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 北半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风向
原因
冬季风 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 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性质
源地
寒冷干燥 蒙古-西伯利亚
温暖湿润 印度洋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多少和雨期长短存在 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 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在长江 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 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我国华北、东北地 区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 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梁、大豆、 土豆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 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丰 沛,形成森林景观,植被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也生机勃勃。
撒哈拉沙漠常年受副热 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 形成沙漠景观。
小结
4、季风环流——东亚最典型
东 亚 季 风
夏季风—风—向东南风—性质—暖湿—影 气响 候—高温多雨 冬季风—风—向西北风—性质—冷干—影 气—响 候寒冷干燥
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1)东亚季风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 本南部
风向 冬季风 西北风 夏季风 东南风
原因
性质
海陆热力性 寒冷干燥 质差异 温暖湿润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西太平洋副高
(2)南亚季风 南亚、中国西南
4、季风环流——东亚最典型
-16-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一月海平面气压图
-17-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南信风
七月海平面气压图
⑴东亚季风(冬季风—西北季风)
高三一轮导学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编写: 姜太平 审核: 高三地理组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涡阳二中2016届文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科目:地理 编号: 6 使用时间: 2015 年 8 月 日课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学习目标:1. 理解海陆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说出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名称。
2.理解并掌握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及风向。
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及风向。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的高低起伏,气压带和风带并非都呈带状分布。
其中南半球因陆地面积较小,地球表面性质较均一,气压带、风带的带状特征保持较完好;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常被切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 是 高压,其切断了 气压带。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 是 ,其切断了 气压带。
总结探究二: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列关于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的说法,确的是( )。
A.1月、西北风B.7月、西北风C.1月、东南风D.7月、东南风3.该地区最可能是( )。
A.东北地区B.江淮地区C.华南地区D.华北地区4.甲高气压最可能是( )。
你成功的脚步要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王春花。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概述

西北风
阿留申 低压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这些气压中心对风向有何影响? 读图思考:
1月份 西北风
思考:这样的风向对气候有何影响?
1月份
东北风
亚速尔 高压
亚洲 低压
东南风 夏威夷 高压
亚速尔 高压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读图思考: 这些气压中心对风向有何影响?
7月份 东南风
思考:这样的风向对气候有何影响?
7月份
西南风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2、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冰岛
一月
பைடு நூலகம்阿留申
低压
大 西 洋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亚洲高压
低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副 热 亚洲低压 带 高 气 压 带
平
洋
夏威夷
高压
亚速尔 七月 高压
30°N
-------北半球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成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占优)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季风环流
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海陆分布
2、季风环流
项目 陆地 (热容小) 海洋 (热容大) 气温
7月 1月 (夏季代表) (冬季代表)
高(升温快)低(降温快)
低 高
气压 气温
气压
低(升温慢)高(降温慢) 高 低
冰岛 低压 亚洲 高压
南亚季风的形成 60º 30º 0º 30º 60º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7月份
60º
30º 0º 30º 60º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洋流

影响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带来晴朗、寒冷、干燥的冬季气候。
03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印度低压
形成原因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 力的作用下,转变为西南季风,
在印度大陆形成低压中心。
影响范围
主要影响南亚、东南亚地区,带来 丰沛的降水。
对气候的影响
印度低压的形成,使得南亚地区夏 季高温多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夏季北半球受到热空气影响,形成高气压中心,如副热带高压。
季风洋流的增强
夏季气压中心的出现导致季风洋流增强或维持,如印度季风和墨西 哥湾暖流。
气候影响
夏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导致北半球气候变暖,如东亚夏季 风和北美东南部的炎热潮湿天气。
季风洋流对气压中心的反馈作用
季风洋流对气温的影响
冬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
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冬季北半球受到冷空气影响,形成低气压中心,如亚 洲高压。
季风洋流的变化
冬季气压中心的出现导致季风洋流减弱或改变方向, 如东亚季风和北大西洋暖流。
气候影响
冬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 如东亚冬季风和欧洲西北部的严寒天气。
夏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
通过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洋流的研究 ,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和 影响,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 依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压中心与季风洋流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揭示其背 后的物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结合现代观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提高对季风洋流长期变化趋势的预测 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季风洋流的强弱和方向变化会影响沿岸地区 的气温,进而影响气压中心的分布和强度。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

余显银
知识回顾
北纬90 度
近地面
极地高气 压带
东北风
高空
高压 冷却收 低压
缩下沉
暖而轻的 西风爬到 冷重的东 风之上
极地东风带
60度
南风
副极地低气 压带
低压
西南风
高压
北风
盛行西风带
30度
副热带高气 压带 赤道低气 压带
堆积下 高压 沉
东北风
低压
南风
东北信风带
0度
低压
受热膨胀 上升
高压
活动
亚洲东部某日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单位:百帕)
• • • • • • • • • •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18),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位中心 A是 高压 , B是 低压 。 2.如果该图所示的气压状况 出现在亚洲大陆东部和西 太平洋地区,A气压中心 应该叫做 亚洲高气 压, B气压心该做 阿留申低(副极地低气压带) 压。 3.如果该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为均一地面的话,从气压带、 风带的角度看,应为 副极地低 气压带分布的地区。 • 4.图中C地风向为西北(偏北) 风(在图中用箭头表示)。 此时南亚盛行 东北 风。
夏威夷高压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1、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被切断气压带 北太平洋 亚洲大陆 北大西洋
1月 7月
陆低 海高
陆高 海低
陆高 海低
陆低 海高
副极地低气 压带
副热带高气 压带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 压(亚洲高压)
印度低压(亚洲 低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2、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季风环流-课件

冬季
南亚季风环流
高
低
东北季风
夏季
南亚季风环流
0° 西南季风
五、季风环流 风向:
东南风
;
夏季风
东亚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冬季风 风向: 西北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五、季风环流 风向: 西南风 ;
南亚 夏季风 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
冬季风 风向: 东北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几种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
成因
特点
热带雨林 10°N-10°S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高温
气候
之间Leabharlann 控制,多对流雨多雨
热带沙漠 气候
地中海气 候
温带海洋 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 全年炎热
30°之间大陆 带控制
干燥
中西部
30°-40°的 夏季:副高控制
大陆西岸
冬季:西风带
夏季炎热 干燥;冬 季温和多 雨
40°-60°的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
大陆西岸
多雨
季风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东亚季风环流 冬季
高 低
东亚季风环流 夏季
低
高
东南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一、知识讲解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
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
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
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答案A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强化专练 1.读下列四幅“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1) ~(2)题。
(1)当我国白昼时间最短时,上面四幅图所示气压 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2)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是由哪一幅图中的风带控 制下形成的 ( ) A.a B.b C.c D.d 解析 第(1)题,我国白昼最短时为冬至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a表明向 北移动,d表明不移动,b风向不对,均错误。第 (2)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在北半 球的西风带控制下形成。
副高北移慢,势 力弱,则夏季风 势力弱,进得慢
南 涝 旱
【预测演练】 3. (2010· 郑州质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与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大 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约 5° ~8° 。读“近几十年来 7~8 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所在纬度位置波动示意图”,回 答(1)~(2)题。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一月
冰岛 低压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亚洲高压 亚欧大陆
阿留申 低压
60N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冬
太
夏平
海陆的热力 性质差异
洋
印度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冬 夏
夏威夷 高压
30°N
海陆的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 性位置移动
0°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7个气压带 6个风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季风环流
(1)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 )
亚洲季风(冬季) 亚洲季风(冬季)
冬季风的形成 冬季, 冬季,东亚盛行 来自蒙古—西伯 来自蒙古 西伯 利亚高压的偏北 低温干燥, 风,低温干燥, 风力强劲。 风力强劲。
北半球冬季风的形成
北大西洋 冰岛低压 亚欧大陆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西 北 季 风
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及成因 )
①概念: 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②成因: 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
东亚季风
风向 气候 类型 气候 特点 成因
南亚季风
冬季: 冬季:东北风 夏季: 夏季: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冬季: 冬季:西北风 夏季: 夏季:东南风 温带季 风气候 亚热带季 风气候
冬寒冷干燥 冬温和少雨 夏炎热多雨 夏炎热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测试1 测试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18),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位中心 A是 高压 , B是 低压 。 2.如果该图所示的气压状况 出现在亚洲大陆东部和西 太平洋地区,A气压中心 应该叫做 亚洲高气 压, 阿留申低(副极地低气压带) B气压心该做 阿留申低(副极地低气压带) 压。 3.如果该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为均一地面的话,从气压带、 风带的角度看,应为 副极地低 气压带分布的地区。 4.图中C地风向为 西北(偏北) 风(在图中用箭头表示)。 西北(偏北) 此时南亚盛行 东北 风。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亚欧大陆 一 月 七 月 太平洋
块状分布
北美大陆 大西洋 高压 低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 压
原因: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洲高压( 亚洲高压(又称蒙 阿留申 古西伯利亚高压) 低压 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低压( 亚洲低压(又称印 夏威夷 度低压) 度低压) 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原因: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洋 陆地 季较冷 形成高气压; 较热,形成低气压; 较冷, 夏 季 较冷,形成高气压; 较热,形成低气压; 季较热,形成低气压; 较冷,形成高气压; 冬 季 较热,形成低气压; 较冷,形成高气压; 较热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北半球冬、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差异.swf
1.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陆之间,冬季和夏季海陆温 度各有何差异? 2. 相应的情况,冬夏季海陆气压有何差异?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和季风环流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读课本P36页“大陆空气柱”, 读课本 页 大陆空气柱” 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A.海陆热力性质 . B.亚洲地形状况 . D.地面反射率不同 . C.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
测试3 测试
),回答下列问题 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图2-19),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季风示意图” - ),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低 1.A为 . 为 压, 印度低 又称 压。 西南 2.B为 季风, . 为 季风, 东南 C为 季风。 为 季风。 3 .比较澳大利亚西北部和 C处两地风的异同点: 处两地风的异同点: 处两地风的异同点 相同点: 相同点:都是东南 季风 不同点: 不同点:
北
低压
亚洲季风(夏季) 亚洲季风(夏季)
夏季风的形成 夏季, 夏季,东亚盛行 来自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西北部的 偏南风,高温、 偏南风,高温、 湿润和多雨。 湿润和多雨。
北半球夏季风的形成
北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 亚欧大陆 印度低压
东 南 季 风
北大西洋 夏威夷高压
西 南 季 风 低 压
高
压
注意: 注意:东亚冬季风要强于夏季风
看各气压中心的气压差可知: 看各气压中心的气压差可知: 在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 在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 申低压相差 百帕;夏季,印度低压和 相差30百帕 申低压相差 百帕;夏季,印度低压和 夏威夷高压也相差 百帕, 也相差30百帕 夏威夷高压也相差 百帕,但冬季时两 个气压中心距离近,夏季时距离远, 个气压中心距离近,夏季时距离远,故 冬季时气压梯度力大,所以, 冬季时气压梯度力大,所以,西北风要 强于东南风。 强于东南风。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60° ° 30° ° 0° ° 30° °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 高压
亚速 尔高 压
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测试2 测试
1.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 .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因是( 因是( B )。
A.洲的山区最高大 . B.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 . 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 C.亚洲的气压带、 D.东亚的海洋最深 .
2.形成东亚和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AC .形成东亚和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伏旱 总结:
1、东亚季风的成 因是什么? 2、南亚季风的成 因与东亚相比 有何异同? 3、请总结季风环 流的成因有哪 些。
季风环流2.swf
1、东亚季风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 的; 2、南亚冬季风是源于蒙古高原,夏季 的西南风是来源于印度洋上北移的东 南信风; 3、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移动也是重要原因。
C处为夏季风,性质热 处为夏季风, 处为夏季风 湿;而澳大利亚西北部 是冬季风, 是冬季风,性质冷干
谢 谢 合 作 !
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 梅雨 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 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 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伏旱: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 伏旱 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 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 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 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 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 “伏旱 伏旱”。 伏旱
雨带异常和降水、 雨带异常和降水、旱涝灾害
持续偏南: 持续偏南:南涝北旱 北跳过早: 北跳过早:南旱北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