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_2011010949_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碳酸盐岩成因和碳酸盐岩化学组成

碳酸盐岩成因和碳酸盐岩化学组成

碳酸盐岩成因和碳酸盐岩化学组成1、碳酸盐岩成因:◆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组成的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50%)和白云岩(白云石>50%)。

◆绝大部分碳酸盐岩都是在海洋中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浅海环境中的产物,是重碳酸钙溶液过饱和从水体中沉淀形成的。

◆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地带无河流注入的清澈而温暖的浅海陆鹏环境及滨岸地区。

这是因为碳酸盐过饱和沉淀需要排除CO2,海水温度升高和水体变浅均有利于水中CO2分压降低,促进重碳酸钙过饱和沉淀。

此外,温暖浅海环境生物发育,藻类光合作用需吸收CO2,也促进CaC03过饱和沉淀,底栖和浮游生物通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作用,直接建造钙质骨骼,形成生物碳酸盐岩(生物礁滩)。

◆有陆源输入的浅海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受到排斥和干扰,会形成不纯的泥质和砂质碳酸盐岩。

在有障壁岛的泻湖和海湾,常因海水中的Mg2+浓度增加,形成高镁碳酸盐岩和白云岩。

在大陆淡水环境,碳酸盐过饱和时常形成各种结壳状碳酸盐岩---钙结岩。

◆古生代及前寒武纪深海沉积物中普遍缺乏碳酸钙,可能是因为当时分泌石灰质的浮游生物和自游生物很少所致,。

白垩纪以后,海水地球化学条件改变,远洋灰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深海碳酸盐堆积大面积分布。

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碳素钙沉积物约占32.2%,主要是抱球虫、翼族软泥,也有珊瑚泥和砂。

2、碳酸盐岩化学组成:主要化学成分,CaO、MgO、CO2,其余由有SiO2、TiO2、Ai2O3及FeO、K2O、Na2OH2O等。

石灰岩:CaO占比42.61%、MgO占比7.9%、CO2占比41.58%、SiO2、占比5.19%;白云岩:CaO占比30.4%、MgO占比21.8%、CO2占比47.8%;石灰岩矿物成分:。

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四、裂缝渗透率、基块渗透率的计算
单走向垂直缝或水平缝: 多走向垂直裂缝: 网状裂缝: 基块渗透率:
K f 0.85 2f
K f 0.424 2f
K f 0.566 2f
Kb
0.136
4.4 b
S w2b
五、饱和度的计算
用阿尔奇方程求基块饱和度,方程中系数:
mb、nb:岩电实验
裂缝饱和度认为是常数。
– 识别储层类型和发育程度 – 判别储层的有效性 – 使有效厚度的确定更为准确 – 定量计算裂缝和孔洞参数
FMI极板:
电扣之间 0.2in(5.2mm)
两排之间间距 0.3in
ARI电极阵列和电流路径示意图
电阻率成象原理
地层中不同的岩石(泥岩、砂岩、石 灰岩)、流体,其电阻率是不一样的,通 过测量井壁各点的电阻率值,然后把电阻 率值的相对高低用灰度(黑白图)或色度 (彩色图)来表示,那么,井壁就可表示 成一张黑白图象或彩色图象。
161井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对比图
溶孔 基质孔
45井地层组分分析程序处理成果图
45井一井段ARI和FMI图像
24井地层组分分析程序处理成果图
收 获 率 7 3
.
16井地层组分分析程序处理成果图
4248.5 ~ 4268m, 未酸化 日产原 油15.45 方
第四节 储层参数的计算
一、孔隙度的计算
0.5
0.4
d=0.3
d=0.5
0.3
0.4
d=0.3 d=0.5
0.3
导电效率 导电效率
0.2
0.2
0.1
0.1
0.0 0.000
0.005
裂缝宽度
0.010

陈晶-2011010949-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陈晶-2011010949-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1.1 成因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

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

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

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

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

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解析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解析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解析碳酸盐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它由碳酸盐矿物主要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方解石和白云石。

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碳酸盐岩具有三个主要的地球化学特征:高含碳酸盐、平均元素组成和特有的稳定同位素比值。

首先,碳酸盐岩的高含碳酸盐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碳酸盐岩通常含有50%以上的碳酸钙或碳酸镁。

这是因为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古代海洋环境中,通过生物作用和化学沉淀堆积而成。

海洋中丰富的溶解性离子,如钙离子和镁离子,与大量的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碳酸盐,沉积为碳酸盐岩。

其次,碳酸盐岩的平均元素组成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根据岩石学家的研究,碳酸盐岩的主要元素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平均值特征。

相比于其他沉积岩,碳酸盐岩富含镁元素,并且其钙镁比值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碳酸盐岩形成时,镁元素更容易沉积,而钙元素则更容易溶解于海水中,导致碳酸盐岩富含镁元素。

最后,碳酸盐岩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稳定同位素是指同位素中存在的质量数相同,但是原子核内中子和质子数目不同的同位素。

碳酸盐岩中的稳定同位素有碳同位素、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

通过分析这些稳定同位素的比值,可以揭示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成因。

例如,碳同位素比值可以用来判断岩石的生物起源和沉积环境,氧同位素比值可以用来研究古气候变化和水体来源,锶同位素比值可以用来追踪岩石的源区和形成时期。

那么,碳酸盐岩的成因是怎样的呢?碳酸盐岩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类型:生物作用、化学沉淀和再结晶。

首先,生物作用是碳酸盐岩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海洋中的生物,特别是珊瑚、贝类和藻类等,通过吸收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形成自身的骨骼或壳体。

随着这些生物的死亡和沉积,它们的骨骼或壳体逐渐堆积起来,形成了碳酸盐岩。

这种生物作用的碳酸盐岩被称为生物碳酸盐岩,如珊瑚礁和贝古丈岩等。

其次,化学沉淀也是碳酸盐岩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地下水在地壳中运动时,常常带走了大量的溶解性离子,如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碳酸盐岩是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具有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储量。

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特征和评价储层的方法,以指导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

本文将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及其勘探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碳酸盐岩储层特征1. 孔隙类型与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裂缝孔和压实孔。

其中,溶蚀孔是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形成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裂缝孔是由于地壳运动等造成的岩石破裂而形成的,其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

压实孔则是由于地层沉积作用造成的岩石压实而形成的孔隙。

2. 储集特征与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与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常见的碳酸盐岩有浅海生物礁、海底碳酸盐堆积和碳酸盐碎屑岩。

浅海生物礁常常是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类型,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

海底碳酸盐堆积则以物理碎屑和胶结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孔隙和颗粒间隙。

碳酸盐碎屑岩则以颗粒间隙为主要储集空间。

二、勘探技术研究进展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在碳酸盐岩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有效地解决碳酸盐岩多孔介质的复杂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的发展,如反射地震、正演地震、岩石物理模型等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碳酸盐岩勘探的精度和效率。

2. 岩心取样与分析技术岩心取样是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获取岩心样品,并针对样品进行岩相分析、孔隙结构特征描述、物性测试等,可以深入了解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储集规律。

同时,还可以进行物性-相态关系研究,为储层评价和油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碳酸盐岩具有复杂的物性特征,通常需要借助岩石物理勘探技术进行综合研究。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包括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电测井等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物理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弹性参数等,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4. 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开发过程涉及到多重物理、化学过程。

碳酸盐岩的成因

碳酸盐岩的成因

碳酸盐岩的成因
碳酸盐岩是指由碳酸盐类矿物质组成的岩石。

碳酸盐岩的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沉积
成因和变质成因三种类型。

生物成因
生物成因指的是由生物体遗骸、碳酸盐分泌和生活作用引起的沉积作用,是碳酸盐岩
中最主要的成因类型。

生物成因碳酸盐岩包括珊瑚岩、藻礁岩、贝壳岩等。

这些岩石中含
有大量的有机物,通常呈现出灰色、白色甚至粉红色等颜色,岩石结构较均匀。

生物成因
碳酸盐岩的沉积速度很慢,沉积层厚度一般在几千至几万米之间。

沉积成因
沉积成因指的是由于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和生命作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沉积作用。


积成因碳酸盐岩的典型代表有石灰岩、白垩土、硬质灰岩、钙化硅土等。

这些岩石主要是
由于地表水体中的钙、镁等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溶解,然后沉淀下来形成的。

沉积成因碳酸
盐岩通常为灰色、白色、粉色等颜色,质地一般较坚硬,结构不太均匀,含有洞穴和裂
隙。

变质成因
变质成因指的是原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地壳的变形等环境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其中
包括热液改造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成因碳酸盐岩通常为大理岩、云石、脉理石、大包石等,这些岩石通常呈现出青灰色、褐色和黑色等颜色,质地坚硬且有条纹结构。

总之,碳酸盐岩的成因相当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具有不同
的特点,如颜色、结构、质地等。

通过对碳酸盐岩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岩石学及地
质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

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容易形成大型油气田,世界上共有九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八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

世界许多重要产油气区的储层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分布也极为广泛。

[1]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原生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

与砂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据Choquette和Pray,1970 修改)(一)原生孔隙1、粒间孔隙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

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

3、生物骨架孔隙4、生物钻空孔隙5、鸟眼孔隙(二)次生孔隙1、晶间孔隙2、角砾孔隙3、溶蚀孔隙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

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

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

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岩溶溶孔洞:上述溶蚀进一步扩大或与不整合面淋滤溶解有关的岩溶带所形成的较大或大规模溶洞。

孔径<5mm或1cm为溶孔;>5mm或1cm为溶洞。

4、裂缝依成因可分为:①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延伸远,成组出现,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穿层。

②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裂缝:压实、失水收缩、重结晶而形成。

碳酸盐岩基本特征与分类命名

碳酸盐岩基本特征与分类命名

四、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
6、泥晶(微晶)灰岩
泥晶(微晶)灰岩中的颗粒含量较低,一般小于 10%,
还含有少量陆源碎屑。泥晶(微晶)灰岩外观致密、均一。 水平层理或微波状层理发育。 化学沉淀的微晶灰岩一般为微晶结构,呈稳定的层状分 布,具有均匀块状或水平层理。具水平纹理的化学成因的 微晶灰岩与发育水平层理的机械或生物成因的泥屑(晶) 灰岩难以区分。
Ba(SO4)、天青石Sr(SO4)、K,Na,Mg卤化物、及蛋白石、自生石英、 黄铁矿( FeS2 ,等轴晶系)、白铁矿( FeS2 ,斜方晶系,同质多相)、海 绿石(K,Fe,Mg的铝硅酸盐矿物)、鲕绿泥石( Fe,Mg的铝硅酸盐矿 物)、磷酸盐矿物和有机质。
碳酸盐岩最主要的矿物成分是碳酸盐矿物,有少量的陆源 混入物和自生非碳酸盐矿物。
石灰岩 (或白云岩)
泥岩
三、碳酸盐岩的分类
根据方解石、白云石、粘土(或砂)相对含量划分的岩石类型
岩类
石灰岩
方解石 (%)
白云石 (%)
粘土(砂) %
岩石名称 含泥(砂)含云石灰岩 含云泥(砂)质灰岩 含泥(砂)云质灰岩 含泥(砂)含灰白云岩 含灰(砂)泥质云岩 含泥(砂)灰质云岩
含灰含云泥(砂)岩 含云灰质泥(砂)岩 含灰云质泥(砂)岩
注意:粒屑结构的填隙物与碎屑结构填隙物的异同
悬挂式胶结物(针状方解石)(视域直径为2.5mm ) (路凤香等,2002)
三、碳酸盐岩的分类
矿物成分分类和结构成因分类
矿物成分分类(方解石或白云石)
>50%为基本名 50-25% ××质 (白云质灰岩) 25-10% 含××质(含白云质灰岩) <10% 不参加命名
二、碳酸盐岩的结构特征
(二)碳酸盐岩结构特征分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
及其基本特征
姓名:陈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
1.1 成因
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

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

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

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

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
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
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

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内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内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溶蚀孔洞一般为肉眼可见的小洞、大孔,岩心显示礁滩体储层溶蚀洞比较发育,孔洞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孔洞发育段岩石呈蜂窝状。

粒内溶孔主要见于砂屑内,少数见于生屑和鲕粒内,是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所致。

粒间溶孔指粒间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形成的孔隙,主要溶蚀粒间中细晶粒状方解石,溶蚀强烈时,可溶蚀纤维状方解石甚至颗粒边缘,使颗粒边缘呈港湾状或锯齿状。

裂缝是碳酸盐岩重要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从成因来分主要有3种类型,即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礁滩体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沉积微相控制了岩石的岩性和结构,从而控制了岩石原生孔隙的发育。

生屑滩、粒屑滩由于颗粒支撑作用形成大量的粒间孔,虽然大部分孔洞为灰泥、生物碎屑和多期方解石充填、半充填,但仍有1%~3%残余孔隙被保存,同时为组构的选择溶蚀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期暴露蜂窝状溶蚀是形成优质孔洞层的重要因素。

中—晚奥陶世构造与海平面振荡变化频繁,造成沉积的多旋回叠加,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可能造成短暂的同生期大气淡水岩溶成岩环境,使礁滩复合体形成的古地貌高部位露出海面。

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下,受到富CO2 的大气淡水的淋滤,选择性地溶蚀了准稳定矿物组成的颗粒或第一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又可沿着裂缝、残留原生孔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溶缝和溶蚀孔洞,从而形成优质孔洞层。

三是构造作用是改善礁滩体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走滑断裂活动的断裂和裂
缝系统不仅沟通了孔洞层,为埋藏岩溶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了好的缝洞体系,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2 岩溶型储集层
2.1 成因
岩溶指未饱和的、含CO2 的溶液溶解了碳酸盐岩,形成溶孔、溶洞和洞穴。

碳酸盐岩形成两个构造控制的暴露面,在表生成岩作用下,大气降水与地下水和混合水构成循环体系,形成地质历史中的溶蚀系统,溶解碳酸盐岩地层。

溶蚀最直接的结果是暴露的碳酸盐岩溶解、溶蚀、孔隙度的增加,渗透性增大,组构了面状分布的表生岩溶带。

沉积物暴露后,大气降水接触碳酸盐岩表面,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流动,另一部分则沿岩石裂缝及原生孔隙形成渗流带。

当大气降水渗流到潜水面以下后,水头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由垂向渗流变成横向流动为主,形成潜流。

经过一定时期的大气降水淋滤溶蚀以后,碳酸盐岩的表面及浅部的原生孔隙扩溶形成早期岩溶带。

继之,早期岩溶带形成连通性较好的孔、洞、缝系统,促进了岩石的进一步溶蚀成为后期成熟岩溶带,在纵向上形成地表残积带、渗流带和潜流带。

在遮挡和封盖层优良条件下,岩溶斜坡和台缘区均有工业油气藏。

2.2 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区,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各异,成藏组合也不同:岩溶高地溶蚀空洞发育,但遮挡不足;岩溶高地边缘和斜坡区,是有利的储集成藏带;岩溶洼地区,孔洞多被充填、连通性差。

岩心上表现为:(1)岩溶岩性通常有角砾岩和碎屑岩;(2)中小型溶蚀孔洞多被泥质充填或半充填,孔洞通常呈瓶颈状、葫芦状或串珠状;(3)高角度溶蚀缝被红色、灰绿色泥质充填。

在测井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即声波时差、电磁波传播时间、中子孔隙度增高,双侧向电阻率和密度降低,井径扩大,中型、大型溶洞自然伽马增高。

在成像测井上由于溶蚀孔洞及充填物电阻率低,故静态电成像测井图像一般表现为黑色-棕色高导特征,而围岩因电阻率高,电成像测井图像颜色较浅,多呈浅棕-亮黄色。

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弱振幅或暗点,强振幅或亮点,杂乱反射,平点等,频率降低,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增大,溶蚀缝洞表现为“强串珠”。

在微观薄片中常见未被亮晶方解石充填的溶孔、溶洞
和溶缝,或见由于构造抬升形成的裂缝导致岩石角砾岩化,以及形成几期构造裂缝及其中充填的常温包裹体的亮晶方解石。

3 裂缝性储集层
3.1 成因
各时代碳酸盐岩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暴露地表,经过很长时间的风化剥蚀、渗滤作用使碳酸盐岩形成非常发育的缝洞型储集空间,一般厚度为10~300m。

裂缝按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风化裂缝两种。

构造裂隙发育最为普遍和重要,其发育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在地层褶曲等应力集中部位构造裂缝较为发育。

岩石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因机械、化学、生物、剥蚀卸载、重力拉张或坍塌等形成风化裂隙。

风化裂隙储渗空间在塔河油田较为普遍,主要分布于风化壳附近及洞穴层的顶面。

3.2 特征
此类储集层主要是在致密、性脆、质纯的碳酸盐岩中发育各种构造裂缝。

这些裂缝既可以作为油气储集空间,也可以成为渗滤通道,油气是在纵横交错构成裂缝网时,更是良好的储集空间。

4 白云岩储集层
4.1 成因
白云岩储集体是不整合面以下非古岩溶表生溶蚀作用所致, 发生于台(陆)地上富含CO2大气水的渗滤—淋滤表生岩溶。

块状巨厚层的白云岩早期是含泥的泥晶灰岩、泥灰岩在渗透回流作用下形成的,此后随着埋深的增加,部分没有经过白云岩化作用的灰岩,在温度和压力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深埋藏高温成因的白云岩。

粘土矿物的转化及孔隙中封存的大量海水以及区域循环的高温卤水为该种成因的白云岩提供了Mg2 + 来源。

此后,随着构造运动产生的大断层逐渐活动,为白云岩化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

富硅高温流体包括深部热(盐) 水和地层中区域循环的热(盐) 水以及孔隙—孔洞、
断裂带—裂缝中的埋藏海水沿活动深断裂带上升,在古地貌的显著分异带(如古潜山,台缘斜坡相,层序界面及岩性接触面) 顺层改造此前形成的白云岩优质储层,并且随着埋深的增加,地层温度和压力都增大,导致区域热液循环加速,顺层白云岩化作用加强。

因此,此类优质储层的形成离不开同沉积、沉积期后深断裂的活动和古地貌的分异带。

4.2 特征
以晶间孔、晶洞溶孔为埋藏溶蚀或热水溶蚀的产物及裂隙为主的白云岩储集体,储集性能好。

储层类型包括晶间孔、结构选择性的晶间溶孔、无结构选择性的溶蚀孔洞、高角度与水平溶缝等,与有利的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油气进入储层活有机酸的埋藏溶蚀作用有关,断裂机器伴生的裂缝对酸性流体的通导和溶蚀作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云岩储层大部分具有埋藏成因特征,其均一温度没有超过目前埋深的温度,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一般不超过150摄氏度,主要受埋藏有机质热演化酸性流体溶蚀控制。

白云岩的储集性能较古岩溶白云岩储集体要差,储集空间类型较为单调,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及裂隙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不如古岩溶型白云岩多样化,因而限制了白云岩储集体的储集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