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正式版)
职业病的概念名词解释

职业病的概念名词解释职业病是指因工作环境、劳动方式、职业暴露等因素引起的一类具有明确病因关系的疾病。
它是工作者在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长期或过度接触特定的物质、环境或状态,导致身体出现某些异常反应或功能障碍。
对于从事特定职业及环境下工作的人群来说,职业病的概念以及对其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职业病的范围很广,根据具体的工种和工作环境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铅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等。
工作者在长时间接触重金属、化学物质、放射线以及高温、噪音等职业环境下,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
职业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发病率高、病程进展快以及容易引起劳动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对于职业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病的发生机制复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其中,病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是指噪音、振动、电离辐射等对人体组织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作用。
化学因素主要是指有毒物质、有害气体和粉尘等直接或间接通过吸入、摄取或接触对人体进行侵害的物质。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因工作环境存在病原微生物、有害生物和动植物等,而导致的疾病。
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害人体,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引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的预防和防治是保护工作者身体健康的重要任务。
预防职业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或消除有害因素的影响。
这需要采取技术措施,如隔音、隔离、防护设施的配置等,来降低职业病的风险。
其次是加强工人的保健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保护意识。
这可以通过定期体检、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教育等手段来实施。
最后是加强职业病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职业病报告和诊断制度,及时发现职业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结起来,职业病作为一类具有明确病因关系的疾病,对于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病的概念涵盖了多种疾病类型,其发生机制复杂且多因素共同作用。
职业病的概念

接触高温引起职业性中暑。高温作业对人体体温 调节、水盐代谢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可导致中 暑性疾病,如热射病(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 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而引 起高热、皮肤干热而无汗)、热痉挛(水和电解 质的平衡失调而引起抽风)、热衰竭(热引起外 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 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 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 接触紫外线可致电光性眼炎、皮炎。
长期接触苯乙烯引起的法定职业病为职业性化学性
眼灼伤。
石蜡烟:作业工人长时间接触石蜡烟可 出现头痛、头晕等主诉症状及体征。 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为无色、易挥发、 易燃、带水果香味的液体,可经呼吸道 和消化道吸收,引起眼、呼吸道刺激症 状,有时可致角膜混浊,可损害神经系 统,也能脱皮脂。吸入或食入时会有咳 嗽、呼吸困难、头晕、咽喉痛、腹痛、 腹泻、皮肤及眼结膜充血、疼痛。
(二)什么是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
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
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 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 素。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中: 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生产工艺过程、 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 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 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 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 大类:
职业病的特点
1职业病是一种人为疾病,与人的职业活动相联系, 没有职业活动,就没有职业病。 2职业病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利于 采取针对病因的预防控制措施。 3在病因和疾病发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控制 职业病危害(控制接触)有利于减少发病; 4.在接触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单个发病;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6职业病是在用人过程中产生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 动者发生职业病承担责任。需赔偿的疾病。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一、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职业致病因素所致,以特定疾病表现形式出现的、以损害劳动能力和健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危害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肝肾损害、中毒性皮肤病等;职业性噪声对听力造成损伤;长时间处于高温、低温、高压等极端工作环境中会引发中暑、冻伤、职业性心脑血管疾病等。
同时,职业病也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职业病防治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的改进,有效降低职业致病因素暴露量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 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需要综合治理,包括工作环境治理、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的措施。
3. 入职前筛查:在劳动者入职之前进行健康筛查,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 教育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5.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致病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职业病危害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6. 动态管理:职业病防治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和改进职业病防护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措施1. 控制职业致病因素: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职业致病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通过技术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等方法,降低职业致病因素的暴露量。
2. 接触控制:对职业致病因素暴露进行控制,采用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措施降低劳动者接触职业致病因素的可能。
3. 定期体检:劳动者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职业病问题。
4. 应急救护: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防止事故引起的二次伤害。
5. 健康监测: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征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职业病指的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特定的有害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
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职业病具有明显的职业与环境依赖性。
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种,职业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尘肺病、聚集性气管病、职业性肠胃病等。
职业病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期暴露与接触职业病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特定的工作环境或接触特定的有害因素而引发的。
这种长期的暴露和接触可以是在空气中吸入有害气体、粉尘、烟雾等物质,或是在接触有毒化学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过程中。
2. 职业相关性职业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相关性,即该病与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有害因素直接相关。
不同的职业病通常与特定的职业或工作环境有关,如农民患职业病与农药接触,矿工患尘肺病与矿石尘埃接触等。
3. 慢性进展职业病通常是慢性疾病,它们不会立即暴发,而是在长时间的累积作用下逐渐发展,且常常呈现慢性进展的趋势。
这是因为有害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暴露通常是长期且持续的,慢慢积累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 群体性患病职业病通常有一定的群体性患病特点。
同一职业或工作环境中的工人,由于长期接触相同的有害物质,易于同时或相继发病。
例如,一些矿工或农民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相同的有害物质,容易出现类似的职业病症状。
5. 难以治愈与复发由于职业病通常是长期暴露和累积作用的结果,治愈职业病往往较为困难且时间较长。
即使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职业病仍有可能复发。
因此,预防和控制是职业病管理的关键。
6. 社会影响职业病不仅给个体健康带来危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
职业病的发生和治疗会增加国家和企业的医疗成本,同时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人力资源损失。
此外,职业病还会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心理负担和社会歧视。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执行与职业病防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职业病监测与报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意识,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措施。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范文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范文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而引起的特定疾病。
不同于一般疾病,职业病具有职业暴露作为直接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或有害物质,长时间接触这些危险因素或有害物质会导致工作者罹患特定疾病。
职业病的范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工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职业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化学物质职业病: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职业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有害化学物质对工作者的潜在危害。
例如,接触到有毒化学物质的工人可能会患有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典型的例子包括矿工接触煤尘而导致的矽肺病,化工厂工人接触有机溶剂而导致的中毒等。
2.物理因素职业病:这类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物理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的直接伤害。
典型的例子包括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下引发的聋哑症、长时间接触到强光源引发的眼病等。
3.生物因素职业病:这类职业病通常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或生物因素对工作者的直接感染而引起的。
例如,医务人员长期与病人接触可能患上传染性疾病,农民接触到有害生物(如寄生虫)导致寄生虫病等。
4.职业性肿瘤:这类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某些物质或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导致的肿瘤疾病。
典型的例子包括石棉暴露导致的肺癌、接触有害放射线导致的放射性肿瘤等。
除了以上几类主要的职业病,还有其他一些特定的职业病,如职业性过敏性疾病、职业性骨关节病、职业性心理疾病等。
职业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职业病给工作者本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职业前景受限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其次,职业病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医疗资源的负担,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
此外,职业病也给企业和行业带来不良影响,增加了劳资纠纷的风险,降低了劳动力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会等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职业健康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体系,推动职业病预防工作。
2023年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基本概念

2023年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基本概念一、职业病基本概念职业病是由于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长期接触或暴露于职业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类具有特定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工作岗位及其相关的工作环境有关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多种病理损害和生理功能异常。
职业病的特点:1.职业病的致病因素具有明确的工作相关性,并且与某一特定的职业活动及其相关的工作环境有关。
2.职业病具有聚集性,即特定职业群体在同一工作岗位上长期接触相同的职业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因素,易患相同或相似类型的职业病。
3.职业病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职业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接触这些致病因素才会出现病症。
4.职业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与工龄、工作年限、暴露程度等因素有关,患病的轻重程度也与这些因素有关。
5.当前,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023年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基本概念(二)1. 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存在的,可能对工作者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
职业病危害可以分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粉尘危害、噪声危害、放射性危害等多种类型。
物理危害:包括高温、低温、辐射、振动、噪声等对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危害。
化学危害:包括接触有毒化学物质、腐蚀性物质、刺激性物质、致突变物质等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生物危害:包括接触有害微生物、病原体、寄生虫等对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危害。
粉尘危害:包括尘肺、矽肺、煤尘肺等因长期吸入粉尘颗粒物而引起的肺部疾病。
噪声危害:包括工作环境中过高的噪音水平对听觉系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放射性危害:包括接触放射线、核材料等对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危害。
2. 职业病职业病是由于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接触或暴露于职业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
根据疾病的发生原理和致病因素的不同,职业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尘肺病:由吸入或接触粉尘颗粒物引起的一类肺部疾病,包括煤工尘肺、石棉肺、硅肺等。
职业病特点简答题

职业病特点简答题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某种有害因素下,引起的一类与工作相关的疾病。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明确:职业病通常是由于长期接触或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的某种有害因素引起的,例如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这些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之间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 潜伏期较长:职业病一般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即从接触有害因素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
潜伏期的长度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个人的体质以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3. 职业关联性:职业病通常与特定的职业工种相关,即一类疾病多集中于某一行业或从事某一类型工作的人群。
例如,尘肺病主要发生在矿工和石料加工工人,噪音性聋主要发生在工厂和机械操作工人等。
4. 症状特异性:职业病的症状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密切相关。
例如,石棉肺病的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铅中毒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贫血等。
5. 防控重要性:职业病的防控非常重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科学的工作环境管理、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和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2021)职业病正式版PPT资料

缓急,即有剂量-反应的关系。 3. 去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有效地降低职业病
的发病率及其程度。 4. 有特定的发病范围和人群,同样工种、工段
的职工,按照上述规律发病。 5. 大多数职业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
16
职业病的预防原则
➢ 职业病是一类人为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规 律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职业病的防治工作的 好坏直接有关。
批评、检举、控告权: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8种)
职业病防护设备与防护用品效果评二价 、职业性放射疾病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11种
三、职业中毒 339(330)项有毒物质
(二)职业病的诊断依据资料:
56种
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1、职业史:职业病诊断的前提,必须包括过去和现在职业史。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十、其他职业病
5种
11
➢ 1957年,有?种 ➢ 1987年,有?类?种 ➢ 2002年,有?类?种 ➢ ????年,…………
12
法定职业病是越()越好。 A.多 B.少
13
职业病的基本病因
➢ 一是用人单位设立或提供的(劳动)作业场 所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产生了职业病危害 因素。
➢ 截至2006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76,562 例,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616,442例,死亡 146,195例,现患470,247例;近15年平均 每年新发尘肺病人近1万例。
➢ 91至06年累计发生中毒38,412例,其中:急 性中毒21,482例,慢性中毒16,930例;其他 职业病21,708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5514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正
式版)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职业病的定义
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
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疾
病。
本节论及的职业病是狭义的职业病,即法定职业
病。
它是指职工因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的,
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
的疾病。
1987年11月,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
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9大类共
99种法定职业病的名单。
(二)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生产性有害因素,是指能对职工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并导致疾病的生产因素。
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过程中的和与作业场所有关的有害因素三种。
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
(1)化学因素。
目前,引发职业病的最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被公认为化学因素。
它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毒物可分为窒息性毒物(硫化氢、一氧化碳、氢化物等)、刺激性毒物(光气、氨气、二氧化硫等)、徊液性毒物(苯、苯的硝基化合物等)和神经性毒物(铅、汞、锰、有机磷农药等)。
它们主要通过呼吸道(特殊情况下通过消化道或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对人体的组织、器官产生毒物作用,再依毒性的不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
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组织等产生作用。
除了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及中毒现象以外,还可产生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等。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长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包括无机性粉尘(如石棉、煤、金属性粉尘、水泥等)、有机性粉尘(如烟草、麻、棉、人造纤维等)和混合性粉尘(如金属研磨尘、合金加工尘等)。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被动吸入的这些生产性粉尘随时间的推移在肺内逐渐沉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即导致尘肺病的发生。
(2)物理因素。
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主要包括:①不良的气候条件;②异常气压;③生产性噪声、振动;④电离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或中子流等;⑤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高频电磁场等。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2.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作业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相适应、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长时间从事某一单调动作的作业或身体的个别器官和肢体过度紧张等等。
3.与作业场所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场所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厂房狭小、厂房建筑及车间布置不合理。
(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少通风换气设施、采暖设施、防尘防毒设施、防暑降温设施、防噪防振设施、防射线设施等。
(3)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方法不当或防护用具本身有缺陷等。
上述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并显现病状,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
如有害因素的强度(数量)、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和程度,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等。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并造成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所导致的疾病即为职业病。
(三)职业病的特点
与其他职业伤害相比,职业病有以下特点:
1.职业病的起因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性活动过程中或长期受到来自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侵蚀,或长期受不良的作业方法、恶劣的作业条件的影响。
这些因素及影响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个别或共同地发生着作用。
2.职业病不同于突发的事故或疾病,其病症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逐渐形成期或潜伏期后才能显现,属于缓发性伤残。
3.由于职业病多表现为体内生理器官或生理功能的损伤,因而是只见“疾病”,不见“外伤”。
4.职业病属于不可逆性损伤,很少有痊愈的可能。
换言之,除了促使患者远离致病源自然痊愈之外没有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因而对职业病预防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注意、作业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作业方法的改进等管理手段减少患病率。
可见,职业病虽然被列入因工伤残的范围,但它同工伤伤残又是有区别的。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