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再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演变》 亦 曾就 《 皇览》 与 “ 史 部” 的关 系 ,从 “ 事
类 ”到 “ 类 书 ” 的转 变 ,唐 宋 以来 诸 学 者对 于类 书 目 录学 位 置 的 争论 等 问题进 行 过 探讨 。但 是 ,对 于类 书 在 目录 学 中演 变还 有几 个 重要 问题 有待 阐明 。
分 法 广 为 学 界 接 受 ,但 分 类 过 多 ,取 材 太
泛 ,致 使 义界 不明 ,而刘成 圻之 类 书五 分 法
书 的 内容 性 质 ,正确 认 识类 书 在 目录分 类 中应 该 取 有 的地 位 。 ”l 4 ] 屈 直 敏 纵 图书 目录 看 中 国古 代 类 书 的演 进》 亦 言 : “ 寻 找类 书 演 进 的 轨迹 ,探 求 类 书 在 古 代 中 国知 识体 系 和 图书 目录 中 的 地 位 。 ” ̄ 5 7 3 o - 3 孙 永 忠 《 类书渊 源 与 体例 形 成 之研 究》 则 言 : “ 历 代 私 人 书 目,如采 取 四部分 类 法 者 ,对 类 书 的安 排 都 与 史 志
图 书馆 理 论 与 实 践
l 麓赢 绫Y THE◇辩Y AN黪 雾鞣ACTI C ̄ i
信 息管 理 与 信息 学
●刘 全 波 ( 兰 州 大 学敦 煌 学 研 究 所, 兰 卅 I 7 3 0 0 2 0 )
再 论 类 书 韵 目 录 学 滨 变
[ 关 键 词 ]类 书 ;目录学 ;演 变 [ 摘 要 ] 开元 时代 , 《 古 今 书 录》 编 纂 之 时 ,类 书 从 “ 杂 家” 之 末 独 立 ,并 以
家矣 。《 旧 唐 志》 析 而 出之 ,使 隶 类 事 ,仍 居 子 部 , 唐 志》 又 广 类 事 为类 书 ,盖 类 书之 目,起 于是 耳 。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摘要:一、引言二、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1.古代汉语教育2.近现代语文教育3.当代语文教育三、语文课程论的发展1.纯语言学派2.文学派3.社会语言学派4.认知语言学派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2.文学3.教育学4.心理学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语文课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进行分析,以揭示语文课程的发展脉络。
二、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1.古代汉语教育古代汉语教育主要注重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2.近现代语文教育近现代语文教育开始关注白话文的教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并逐渐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当代语文教育当代语文教育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论的发展1.纯语言学派纯语言学派主张以语言学原理为指导,强调语文课程的语言属性,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2.文学派文学派认为语文课程应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社会语言学派社会语言学派强调语文课程的社会属性,认为语文教学应关注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4.认知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派主张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
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
语文课程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的研究。
2.文学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对语文课程的文学作品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学教育学关注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对语文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论语文课程论名称的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反映了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和多元视角。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摘要:一、引言二、语文课程的起源及发展1.古代汉语教育2.近现代语文教育三、语文课程论的名称变化1.语文科2.文学与语言科3.语言文字科4.语文课程论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2.文学3.教育心理学4.文化研究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语文课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历程与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梳理语文课程论的名称变化,并探讨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以期对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语文课程的起源及发展1.古代汉语教育古代汉语教育主要依靠儒家经典和诗歌教学,重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研究,以培养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2.近现代语文教育近现代语文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实用性和普及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一时期的语文课程逐渐形成了以阅读、写作、翻译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三、语文课程论的名称变化1.语文科“语文科”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概念的名称,反映了当时教育改革者对语文教育的期望,即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2.文学与语言科随着文学教育的逐渐独立,语文课程开始关注文学与语言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的名称调整为“文学与语言科”。
3.语言文字科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语文课程名称相应调整为“语言文字科”,强调语言和文字的结合,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
4.语文课程论近年来,语文课程名称逐步回归到“语文课程论”,体现了教育者对语文课程本质的深入认识,即语文课程是一门研究语言、文学、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
在语文课程中,语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2.文学文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类目的演变

要点二
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的类目演变所体现出的分类思想和方法等,为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07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研究结论
古代目录学起源
中国古代目录学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出现了第一部综合性目录学著作《别录》。
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后来的目录学著作所沿用。
唐代魏征所著《隋书》中的一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学著作之一。
03
中期目录学著作
Chapter
官修目录
北宋仁宗时,由王尧臣等编修的《崇文总目》是第一部官修目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类目设置
该目录采用了四部分类法,分别为经、史、子、集,每类之下再按小类划分,共设置了34个小类。
02
分类依据
提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和性质将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分为44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若干子类。
清代学者张之洞所著,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目录书。
个人著作
以经史子集提纲,以官刻、家刻、通行本、土产本、丛书、类书等类目分类。
分类特点
对晚清以来的学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被广泛视为治学门径之一。
影响
《书目答问》
类目的演变
《史通·申鉴》的类目设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文献分类和整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该著作也是中国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与影响
《史通·申鉴》
04
晚期目录学著作
Chapter
03
评价
提要反映了当时学术思想的最新发展,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深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1
官修目录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论类书在书目分类中的演变

图 书馆 理 论 与 实 践
L BRARY I THEORY D AN PRACTI CE
传 ,随类相从 ,凡千余篇 ,号 日 煌 览》 。《三 ” 三 国志 ・ 魏志 ・ 刘劭传》 又载 :“ 劭受诏集 五经群 书 ,以类相
从 ,作 《 览》 ” 另 外 ,从 清 代 孙 冯 翼 辑 录 的 《 皇 。 皇
难 以 改 易 ,而 第 三 种原 因则 有探 讨 的空 间 。本 文 通 过 对 古 代 目录 中类 书 分类 著 录 情 况 的简 要 梳 理 ,试 图窥 测 古 代 目录学 家 对类 书 的认 识 由模 糊 到逐 步 清 晰 的 演 变 脉络 ,相信 会 有 裨 于类 书研 究 的进 一 步深 入 。 1 《 中经 新
零 的一 部 书 ,何 以与 ‘ 记 ’ ‘ 史 、 旧事 ’等 并 列 一类 是
一
[ 文章编号]10 —8 l(0 20 —00 —0 0 5 24 2 1 )4 l2 4
所 谓 类 书 ,即 “ 录各 门类 或某 一 门类 的 资 料 , 辑 按 照 一 定 的方 法 编 排 ,以便 于 寻检 、征 引 的 一种 工 具
书作 为 工具 书的检 索功 能 。
《 玉海》卷五十四 ( ( 艺文 ・ 承诏撰述篇》 云 : “ 类事之
书,始于 《 皇览》 。建云 台者非 一枝 ,成珍裘 者非一
腋 ,言集 之者 众 也 。 ”
晋初 苟勖撰 《 中经新簿》,将 《 皇览》 单独著 录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摘要:一千多年来,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不断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摘要:一千多年来,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被载入史部,后又被置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之中;类书在诸图书目录中的位置变迁,根源于不同时代的类书发展状况,也恰恰是类书发展演变的学术史,更是古人对类书的认知与评价。
关键词:类书;目录学;演变我国目录学源远流长,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纂《别录》、《七略》开始,历代目录学著作就层出不穷,目录学不仅是学者读书治学的门径,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演变。
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资料汇编。
类书始于《皇览》,历代皆有编纂,由于类书本身的特殊性,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多有变迁,或被载于史部,或被载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之中。
邓嗣禹编《中国类书目录初稿》(原题《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时,洪业先生为之作序,对类书在历代目录中的变迁作了概述:然荀勖之《中经新薄》以《皇览》自为一门,与史记,旧事,杂事,并隶丙部。
则其初不但无类书之称,且并不属子部书也。
南北朝时,《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之流踵武继作,蔚为大观;梁齐书目区分何部,今无可考,唯《隋书〃经籍志》中,《皇览》、《御览》、《类苑》,《书苑》之属,已联翩入子部杂家矣。
《旧唐志》析而出之,使隶类事,仍居子部,《新唐志》又广类事为类书,盖类书之目,起于是耳。
顾自杂家而类事而类书,增益疏合之间,颇有可注意者。
[1]Ⅱ洪业先生所言非虚,类书在诸目录中的增益疏合,所展现的绝不可能仅仅是类名、位置、隶属的简单变动,其必然根源于历代类书编纂的发展与演变,其所反映的恰恰正是一千多年来的类书发展史、学术史。
从目录学子部的演变管窥古代经子观念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从目录学子部的演变管窥古代经子观念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从目录学子部的演变管窥古代经子观念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一、子部演变与编撰体例1.子部源流子部之名始于《隋志》,《汉志》未设子部,但“诸子略”所收篇籍类型与之大略相似。
《隋书·经籍志》总叙对“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了考察,其中包含着子部的雏形与独立: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
……(光武时)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
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
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其道、佛附见,合九条。
……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
故列之于此志云。
南北朝时期目录分类“四分法”暗含着“经史子集”目录分类方法形成,此时子部雏形所收篇籍范围扩大,《汉志》“诸子略”是其主体部分,“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亦纳入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摘要]千余年来,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被载入史部,后又被置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之中。
类书在目录学中的演变根源于不同时代的类书发展状况,更体现了古人对类书的认知与评价。
[关键词]类书目录学演变我国目录学源远流长,历代目录学著作层出不穷,目录学不仅是学者读书治学的门径,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演变。
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资料汇编。
类书始于《皇览》,历代皆有编纂。
由于类书本身的特殊性,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多有变迁。
或被载于史部,或被载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中。
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变迁,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类名、位置、隶属的简单变动,其必然根源于历代类书编纂的发展与演变,所反映的恰恰是一千余年来的类书发展史、学术史。
1 《皇览》与史部的关系“类书”这个名称出现比较晚,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纂《新唐书》时,在子部设立“类书类”,正史目录中才出现“类书”这个名称,并广为沿用至今。
那么,北宋之前类书被称作什么呢?五代薛居正修《旧唐书》时将原属于《隋书》子部“杂家”的类书独立出来,称之为“事类”,列于子部第十五类,可见北宋以前类书是被称为“事类”的。
什么是“事类”呢?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载:“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陈松雄《齐梁丽辞衡论》又载:“盖事类者,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延及南朝,隶事最富,凡情韵之倾泻,事理之铺陈,莫不吐胆呕心,经营刻画。
或借古语以申今情,或用先典以明近理。
”在文学家的眼中,“事类”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是借古言今,是征引、引用,是用古人之言辞、典故表达今人之思想、情感。
作为类书代名词的“事类”则是对典故、故事的辑录、整理,并按照分门别类、以类相从的方法排列组合起来的资料汇编。
“事类”有时亦被称为“类事”,古今学界对两者等同互用的现象比较多。
唐宋以来,类书在目录学中多是位列于子部的,但是类书之祖《皇览》在目录学中的最初位置却并不属于子部。
西晋荀勖编纂《中经新簿》时将《皇览》归于史部,这又是为什么呢?《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载:“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三日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中经新簿》之“丙部”就是后来的“史部”,其子目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类,而引起学界关注最多的就是“皇览簿”,或言其是《皇览》之别称,或言其为《皇览》之簿。
笔者认为其应该就是《皇览》。
当然,笔者更关心的是,《皇览》这一类书之祖为何会被划入史部。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类书类序》载:“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
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
《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
”《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者皆是博学硕儒,很显然他们是不会不知道荀勖《中经新簿》将《皇览》归人史部之事的。
但他们为何明知故问?很明显是无疑而问,这恰恰说明清儒对《中经新簿》将《皇览》归入史部是不理解、不赞同并表示质疑的。
姚名达先生在研究《中经新簿》时,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其曾提出疑问:“《皇览》何以与《史记》并列?”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中引用明人胡应麟的说法,对《皇览》何以与《史记》并列这个问题做了初步解释,其认为史部在《中经新簿》时代刚刚从经部脱离,独立不久,书籍不多,为了使四部之间卷帙匀称,于是荀勖将无类可归的类书暂时附入了史部。
这种解释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荀勖时代,史部的确刚刚独立,书籍不多,难免会有拉郎配的嫌疑。
但是必须要搞清楚一个基本前提:荀勖编纂《中经新簿》肯定是根据西晋时期的藏书情况做出的分类,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编目,绝不会是随随便便的拉郎配;就算当时史部新独立,书籍不多,但是拉人入伙之事,肯定也是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绝不可能随随便便将《皇览》拉人史部。
也就是说,《皇览》与史部至少是要有些渊源的。
乔好勤先生之《中国目录学史》对于苟勖为何将《皇览》归入史部的解释最为恰当,也最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
其言:“丙部所记《皇览》一书,是我国最早的类书,依今日看自当别为一类,但那时是当作历史资料汇辑看待的,列之于丙部并不错。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要全面分析“史记”、“旧事”、“杂事”与“皇览簿”的异同。
前文讲过,北宋之前,类书是被称作“事类”或“类事”的,《中经新簿》之“史记”、“旧事”、“杂事”与“皇览簿”放在一起的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将“史记”、“旧事”、“杂事”与“事类”、“类事”放在一起,就有可比性了。
“史记”指前代之正史,如《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等;“旧事”大体就是前代流传下来的稗官野史,如《汉武帝故事》、《西京杂记》等;“杂事”即是“杂史”,如《战国策》、《吴越春秋》等;而《皇览》则是“事类”集,“事类”又多是从诸书中采撷而来的故事、典故、前贤言行、圣哲旧事,当《皇览》将众多采撷自群书的“事类”分门别类地排列起来之时,俨然就是乔好勤先生所说之历史资料汇集。
作为历史资料汇编的《皇览》与史部之“旧事”、“杂事”的确有相类之处。
加之,《皇览》是魏文帝曹丕敕纂,其重要性、资料性就更是备受重视,荀勖时代肯定是要将之作为重要典籍对待的,一部极重要且与史部书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皇览》被归入史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此外,《皇览》的史料价值也广为后世史学家所重视,《史记》等史书的注疏中大量征引了《皇览》之内容,足见《皇览》的史料价值;对《皇览》辑佚本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其内容就如史书一般,尤其是《冢墓记》所记载的内容皆为古代帝王圣贤之冢墓位置,无疑就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
但是后来《皇览》为什么脱离史部转入子部了呢?这主要缘于《皇览》与史书之间的差异。
虽然《皇览》可看作历史资料汇编,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以以假乱真,但是《皇览》与史书的差别毕竟还是较大的。
史书是著作,是史家在收集到众多史料之后,进行加工,重新撰写出来的生动鲜活的著作;而类书是资料汇编,就算是运用不同的编纂体例,类书仍然是述而不作,仍然是对资料的整理加工、排列组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书与史书的差别越来越大。
此外,六朝时期是中国史学急速发展的时代,史学的自觉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史籍数量的增多,史书体裁的丰富,史官制度的完善,史家队伍的壮大,史学思想的成熟。
迅猛发展起来的史学再也不需要拉人入伙,这就必然导致类书之祖《皇览》被排挤出史部。
2 从“事类”到“类书”殆至唐初,魏征等人修纂《隋书》之时,被迫从史部分裂出来的类书被收入了子部“杂家”。
为何说是被迫?因为那时的类书是无家可归的,不然也不会依附在子部“杂家”之中。
也就是说,《隋书》的编修者把当时他们认为暂时无法归类的著作,如类书、佛教典籍,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又不足以单立门类安置它们之前,只好将之暂时置于“无所不包”的杂家之末。
当然类书与杂家也是有几分渊源的。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编纂《旧唐书》的五代时期,类书家族已经发展得较为壮大了,此时的类书已经可以自立门户,于是《旧唐书》子部出现了一个新子目“事类”。
胡道静先生介绍说,类书在子部里独辟成为一类,是始于唐开元时毋煲编《古今书录》。
《古今书录》已佚,但五代刘晌《唐书·经籍志》是循《古今书录》辑成的。
这样看来,类书的独立还可以提前至开元时代。
到北宋时期,欧阳修等修《新唐书》时,将“事类”这个子目的名称改为“类书类”。
从“事类”到“类书类”的转变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其实不然。
首先,“事类”与“类书”二词强调的重点不同,“事类”一词强调的是“事”,主要是表示“事”、“故事”、“典故”的类,而“类书”一词强调的则是“类”,以类相从、分门别类的“类”。
其次,“事类”与“类书”相比,“类书”更能展现唐宋以来类书发展的新情况。
类书在魏晋南北朝最主要的编纂模式主要是辑录“事类”,但随着类书的发展,类书编纂模式逐渐增多,辑录“事类”之外,又有了辑录“词语”、“句子”、“诗文”等新的编纂模式,尤其是《艺文类聚》之后的类书编纂明显多样化。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序》载:“《艺文类聚》改善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段的缺点”。
胡道静言:“《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它在辑存文献的方法、方式上有一重大特点,和它以前的类书及以后的大多数类书非常不同,从而构成了它自己在类书群中的独特之处,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
”可见,《艺文类聚》之后的类书编纂彻底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只重辑录“事类”的模式。
面对迅猛发展起来的编纂模式多样化的唐宋类书,原先代表“事类类书”的“事类”一词,显然已经无法表现唐宋以来类书迅猛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于是博学多识的欧阳修大胆做出了修正,即将“事类”改为“类书”,以展现唐宋时代急剧发展的类书编纂新情况。
到元代,脱脱等人编纂《宋史》之时,将子部“类书类”的子目改为了“类事类”,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与“事类”相比,“类事类”强调的重点依然是“类”,也就是说,“类书类”与“类事类”所强调的重点是一致的,表明“类”仍然是类书之核心。
宋代以来,“类书”与”类事”多被目录学者所提及并使用到目录学著作中,但“类书”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类事”,而“事类”被用作目录学子目的现象就很难见到了。
3 唐宋以来关于类书目录学位置的争论唐宋以来,类书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诸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在图书编目分类的过程中,面对肴馔经史、渔猎子集,六合之内,靡所不载的类书,开始越来越多地对其目录学位置提出修正意见,不断探讨变更类书的目录学位置,以更加准确地彰显类书的特殊性质。
郑樵《通志·校雠略》云;“臣于是总古今有无之书为之区别,凡十二类: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六,星数类第七,五行类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类第十二。
”郑樵的目录学分类极具特色,突破了四部分类法的藩篱,对图书进行十二分类法,而类书被列为十二类之一,足见郑樵对于类书的重视,亦可见南宋时期类书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已经从子部之子目上升到十二部之一。
明代学者胡应麟对类书的目录学位置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他分析了诸类书的性质,认为类书与经、史、子、集皆有交叉,而偏偏放在子部里,有些不妥,他建议在维持四部分类法的同时,把类书地位提升,脱离子部,置于四部之末,即把类书放在第五部类之中,即在四部之外另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