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书法字体及演变

合集下载

书法演变顺序

书法演变顺序

书法是指以文字为媒介,以线条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书法的演变顺序如下: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具有象形和会意的特点。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具有庄重、古朴的特点。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小篆是指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具有婉转、圆润的特点。

隶书:是指汉朝时期的文字,具有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特点。

楷书:是指唐朝时期的文字,具有方正、严谨的特点。

行书:是指宋朝时期的文字,具有流畅、自然的特点。

草书:是指明朝时期的文字,具有自由、奔放的特点。

(完整版)楷书的发展及欣赏精选全文完整版

(完整版)楷书的发展及欣赏精选全文完整版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 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字 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 峰造极。
行书
草书
楷书的演变
楷书的形成:早在东汉后期,人们开始对隶书 进行简化处理,淡化并逐渐去掉起笔收笔处的 装饰性动作,将作为隶书笔法特征的波挑形态 减弱,以使书写动作趋于简便流利,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新的字体——楷书。
清代: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 又号媛叟。自称楷书“由北朝求篆、分人真楷 之绪”。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邓石如墓志铭》《祁大夫 字说》《西园稚集图记》等。
以回腕执 笔法着意 用笔的涩 逆和夸张 线条的提 按顿挫使 其楷书流 动跳跃。
清代晚期
黄自元的书法艺术寻求雅俗共赏,他的字端庄 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其风格特点和审 美取向秉承的是晋人钟繇,羲、献父子所开创 的帖学传统。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安史 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
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 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特点:
化瘦硬为丰腴雄 浑,结体宽博气 势恢宏,骨力遒 劲而气慨凛然。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 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五中书体,介绍楷书从隶 书中产生并形成的过成.
第二部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的的发展, 以及魏碑体的主要风格特点。
第三部分、介绍唐代楷书的成熟,代表书法家
的作品风格以及唐楷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宋以后的楷书继承与延续
大篆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一小篆-隶书-楷书一行书。

(殷商)周) (魏普)汉)(秦)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7.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8.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國書體的演變(學生版)一、書體的演變:(一)、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二)、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

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字型特色: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又稱彝器款識。

1、金文稱鐘鼎文,專指殷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3、彝器款識:彝(一ˊ)。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金文=銘文=鐘鼎文=彝器款識(1)、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2)、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3)、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4)、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5)、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6)、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7)、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书法书体演变顺序书法书体

书法书体演变顺序书法书体

书法书体演变顺序书法书体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

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

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

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

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

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 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

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

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

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

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

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

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王羲之《十七帖》
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一是 起笔迅疾力大,落笔入纸便以形 成笔势;二是行笔内敛沉着,既 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三是收 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 四是转折、提按、使转、节奏、 虚实等十分自然,笔法、笔势清 晰。字形的斜与正,主与次,疏 与密、虚与实、收与放、轻与重、 呼与应等等,达到了既矛盾又和 谐统一之高境界。字体大小的组 合,字距疏密,连带、行气、呼 应以及通篇的相互配合、协调, 堪称经典。
《怀仁集王羲
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 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 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 之各帖,如知、趣、或、群、 然、林、怀、将、风、朗、是、 崇、幽、托、为、揽、时、集 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 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 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 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 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 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 和简静的境界。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 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 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 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等。
皇象《急就章》
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 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 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 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 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 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 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 《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 范化了。
❖1.小篆(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 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 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 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 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 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 刻石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体的演变书法的学习需要对汉字的演变做个了解,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清晰的认识。

书法有云汉字产生的具体时间现在还不能得到完全的断定。

从近年考古研究的资料来看,汉字的历史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前。

陶器刻纹可以看作是汉字的萌芽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汉字资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中的文字,数目达到三千五百个左右。

从文字结构来考察,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都已经应用,可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了。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商代王室刻在卜问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是公元前二千三百多年到一千一百多年间的通行字体。

由于刻划在龟甲兽骨上而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在1899年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小屯村。

奴隶制时代的商王朝.统治者是十分迷信的,每事必卜,每卜必至数次。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卜辞。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卜辞应用的字数大约有三千五百个。

其中一半以上是可以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专用字。

甲骨文特点:大小不一线条纤细直笔居多棱角鲜明瘦削挺拔金文金文是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以青铜器上的文辞又称为铭文。

因为古人用钟鼎来作为铜器的总名,所以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钟鼎是皇权的象征,等级森严。

金文的内容主要是皇室家谱、历史记载、法律条款等等。

西周大盂鼎铭文特点:多用肥笔点画圆浑体势雍容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一就是统一文字,据说是在李斯主持下进行的。

办法是把秦国原来使用的篆书酌加简化后,推行到全国,同时废除战国时期那些区域性的异体字——六国文字。

这种经过整理的秦国文字就是小篆。

左边大篆右边小篆小篆把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一个偏旁只有一个形体,为汉字组字成分的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小篆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置,不能随意变动,每个字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减少了异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的演变。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体现了古代象形文字的特点,其中大篆主要刻于青铜器上,笔划雄强;小篆则更为规范,适用于官方文书。隶书,由秦隶发展到汉隶的巅峰,字形扁方,有“蚕头雁尾”的特征,是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楷书,又称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来,字形正方,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其中唐楷尤为鼎盛,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被誉为楷书四大家。行书,则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为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最后,草书以其草率的写法、连绵的笔势和奇妙的变化,展现了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