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合集下载

SYT 6110-2002 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

SYT 6110-2002 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

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SY/T 6110-2002代替SY/T 6110-94)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碳酸盐岩气藏开发特征描述的内容和方法;本标准使用于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的描述。

3.1 构造模型structure model是指气藏构造几何形态及断层分布。

3.2 储层模型reservoir model3.2.2 参数模型parameter model3.2.3 储渗模型reservoir space-permeability channel model3.3 流体模型fluid model5、地层特征5.1 地层层序5.1.1 气田内全部沉积岩系都进行地层层序和岩序描述,含气层是描述的重点,并以地层综合柱状图展示。

5.1.2 钻遇的地层以阶(组)、段或亚段为单位,未钻达的深部地层以统或阶(组)为单位。

5.1.3 描述内容包括层位、深度、岩性、厚度、接触关系,并按此内容编制含气层的地层对比图。

5.1.4 描述含气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和测井电性特征。

5.2 储盖组合描述储层和盖层的层位、岩性、厚度及其变化与分布,并作储盖组合的评价。

5.3 储层的细分与对比5.3.1 主要采用岩性与电性对比,用标准层控制的方法进行追踪。

5.3.2 小层命名:系和统用年代地层,组、段、亚段用岩石地层单位。

层用地下地层单位。

5.3.3 编制小层对比图,描述各小层的纵横向变化。

6 构造特征6.1 区域构造6.2 气藏构造: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精细描述含气构造的类型和名称、高点的位置和地面海拔、高点出露地层、构造圈闭的形态、闭合面积、闭合度、长轴和短轴的长度和方向、背斜两翼倾角,并编绘构造剖面图。

要求沿构造长轴方向至少作纵剖面图一张,通过各构造高点至少作横剖面图一张;对于断层、褶皱复杂的构造,应适当增加反映全构造不同变化特征的横向剖面图。

表1 ××气藏构造要素表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描述断层的类型、组系、平面分布、数量及其组合关系。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

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

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

基本工作流程列入表5.1。

无论是以原生孔隙为主,还是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沉积相及成岩史是这类储层形成和发育的基础。

它决定储集类型、孔隙、裂缝、溶洞发育程度和分布、储渗能力、储层非均质性。

也是储层层位对比划分的基础和依据。

、沉积相描述1.沉积相标志(1)岩性标志。

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 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下面在表5.2 中列出碳酸盐岩常见的几种颜色反映由氧化到还原环境的②自生矿物: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C。

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C。

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c.锰结核: 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黄铁矿: 还原环境。

f .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

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

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粒屑结构;粒屑结构由粒屑、灰泥、胶结物和孔隙四部分组成。

粒屑结构代表台地边缘浅滩相环境。

根据颗粒类型、分选、磨圆、排列方向性、填充物胶结进一步确定微相。

a.内碎屑、生屑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b.鲕粒、核形石、球团粒、凝块石反映化学加积、凝聚环境,水动力中高能。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产能评价方法探讨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产能评价方法探讨
为碳 酸盐岩 缝洞 型油 藏 的产 能评 价指 标 ,需要 考 虑川 其 他方 法来 衡量 本 区块 的油井 产能 。
P p 。 f + e \r 51 _ 1 n /
式 中 : 为 产能 指数 , ( ・ a ; 为单井 产 量 , ; . , t d MP ) q / p 为 地 层压 力 , ap MP ; 为 井底 流压 , a 为地 层 渗透 率 , MP ; t x ; m 为油 层 厚 度 ,3 z 地 层 原 油 黏 度 , P ・ ; 1; 为 1/ m a S日为 地 层原 油 体积 系数 , 3 /为 油井 泄油 半 径 , / 为 m/ ; m ' e m; ' w 油井 完井半 径 , S为 油井表 皮 因子 。 m; 根 据 不 同 的油 、 、 产 量 , 能 指数 可 进 一 步细 气 水 产
分 为 采 油 指数 、 气 指数 和产 水 指 数 , ( ) 产 式 1 中产 量 q
可 相应 转换 为产 油量 g、 。产气 量 g 和产水量 g 。另外 , 为 了更 精细 地评 价油 气储层 产 能 ,有 时还 用米 采 油指 数 来进 行定 量描 述 。 定 义为 油层完 全 打开 时单位
变 化 均不 大 ,折算 后 的产 量 基 本 维 持在 1 0t 6 d的 水 /
平, 油压 充足 稳定 . 现 出显 著 的高产 稳 产特 征 。线 性 表 拟 合 方程 为 q= . 2 2 .2 产 能 系数 为 82 2 t d 。82 p一 3 , 8 4 . (・ 8 / MP )产 能 较 高 。2 H7 1 数 据点 线 性 相关 性 较好 , a, ) 0井 油 压 回落较 快 , 据点 集 中在 图 中左 下部 , 数 总体 油压 不 高 . 明地 层 能量 不 足是 产量 下 滑 的 主要原 因 _, 过 说 8通 ]

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在北部湾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综合应用

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在北部湾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综合应用

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在北部湾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综合应用杨世夺;雷霄;蔡军;吴红霞【摘要】涠洲6-1油田是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的石炭系灰岩潜山油田.利用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ADN和GVR)资料对该区2口水平开发井进行了综合解释评价.根据构造分析,确定了井旁构造为-走向北东-南西向断背斜.结合裂缝走向统计结果与区域构造,分析了裂缝发育史.应用双侧向定量计算出裂缝孔隙度.运用GVR的方向性电阻率数据,结合Vm(孔洞影响因数)研究了井眼周围孔隙分布,并用孔隙频谱分析原理对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进行了评价.通过GVR电阻率图像与随钻密度测井、中子测井资料相结合,提出了测井综合解决方案,更好地确定了该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物理属性及岩石力学特征.【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0(034)002【总页数】6页(P177-182)【关键词】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碳酸盐岩裂缝;次生溶孔【作者】杨世夺;雷霄;蔡军;吴红霞【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斯伦贝谢中国公司,数据与咨询服务部门,北京,100015;斯伦贝谢中国公司,数据与咨询服务部门,北京,100015;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0 引言涠洲6-1油田是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的石炭系灰岩潜山油田,水深在30 m左右[1]。

目前,该油田日产原油2 000~3 000桶,最高日产能达到3 700桶。

涠洲6-1油田的主力油气藏为古潜山、断块、岩性复合圈闭的裂缝-溶孔、溶洞型复杂油气藏[2]。

主要产层为古近系流沙港组三段和石炭系碳酸盐岩潜山地层。

该流三段岩性主要是细粒、中粒砂屑灰岩和灰色碳酸盐岩角砾;角砾的主要成分为灰岩或白云岩组成。

碳酸盐岩产层岩性包括灰岩、骨架颗粒和次生白云岩;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带是有利的产层段,其分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仅1口探井钻遇证实。

致密气藏地层评价中的矿物学裂缝及构造分析

致密气藏地层评价中的矿物学裂缝及构造分析

致密气藏地层评价中的矿物学、裂缝及构造分析摘要致密气藏通常被定义为渗透率低于0.1毫达西,需要水力压裂以实现商业性生产。

复杂的成岩历史过程中压实和矿物成长减小了孔隙和孔喉尺寸,从而造成低渗透率。

致密含气砂岩也通常深埋地下,承受巨大的压力。

一次这种储层的地层评价过程包含5个部分:岩性(矿物学)、纹理、沉积环境、现在压力和构造历史(裂缝类型和方位)。

有必要成功结合这些地质、岩石物理、地质力学等学科评价这类储层。

由于它们的矿物及纹理的非均质性和低孔隙度,与那些常规储层相比致密气藏的流体和储层特性评价更为困难。

早期储层评价的目标—完井前进行---在致密气层也不同;优先考虑确定那些需要水力裂缝压裂的地区而不是静态储层评价(孔隙度、饱和度)。

操作人员通常这样描述致密气藏评价的策略:(1)确定烃的位置(2)确定流动性以及(3)进行储层表征(孔隙度,饱和度)(参考文献1)。

其他人这样描述他们所担心的“在没有气体显示的情况下水力裂缝的策略又是什么?”很明显,致密气层烃的体积以及储层生产力的评价需要针对性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来定位并且量化油气,并在水力裂缝压力之前和之后确定储层生产力。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种致密气层砂岩的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我们并非描述地质力学的方法或者地层测试和取样,我们也不详谈由于低孔隙度和可能的坏井眼条件带来的评价的不确定性。

矿物学致密砂岩储层的矿物学组成可能会很复杂。

尽管矿物学复杂性是纹理复杂性的一个特征,致密砂岩的矿物学可能很简单,但是仍然体现出复杂的纹理和相对应的低渗透率。

南非的低渗透率储层证实了这一点(图1)。

尽管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孔隙度,这2种砂岩显示出相似的低渗透率,同时两个都需要水力裂缝压裂已达到商业性开采。

·哈姆拉石英岩地层(阿尔及利亚,奥陶系时期)含有98%的石英颗粒和石英附晶生长,颗粒密度达到2.65。

在大概3500m处平均孔隙度低于5%,渗透率0.1~2毫达西。

·阿卡库斯地层(突尼斯,志留纪时期)的岩性复杂,包括石英、颗粒连接线中的绿泥石、菱铁矿胶结,颗粒密度2.82。

一种有效开发致密碳酸盐岩气藏的新工艺——体积酸压

一种有效开发致密碳酸盐岩气藏的新工艺——体积酸压
垂直 Q水平方位 打开 Q充填二氧化硅或方解石
越小越好 裂缝障碍存在于顶部与底部
产热的 KA& $ =& 与 T& , 含量低
干气窗 v!<% <R v&
v! M!' o% v&<') t'<&"
目标气藏指标 !" @"
'<''@ % *'
v@(X 碳酸盐岩 基本不含黏土
低膨胀性 垂直 Q水平方位 打开 Q充填自生碳酸盐岩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也很丰富$其中致密气 远景资源量达"!& V!''# M!'!& D$ )!* %因此$国内对 致密气的勘探开展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松辽等几乎所有 含油气盆地均发现了致密油气资源$主要包含湖相 碳酸盐岩(深湖水下三角洲砂岩(深湖重力流砂岩三 类储层$总勘探有利面积在 &' M!'% \D& 以上$地质 资源总量为"!'(<) V!!!<"# M!'* P' 致密油气藏的 地质特征与常规油气藏有很大差别$一般具有孔隙 度低 " 一 般 小 于 !'X# ( 渗 透 率 低 " 一 般 小 于 '<!
78!"岩石脆性评价 岩石脆性特征对于体 积 改 造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G7PP2/]L等)"* 对北美典型的页岩开发区块进行了总 结评价$认为相对黏土和长石来说$碳酸盐岩相对更 脆$应属于脆性矿物' 北美页岩数据库的矿物三角 图)(* "见图 &#表明富含石英或碳酸盐岩的储层在压 裂改造时易于形成缝网'

测井曲线识别岩性

测井曲线识别岩性

油气层
纯水层
冲洗带
孔隙
含盐量相对较低的滤液,残余 水和油气
油气为主,少量含盐量相对较 高的地层水 大于50% 一般小于40% Rxo Rt 泥浆低侵或侵入不明显
含盐量相对较低的滤液,残余地 层水
流体
未侵入带
含盐量相对较高的地层水
含水
饱和度
冲带 未侵入带
100%

Rxo
100% Rxo>Rt 泥浆高侵
• 理论上: Φ ≥Φxo ≥ Φw,其差异是
三、油气水层判断
1、典型水层
① SP幅度差>油层
② ③ ④ ⑤
深电阻率最低(渗透层相比) 明显的增阻侵入(Rmf>Rw) Sw≈100%(计算) 录井无油气显示
三、油气水层判断
2、典型油层
① ② ③ ④ ⑤ 深电阻较高(渗透层) 减阻侵入 Sw→Swb SP幅度差<水层 录井有油气显示、邻井试油为油层
• 电阻率
– 一般是找低阻层。
• 孔隙度测井(密度、中子、声波)
– 在致密层处,孔隙度测井读数接近骨 架值;而在渗透层处,孔隙度测井读 数有孔隙度指示。
• 在碳酸盐岩剖面中划分渗透层必须同 时考虑GR、电阻率以及孔隙度测井系 列。其步骤是:先找出低阻、高孔隙 度指示,然后考虑GR测井值,剔除GR 高的含泥质层。
② 电阻率高
③ SP幅度差小
④ 微电极无明显差异,且值高。
深 度
2 15 补偿中子 -15 2 自然伽马 0 200 70 声波时差 40 2
深侧向 浅侧向 八侧向
10000 10000 10000
第 五 题 图
1号层
2号层
3号层
4号层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描述与储量计算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描述与储量计算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描述与储量计算窦之林【摘要】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描述难度极大。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例,应用系统层次化的研究方法,将多种缝洞组合、多种油水关系、多套压力系统的复杂油藏,分解成缝洞成因相似、压力系统相同的若干缝洞单元,形成了动、静相结合的缝洞单元综合评价方法以及“平面分单元、分储集类型、纵向分段”的体积法储量计算和储量分类评价方法。

目前该方法在塔河油田开发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已推广应用到整个塔里木盆地的碳酸盐岩油气开发和缝洞型油藏描述中。

该方法对非常规油藏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是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和动态资料,进一步提高非常规油藏的描述精度。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describe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 Taking the Tahe Oil Field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hierarchy system research, the complicated petroleum reservoirs, which have multi-fracture-vug complex, multi-water-oil relationship and multi-pressure system, have been divided into many fracture-vug units that have similar causes of formation and mutual pressure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dynamic and quiescent data and the reserve volum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have been formed. And the typical reserves calculation method, named cubic capacity method, subdivides planar fracture-vug units, reservoir types and vertical sections. These methods have acquired good effects in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the Tahe Oil Field, and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applied to the whole carbonate development of the Tarim Basin. They also have fine guidance to other non-conventional reservoirs.Nevertheles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fineness of reservoir description depending on fine 3D seismic data, well drilling and dynamic data.【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7页(P9-15)【关键词】缝洞单元;体积法;储量计算;油藏描述;塔河油田【作者】窦之林【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81 油藏概况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发育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的西南部,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大型洞穴和溶蚀裂缝,储集体类型为裂缝—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和部分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微裂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1、内容和要求(1)颜色;(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

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生物—化学沉积构造a. 葡萄状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b. 叠层石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4)、沉积层序研究在单井剖面上划分沉积旋回,确定其性质、大小;分析旋回间的接触及组合关系;在旋回内部划分次级旋回并分析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成因及控制因素。

建立研究井的沉积层序及单维模式。

2、技术和方法(1)岩心观察和描述系统地观察描述岩心的颜色、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古生物类型以及孔、洞、缝发育情况。

(2)岩心实验室分析岩心薄片鉴定。

酸蚀分析。

将岩石制成光面,放入酸液(浓度为23%的醋酸或5%~10%的盐酸)中,作用一定时间后取出,清洗干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不溶组分。

揭片分析。

将涂有醋酸盐的薄膜覆盖在经酸蚀后的岩石光面上,作用一定时间后揭下该薄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非碳酸盐组分分离。

把岩石制成3cm×3cm×0.6cm的样品,放入浓度为20%的醋酸中浸泡,使碳酸盐全部溶解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酸不溶物的成分和特征。

扫描电镜观察。

鉴定岩石的矿物成分、超显微结构和构造、超微古生物化石。

阴极发光分析。

区分白云石和方解石,以及各种白云石类型。

对发生重结晶的岩石观察其残余结构和残余生物。

差热分析。

确定矿物类型。

(3)测井解释适用于确定岩性的碳酸盐岩测井系列为岩性密度测井、补偿中子测井、长源距声波测井和电磁波传播测井。

a.根据岩石的体积密度和光电吸收截面指数识别岩性;b.制作中子孔隙度、岩石密度、声波时差交会图以识别岩性;c.利用纵波时差或纵波与横波的时差比值来确定岩性;d.根据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的无损耗时间和介电常数识别岩性。

3、基础资料(1)图件类a.岩心综合图;b.录井综合图;c.测井岩性解释剖面图;d.岩石沉积结构、构造素描图;e.岩电图版。

(2)表格类a.岩石薄片鉴定表;b.岩石学特征综合统计表(见表1)。

(3)照片a.岩心观察的沉积构造照片;b.有代表性的沉积结构、构造和生物化石的镜下照片。

4、结论单井剖面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综述。

二、储层沉积相评价1、内容和要求(1)利用岩性、古生物、自生矿物、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及有机组分综合判别沉积环境。

(2)单井剖面相分析。

划分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确定相序和相组合。

(3)确定岩相类型,研究岩相类型在地层剖面中的发育和分布,统计其共生机率,确定其组合,建立单井的沉积序列模式。

(4)确定有利的储集层段。

(5)分析沉积相对原生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6)分析沉积相对储层纵向分布的控制。

(7)结合地震相研究沉积相对储层平面展布的控制。

2、技术和方法(1)岩心观察和描述系统地观察描述岩心的颜色、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古生物类型以及孔、洞、缝发育情况。

(2)岩心实验室分析a.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沉积相标志。

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确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成分、组成和含量。

(3)测井解释。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等测井资料判别沉积环境,划分沉积相。

(4)地震地层学分析。

标定地层层位,进行地震相分析。

3、基础资料(1)图件类a.单井剖面相分析图;b.沉积序列模式图。

(2)照片。

具有代表性相标志的岩心和镜下照片。

4、结论a.单井剖面沉积相特征综述;b.沉积相对原生孔隙的发育,储集层分布的控制作用分析。

表1 ××井储层岩石学特征综合统计表(格式)三、储层成岩作用评价1、内容和要求1)成岩阶段与成岩环境划分及标志。

2)成岩作用类型。

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有。

压实作用:a.寻找压实作用的标志;b.划分压实类型;c.分析压实作用影响的深度范围;d.分析压实作用的影响因素。

胶结作用:a.寻找胶结作用的标志;b.确定胶结物成分;c.划分胶结类型,分析各种胶结类型的特征及所代表的成岩环境。

溶蚀作用:a.寻找溶蚀作用的标志;b.确定被溶蚀的成分;c.划分溶蚀类型;d.分析各种溶蚀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e.分析溶蚀作用的影响因素。

白云岩化作用:a.寻找白云岩化作用的标志;b.确定白云岩化阶段;c.分析白云岩化作用的影响因素;d.推测白云岩化机理。

去白云岩化作用:a.寻找去白云岩化作用的标志;b.划分去白云岩化类型;c.分析去白云岩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重结晶作用:a.划分重结晶作用类型;b.分析重结晶作用的影响因素。

3)根据各种成岩作用的特征和各成岩环境的标志划分成岩环境,并研究各环境的特征。

4)根据各种成岩作用特征和成岩环境,在纵向上划分成岩相;根据各成岩相在纵向上的组合关系,把紧密相关的成岩相划分为一个成岩相组合。

5)建立单井储层段的成岩模式。

6)建立单井储层成岩序次与编制孔隙演化图。

a.分析各成岩阶段及各成岩环境中成岩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

b.分析各种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形成、发育和消亡的作用。

c.确定成岩序次与孔隙演化间的关系,编制成岩序次与孔隙演化图。

(7)划分次生孔隙类型和发育段。

2、技术和方法1)岩芯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成岩环境、成岩作用标志和特征。

2)阴极发光分析识别碳酸盐岩胶结物的矿物成分,研究重结晶作用程度及白云石类型。

3)同位素分析测定岩石中18O/16O,13C/12C,确定成岩阶段。

4)电子探针分析分析碳酸盐岩矿物的化学成分。

5)包裹体分析分析包裹体成分、类型以及形成的温度。

6)有机地化分析沥青反射率及生油(气)岩热解分析。

3、基础资料1)图件类a.成岩相及成岩相组合图;b.成岩模式图;c.成岩序次与孔隙演化图。

2)照片a.典型的成岩作用标志照片;b.典型的次生孔隙照片。

4、结论a.成岩模式综述;b.成岩序次与孔隙演化之间的关系分析。

四、储层储集性能评价1、内容和要求1)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a.按储集空间的形状分类。

b.按储集空间大小分类。

c.按储集空间的形成机理和结构分类。

2)储集空间特征。

将下述观察结果记录在“裂缝统计表”和“孔洞统计表”中。

a.孔和洞:孔、洞大小、形状及相互连通情况;孔、洞内充填物性质、数量及结晶程度;孔、洞的发育和分布;d、孔、洞在岩心纵(横)截面的面积百分比或在岩石薄片中的面孔率。

b.裂缝:裂缝条数和密度;裂缝长度和宽度;裂缝的产状;裂缝充填情况及裂缝的有效性;缝壁特征;裂缝的力学性质分析;裂缝组系发育情况,并按裂缝组系编制裂缝玫瑰图;裂缝贯通溶洞、孔隙的情况。

c.储集岩基质孔隙结构特征:孔喉大小与形态按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划分(大喉:R50大于2.0μm;中喉:R50小于或等于2.0μm,且大于0.5μm;小喉:R50小于或等于0.5μm,且大于或等于0.04μm;微喉:R50小于0.04μm);孔喉形状;孔喉大小分布特征;孔隙与喉道的连通情况;孔隙与喉道的配位数。

d.储层的储集类型。

e.储层物性:储层孔隙度大小、分布及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储层渗透率大小、分布及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不同围压条件下孔隙度与渗透率大小和分布。

f.储层孔隙结构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

g.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沉积条件对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大小、形状、发育程度及连通情况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空间形成、发展以及消亡的影响;构造作用对裂缝发育分布的影响。

2、技术和方法a.地质录井:a.肉眼观察描述岩心孔、洞、缝发育情况。

b.观察并统计岩屑中次生矿物的含量、成分、自形晶程度,推测孔、洞、缝发育的有效性。

c.根据钻井过程中钻时变化、钻具放空长度、钻井液漏失数量和速度、判断缝、洞大小。

b.岩心实验室分析:a.岩心铸体薄片镜下观察与图像分析。

b.岩心荧光薄片镜下观察。

c.岩心样品孔隙度测定。

裂缝统计表(格式)取心层位_____,次数____,井段____m,进尺____m,心长____m,收获率____%制表人:检查人:孔洞统计表(格式)地理位置_________ 层位__________年月日第页d.岩心样品渗透率测定。

e.岩心样品压汞试验。

3)测井解释:a.利用测井曲线划分储集层段。

b.测井定量解释:利用密度、中子、声波等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

4)VSP资料分析:VSP资料与测井资料结合划分储集层段。

5)地层测试:a)获取压力恢复数据,绘制压力恢复曲线,即:根据压力恢复曲线形态并结合孔、洞、缝三角形图解法判断储层的储集类型;利用压力恢复曲线计算储层参数。

b)利用地层测试资料划分储集层段。

6)综合利用各种资料,在单井剖面上划分储集层段。

3、基础资料1)图件类a.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小、分布的频率直方图或频率分布曲线;b.毛管压力曲线及孔喉大小、分布的频率直方图或频率分布曲线;c.储层物性参数与孔隙结构参数相关分析曲线;d.油、气井压力恢复曲线;e.测井第一次和第二次解释成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