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书法字体及演变
中国书法演变史

甲骨文和金文合称“大篆”。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 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
三、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公元前221年),取消其 他六国的异体字,在秦国原 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 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 的统一文字。一直在中国流 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 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 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 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 较多采用。
赵孟頫的《胆巴碑》
• 赵孟頫,元代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在遍学晋唐名家书法特别是王羲之、 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道 媚蕴籍的书法风格,人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 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楷书特点
•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世称“赵体”
六、草书
•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 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 之草书.成熟于东晋,盛唐继续发展。有章草 (隶草)、今草、狂草之分。 特点:结构简约、 笔画连绵、勾连 不断,书写自由。
小篆特点:
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 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所有横画和竖画等 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起源于秦朝, 在东汉时期达到 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 称。
•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 扁; •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 方笔和圆笔兼用。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一小篆-隶书-楷书一行书。
(殷商)周) (魏普)汉)(秦)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7.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8.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法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有七种主要的书体,它们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草隶、隶草。
1. 篆书:篆书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篆书以其方正、刚劲的特点而闻名,字形规整,笔画饱满。
篆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官方公文和铭文的主要书体。
2. 隶书:隶书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用于代替篆书的繁琐,更适用于书写日常文书。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严谨,行笔流畅,具有较高的书写效率。
3. 楷书: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主流书体。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笔画平稳,结构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文稿、书法作品和印刷文字。
4. 草书:草书是一种行书的变体,以其潇洒、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草书的特点是字形流畅,笔画连绵,经常出现连笔和变形。
草书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5.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字形流畅而有力,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保留了楷书的规范性,同时融入了草书的自由性,具有一种中庸之美。
6. 草隶: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有力,结构规整。
草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书写时常出现草书的连笔和变形,但整体上仍保留了隶书的规范性。
7. 隶草:隶草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自由,笔画流畅。
隶草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形式。
这七种书体的演变代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特点,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國書體的演變(學生版)一、書體的演變:(一)、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二)、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
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字型特色: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又稱彝器款識。
1、金文稱鐘鼎文,專指殷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3、彝器款識:彝(一ˊ)。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金文=銘文=鐘鼎文=彝器款識(1)、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2)、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3)、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4)、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5)、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6)、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7)、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 秦: “书同文”,小篆(官)、隶书
书
秦-小篆、汉隶: 魏晋南北朝: 一门艺术——书圣;原因
法
书 隋唐: 新的高峰——草书、楷书;理论 法 宋:有意无法、个性化(原因);“四家”
明: 更个性化
篆 篆刻与书法并称姊妹艺;秦:
刻 汉:
明中叶——一门艺术。文彭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社会危机及 北朝 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曹全碑》(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 碑,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十月刻。
此碑独树一帜,娟秀 清丽,结体扁平匀称, 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 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礼器碑》汉代隶书。在曲阜 孔庙。 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 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 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 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 雁尾极为精彩,为汉隶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 响很大。
▪ 「篆」和「籀」都是指用笔圆转写字的意 思。
石鼓文
《石鼓文》又称为《猎 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 字,书法古茂、遒朴而 有逸气。
李斯/泰山刻石/篆書
•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 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又称为《封泰山 碑》,於秦始皇二十八年時, 秦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 等頌秦德而立。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 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祭祀狩猎涂 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 尽其态,富 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军队我国汉字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分析归纳表

军队我国汉字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分析归纳表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发展阶段各什么主要特点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金文(周)→ 小篆(秦)→ 隶书(汉)→ 楷书(魏晋)→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书体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其图画特征明显,笔画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其笔画吧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书体,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其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干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因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隶书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然而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碑百花齐放
楷书
楷书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初、盛、晚唐三 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一位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 卿和柳公权,再加上元初的赵孟頫,四人被称为 楷书四大家。
唐 欧阳询(欧体) 唐 柳公权(柳体)
唐 颜真卿(颜体) 元 赵孟頫(赵体)
秦 泰山刻石
秦 峄山碑
隶书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
到东汉,隶书发展到巅峰。
秦隶
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
隶,主要是写在简牍之上。
睡虎地秦简
隶书
汉隶
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 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 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汉
张 迁 碑
隶突破了秦篆单一的中锋运笔,
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锋、
书法
书法是一种艺术类别,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是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
作品的统称。
主要书法字体
篆隶楷 行草
书体发展顺序
篆 书
? 隶 楷
书书 行
草
书
书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保存着古代
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车
册
篆书
大篆
? 小篆
指小篆以前的文 字和书体,包括 甲骨文、钟鼎文、 石鼓文、六国文 字等。
行书
蔡襄 《澄心堂帖》
猜一猜
?
行书
康熙
雍正
乾隆
?
行书书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
行书
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行书
黄庭坚七言诗《松风阁诗帖》
行书
米芾《蜀素帖》
此帖用笔多变,长短粗 细,体态万千,充分体 现了“刷字”的独特风 格。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隶书中点独立出来
(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四连点等等)。 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允 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隶书有意强调提按
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 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
东汉 石门颂
东汉 华山庙碑
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相比前三位 字体显得更加飘逸。
? 赵孟頫 《胆巴碑》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 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成为魏晋 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实质上它是楷书的 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 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东汉 张芝 冠军帖
草书
狂草出现在唐代以
后,字形更加放纵, 笔势绵环绕,字形 奇妙,变化百出。
张旭 肚痛帖
怀素 自叙帖
汉隶唐楷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
正书或真书,由隶书演 变而来。其字形较为正 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是现代汉字手写体 的参考标准。
钟繇 宣示表
楷书
楷书按照时期划分 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 篆的基础上,进行简 化,创制的统一的汉 字书写形式。
篆书
大篆主要刻于青铜器、石簋、石鼓上,笔划雄强凝重,风
格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西
西
秦 石鼓文
周
周
散
大
氏
盂
盘
鼎
篆书
小篆主要由李斯整理,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兵虎符之类)。小篆字体 略长而整齐笔画线条匀净、秀美。
楷书
欧体字形稍长,排列非
常整齐,字形结构严谨。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颜体端庄雄伟,很有气
势。虽然字形比较圆润饱 满,但却充满力量,不显 得臃肿,俗称为“颜筋”。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楷书
柳体笔画清晰,笔力
遒劲,较之颜体,柳 体则稍显清瘦,故称 之为“柳骨” 。
柳公权 《玄秘塔碑》
楷书
赵体婉丽流美,书风
露锋各显神通。
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雁尾”的
笔画,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在
曹
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
全
的趋势,字势向横伸展,成熟的
碑
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
隶书 隶书的结构特点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改以横向(左
右)取势,造成字形扁方。
起笔蚕头收笔雁尾隶书用笔上的典型
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 此法。
东汉 史晨碑
草书
草书最初的含义是指草写的隶书,起源于西汉。其实
早期草书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 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章草
草书
今草
狂草
草书
章草于东汉时盛行,
虽有连笔,但字字 独立。
三国吴 皇象 急就章
草书
今草自章草变化而来,字
字呼应,贯通一气,笔画 多有省略。书写简单快速 但不容易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