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愁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词的“愁情”任务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词的意境,欣赏其独特艺术魅力。

2.抓住意象把握情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词人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其精神世界,感受婉约词风。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借助意象理解词作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任务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词,那你们有没有发现,“愁”这种情感是古代文人们书写最多的?你们能说几个含有愁情的诗句吗?学生反馈。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作中也展现出了她浓浓的愁情,今天我们就重点研讨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情——怎一个“愁”字了得?2.出示学习目标。

①加强诵读,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词的意境,欣赏其独特艺术魅力。

②抓住意象把握情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③了解词人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其精神世界,感受婉约词风。

二、初读文本愁情深深深几许初读文本,把握情感:李清照写愁情的词作有很多,我们先来看这两首《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最为经典的词作。

自读这两首词,思考这两首词作表达的愁绪有何不同?学生反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反馈。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醉花阴》中的“佳节又重阳”和《声声慢》里的“雁过也”“独自”这些关键词。

总结:从程度上来看,《醉花阴》愁浅情长,《声声慢》愁深浓重。

从内容上来说,《醉花阴》展现的是思夫之苦,可概括为情愁。

《声声慢》展现的有情愁,丧夫之痛、孀居之悲;家愁,流离之苦、乡土之恋;国愁,亡国之恨。

三、研读文本1.别有幽愁应时生同学们再思考这两首词作表达的愁绪为何不同?学生反馈。

总结:词作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与词人个人的生活遭遇有关,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我把李清照的生平按时间节点进行了梳理,希望同学们借此对李清照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高中课本中宋词“愁情”品鉴

高中课本中宋词“愁情”品鉴

高中课本中宋词“愁情”品鉴作者:于晓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分析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的宋词中的“愁情”种类,并对相关作品主题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宋词愁情品鉴如果将盛唐中唐诗人偶兴来之的词作喻为涓涓滴水,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是清溪浅流,那么,宋词便是波澜壮阔的海洋。

泛波于千年前唐宋词史的烟波浩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心灵动荡的一个侧面,因为它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欲恶爱憎,昭示着我们民族对生活、对美的理想以及感受生活、创造美的才能。

情感之于词,就如生命之于躯壳,其美学意蕴非常丰富。

而“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绪体验,更是受到了广大词人的青睐,可以说“愁”情悠悠,思接千载。

一、相思之愁清愁每共相思瘦,相思之愁是宋词中最原始的愁,是人类感情中最羞以名状的情愫,多以女性的口吻吟出,缠绵悱恻,情意缱绻。

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中就常伴随着相思之愁。

以她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写出真挚细腻的情感。

如《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旖旎的心心相印的,这是默契的心有灵犀。

让人感觉一种思念的愁,盼望的愁,甜蜜的愁。

愁情本是一个整体,而此处李清照则将其拆解开来,写相思之情无法排遣,紧蹙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无边的愁绪却又涌上心头。

细致的描写,将内心绵绵痛苦的起伏变化传神地表现出来,写成了一种活灵活现的过程。

二、悲秋之愁秋水潺潺,草木萧萧。

女儿多伤于落花,男儿多悲于落叶。

古之失意之士、落拓之人,就留下了不少绝妙的悲秋之词。

从他们的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怅惘的心境,可以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西风秋雁、菊花黄昏、梧桐细雨塑造了典型的秋景。

西风中,南飞的北雁引发了词人故土之思。

菊花本开满枝头,在词人眼中却已残败,自己没有兴致去采摘,惋惜黄花残败实际是在自伤憔悴。

秋雨缠绵,雨打梧桐,更是让人烦乱,此时的心绪又“怎一个愁字了得?”词里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它却远远超过了千百万滴眼泪所能表达的那种凄酸程度。

2019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谢小玲《品读宋词中的“愁”》

2019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谢小玲《品读宋词中的“愁”》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请先摘抄三首词再分析,写在 文稿纸,字数不限。)
演唱者:九年五班全体同学 翻唱李煜《虞美人》 蒋捷《虞美人·听雨》
谢谢大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 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 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 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 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 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 《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 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 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 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 的秋天啊”!
比喻是词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用 来比喻的物象也同样丰富多彩,常见 的就有草、水、麻丝、飞絮、落花等。
• 李煜在《虞美人》中的那句“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以物喻愁 的典范。
• “一江水”见愁思之多,但诗人还嫌不够, 还要用“春水”来喻之。春天冰消雪化,江水 上涨,滔滔不绝,而无限愁思就像这滔滔江水 一样肆意漫流,不可抑止。此外,以水喻愁用 得好的还有秦观的《千秋岁》,词中那句“春 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喻体由江水变成了 海水,从而将愁的多写到了极致。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南渡后的 李清照,历经了战乱、离家、丧夫、 离婚的重重打击,怎能不心力交瘁、 苦不堪言?她本想泛舟游玩聊以散心, 却怕舴艋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深重愁思。 这愁是多么的沉重,连船都载不动。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宋词中的愁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宋词中的愁情
愁本来是一种很抽 象的情 感 , 众人 心 里也许 都是难 在 文 献标 识 码 : A
宋朝是 一个 特殊 的朝 代 , 国破家 忘 , 孤独 、 凄凉 、 失望 、 苦 闷等等 , 种种心情都可 以用一个愁来表现 。 作 为爱 国词 人 的陆 游也 有其 难 以言 诉 的愁 情。他 的
怎 一个 愁 字 了得

浅谈 宋词 中的愁 情 +
石蟠 琴
( 南永城 市实验高 中 , 南 永城 河 河

4 60 ) 7 60
要: 古代诗词 中表 达愁情的诗 句很 多, 本文重点列举 了宋代词人 表 达愁情 的诗 句。分 别从 忧 国之愁 、 个人之
愁、 送别之愁进行 阐述 , 让难 以用言语表 达的愁情集 中形 象的表达 出来。 关键词 : 宋词 ; 愁情 ; 国之愁 ; 忧 个人之 愁 ; 送别之愁 中 图 分 类 号 : 0 .2 [ 72 2
以言状的 , 历代文人也 都努 力将 心 中的愁 思 具体 而形象 地
写 出 。然 而 , 够 把 愁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的 , 个 人 认 为 应 能 我 是宋代词人 。 忧 国 之 愁
《 头凤 》 红酥 手 , 钗 “ 黄腾酒 , 城春 色宫 墙柳 。东风 恶 , 满 欢
情薄, 一怀愁绪 , 几年离索。错 , , !表 现了他的伤心之 错 错 ”
袁去华 的《 调歌 头 ・ 王台》 一夜 寒生 关塞 , 里 水 定 “ 万 云埋 陵阙, 耿恨 难休 。徙倚霜风里 , 日伴人愁 。 定王台 耿 落 ”
至。陆游二十岁与唐婉结婚 , 因唐婉 的才华 和与 陆游 的亲
第3 0卷 第 4期
2 0 10 g -4 月

《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 - 教案

《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 - 教案

《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教案1引言1.1宋词的历史背景1.1.1宋朝文化繁荣,诗词成为主要文学形式1.1.2宋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性强1.1.3宋词以抒情为主,离别愁绪是其常见主题1.1.4离别愁绪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人文情怀1.2宋词的艺术特色1.2.1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1.2.2形式多样,包括小令、中调和长调1.2.3抒情真挚,情感丰富1.2.4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了解宋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1.3.2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1.3.3通过离别愁绪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百态1.3.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知识点讲解2.1宋词的发展历程2.1.1北宋初期,词风清新脱俗2.1.2北宋中期,豪放派和婉约派并立2.1.3南宋时期,词风转向深沉悲凉2.1.4宋词在元明清仍有传承和发展2.2宋词的流派与代表人物2.2.1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2.2.2婉约派:李清照、柳永等2.2.3其他流派:如江西诗派、江湖派等2.2.4各流派代表人物的风格特点及影响2.3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表现2.3.1离别场景的描绘,如江边、月下等2.3.2离别情感的抒发,如思念、不舍等2.3.3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2.3.4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3教学内容3.1宋词选文讲解3.1.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3.1.2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3.1.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1.4通过选文讲解,分析离别愁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3.2宋词的艺术手法分析3.2.1意象的运用,如江水、月亮等3.2.2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3.2.3音乐性的体现,如平仄、押韵等3.2.4通过艺术手法分析,深入理解宋词的美学价值3.3离别愁绪的情感体验与思考3.3.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3.3.2通过宋词中的离别主题,思考人生意义3.3.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3.3.4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离别在人生中的普遍性和影响《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教案4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4.1.2掌握宋词中离别愁绪的表现手法4.1.3学会欣赏和解读宋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1.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宋词作品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4.2.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4.2.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4.2.4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学流派的认识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4.3.2通过离别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百态,培养同理心4.3.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4.3.4通过宋词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5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宋词中复杂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5.1.2宋词音乐性的感知和分析5.1.3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深层情感体验5.1.4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5.2教学重点5.2.1宋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5.2.2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表现手法5.2.3宋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5.2.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6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宋词文本、图片和视频6.1.2教学课件:包含宋词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离别主题分析6.1.3音响设备:播放宋词朗诵音频,增强音乐性体验6.1.4黑板和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作品6.2学具准备6.2.1宋词选集:供学生阅读和分析6.2.2笔记本和文具:记录课堂笔记和创作练习6.2.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和分享6.2.4网络资源: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7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播放一段宋词朗诵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7.1.2简介宋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7.1.3提出本课主题:宋词中的离别愁绪7.1.4引导学生分享对离别的个人感受和经历7.2新课内容学习7.2.1讲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7.2.2分析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表现手法7.2.3通过选文讲解,深入理解离别主题7.2.4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情感体验7.3练习与讨论7.3.1分组讨论:分析选文中的离别情感和艺术手法7.3.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简短的宋词作品7.3.3分享与反馈: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和讨论7.4.1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宋词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离别主题7.4.2强调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7.4.3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宋词作品,提升鉴赏能力《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教案8板书设计8.1教学内容的梳理8.1.1宋词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8.1.2离别愁绪的表现手法8.1.3选文分析与情感体验8.1.4学生创作与讨论分享8.2关键词与概念8.2.1豪放派与婉约派8.2.2意象与修辞手法8.2.3音乐性与平仄押韵8.2.4离别主题与情感表达8.3教学重点与难点8.3.1宋词的艺术特色与鉴赏方法8.3.2离别愁绪的深层情感体验8.3.3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8.3.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9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9.1.1阅读指定的宋词选文,分析离别主题9.1.3写一篇短文,讨论离别在宋词中的美学价值9.1.4提交阅读笔记和短文9.2创作练习9.2.1尝试创作一首宋词,表达离别情感9.2.2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9.2.3注重音乐性和情感表达9.2.4分享作品,进行同伴评价9.3扩展阅读9.3.1阅读其他流派的宋词作品9.3.2分析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9.3.4分享阅读体验和读后感10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评估10.1.1学生对宋词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10.1.2学生对离别愁绪主题的深入体验和表达10.1.3学生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10.1.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变化10.2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10.2.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与难易度把握10.2.2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10.2.3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10.2.4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拓展10.3拓展延伸建议10.3.1组织宋词朗诵会,增强学生的音乐性体验10.3.2开展宋词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10.3.3进行宋词文化研究,深入了解宋代社会背景10.3.4结合现代文学,探讨离别主题的当代意义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教学内容学习:本环节是课程的核心,需要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宋词中的离别愁绪。

宋词精选中的情感教案

宋词精选中的情感教案

宋词精选中的情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宋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 学习和欣赏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4. 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宋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 学习和欣赏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的《如梦令》等;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宋词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它的情感表达有何特点和魅力?Step 2:讲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1. 讲解宋词的发展背景,宋代社会的特点,以及宋词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2. 介绍宋词的特点,如艳丽多姿的描写、婉约的情感表达等。

Step 3:分析宋词中的情感1. 范例赏析:选择一首经典的宋词,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如忧愁、思乡、爱情等;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3. 教师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宋词中的情感。

Step 4:学习和欣赏优秀的宋词作品1. 教师逐首讲解并朗读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学生跟读或背诵这些作品,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Step 5:开展创作活动1. 学生根据自己对宋词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宋词;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评价。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强调学习宋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宋词,欣赏更多优秀的作品,并进行更深入的情感分析;2. 学生可以尝试模仿宋词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词作;3. 学生可以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创作一些有关宋词的艺术表演。

群文阅读教案:六年级《古诗词中的愁艺术》教学设计 9页

群文阅读教案:六年级《古诗词中的愁艺术》教学设计  9页
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 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阅读材料四: 《一剪梅》节选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 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 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 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译文:
试说愁情 (12 分钟)
人为何而愁),用简单的话概括,完成表格。
《秋浦歌》
李白
怀才不遇之愁
《虞美人》

)之愁
《武陵春》

)之愁
《一剪梅》

)之愁
2
2.抽生回答,教师尊重学生回答,只要意思符合内容即可。 教师相机将学生回答填入表格。
3.师小结:在古代诗词中,“愁”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怀才 不遇之愁,亡国之愁,离别相思之愁,孤独寂寞之愁……”
2.揭题:是啊,诗人李白肯定遇到了烦忧之事,从他的表情 动
不难看出,他心有忧愁,可是,愁是抽象的,很难用语言表达,
但是,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能将“愁”在诗词中描绘得具体生
动,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一种艺术。
这堂课,我们就将走进一组古诗词,一起去领略古诗词中写
“愁”的艺术之美,请大家齐读标题。(板书:古诗词中的愁艺术)
为什么白头发几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镜子 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白发苍苍?
阅读材料二: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创作背景:

宋词精选情感表达教案

宋词精选情感表达教案

宋词精选情感表达教案教案:宋词精选情感表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2. 学会分析宋词中的情感表达,并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3. 提高对宋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2. 学会分析宋词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宋词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文体之一,起源于宋代,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

宋词以其优雅的语言和深远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2. 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1)以婉约为主的爱情表达宋词中的爱情表达通常以婉约的方式呈现,强调感情深浅和思念之情。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通过借景抒怀,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2)以凄凉为主的离别表达宋词中的离别表达往往以凄凉的环境和伤感的情绪为主,描绘了离别时的伤感和无奈。

例如,秦观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3)以豪放为主的乐观表达除了悲伤的情感表达,宋词中也有以豪放为主的乐观表达,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满春衫。

”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看法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四、教学方法1. 讲解与分析通过讲解和分析经典的宋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2. 配套练习提供几首经典的宋词给学生,要求他们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并尝试用类似方式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介绍宋词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对宋词的兴趣。

2. 讲解与分析选择几首对于情感表达方式有代表性的宋词作品,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3. 练习与表达将几首经典宋词打印成手册,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尝试用类似方式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情感。

4. 总结与点评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情感表达方式,并进行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中的愁情
——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对比
南江县下两中学杨悦
一、议题分析
“愁”是宋词的主旋律,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

本堂课以“宋词中
的愁情”为议题,通过赏析《声声慢》(李清照)、《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首愁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愁情,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词风。

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赏析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整合)、成果展示(汇报诵读)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从课堂中积累到
了诗词,收获到了诗词鉴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比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的区别;积累诗词并学会鉴赏诗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不同风格的宋词,感受宋词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词风差异,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愁”
师: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民族,从诗经到楚辞,从李白到杜甫,从闺阁
到疆场,愁,永远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涟漪、笔尖的音符。

愁,是诗经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的思恋;
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情;
愁,是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无奈。

但是,这些都比不上宋代词人们的愁肠寸断,他们因何而愁?愁深几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中的愁情”。

(背景音乐:童丽《月满西楼》)
(二)赏析群文,感知“愁”
1、明确赏析内容
《声声慢》(李清照)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2、布置阅读任务
①、四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情?(结合词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分析)
②、四首词分别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愁情的?
③、四首词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读?
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四首词。

3、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独立学习(赏析、思考)5分钟
第二步:小组合作(交流、整合)3分钟
第三步:成果展示(汇报、诵读)8分钟
4、学习成果展示
(三)群文分类,对比“愁”
1、对所赏析的四首宋词分类,并说明理由。

2、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对比(代表人物、典型意象、常用题材、艺术特色)
(四)各抒己见,共话“愁”
婉约词中的愁情和豪放词中的愁情有所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结合你喜欢的宋词说说理由。

(五)共吟宋词,再品“愁”
婉约词缠绵悱恻,写闺阁琐事,有一种阴柔之美;
豪放词慷慨激昂,话家国大事,有一种雄壮之美。

婉约豪放是宋词的一对翅膀,而愁情又是宋词的主旋律,他们的碰撞定能让宋词在文学的天际跳出最美丽的舞蹈。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共吟宋词,共话愁情。

苏轼亡妻之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柳永漂泊之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李清照相思之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煜亡国之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推荐阅读,“愁”未了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但老师却觉得余愁未了。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本课外读物:《宋词三百首》《人间词话》,愿你在宋词的海洋里遨游,去找寻你的婉约,或者你的豪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