升社会保障管理、经办的信息化程度。

再从优化制度方面来说,社会保障是长期的事业,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能够持续健康运行,但是现行某些制度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要顺应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开放性、包容性和科学性,降低基金风险,提高实际覆盖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1、改进社会保险制度。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实际覆盖率不高,且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亟待改进。关键是要增强其社会保险制度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包容性。(1)要明确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任何用人单位及其员工毫无例外的均应参加社会保险。(2)要根据劳动者基本风险的保障需求和政府职责合理确定社会保险各个项目的保障待遇水平,建立科学的约束机制,控制社会保险待遇的非理性增长。(3)完善社会保险筹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做实缴费基数,规范缴费行为,降低综合费率,减轻用人单位的缴费负担,建立资金储备,改善筹资结构。(4)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与明确地方政府责任的结合点,改进社会保险金计发办法,建立地区间社会保险权益结算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5)要对历史债务进行估算、分析,并作出妥善的处理,减少代际矛盾。(6)拓宽社会保险筹资渠道,提高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水平,降低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成本。(7)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精算制度,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建基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令人欣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为改进社会保险

制度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抓好贯彻落实的问题。

2、逐步降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户籍关联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我国在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有许多创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一难点一直没有突破,那就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户籍制度密切关联。某人具有某地的城镇户籍,意味着他(她)可以享受当地政府所提供、与城镇户籍相关、具有排他性的若干公共服务,例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服务;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和租金补贴为主的政府补贴性住房安排等住房福利待遇;子女在城镇公立学校平等就学的机会。所以,城镇户籍是有相当含金量的一种权利。外来就业人员一般不享有这些权利,所以,其在城镇生活的成本和风险远远高于城镇户籍人口。从城市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趋势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户籍制度的这种关联度应当逐步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确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公民权利,二是合理界定当事人对于本居住地的贡献。我们建议,根据当事人在本居住地居住时间的长短来分类确定其享受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权利,而不是现在用是否拥有户籍来简单分类。此外,对于政府来说,关键是寻找一种有效的融资机制,逐渐把这些城镇公共服务内容提供给那些已经进入城市、并以城市为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活地的农村户籍人员。

3、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人口生育政策、退休政策、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社会诚信体系、金融体系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部分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劳动力短缺的风险。因此,在继续稳定人口总规模的同时,应当把重点移到改善人口结构、提高

人口素质上。所以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适时适度调整生育政策,建议在双方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孩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城乡一体的“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个孩子”政策。在此之前,尽快取消鼓励放弃生育的政策。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退休政策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建议在综合分析利弊得失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就业与退休政策,适时适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弹性退休制,鼓励推迟退休,杜绝提前退休,尤其是要建立提前退休者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成本的分担机制。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机制,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上涨。现阶段,社会保障领域的不诚信现象比较严重,用人单位瞒报员工人数、瞒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少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有之,保障对象骗取社会保障给付金的欺诈行为有之,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流通企业的非道德行为有之,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惩恶扬善,健全社会保障诚信体系。

最后,我想说说我县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党中央决策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的基本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统筹能力。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优越性的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支持、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工

作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党和政府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从我县近年来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实践和试点工作情况看,许多政策层面的问题仍需国家、省级进一步健全完善,比如新、老农保之间的衔接配套和转移接续问题,需要尽快出台指导意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应尽快实现全省统筹乃至全国统筹等,只有政策的不断健全完善,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基本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农民参保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又如上级设臵的各种繁杂参保表格和审核条件,基层操作难度大,这也需要上级根据基层实际不断简化和完善。一些工作层面上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加以解决,比如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在加快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的同时,重视和加强村卫生所改造建设,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纳入合作医疗定点机构范围,对全县还有31个医疗卫生服务空白村,各级政府要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早日消除农村医疗空白,以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享受到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在目前实行住院医疗补偿的基础上,有条件应逐步扩大普通门诊医疗补偿范围。又如我县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还比较低,大多从事建筑施工、化学工业和危险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较少,建议对这些具有危险性特征行业的农民工要建立强制性的工伤保险制度,另外对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应允许其自由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或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再如我县“三农”商业补充保险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建议政府增加投入。同时,鉴于“三农”保险业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风险高、赔付高,建议政府在费用或税收方面对经办企业给予扶持。

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和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设计、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建议整合新农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工作力量,设立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并实行个人社会保障卡制度,做到各项收费、兑付情况公开透明。劳动保障、民政、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就业服务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服务部门及基金运行安全的监管,将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列入部门履职考核重要内容,确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同时,也要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帮助相关服务部门解决管理运行中人员缺、经费紧、无固定办公场所等突出问题,适当提高乡村一线劳动保障事务经办人员的薪酬待遇,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运行。要尽快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信息网络建设,整合现有网络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资金投入,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目前要尽力争取市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社会保障事业聚集。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管好基金,在确保基金安全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农村社会保障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县乡财政部门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收支、严格预算、规范操作、严密监督”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根据轻重缓急,当前投入的重点先放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重点推动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同时,视财力状况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农村

五保供养和农村福利事业的保障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和慈善、救济、商业保险等有效补充渠道,积极鼓励和吸引农民参加农村社会保障,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讲得不好,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在此,向大家表示深深地歉意,谢谢大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王海玲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它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4)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5)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6)社会保障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还是一种社会政策,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对社会保障最简洁的概括。

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上讲,参加社会保险是公民的义务,获得社会保障并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公民的权利。从政府职能上讲,对公民实行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基本责任。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其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

关于某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稳定石”和“调节器”。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实现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全岛开放开发的支撑。为了加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推平潭“后大桥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根据政协工作安排,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一是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深入。我县低保制度从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至2009年4月底止,工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有7489户、16622人,全额低保的对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发放低保金111.105万元,人均月补差51.56元,全额补助对象人月均100元。城镇低保从1998年试行以来,低保对象已扩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标准单人户为155元,多人户为

145元。月发放低保金12.998万元,人均月补差70.99元。二是各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我县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建立实施了多项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卓有成效,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家庭医疗救助标准,将农村低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50%,五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社会救助不断推进,落实了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二)以维持温饱水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险逐步完善。截止2009年4月,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852家,在职缴费职工9999人,退休职工5432人,养老基金收入944万元,支出168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万元,基金支出26.47万元,历年滚存节余161.9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万元,历年滚存节余208.2万元。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273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500.87万元,支出274.78万元,居民医保参保人员28638人,累计节余540.78万元。机关社保共有投保单位290个,在职参保人员7262人、离退休人员3235人,实现基金收入312809万元,历年滚存节余4594.61万元。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新农合工作运行平稳。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内容提要】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数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从根本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急待继续建立和完善。本文即围绕该问题展开浅层次的论述,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现状,不足,对策,意义

前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完全意义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条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当前全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项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之快显而易见,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不保险,下岗人员基本生活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模块共同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该体系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已初见成效。人民的生活已有较好的保障和改善。但是,目前的成绩并不能掩盖现行制度的缺点和不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整个国情的发展要求,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亦可理解为社会安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概括地说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五大体系。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制度之一,由国家建立并实行。同时,国家必须立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调整。所有相关法律总称社会保障法,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和实施依据。建设一个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个人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途径,被称为“铁血宰相”的贝斯麦曾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士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从现实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有切身关系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活动迅速和世界接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外来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使下岗和失业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为市场经济创建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避免了下岗人员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保证了社会稳定。从未来的角度看,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的需求增加,而且医疗需求也将大幅上升。我们人口老龄化具有的三个特点:规模大,速度快,底子薄。更说明了在当前社会建立以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政策更加配套、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稳健. 坚持三个原则,把握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保障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尽力而为,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二是坚持从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三是坚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注意把握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注意保持有关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衔接配套,注意采取平稳可行和符合国情国力的过渡措施,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 推进四个转变,强化社会保障意识。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市和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二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三是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四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单位管理为主向由社会机构提供管理和服务转变。

完善三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稳定可靠多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通过利益导向鼓励参保缴费,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调剂机制,将养老、失业保险金的下拨与上解挂钩,与扩面征缴情况挂钩,对基金困难的地方,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调剂金予以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机制,及时落实参保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积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优势企业对慈善机构进行捐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定点挂钩、定向捐赠、结对认养等方式,参与集中供养。 强化两项措施,夯实社会保障基础。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肃查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服务对象跟踪一生、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块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模式的初探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模式的初探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发展日益步入正常轨道的现阶段,从宏观上系统地考察并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道路已经显得必要而且迫切了。社会保障改革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也充分暴露出传统社保制度的缺陷和各种改革方案在实践中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仅作为配套工程难以发挥其主要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要摆脱改革滞后的局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改变社保制度被动配套的改革推进方式,把社会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作为整个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主体工程,并主动性地推进,把社保改革真正引入快车道,使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创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和保证 创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综合国力,造福于人类和社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完善市场机制,保障人才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兴旺劳动力市场,作用重大。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企业和劳动者既有机遇又有风险,市场规律自发地倾向激励强者,而不会保护弱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运用“大数法则”的原理来分散劳动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缺陷的一个弥补。因此建立社

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需要,保护合法权益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才会具有充分的效力,才能维护社会安定,真正反映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原则。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各地相继加快社保改革的进程,出台了许多新的改革措施。因此,要因势利导,把社保纳入市场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实现劳动力配置——合理流动(或失业)——社会保险的良性循环,使企业和个人充分认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保改革,促进社会稳定,文明、进步。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配套工程,它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营销者,成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因而要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丢下包袱,轻装上阵,改变企业办社会的传统做法,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二、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已初步形成。如上海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军人优抚、医疗保障及再就业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又有成效的工作,使其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为全国各地做出了表率,成绩斐然。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全国尚处

申论范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申论范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兼顾公平效率完善社保制度当前,新常态环境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在此方面纷纷出现一些探索和实践。部分一线城 市,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明确责任科学规划,下狠心、怀决心,持恒心,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顽疾,保障了住有所居,促进了社会公平。 然而,从养老保险断保现象迭出,到“看病难、看病贵”人们习以为常;从异地高考政策艰难破冰,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较低;从社会保障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较为悬殊,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紊乱…… 凡此总总,无不凸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效率和保障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关乎社会成员能动性的激发,关乎着民心所向政通人和。一言以蔽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辙,不可偏废。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手段,能够调节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再分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是民生工作的兜底网。俯瞰荷兰,各方高度重视,制定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全民社会保障;反观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举步维艰,缘何社会保障发展不尽 如人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两者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是效率的最终归宿。从吴兢“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王夫之“论天下者, 必循天下公”,再到何启“公与平者,国之基址也”……无不凸显出社会保障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必须关注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互助救济,扶危济困,嘘寒问暖,保障公平,是其应有之义,是其建立初衷。倘若本末倒置,过度追求效率,忽视公平,将会产生马太效应,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因此,必须关注民心,倾听民意,重视公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为社会保障制度锦上添花,保驾护航,添砖加瓦。 社会保障制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工作最重要的灵魂,是提高效率。过分关注公平,忽视效率 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一些人,会逐渐形成社会保障的惰性,导致更多“懒汉”产生。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过高的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会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出现财政赤字和预算透支。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更需要我们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率运行。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支出水平,不能“摊大饼”,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多元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犹如一颗定心丸,是弱势群体的保护伞,能够打开社会稳定的安全之阀。 治国莫先于公,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之要,在于公平,要做到一把尺子来丈量。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提升效率才能奠 定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之一生,命途多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坎坷挫折是常态。上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于明7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越发明显,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睡眠。为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而达到通过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使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转型的顺利。 [关键词]保障社会问题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要求而逐步确定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如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日益重要起来,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关系到政治局势的安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能否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保证。因此本文就

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实施状况,针对一些问题做出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值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 1.存在的问题 国家包揽过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同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完全从过去多功能合一的单位制角色中转换过来,也有着较重的负担。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供给等级制平均主义的事实,在社会保障供给上,我国存在着混合制度,还有补充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合理性。 2.具体表现 从国外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但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是企业支付,少量部分由国家补充,个人很少缴纳。不能很好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责原则。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向企业统筹的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30%,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住房公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的筹资比例之合,平均水平已超过工资总额的40%,而向个人筹集的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3%—5%。而在供给上,政府职员和国有企业单位职员享有收益基准制的保障。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职工更多的依靠自身公款的积累,农民家庭则主要依靠自己家庭积累来保障养老及医疗。这似乎隐藏着有可能存在按人或地区划分,区别执行收益基准制及供款基准制的混合制度。这种体制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不能

浅析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论文 题目:中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号: 姓名:姚利平 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11人力资源管理(1)班 指导教师:易艳玲 完成时间: 05月 20

中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 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担负着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使命。文章简要阐述了当前加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制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对策 0.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可是,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及特点 1.1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中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不但覆盖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

工,还将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它企业的职工覆盖进来。“中国将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其中城镇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要达到3.05亿人。新农保、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要达到3.6亿人、4.75亿人、1.82亿人和1.42亿人。同时,将研究探索建立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登记管理制度。截至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9】”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使老年、失业、患病、工伤等低收入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 1.2建立了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企业、职工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其中,企业和职工各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弥补地方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养老金支付缺口。,国务院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经过中央财政拨款、减持国有股及其它方式筹集社会保障的战略性储备资金。多方共担的新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也增强了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 1.3创新了社会保险制度模式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党员同志们: 你们好!我受县劳动保障局的委托,今天来这里学习。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我感到十分的荣幸。说实话,当我站在这里的时候,心里实在是很紧张,不知该说些什么,怎么说,紧张的连话也讲不好。说是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讲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过去我可从来没有系统说过,也没有在这样的大场合下说过,我怕说得不好。因为在座的很多比我学得好,研究得更深更透,所以我很担心说不好,而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当然,今天我来这里主要的任务还是来学习的,向大家学习!组织上既然要我给大家讲点什么,总得说点什么。尽管有过多次上讲台的机会,但一站在这里,总还是有点紧张,请大家多包涵。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说的这些内容,有些来自领导和专家的观点,有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也不知对不对,说错了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强调优胜劣汰,追求效率第一,在市场经济中缺乏效率的企业和缺乏竞争力的个人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财富大量

增加的同时,也必然面临失业、贫穷、伤残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的保障等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市场无法解决、不愿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这就产生市场失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客观上要求能够有某一种制度来应对这些问题,弥补市场的缺陷。社会保障制度适应了这种要求,并应运而生。政府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克服了市场缺陷,逐步解决了整个社会成员的基本保障,降低了个人的竞争风险,解除其后顾之忧,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保障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完善的,其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具体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就会产生,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影响。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臵、贫困有援助,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张“安全网”,从而有效缓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从我国的国情来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社会稳定尤其重要,人稳定社会才能稳定,而社会保障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是保证社会稳定最有效的工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助推器”作用。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通过调节总需求对经济发展在一定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编者按:2009年9月12—13日,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及韩国、日本的社会保障研究机构共同举办了第五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王建伦会长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本文是她在大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30年,是探索、总结、推广社会保障制度的30年,也是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并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30年。30年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伴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启动,以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包括面向职业人群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保障体系从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发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向各种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群向灵活就业人员、从职业人群向城乡居民扩展,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通过“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保障下岗、失业和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中央财政出资帮助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等,体制转轨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并开始向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实行了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离开就业领域人员纳入街道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 回顾30年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发展历程,我认为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步深化。最初,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处于从属地位。中国的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更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为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导思想也经历了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演变过程。 第二,社会保障改革在不同阶段围绕的中心任务动态调整。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必然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改革初期,围绕搞活企业,均衡企业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企业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建立待业保险。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实行“两个确保”,建立三条保障线,开始了全方位的制度建设,统一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此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促进就业维护各类经济组织职工权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得到进一步重视,农民工、农民、城镇无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开始启动。在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我们渡过了四处救火、被动应付地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阶段,开始全方位地构建覆盖全民的保障体系,方向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 第三,国家一直在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量力而行,以保证基本生活和基本需求为目标,允许地区之间有一定差别。另一方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一直是推动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努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武汉大学2002级MPA班张秋玲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次分配而形成的专门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是每个社会成员在遭受生、老、病、死、伤、残及失业风险时获得物质帮助的一项权利,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的一种法律责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单纯的解决人们在生活风险中遭遇的一两件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服务等保障项目;国家法律保证实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伤害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保险项目;以及具有补充性质的补充保险项目。社会保障工程是对广大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证,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但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却有其艰巨性和时间性。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影响。对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时期的我国而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他们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社会保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保证社会稳定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1998年—2002年,共发放基本养老金10800亿元;中央财政对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两个确保”资金给予了总额多达1900亿元的专项补助。2002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2亿人,1998年—2002年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450多亿元。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都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5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4万人,农村传统救济人口1158万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13亿元。 其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要使国有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竞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社会保障能够提高宏观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保障,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等不公平现象。因此,要加快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建立弹性保障支付机制,加大社会保障再分配调节力度;完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突破口,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现今,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差距经济全球化就业养老医疗保险 社会保障属于国家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属于政府的职能,社会保障作为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的经济后盾,其资金既有来源于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缴纳的部分及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等,对受保障者而言,社会保障显然体现着经济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并体现出强制性。社会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社会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出公平性。社会保障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但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显示出严重的缺陷。 <一> 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一方面,由于体制不统一,覆盖面过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只覆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全国只有1/4的劳动者能够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职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居民却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中的劳动者仍然处在社会保障之外,生、老、病、死、残等种种不测没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也很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限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相应保障还非常有限,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功能较弱。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严重的非均衡态势,社会保障中的有些项目只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实行,且各地所实行的办法和措施也不一样,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行办法。这就造成了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保险项目的转接困难,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的实现。使贫富差距的程度越来越大。社会救助政策能够最低限度地满足贫困群体的生活需求,迅速缓解绝对贫困的状况,缓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面临的挑战。城乡失衡加剧,贫富差距增大。长期的二元体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种资源向大城市聚集,而农村地区则资源贫乏,城乡发展不平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若不及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陷入困境的农民境况将更加恶化,从而加剧城乡不平衡,进入恶性循环。城乡社会贫富悬殊加大,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更会使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无法实现。 <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城市产业工人就业机会的重组,特别是随着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传统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失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由原来的中产阶层

2019-2020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汇报

2019-2020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汇报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点 我市社会保险制度始建于1986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和“五保合一”为主要框架,以参保对象多领域、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其主要成效表现为:一是“两个确保”不断巩固。1998年-XX年,我市累计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6.1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6.21亿元,“两个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三条保障线”相互衔接。至XX年底,全市进入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已达到1.2万人,进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8.1万人,保障率为8.9%,基本上做到了“三条保障线”政策措施相互对应、保障对象不留空档、保险关系及时接续。三是“五保合一”机制初步形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及生育保险“五保合一”、“五费一单”、一票征收运作,做到了资金来源清晰、资金去向明确、记帐分帐无误、利息分配正确。 (一)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监管体系 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发挥最大效益,我市逐步建立起以内

部监督、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金监管体系,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建立完善内部基金监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经办机构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及管理措施,明确各项基金管理的程序,包括基金预、决算制度,基金收入会计核算制度,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记录制度,结余基金保值增值制度,与财政、地税部门定期对帐制度,基金支出审核程序等,做到了基金收支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使内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各项基金收支管理更有序、更安全。 二是建立完善基金行政监管体系。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重点对所属经办机构和有关单位进行监管,主要看基金是否及时足额征缴、基金是否及时足额入库入帐、基金支付是否及时足额、业务流程是否规范、参保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费等。财政部门重点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部门进行监管,主要审查经办机构的年度预决算,监督经办机构上报的基金支出计划是否符合规定,监督地税部门收缴的基金是否及时存入国库。通过实施监管,确保基金足额收缴和及时拨付。审计部门重点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部门的基金收支进行审计,定期对财政部门的基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使基金收支及管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

关于农村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农村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尚不完善,还存在着效率低下、管理僵化等问题。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使农 村社会保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发展农 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极其重要的部分。最近,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分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10%县(市、区实行试点。这标志着我国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己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着手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业已形成的社会保障进行改革,1986年前后就开始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的探索和试点。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最为重要的部分。中国快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凸显的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尤其突出。因为,在中国农村, 农民几千年都是养儿防老,靠土地作为养老保障。传统的养老方式不再适应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1991年底,民政部就在全国尝试推广《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下文简称《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标志着农民养老要从养儿防老走向社会养老,从而推动了全国各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98年,原由民政部门管理的社会养老保险划归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逐步实行了全国上下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直到现在,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以及保险金领取政策仍然是以民政部的《方案》为基础,是个人储蓄积累式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保险是依靠农民自己和集体出资,管理和运行资金也都从养老基金内提支,养老

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党的十六后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相当全面的阐述,并具有了许多新意。 (一)明确了加快建设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 《决定》在第九部分集中阐述社会保障问题时,首先明确的便是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提法显然具有针对性。因为经过近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走过了改革普惠的阶段,正在进入利益分割的时代。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冲突,以及地区与城乡发展失衡的现实格局,均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出其应有的调节作用。 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近二十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这一保障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体系缺漏、保障不足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迄今为止,我国还只有25%的老年人有养老保险保障,10%的人有医疗保险保障,20%的非农劳动者有工伤保障,面向乡村数千万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各项福利事业均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与城乡居民的需要。上述事实客观地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足。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的问题不是可能出现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病,而是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调节力度还有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距离。 有鉴于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具有了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也具有了相应的经济基础与环境条件。(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无疑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总基调,这一基调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短期内可以是一个低水平的但必须是一个没有漏洞的体系,城乡居民在遭遇生活困境时都应当免于陷入绝望境地。 这一指导思想较之以往单纯强调社会保障改革只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或者仅仅充当市场经济的一个支柱,显然要更全面、更先进、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将促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现实局面逐步得到改变,社会保障最终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并在其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作用。 (二)指明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决定)中,有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论述体现了执政党对这一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强调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发展非公有经济时明确提出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提出通过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生活有困难的人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现今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论文从对社会保障的认识着手,论述了陕西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出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以不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思路成功经验 一、引言 如何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如William Beveridge(1942)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也称《贝弗里奇报告》,提出建立“社会权利”新制度,包括失业及无生活能力之公民权、退休金、教育及健康保障等理念。他提出了构建福利国家的思想,根据报告的建议,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我国比较明确地提出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初步框架体系。城镇社会保障不断成熟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开始起步并在近年取得较大进展。在国内关于社会保障研究也有很多成果,比较鲜明的观点有:成思危(2008)认为社保资金要考虑保值、增值问题,这些资金投入到股市上是可行的,不过考虑到风险问题,社保资金投资股市时,不能采取各自操作的办法,要有一个设计合理的基金来运作。胡晓义(2009)指出社保基金在当前处于缩水和贬值状态,针对此问题他分析了有诸如人口老龄化发展、社保费率高、基金缺口过大等原因,同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尹蔚民(2010)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许多问题,重点指出存在4个薄弱环节并给出解决措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陕西省社会保障体系建社的背景 陕西省从2011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截至7月底,全省城乡居民参保人数已达886.5万,其中缴费人数746.2万,领取养老金人数达140.3万。除西安市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基础养老标准未统一外,其他市区城乡居民均实行统一基础养老金标准,最低的市为55元,最高的为120元。 经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并经省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从2009年12月起,陕西省45个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县将启动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