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历史名人

合集下载

1-名人-山东

1-名人-山东

上古时期太昊: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山东西南部或西部人,凤文化的创造者(一般认为凤文化的发达程度略高于龙文化,但龙凤经过了几千年的战争,最后败给了龙文化)山东被称为太昊、少昊之地。

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太昊时代应该在大汶口文化晚期。

少昊:中国五帝之首,济宁市曲阜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

蚩尤:中华三祖之一,山东西南部人,上古十大魔神之首,汉民族三大种族群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是以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的先祖,活动在山东西南部。

舜:五帝之一,济南的许多历史故事与他有关。

皋陶:上古四圣之一,济宁市曲阜人,司法鼻祖,皋陶、尧、舜、禹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

伯益:秦和赵君主先祖,山东西南部人。

夏商西周时期后羿:夏时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箭神,山东东部人。

少康:夏朝国君,济宁市人。

伊尹:商元圣,他开始当做饭奴隶,后提为厨师。

后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商,后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

盘庚:商朝第20任君主,济宁市曲阜人,在位期间,他进行了商王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迁都,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盘庚迁殷”,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迁殷后,执行开明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人民安居乐业,商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姜子牙:百家宗师,日照市人。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文圣,济宁市曲阜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孟子:儒家亚圣,济宁市邹城人。

孙武:兵圣,滨州市惠民人,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吴起:兵家亚圣,菏泽市人。

姜太公故里考

姜太公故里考

姜太公故里考神奇的姜太公是山东日照人吗?在中国人当中,不知道姜太公这个名字的人很少,而全面了解姜太公其人的不多。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姜太公是一个神奇而又伟大的历史人物。

说他神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名字神奇。

姜太公名字很多,常见的有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吕尚、吕望、吕牙、师尚父、尚父等。

姜太公是炎帝神农的后裔。

“神农氏,姜姓也”。

神农氏姜姓中有一个叫伯夷的人,为尧“典三礼”,“立五刑”,又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而受封于吕。

伯夷就是姜太公的祖宗。

古代以部族为姓,以祖封为氏。

以部族命名,姜太公姓姜;以氏命名,姜太公姓吕。

又因姜太公名尚,字牙,或尊称为子牙。

这就是“姜尚”、“姜子牙”、“吕尚”、“吕牙”名字的由来。

《史记》记载,据说,当年姜尚在渭水边钓鱼,被外出打猎的周文王遇到后,两人谈文功武略,甚为投机,文王知遇到了栋梁之才,高兴地说,“从我祖上太公以来就盼望你这样的人已经很久了”。

所以人们又称姜尚为“太公望”。

后来他被封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齐人追称他为太公,姜太公的名字就被叫响了。

二是里籍神奇。

姜太公是哪里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当中,至少有六种说法,即日照说、汲县说、冀州说、魏邑说、许州说、不知何处人说。

持日照说的记载最多,《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的观点是一致的。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史记·齐太公世家》)东海即东海郡,领海曲等38县。

海曲县即今山东莒县。

古代莒、吕一字。

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于吕。

莒县至今还有东吕乡东吕里。

可见,莒县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

三是年龄神奇。

姜太公的祖先,都是强部落首领。

但到了姜太公这一代,适逢殷末颓世,家族已经衰落。

纣王无道,贤愚颠倒,姜太公虽有匡世济时之才,终因进身无门而穷困大半生。

直到年过七十,方遇周文王访聘为师。

孔子称“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

自此太公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一发而不可收,活到139岁。

四是本领神奇。

史称姜太公“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德、法、术“三材兼有”。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接下来就和我一起走进名人的天堂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山东曲阜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晋朝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受后人尊称为“书圣”。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师表"之称。

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家乡美日照课件PPT

家乡美日照课件PPT

05
家乡日照的发展与未来
05
家乡日照的发展与未来
日照的经济社会发展
01
02
03
经济发展
日照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形成了以海洋经济、旅游 业、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 业体系。
社会进步
日照市在社会事业方面取 得了显著进展,教育、医 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 务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
日照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 完善,交通、水利、能源 等领域的建设力度不断加 大。
家乡美日照课件
目录
• 家乡日照的地理与历史 • 家乡日照的美景 • 家乡日照的美食 • 家乡日照的人文气息 • 家乡日照的发展与未来
目录
• 家乡日照的地理与历史 • 家乡日照的美景 • 家乡日照的美食 • 家乡日照的人文气息 • 家乡日照的发展与未来
01
家乡日照的地理与历史
01
家乡日照的地理与历史
日照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西汉时期的大臣诸葛亮,以及唐代书法家颜真 卿等。这些历史名人为日照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名人文化价值
这些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范。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激 励着后人不断进取,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日照的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日照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西汉时期的大臣诸葛亮,以及唐代书法家颜真 卿等。这些历史名人为日照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名人文化价值
这些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范。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激 励着后人不断进取,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灯塔风景区
日照灯塔风景区是一个以灯塔为主题的旅游景区,这里有高 耸入云的灯塔、碧海蓝天和奇石林立的景观,是摄影、写生 和休闲的好地方。

山东日照的名人的详细资料

山东日照的名人的详细资料

山东日照的名人的详细资料1、姜太公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汉族(华夏族),“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今山东日照)人。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2、项橐项橐(xiang tuo),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生于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北7公里圣公山下的竹河崖,并有“钢铁不入,用茅草叶劙”的超凡故事。

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

《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3、吕母吕母(?—公元18年),女,琅琊海曲(今日照)人,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

她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

吕母为西汉、新莽时期的日照起义军女首领,曾经率领大军破县城,杀贪官。

起义军后来归附“赤眉军”。

是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

4、刘勰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5、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6月出生于山东莒县(今属日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

同年冬,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

丁肇中与日照丁氏家族第一期

丁肇中与日照丁氏家族第一期
地2 5 0 亩作 为 校产 ,以地 租 收入 为学 校
( 1 6 0 2 ~1 6 7 1 年)考中进士后,“ 举子业”
逐 渐 成 为丁 氏家 族 的 “ 先业 ” , 世 代都 十分 重视 对族 中子弟 的 培养 。 为 了让 子弟 受到 正规 的教 育 , 家 族 中有专 人教 育子 弟 , 如 致仕 归家 的 丁 允元 就是 教育 子 弟的 典 范 。
年 开办 经 费 。 学 生男 女兼 收 , 本村、 外 丁 姓 、别姓 皆 收 ,一律 免费 上学 。 从 以上 内容 可 以看 出 , 丁 氏家 族既 :
视家 族 的文化 教育 , 也注意 发 展地 方的
他 “ 教有义方, 诸子有登科第跻显宦者” , 其9 个儿子 中有2 名进士 , 1 名举人。 另外
丁 氏家 族 虽 以 科举 i
家, 但 却不一 味 皓首 穷经 , 是 主张 经世 致 用 ,与 现实 j
结合。 如丁守存 ( 1 8 1 2 ~l 8 {
年) , 虽 以科 举 出身 , 但善 = 学 习西 方 科 学 知 识 , 清
丁 惟 鲁 的 会 试 卷
稿 称其 “ 通天文、 历算、 』
四年 ( 1 8 9 8 年) , 又名 “ 五宅” , 分别由 “ 种
德堂” 、“ 慎德堂” 、“ 古梅 轩 ”等 五个 庭 院
组 成 ,为清 代北 方典 型 的建 筑 群 落 。原 占
传授科技 知识”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丁 肇 中祖 居
社 会 实 践 基地 及 第 二课 堂 。 丁 氏家族 还 进
辉煌的仕宦、文化成就, 正是在家族文化
教育 的熏 陶 下 ,成 就了 丁 肇 中的辉 煌 。
据 日照 丁 氏家 乘 记载 ,丁 氏原 籍

日照文化

日照文化

一历史沿革日照之名,始于元佑。

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夏、商时期属东夷。

《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

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传说即为姜太公钓鱼处遗址,姜尚也是日照人士。

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

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

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历经沧桑沿革,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明代属青州,清代属沂州。

民国时期,先后属胶州道和琅琊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政府。

1940年3月,中共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8月隶属滨海专员公署。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划归沂水行署、胶州行署、临沂行署。

1985年3月撤县建市。

1989年6月建地级市。

1992年12月设区带县。

金(南宋)翰林日照状元张行简在祝贺日照由镇升县时写到:“大定二十四年,闻莒州升日照镇为县。

喜不自胜,欣然命笔。

”《山海经》曰:“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纪年》亦云:“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

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

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

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二龙山文化考古发现,早在数万年以前,日照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

距今7000年前后的北辛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村落聚址。

在这里发现的大汶口文化的图象文字,被史学界认为是古代文明的火花。

清代翰林——— 尹琳基

清代翰林——— 尹琳基

尹琳基,字琅若,又字竹轩。

今日照市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夹仓村人,生于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卒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尹琳基的父亲尹汶瀗早年丧父,尹汶瀗的母亲靠纺线织布供他读书。

后来家道日衰,尹汶瀗便弃学经商,经苦心经营,家境渐好。

但一直无子,直到40岁时才生下了尹琳基,虽是老来得子,尹汶瀗对尹琳基要求却十分严格,从不溺爱。

尹琳基幼年聪明伶俐,在当地有神童之誉,七八岁时便能背诵许多古文,10岁就能作诗。

当时,他的家中虽然比较富裕,但藏书不多,尹琳基便经常到别人家借书看。

每次借书总是连夜阅读,吃透书上内容后马上还书,因此藏书之家都愿借给他书看。

尹琳基十多岁就考上秀才,1859年(清咸丰九年)又中举人,1862年(同治二年)高中二甲五十名进士,年仅26岁,被点翰林,成翰林院的庶吉士。

尹琳基入翰林院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按礼制返乡给父亲守了三年孝。

尹琳基给父亲办完丧事后,他的恩师单相国曾写信让他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他觉得母亲年老体弱,应该有人照顾,就写信婉言谢绝了恩师的好意。

1868年(清同治八年),尹琳基的母亲去世,直到在精心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尹琳基才到北京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以一等的优异成绩被朝廷授与编修职衔。

这时,他进入翰林院已整整12年。

出仕后,尹琳基因学识渊博,为官严谨,再加上在历次考核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所以深得朝廷器重,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本衙门撰文,功臣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要职,为整理朝廷的文献做了大量工作。

隋开科举后,朝廷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而主持科举考试的人大多是翰林出身。

尹琳基入翰林院散馆后,多次参加或主持乡试、会试,从光绪元年起,历任湖南乡试副考官、陕西乡试主考官,又曾两度任会试同考官,他选拔人才非常注重学识、人品,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良才。

尹琳基为官二十多年,以敢说敢做著称。

同治年间,朝廷想修复圆明园,尹琳基考虑到修复圆明园将劳民伤财,便协助御史游百川上疏劝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照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至今涌现出众多著名人物,在这些名人中,既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有才华横溢的史学家,理论家。

有不畏权贵,揭竿起义的农民领袖,也有国难当头,舍生取义的忠义之士。

他们创造了璀璨辉煌的日照名人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我先和大家谈谈兵家鼻祖姜太公和《三字经》中记载的神童项橐。

姜子牙,他的一生充满神奇的色彩。

他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

一生足智多谋,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关于他的出生地,历来争议颇多,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是日照人的观点越来越被学术界认可。

元代名志《水经注.齐乘》记载:“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海曲县是西汉时日照县名,东汉时的海曲县古称“东吕乡”。

由此可见,姜太公原籍应是咱们山东日照。

在日照历史名人里,有一位身份特殊的名人,他就是孩童项橐。

《三字经》有云:“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项橐之名,由此家喻户晓,虽然他只是个孩童,仍被后世尊称为“圣公””。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日照地区涌现出诸多英雄豪杰,他们对于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照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吕母,她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1位农民起义女领袖。

在公元17年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焰,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吕母起义的第2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在莒起义,此时吕母已病故,她的部族参与了樊崇的赤眉起义军。

赤眉军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日照境内奎山西麓的崮崖河上,吕母起义的点将台犹存,后来被称为“吕母崮”,成为我国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纪念地)三国时吴国名将徐盛。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他参加过后两个,并且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参与的其他的大小战斗更是是数不胜数。

纵观徐盛的一生,他身经百战,智勇兼备,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名将。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他为“江表之虎臣”。

与甘宁、黄盖等将领并称”江东十二虎臣”六朝又称六代,一般指中国历史上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6个朝代。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发展,在兼收并蓄下,六朝的文学,科技,艺术的空前繁荣,史称“六朝文明”臧荣绪,南朝齐代历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却不肯入官场,只愿潜心著述。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集17家《晋史》之大成,扩东西晋史为一书。

臧荣绪版的《晋书》材料详实,内容丰富,共110卷,是唐朝房玄龄等人修晋书的最重要蓝本,也是晋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刘勰,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他出身官宦世家,后因家道中落,孤寒无依。

曾入南京定林寺协助僧佑整理佛经。

这期间他笃志好学,饱览了经史百家著述,对文学理论有着深刻独到的研究。

他呕心沥血4个春秋,在而立之年编纂完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光辉夺目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1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共10卷50篇,3.7万字。

是整个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一部最系统,最杰出,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废止于清末,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整整1300多年。

日照地区的科举制度一开始发展缓慢,到北宋太平兴国8年(983年)日照历史上才出现了第1位进士,莒县人王子與。

公元1179年出现了第1位状元张行简日照历史上的第1位状元,金朝状元张行简。

公元1179年,张行简高中状元。

他是金朝四朝元老,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要职。

他学富五车,著述丰富,精通礼制和天文术数。

张行简家族是日照第1个5进士家族:张行简和他的爷爷张莘卿,父亲张暐,叔叔张烨以及弟弟张行信,一门三代五进士,世曰“五贤”。

日照曾立“五贤祠”,以彰其门风。

张行简家族家风尚学,子孙后代科举及第者也很多,是日照地区名副其实的科举名门望族,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不多见。

日照历史上共有状元2位,另一位就是焦竑。

焦竑(祖籍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明万历17年他高中状元,当时已有50岁高龄。

焦竑一生博览群书,严谨治学,为明代晚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

他的著作有80部900余卷,被翻译成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焦竑还是明代晚期最大的私人藏书家,而他的藏书楼,民间俗称“焦状元楼”!他的私人藏书曾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区私家藏书的最高水准。

《金瓶梅》是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1部由文人独创的,率先以市井人物和世俗风情为描写中心的章回体长篇小说,鲁迅先生说它是一部“描摹世态,观其炎凉”的世情书。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奇书之首,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几百年来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越来越认为此人是丁惟宁。

丁惟宁是琅琊丁氏家族中第1位通过科举考试走出来的才子,23岁中进士入仕,45岁看破朝廷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辞官回家,晚年隐居今日照五莲县九仙山,余生过着与笔墨纸砚相伴的隐居生活。

丁允元,明崇祯四年进士,他为官清廉,不畏强御,曾两次主持科举考试严禁舞弊,所选拔的人才都是拔尖人才。

在日照涛雒,丁氏家族是个历史悠久,名望昌盛的大族。

出身于丁氏家族的丁允元和他的儿子(长子丁泰,三子丁旹),孙子(三子丁旹之三子丁士一),曾孙(三子丁旹的长子丁士上的长子丁续曾,三子丁勺曾)共有6人得中进士。

在科举时代,“丁氏一门四代六进士”,在山东乃至全国可谓轰动一时,奠定了日照第一家族的基础。

【据查,清代267年中,全县(原日照县)中举者179人,丁氏就占49人;中进士者41人,丁氏有14人,各占三分之一强,文风之盛为山东少有】丁守存,清道光15年进士,中国近代化学研究,火器及轮船制造的先驱者,军事科学奠基人。

他是较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潜心物理,化学,天文等,研究出有关蒸汽机,火炮等方面的制造原理,试制成功了自来火药,火枪等。

丁守存也出自日照涛雒丁氏家族,他和他的儿子丁凤年,丁麟年,父子三人号称“一门父子三进士”,其家有李鸿章所书“一门三进士”的匾额为证。

(H)在科举时代,一门三进士即视为殊荣,一门四进士则过之,而一门五进士更是传为佳话,令人赞叹不已,日照历史上有两个五进士家族,第1个出自刚才我们介绍的日照第1位状元张行简张家,另一个则是清代管家“一门2代5进士”另有“叔侄三翰林”的荣耀,他们分别是: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管象颐,管象晋。

一代清官秦国龙,出自日照五大家族之一的秦氏家族。

一生为官清正,敏捷干练,勇于职守,深得康熙雍正的认可。

雍正元年,吏部考察全国五品以上的官员政绩,秦国龙居全国第一。

在东港区纪委,监委支持下,新编吕剧《清官秦国龙》成功上演,受到了高度评价,可以说秦国龙已经成为反腐倡廉清官的模范标杆,代表了日照地区风清气正,无私无畏,忠于职守的人文精神。

许瀚是本展厅唯一的一位仅达到举人成绩的人,虽未能进士及第,但是影响较大,他矢志不渝,在讲学,著述,校勘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终成一代大家。

他是清代杰出的朴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好友龚自珍赋诗誉之为“北方学者君第一”作为校勘学家,许瀚校勘书籍众多,至今仍留有四五十种,曾参与重修《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意义。

(G) (I)一代国学大师庄陔兰先生,著名的书法家,他曾任山东省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是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的汉文老师。

1932年开始他耗时三年,主编完成了百万余字的鸿篇巨制《重修莒志》,“集莒地方志之大成”,是研究莒文化和莒历史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到了近代时期,日照人也走在了时代前列,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精英翘楚。

中共一大,二大代表王尽美,他是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生于枳沟镇大北杏村,大北杏村49年之前属莒县,1949年至1966年属五莲县,现在归诸城市管辖。

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1师范学校,临行前作诗一首: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

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磅礴大气的诗篇,彰显了王尽美此刻崇高的理想和胸怀天下一展宏图的抱负。

1925年,王尽美积劳成疾在青岛医院病逝,年仅27岁。

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值得后人铭记!1952年,毛泽东在山东视察时,对山东分局的负责同事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董必武也曾经回忆王尽美作诗一首,表达了对王尽美同志的思念之情: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中共日照县委第一任书记安哲。

他是日照暴动的主要领导人。

他病逝时年仅28岁,一生短暂却辉煌,他与战友们一起用鲜血点燃了日照大地的革命圣火,点燃了日照暴动的火炬,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今,在日照市革命烈士陵园和两城镇天后宫都设有安卓专门展馆,还建立了安卓小学,以缅怀先烈,弘扬红色精神。

丁惟汾,出身于涛雒丁氏家族,他是同盟会和国民党创始人,深受北方国民党人的敬重,与李大钊并称为“南丁北李”。

荣寿田,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

1925年2月,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他积极的发展进步同乡为党员。

七七事变后,他先他支持胞弟宋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然后变卖田产,购买机械,筹建莒北抗日武装。

1937年,他不幸被捕入狱,因受刑过重,于1938年5月壮烈牺牲,年仅39岁。

牟宜之,近代诗,人革命者,抗战时期统战工作显著。

他终身与诗为伴,现存诗作有200余首,收录于《牟宜之诗》,诗风慷慨雄壮,彰显汉风唐韵,及民族文化尊严。

他的儿子牟敦康是新中国第1代飞行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击落了当时最先进的飞机5架,同年11月壮烈牺牲。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日照共有3000多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有530余名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牟敦康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他是魏巍小说长空陆风的原型人物。

王延周,新中国王牌飞行员,抗战飞虎队成员。

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击伤美军飞机各一架,成为既击落过日军飞机,又击落过美军飞机的功勋飞行员之一。

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飞行表演,1951年再次次驾机参加开国大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