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设计与分析作业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第一次第1题下列哪一项是机械电气化的特性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2题下列哪一项是机电一体化的特性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3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要素?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4题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本体的功能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5题下列哪一项不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功能组成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6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工业三要素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7题下列哪一项是传统机电产品的特性您的答案:C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8题下列哪一项是传统机电产品的特性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9题哪一项不是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0题哪一项不是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1题下列哪一项不是方案设计过程主要考虑的内容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2题寻找实现功能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或生物效应,构思实现功能的行为,是什么设计过程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3题进行行为、结构的映射是什么设计过程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第14题下列哪一项不是机电产品设计的类型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5题下列哪一项属于适应性设计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6题下列哪一项属于变异性设计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7题哪项不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核心内容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8题传统的机电产品的设计注重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19题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注重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20题哪项不是机电一体化功能设计的方法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21题人工控制是现代机械产品的特性之一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应是传统控制方式第22题自动控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23题自动调节控制是机电一体化的特性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24题自动诊断是机械电气化的特性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应是现代机电一体化的特点第25题很少考虑电器与机械的内在联系自动保护是机电一体化的特性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应是传统机械电气化得设计特点第26题以机械联结为主,装置是刚性的是机械电气化的特性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第27题自动调节控制是机电一体化的特性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28题执行机构的功能是主操作功能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29题传感部件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处理和控制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其功能主要是传感检测第30题控制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动力源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是信息处理和控制第31题产品的功能、原理、结构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核心内容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32题适应性设计适应于量的方面变更要求,方案功能结构不变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适应性设计:局部更改,适应性变动;以使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提高第33题开发性设计是指没有参照样板的设计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34题传统的机电产品设计包括安全系数设计,经验设计,类比设计,和机电分离设计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35题工业三要素是资金、人才、技术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物质能量信息第36题机电结合(融合法)是指制成的功能模块象积木一样组合形成机电一体化系统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是组合法的特点第37题功能设计方法要从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四个方面权衡经济和技术上的利弊得失,选择最佳方案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基本概念第38题系统可靠性是各组成环节可靠性的逻辑或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逻辑与第39题逻辑功能元包括:与、或、非、加、减、乘、除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只包含与或非第40题机电一体化设计以强度和低压控制为中心,强调功能设计您的答案:错误题目分数:0.5此题得分:0.5批注:传统机械电气化以强度为中心作业总得分:20.0作业总批注:第二次第三次下面是赠送的几篇网络励志文章需要的便宜可以好好阅读下,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
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与实例分析-智能洗衣机

实例运行效果测试与分析
测试目的
对智能洗衣机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其性能和可靠性。
测试方法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对洗衣机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 分析。
测试结果
经过测试,智能洗衣机在各项功能指标上均表现出色,具有高效、稳 定的性能。
结果分析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智能洗衣机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充 分考虑了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网络化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 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协 同作业。
绿色化
注重环保和节能,推广可再生 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
03 智能洗衣机系统设计
智能洗衣机系统概述
智能洗衣机系统是一种集成了机 械、电子、控制和信息技术的自 动化设备,用于完成洗衣、漂洗、
甩干和烘干等任务。
智能洗衣机系统具有自动化、智 能化、高效节能和环保等特点, 能够满足现代家庭和工业生产的
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与实例分 析-智能洗衣机
目 录
• 引言 •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 • 智能洗衣机系统设计 • 智能洗衣机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智能洗衣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洗衣机作为其中的代表,具有自动化、 智能化、高效节能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洗衣体验。
需要。
智能洗衣机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 考虑机械结构、控制系统、人机
交互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因素。
智能洗衣机系统硬件设计
电机
传感器
电机是智能洗衣机系统的核心部件,用于 驱动洗衣机的各种运动部件,如波轮、滚 筒等。
传感器用于检测水位、温度、重量等参数 ,并将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以 结论与展望
机电系统设计分析

02
机电系统设计基础
机电系统设计基础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机电系统设计流程
需求分析与规格说明
确定系统功能与性能要求
对机电系统的功能、性能参数和运行环境进行 详细分析,明确设计目标。
收集相关资料与技术标准
收集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标准和规范,为后 续设计提供参考。
案例四: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分析
总结词
高效、可靠、柔性
详细描述
自动化生产线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关键设施之一,其设 计需要综合考虑生产工艺、设备选型、控制系统等多个 方面。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目标是实现高效、可靠、柔 性的生产,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率、增强生产线 的可调整性和可扩展性。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时需要 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优化生产线布局和 设备配置,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
优点。
嵌入式数据库
嵌入式数据库是嵌入式系统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
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嵌入式系统的软件 基础,具有实时性、可裁剪性、可移 植性等优点。
嵌入式网络技术
嵌入式网络技术是实现远程控制和数 据传输的关键技术,具有低功耗、低 成本等优点。
05
机电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工业机器人设计分析
总结词
功能全面、应用广泛
详细描述
工业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应用,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可编程性强等特点。在设计工业机 器人时,需要考虑其运动学、动力学特性,以及人机交互、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此外,还需根据 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
案例二:数控机床设计分析
机电一体化系统形考实训作业

机电一体化系统形考实训作业机电一体化系统形考实训作业一、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将机械和电气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本次实训作业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加深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训内容1. 系统设计: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并完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2. 硬件搭建:按照设计要求,选购所需硬件设备和元件,并进行组装和连接。
3. 电气控制:设计和搭建电气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电机驱动和控制电路等。
4. 程序编写:根据系统功能需求,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自动控制和操作。
5. 系统调试:对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和达到设计目标。
三、实训要求1. 系统设计要合理、创新且符合题目要求。
2. 硬件搭建要规范、可靠,各部件之间连接正确。
3. 电气控制要准确、稳定,各传感器和电机驱动能够正常工作。
4. 程序编写要规范、清晰,具备良好的界面和用户操作体验。
5. 系统调试要彻底,排除故障,确保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并满足设计要求。
四、作业提交1. 实物提交:将完成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提交给实训老师进行评价和检查。
2. 报告提交: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交一份详细的实训报告,包括系统设计、硬件搭建、电气控制、程序编写、系统调试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
五、评分标准1. 系统设计(20分):设计合理,创新性,符合题目要求。
2. 硬件搭建(20分):规范、可靠,各部件连接正确。
3. 电气控制(20分):准确、稳定,传感器和电机驱动正常工作。
4. 程序编写(20分):规范、清晰,具备良好的界面和用户操作体验。
5. 系统调试(20分):彻底、稳定,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设计要求。
六、注意事项1. 本实训作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学术诚信规范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作品。
2. 完成本实训作业需要时间和耐心,学生应提前规划实训进度,合理安排时间。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

推动模块的标准化和互换性,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系统灵活性。
结合实例分析
实例一
数控机床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通过电子系统实现对机床运动的
精确控制,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
实例二
智能机器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集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 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物体识别和 抓取等功能。
实例三
机床的性能和稳定性。
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广泛,可适用于各种复杂零件的 加工,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的又一重要应用,通过自动化技术实 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自动化生产线在汽车、电子产品、食 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结合原则
确保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高效性 和低成本。
接口设计
合理设计机械与电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数据 和信号的有效传输。
结合策略与实现
策略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机电一体化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 分别进行设计、优化和集成。
实现
利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确保各模块 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风力发电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同时考虑风 能利用率和系统稳定性。
0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
数控机床设计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典型案例,通过将 机械、电子、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实现高精度、高
效率的加工能力。
数控机床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机床的整体布局、传 动系统、控制系统、冷却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以确保
机械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 的核心部分,包括机械结构、传
机电系统设计总结

机电系统设计总结一、设计概述本次机电系统设计旨在实现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系统,以满足客户的生产需求。
设计过程中,我们全面考虑了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指标、安全性及可靠性等因素,以确保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二、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我们首先与客户沟通,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要求及技术指标。
然后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点。
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的整体架构、主要设备选型、控制策略等。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初步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3.详细设计: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系统调试。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系统的细节问题,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测试与验证:完成详细设计后,我们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验证。
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设计成果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工作,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机电系统的设计任务。
以下是主要的设计成果:1.系统架构: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分布式架构,将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作用。
这种架构使得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更加方便。
2.设备选型:根据需求分析,我们选择了高品质的设备,包括电机、泵、阀门、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具有高效率、低能耗、易于维护等特点。
3.控制策略: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实现了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同时,我们还为客户提供了定制化的控制界面,使得客户可以更加方便地操作和维护系统。
4.安全性与可靠性:我们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
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如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超温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可靠性设计和容错处理。
四、经验总结在本次机电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以下是主要的经验总结:1.需求分析是关键: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需求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只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现有工艺流程的问题,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作业1、2、3、4参考答案..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作业1、2、3、4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
(×)2.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
(√)3.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等技术。
(√)4.自动控制是在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5.产品的组成零部件和装配精度高,系统的精度一定就高。
(×)6.为减少机械传动部件的扭矩反馈对电机动态性能的影响,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固有频率应低于电气驱动部件的固有频率的2~3倍,同时,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应接近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以免系统产生振荡而失去稳定性。
(×)7.传动机构的转动惯量取决于机构中各部件的质量和转速。
(×)8.在闭环系统中,因齿轮副的啮合间隙而造成的传动死区能使系统以6~10倍的间隙角产生低频振荡,采用消隙装置,以提高传动精度和系统稳定性。
(×)9.进行机械系统结构设计时,由于阻尼对系统的精度和快速响应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机械系统的阻尼比ξ取值越小越好。
(×)10.滚珠丝杠垂直传动时,必须在系统中附加自锁或制动装置。
(√)11.采用偏心轴套调整法对齿轮传动的侧隙进行调整,结构简单,且可以自动补偿侧隙。
(√)×12.采用虚拟样机代替物理样机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测试和评估,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但是可以改进产品设计质量,提高面向客户与市场需求能力。
(√)×二、单选题1.以下产品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是(C )。
A.游标卡尺 B.电话C.全自动洗衣机 D.非指针式电子表2.为提高机电一体化机械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应设法(A )。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在线作业一[4]答案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在线作业一[4]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12e0a8050876323012120e.png)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题,40分)
1、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关系是()。
A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上的单位圆相当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上的0分)贝线
B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上的单位圆相当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上的+20分)贝线
C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上的单位圆相当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上的零分贝线
D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上的单位圆相当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上的+1分贝线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C
2、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A给定元件
B放大元件
C比较元件
D执行元件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D
3、若F(s)=10/s(s+2),则t趋向于无穷时,f(t)=()。
A∞
B0
C5
D10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C
4、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s+1)(s+2),则系统稳定时的开环增益K值的范围是()。
A0<K<2
BK>6
C1<K<2
D0<K<6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D
5、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3/(4s2+s+100),其无阻尼固有频率ωn是()。
A10
B5
C2.5
D25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传感技术在机械工业当中的应用随着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机械设备,用于不同的领域生产中,而在不同的领域中,不同的机械设备有着不同的作用。
这些机械设备能帮助人们完成人们不能的任务,并使机械生产任务更加快速,甚至能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制造。
而要更加精确的完成机械加工,传感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传感技术的概念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
传感技术是当前代表国家综合科研水平的重要技术,传感技术的具体应用是传感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加强对传感技术应用的研究也是了解传感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
主要传感技术大概可分为光电传感技术、多传感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其中光电传感技术又称为光传感技术,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技术。
光电传感技术可用于检测直接引起光量变化的非电量,如光强、光照度、辐射测温、气体成分分析等,也可用来检测能转换成光电量变化的其他非电量,如零件直径、表面粗糙度、应变、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以及物体形状、工作状态等,光电传感技术具有非接触、响应快、性能可靠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人技术中。
二.传感技术的发展
早期由于敏感技术的落后,主要是直接机械量输出或电参量输出的机械型传感器。
随着微电子加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固态敏感元件。
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和物理量、化学效应,制成了敏感元件传感器。
纤维光学的飞速发展,随后也使光纤进入传感检测领域。
现在,生物传感器成为传感器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集现代生物技术与先进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
传感检测技术的发展,无疑也使机械手得到了升级换代。
传感检测技术用于检测系统本身、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状态,为有效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必须的相关信息。
随着熄灯号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传感检测技术已渗透到军事、医疗、环保、能源、服务、娱乐等各个领域。
三.传感技术在我国机械领域的应用
传感器就是运用传感技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检测装置,它是将各种非电量按一定规律转接成电量输出的装置,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调整受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先进的传感器大多与微处理器结合形成自控装置。
光电传感器在机械中的应用:光电传感器由于反应速度快,能实现非接触测量,而且精度高、分辨力高、可靠性好,加之半导体光敏器件具有体积小、质量小、功耗低、便于集成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检测与农业机械等多种领域中。
光电传感器具有一下几个优点:①检测距离长。
②对检测物体的限制少。
③响应时间短。
④分辨率高。
能通过高级设计使投光光束集中在小光点,或通过构成特殊的受光光
学系统,来实现高分辨率。
也可进行微小物体的检测和高精度的位置检测。
⑤可实现非接触的检测。
可无机械接触地检测物体,因此不会对检测物体和传感器造成损伤。
因此,传感器能长期使用。
⑥可实现颜色判别。
通过检测物体形成的光的反射率和吸收率根据被投光的光线波长和检测物体的颜色组合而有所差异。
利用这种性质,可对检测物体的颜色进行检测。
⑦便于调整。
在投射可视光的类型中,投光光束是眼睛可见的,便于对检测物体的位置进行调整。
正因为光电传感器具有这些优点,才使得它可以用来测量工件表面的缺陷,测量速度等,在机械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光纤传感器在机械中的应用:众所周知,描述光波特征的参量很多,如光强、波长、振幅、相位、偏振态和模式分布等。
这些参量在光纤传输中都可能会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改,特别如温度、压力、加速度、电压、电流、位移、振动、转动、弯曲、应力、应变以及化学量,生物化学量等对光路产生影响时,都会使这些参量发生相应变化。
光纤传感器就是根据这些参量随外界因素的变化关系来检测各相应物理量的大小。
,经光纤进入调制光源发出的光耦合进入光纤测量区 ,在调制区内外界被测参数作用于进入(调制区)区内的光信号,使其光学性质如光强、波长、频率、相位偏振态等发生变化成为被调制的信号;再经过光纤送入光检测器,光检测器对进来的光信号进行转换后输出电信号;最后对电信号进行信号处理而得到可用信号,从而获得被测参数。
光纤传感器可以测量的环境参量主要有应力、位移、振动、转动、压力、弯曲、应力、应变、加速度、电流、磁场、电压、温度、
声场、流量、浓度、pH值等。
光纤传感器是用光在不同的物理状态下,在光纤中传播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反射等物理,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
来自光源的光线通过接口进入光纤,然后将检测的参数调制成幅度、相位、色彩或偏振信息特征的变化,最后利用微处理器进行信息处理。
简言之,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就是用被测量的变化调制传输光光波的某一参数,使其随之变化,然后对已调制的光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得到被测参量,即将被测参量转换为光信号参数的变化。
激光传感器在机械中的应用:激光传感器一般是由激光发生器、光学零件和光电器件所构成的,它能把被测物理量(如距离、流量、速度等)转换成光信号,然后应用光电转换器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通过相应电路的过滤、放大和整流得到输出信号,从而算出被测量。
借助于激光所具有的优点(如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等),激光传感器通常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抗干扰能力强、非机械接触、分辨率较高、精度高(在测量长度时能达到几个纳米)、示值误差小、稳定性好、宜用于快速测量等优点。
传感器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在机械制造中,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机械制造测试系统中,被作为一次仪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准确传递和检测出某一形态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信息。
具体地说,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
如果没有传感器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可靠的捕获和转换,一切准确的测试与控制都
将无法实现;即使最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没有准确的信息(或转换可靠的数据)、不失真的输入,也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高品质传感器的主要特性体现为:寿命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满足精度和速度要求;使用维护方便,适合机床运行环境;成本低,便于与计算机联接。
切削过程和机床运行过程的传感技术: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的在于优化切削过程的生产率、制造成本或(金属)材料的切除率等。
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标有切削过程的切削力及其变化、切削过程颤震、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和切削时切屑的状态及切削过程辨识等,而最重要的传感参数有切削力、切削过程振动、切削过程声发射、切削过程电机的功率等。
对于机床的运行来讲,主要的传感检测目标有驱动系统、轴承与回转系统、温度的监测与控制及安全性等,其传感参数有机床的故障停机时间、被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功率、机床状态与冷却润滑液的流量等。
四.传感器在机械领域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是开发新材料与传感器智能化发展相结合。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传感器技术日臻成熟,其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早期使用的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以外,光导纤维以及超导材料的开发,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例如,根据以硅为基体的许多半导体材料易于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以及半导体光热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非接触性等特点,发展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现代传感器;在敏
感材料中,陶瓷材料、有机材料发展很快,可采用不同的配方混合原料,在精密调配化学成分的基础上,经过高精度成型烧结,得到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气体具有识别功能的敏感材料,用于制成新型气体传感器。
此外,高分子有机敏感材料,是近几年人们极为关注的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敏感材料,可制成热敏、光敏、气敏、湿敏、力敏、离子敏和生物敏等传感器。
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更新型材料的开发,如纳米材料等。
由于采用纳米材料制作的传感器,具有庞大的界面,能提供大量的气体通道,而且导通电阻很小,有利于传感器向微型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更多的新型材料诞生。
其次,80 年代发展起来的智能化传感器是微电子技术、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测量、存贮、通信、控制等特点。
智能化传感器一般主要由主传感器、辅助传感器及微机硬件系统三大部分构成。
也就是说,智能化传感器是一种带有微处理器的传感器,它兼有检测判断和信息处理功能。
智能化传感器是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今后的发展中,智能化传感器无疑将会进一步扩展到化学、电磁、光学和核物理等研究领域。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也在高速的发展,使得传感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传感检测技术已在获取信息、监控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种类的增多和性能的更加完善,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融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逐渐实现自动化,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
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检测技术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灵敏度更高,
灵活性更大,更加准确迅速的获取信息,检测传感技术也将不断的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