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2457)

合集下载

汉朝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塾与科举制度的兴起

汉朝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塾与科举制度的兴起

汉朝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塾与科举制度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教育体系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对于中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汉朝,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塾两种形式,并逐渐发展出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唐宋科举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详细探讨汉朝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塾的特点以及科举制度的兴起。

一、官学与私塾的特点官学是汉朝官方设立的教育机构,具有严格的规模和组织。

官学一般设置在都城和郡县,负责培养士人和官吏。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礼学、音乐等,培养学生对经书的精通和仪式的熟悉。

官学的学生多为士族子弟,入学条件较为严格,培养的目标是能够在官府从事行政、司法等职务。

与官学相比,私塾则是由私人设立和管理的教育机构。

私塾的设置更加灵活,可以在各个地方设立。

私塾的教育内容相对官学更为广泛,除经学、史学外,还注重文学、诗词等方面的培养。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条件相对宽松,吸引了许多士人和有志于学习的普通百姓。

私塾的学生主要通过学费进行交流,私塾教师以赚取教学费用为生。

官学与私塾在教育内容和招生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都起到了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汉朝后期,由于人才的选拔趋向公正和合理,官学和私塾的教育成果开始得到重视。

为了选拔有才能、有能力的人才,汉武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其核心是科举考试。

在科举制度下,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各地举行,选拔出一部分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是在都城举行,经过筛选后晋升为进士,并参与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根据考生的表现选拔出状元、榜眼等名次。

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和合理,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财富,而是注重个人能力和学识。

这使得汉朝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汉朝教育的影响汉朝的教育体系及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历史及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官学和私塾使得汉朝士族子弟及平民百姓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普及了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汉朝的教育制度与知识普及

汉朝的教育制度与知识普及

汉朝的教育制度与知识普及汉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他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亮点。

在汉朝,教育被广泛重视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汉朝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进行探讨。

汉朝的教育制度相对完善,包括了教育的层次、内容和组织方式。

首先,汉朝有三级教育体系,分别是国子学、东观和私学。

国子学是最高级别的学府,培养国家官员、文人和士人。

东观则培养的是国家的教育人才,他们负责教育管理、撰写教材等事务。

私学则是普及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普通百姓提供教育机会。

其次,汉朝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儒家经典、史书、诗词和礼仪等。

儒家经典是汉朝教育的核心,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学生们能够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进而培养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史书则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诗词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吟咏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汉朝还注重礼仪教育,通过学习礼仪,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汉朝的教育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在国子学和东观中,教学以讲授、讨论和解读经典为主,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写作等,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私学中,教学更加注重个别辅导和实际操作,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除了教育制度之外,汉朝还重视知识的普及。

汉朝建立了宣传机构,通过刊布官方文献、课本和流通文献等方式,向普通百姓普及知识。

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总的来说,汉朝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汉朝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教育,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汉朝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范文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范文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范文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教育制度也非常发达。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包括了选拔官吏、组织学校、设立考试、制定教材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

一、官吏选拔制度在汉代,为了培养优秀的官吏,设立了多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首先是朝廷直接选拔的制度,也就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职,包括郡守、县令、司马等。

这些官吏一般通过推荐、考试、奏疏等形式被选拔上任,选拔的标准是综合素质和政治才能。

其次是乡试制度,汉代设置了乡试,通过举行文、武两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乡试一般由地方举行,考试科目包括经义、文章等,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

最后是殿试制度,殿试由朝廷主持,考试科目包括经义、文章、论功等,合格者可以直接任命为官吏。

通过这些选拔制度,汉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吏,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学校组织制度汉代设立了各级学校,用于培养学生的才能和知识。

学校一般分为国子学、郡学和私学三种类型。

国子学是最高级的学府,培养的是一些重要官吏和学者,学校设置有校长、教师和学生。

郡学是地方学府,根据地方政权的需求设立,培养的是地方官吏和知识分子,学校规模较小,但教育质量也很高。

私学则是由个人或团体创办的学校,培养的是一些家族的子弟和有钱人的子弟。

这些学校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的选拔、课程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三、考试制度为了选拔人才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汉代设立了各种考试制度。

最重要的是乡试和殿试,这两个考试分别由地方和朝廷主持,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和评价学生的成绩。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考试,如军事考试、武术考试等,用于选拔军人和武术人才。

这些考试制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材和课程制度汉代制定了一系列教材和课程,用于学生的学习。

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和《史记》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作为教材被广泛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教材,如《春秋》、《礼记》等,用于教授不同的知识内容。

汉朝的学校制度

汉朝的学校制度

在中国古代,汉朝的学校制度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汉承秦制,但在教育上则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教化百姓两方面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作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重要工具。

以下对汉朝的学校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代学校制度的背景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以下三个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1. 国家统一:汉朝统一了中国,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 经济发展:汉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新的教学手段: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的出现,使得书籍得以大量制作和传播,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汉代学校制度的构成汉代学校制度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1. 官学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1)中央官学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

1)太学:太学成立于公元前124年,是汉代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各级官吏。

太学由九卿之一的太常领导管理,博士担任教师。

太学规模宏大,至东汉时期达到鼎盛,在校学生人数达30000多人。

2)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专门招收有文艺才能的学生。

3)四姓小侯学:四姓小侯学是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2)地方官学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包括学、校、庠、序等,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2. 私学私学按程度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1)书馆:书馆相当于小学程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2)经馆:经馆相当于中学程度,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学生成为官员。

三、汉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官学和私学并行:汉代学校制度呈现出官学和私学并行的状态,为不同阶层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

2. 儒学独尊:汉代实行独尊儒术政策,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了大量儒家学者。

3. 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汉代学校制度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教育成为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课时制度汉代

课时制度汉代

课时制度汉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课时制度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汉代,课时制度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汉代的课时制度及其影响。

汉代的课时制度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主要由官方教育机构来负责组织和管理。

课时的安排和管理主要依据《圣教训诲》和《大学》等经典著作,目的是培养士人的品德修养和各种技能。

根据史书记载,汉代的课时制度分为上、中、下三等课程。

上等课程指的是官学的正式学习课程,中等课程是一些辅助课程,下等课程则是一些基础的学习内容。

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当时教育的层次和分类。

在上等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诸如《尚书》、《礼记》、《周易》等经典著作。

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通常只有身份高贵的士人才能够进入官学学习。

学生需要按照课时表来规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并由老师严格把守。

中等课程主要包括一些技能类的课程,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

这些课程在当时的社会中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相应的中等课程进行学习。

下等课程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读、写、算术等。

这些课程是汉代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学生需要坚持每天进行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以确保他们有良好的读写能力和算术运算能力。

汉代的课时制度虽然严格,但也有一些灵活性。

对于那些有特殊才能或特别成绩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更快的进度和更高层次的学习。

这种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展他们的特长。

此外,汉代的课时制度也注重德育教育。

教师们除了传授知识,还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学生们被教导要遵守道德规范,要具备忠诚、勤奋、尊重长辈等品质。

这些价值观的灌输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汉代的课时制度在当时的教育领域中被广泛推崇和应用。

它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官员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教育管理制度

汉代教育管理制度

汉代教育管理制度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汉武帝刘彻开创了一个长达400多年的帝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

一、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汉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的。

在西汉初期,学校主要由私人组织,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

但是,随着汉武帝对教育的重视,教育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汉武帝设立了太学,选取各地优秀的学生入学,学习经史子集,进行文学修养,为将来的官员培养了一批才俊。

同时,汉武帝还设立了太常、太子中舍人等机构,负责管理宫廷的教育事务。

这一系列的举措,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二、教育内容的规范在汉代,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诗词。

学生要从小学习《三礼》、《三绑》、《论语》等儒家经典,掌握基本的礼仪、伦理道德。

同时,学习文学诗词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背诵大量的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这些内容的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汉代,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者悉宠爱之,而悉贻之以礼,生者敬尊之,而悉负之以恭。

师生之间必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

师傅在教育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做人做事要有礼仪和正道,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尊敬。

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互助关系。

四、考试制度的建立在汉代,考试制度也非常重要,考试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途径。

汉代设置了察举、举孝廉等考试制度,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综合考评,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这种考试制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才俊。

五、教育管理制度的遗产汉代教育管理制度的遗产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贞观、开元以及初唐时期,高等学府之类大学生成都、忌夷大学已基本具备类似的内容,不如其中央政权直接负责的管理单位,起着汉代儒家私人继、相关导萄校等有一定遗传性.在后来的历史中,这种积淀的教育管理制度得到了不少发展,为后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教育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汉朝时期,官学和私塾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官学的兴起与发展官学作为汉朝的正式教育机构,起初是由皇帝和贵族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各级官员的才能和文化修养。

最早的官学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后来在东汉时期发展成为光武中兴时的国子监。

官学的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如《论语》、《大学》等。

官学的兴起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官学的设立标志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规范化管理,为后世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官学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官员和文化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官学还对后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私塾的兴起与发展除了官学,汉朝时期的私塾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私塾是由士人或学者自己创办的民间教育机构,内容涵盖儒家经典、文学诗词、历史等。

私塾的兴起与发展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表现。

私塾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私塾为那些无法进入官学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填补了官学教育的不足。

其次,私塾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和学者,推动了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

私塾也为后来的诸子百家和佛教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官学与私塾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汉朝时期,官学和私塾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私塾教师被聘为官学的讲师,为官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一些官学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也会到私塾继续深造和研究。

官学与私塾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为中国教育史带来了新的发展。

这种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

同时,官学和私塾的共同存在也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总结起来,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经学教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说是汉代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经学在汉代的地位经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汉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各种学术成果都得到了较好的整理和发扬,使得经学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由于经学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经学教育也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重点。

汉代时期的学校大多采用了经学为基础,授课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经学注疏等。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一般由政府设立,其中有些是为培养官员的专门学校,如明经、举人、进士等。

私学则由私人或由租庸调制担任的教书先生自行设立,教授内容并不限于官学规定的课程。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学生们的教育都以经学为中心,学生们在学习中也必须按照经书的规定进行学习。

其中,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汉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此外,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有其它特色。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进行诵读、背诵、讲授、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校还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生们的制服也非常重要,这些制服不仅标志着学生的身份,也是文化和道德的象征。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并对后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也为后来的中国各个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其基本模式一直延用到了今天。

总之,在汉代学校教育中,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汉代的学制系统
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

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

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

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

二、太学
(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
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

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
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 175 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 46 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

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 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

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
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太学博
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

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
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
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 156 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

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一)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
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

鸿都门学把儒家经典摒弃于教学内容之外,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

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
有封侯赐爵者。

”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二)宫邸学
宫邸学也属于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中央官学,这是汉统治者为皇室、外戚、功臣子弟
创立的贵胄学校。

这种与太学分立的贵胄学校,
其办学条件优越,所聘经师的学术水平和地位都高于太学。

四姓小侯学开始只招收四姓子弟,后来招生对象扩大,只要是贵族子弟,均可入学学习,甚至接受匈奴子弟为留学生。

这种贵
族化的学校后来另有开设。

四、地方官学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

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

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又有文学官、文学博士、文学祭酒等称谓。

文学是地方学术官,职责与中央政府中的博士类似,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
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等。

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

郡国学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

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

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
治策略。

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

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

五、私学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识学为主的启蒙教育,二是以学《孝经》、《论语》为主的初习经书教育,三是以研习五经为主的专经教育。

汉代私学以“书馆”、“学馆”等蒙学设置最多,分布最广。

书书馆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第二阶段是儿童学完字书之后,学习《论语》、《孝经》,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

书馆书师施教有“坐馆”和“家馆”两种形式。

所谓“坐馆”,就是书师执教家中
或在公共场所开馆授徒,学童入馆受教。

所谓“家馆”,即由贵门富户聘书师到家施教,
受教者为本家乃至本族子弟。

书馆一般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

书馆的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兼习算学。

书馆所用“字书”,种类较多,主要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算学则以《九章算术》为基本教材。

书师常采用体罚来管理和督促学生。

学生若违反私学管理规定,或诵书、习字未能
达到标准,均要受罚。

这是古代蒙学教育的传统弊端。

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以传授儒家
经典为主,专习一经或数经,程度与太学相当。

经馆在教学上体现以
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师多为名士硕儒。

汉代专经教育兴旺发达,从事传授高
深学问的学者多为当时的名士硕儒。

第二,私学规模大,学生众多。

第三,经馆中常采用次相传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四,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良好的学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