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征求意见稿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凡例、通则

附件:《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凡例、通则及附录定稿会会议纪要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的统一安排,我委于2009年3月18-20日在京召开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凡例、通则及附录的定稿会。
来自病毒制品、细菌制品、血液制品、生物技术产品以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委员、中检所和参与批签发的7个地方药检所的有关专家、我委生物制品标准处、业务综合处相关人员以及部分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代表共约4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凡例、9个通则及16个通用性附录的增修订进行了审定,确认了下列增修订意见,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一、凡例(一)、名称及编排项下,增订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及体外诊断试剂的收载。
(二)、设施与生产质量管理项下第(2),修订为:人血液制品应使用专用设备并在专用设施内进行生产,不得与其他异种蛋白制品混用。
(三)“制造”项修订为“基本要求”,修订内容为:1、设施与生产质量管理项下增订:(4)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符合国家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
2、辅料及原料项下将“原料”修订为“原材料”,质量要求增订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三部的规定,“本版药典未收载者,必须制定符合药用要求的标准”修订为“本药典未收载者,必须制定符合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要求的标准”。
3、增订“七、生产过程中防腐剂使用的相关要求”项,增订内容为:1、抗生素的使用生产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应符合以下原则:(1)除另有规定外,不得使用青霉素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成品中不得使用抗生素作为防腐剂。
(3)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时,应选择安全性风险相对较低的抗生素,且产品的后续纯化工艺应保证可有效去除制品中的抗生素,去除工艺应经验证;如后续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抗生素,则不得添加。
病毒性疫苗生产中应仅限于在细胞制备、细胞增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
(4)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时,成品检定中应检测抗生素残留量,并规定残留量限值。
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修订情况及主要特点

(二)附录(对所有药品标准具有法定约束 附录( ——同品种同时废止 同品种同时废止) 力——同品种同时废止)
中药新增14个(如:黄曲霉素测定法、异常毒性 等),修订47个。 化药新增15个(如:溶血与凝聚、注射剂安全性 检查指导原则),修订69个。 生物制品新增18个(如:残留溶剂、牛血清白蛋 白残留量测定),修订39个。 对于生产工艺落后、质控水平低的7种生物制品从 药典中撤下并列入再评价工作中。
二、主要特点
三是部分品种控制标准已高于欧美药典,如:肝 素标准已在多项指标超过欧美药典、疫苗生产与 产品中的抗生素要求等均已超过国外企业产品要 求,抗生素、甘油等标准亦已与国际看齐等。目 前,已从 2010版《中国药典》中速选出10个品 种与美国药典进行协调统一,力争实现标准互 认。
总之,在全国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版《中 国药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实质性的提升,它 的实施,必将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药品质量保 证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必将对我国将要开展的 全面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 用,也必将作为技术桥梁对促 进我国药品走向国际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特点
2.化学药 一是检测方法更加专属准确——药典化药品种中 采用了分离效能更高的离子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 法;新增了335个品种的HPLC测定含量以取代原来 的专属性不强的方法如生物测定法,以实现准确 测定。
二、主要特点
二是红外光谱在原料药特别是制剂鉴别中的应用 进一步扩大,50种原料、72种制剂增加了IR鉴 别,为打击假药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 三是进一步增加溶出度、含量均匀度等检查项 目。新增99个品种溶出度和59种含量均匀度检 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
二、主要特点
四是结合我国实际深入考察,依靠标准导向,为 产品工艺改进奠定基础。如:西咪替丁4种晶型的 考查,制定生物利用度高的A晶型优化标准,促使 晶型不好、生物利用度低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工 艺改进。
《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大纲征求意见稿

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建立严格的药品标准、维护公众健康的原则
必须坚持把确保公众用药安全质量可控作为标准工作的宗旨,在 建立最严格的药品质量标准进程中应恪守科学、先进、实用、规范, 充分反映和体现本阶段国内外药品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水平,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收载品种全面满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 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用药的需要,药品安全水平大幅 度提高,药品质量控制水平有效提升,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 药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实现中药标准引领国际发展,化学药 和生物制品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以《中国药典》的发展全 面提升药品标准水平,在引导医药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独 特的作用,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优质的药品。 2.规划指标 ①2015版药典拟新增1800~2000个,修订2800~3000个,收载 总数达到6500个左右,增幅43%左右,收载辅料 个,收载附录 个。 ②每年编制一版2010年版增补本,每版新增标准400个左右,修 订600个左右。 ③保障人民健康起重要医疗作用药品做到全部覆盖 ④临床急重症常用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及医疗保险目 录品种得到全面提高,有效降低和控制药品质量性安全风险。
(五)坚持提高标准相对稳定,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原 则
实施标准提高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钢用在刀刃上,多做雪中送炭,免搞 锦上添花,经提高的标准要能稳定若干年而不显落后。药品标准工作 应密切与我国医药工业和临床医学相联系,为药品准入和规范药品市 场秩序提供技术支撑,为有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发挥好重要作用。
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

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1 概述微生态活菌制品系由人体内正常菌群成员或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无害外籍细菌,经培养、收集菌体、干燥成菌粉后,加入适宜辅料混合制成。
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相关症状和疾病。
微生态活菌制品必须由非致病的活细菌组成,其在生产过程、制品贮存和使用期间均应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
它可由一株、多株或几种细菌制成单价或多价联合制剂。
根据其不同的使用途径和方法可制备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多种剂型。
2 基本要求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3 制造3.1 生产用菌种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
3.1.1 名称及来源选用的生产用菌种应来自人体内正常菌群,或对人体无毒无害、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外籍细菌。
细菌的分离过程和传代背景应清晰,应具备稳定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并能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经实验室和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3.1.2 种子批的建立生产用菌种应按照“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建立种子批系统。
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置适宜温度保存;种子批传代应限定传代次数,原始种子批和主种子批启开后传代次数不得超过10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发酵培养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3.1.3 种子批的检定菌种的属、种型分类鉴定,应依据最新版伯杰氏细菌系统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和伯杰氏细菌命名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的有关规定进行,包括形态、生长代谢特性检查。
原始种子或主种子还应做遗传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检查。
三级种子批常规检查包括以下3项:(1)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将菌种接种于适宜培养基,置有氧或厌氧环境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确定菌种为需氧性细菌或厌氧性细菌;以划线法观察在琼脂平皿上生长的单个菌落的形状、大小、表面、边缘、透明度、色泽等特征;也可观察菌种在不同温度、pH值或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等。
2010版中国药典

1019
634
2165
1146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二部化药增收15.4%,辅料增收86%
2005版收载 1970
新增品种 修订品种 2010版收载
330
1500
2271
其中(辅料) 72
62
52
132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三部(生物制品)增收29.7%
类别
收载总数
140
新增 14 15 18
修订
2010版 收载
47
112
69
152
39
149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药典2010版概况
管理创新 强化系统性、规范性、基础性工作
标准验证和复核;一般检查项目的增补和完善;中药材拉丁名词序 变更;规范功能与主治等。
注重体现中药 特色,表达中药特点
重视中药材与中药材饮片标准,注重质量控制的专属性,一测多 评技术,多指标成分定量;特征和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
2010版中国药典概述来自010版中国药典一、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二、 《中国药典》2010年版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三、 2010年版中国药典凡例附录简介 四、 《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增修订情况简介 五、 《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用辅料概述 六、 《中国药典》2010年版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部分增修订内容
新增品种
修订品种
未收载 2010版收载
3217
1386(43%) 2237(70%) 36
4567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品种收载情况
内容
新增
修订 2010年版 2005年版
2010年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 J (附录115页)《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标准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是基于药品的给药途径及对患者健康潜在的危害而制订的。
药品的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的检验,原料及辅料的检验,新药标准制订,进口药品标准复核,考察药品质量及仲裁等,除另有规定外,其微生物限度均以本标准为依据。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口服给药制剂细菌数每1g不得过l000CFU 。
每lml 不得过100CFU 。
霉菌和酵母菌数每lg或lml 不得过100CFU 。
大肠埃希菌每1g 或lml不得检出.3 .局部给药制剂3.1用于手术、烧伤及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3.2 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细菌数每1g、lml 或l0cm2,不得过100CPU 。
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g、lml 或l0cm2,不得过10CPU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每1g、lml 或l0cm2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菌鼻及呼吸道给药的制剂,每1g、lml 或l0cm2,不得检出。
3.3 阴道、尿道给药制剂细菌数每1g、lml 或l0cm2,不得过100CFU 。
霉菌数和酵母菌数每1g、lml 或l0cm2应小于10CFU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每1g、lml 或l0cm2,不得检出。
3 .4 直肠给药制剂细菌数每1g不得过l000CFU。
每lml 不得过100CFU 。
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g 或lml 不得过100CFU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每lg 或lml 不得检出。
3.5 其他局部给药制剂细菌数每1g、lml 或l0cm2不得过100CFU 。
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g、lml 或l0cm2不得过100CFU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每1g、lml 或l0cm2不得检出。
4.含动物组织(包括提取物)的口服给药制剂每10g 或10ml 还不得检出沙门菌。
dfsservice解读《中国兽药典》三部

四、通则和附录
新增附录
v 半数保护量(PD50)测定法 v 病毒半数致死量、感染量(LD50、ELD50、ID50、
EID50、TCID50)测定法 v 生物制品生产和检验用新生牛血清质量标准 v 兽用液体疫苗用塑料瓶质量标准 v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检测(IFA法)
四、通则和附录
五、主要修订内容、修订原因及 应注意的问题
v 5.将血清抗体效价的表述方式均统一为用比号 表示,如:4 log2改为1∶16等。
v 6.在液体疫苗的检查项中统一增加了【装量检 查】项。“【装量检查】 按附录53页进行检 验,应符合规定。”
v 7.将所有XX抗原、阴阳性血清的名称均统一为 “XX抗原、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并将其英 文名称和汉语拼音名称也做相应修改。
v (4)剩余水分测定法:
v
删除费休氏法,仅保留真空烘干法。
通则的修订情况
v 1.将兽用生物制品通则做了修订; v 2.将通则细化为5个规定。
附录的修订情况
v 1.将病毒半数致死、感染量(LD50、ELD50、ID50、 EID50、TCID50、PD50)的测定法:修订为2个方法 :“病毒半数致死量、感染量(LD50、ELD50、ID50 、EID50、TCID50)测定法”和“半数保护量( PD50)测定法”。
六、“凡例”和“通则”及应 注意的问题
凡例: v (1)不得使用上版标准或已公布废止的原标
准进行检验。 v (2)中文通用名必须与新版兽药典一致。 v (3)应根据要求增加【装量检查】项。 v (4)应制定内控标准,内控标准不得低于兽
药典标准。 v (5)室温统一为15-25℃。
六、“凡例”和“通则”及应 注意的问题
实施《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完善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0bet e To p o t h mpe n ain o hn s h r cp e ( 0 E io ) jci rmoe te i l v me tt fC iee P amao o i 2 dt n o a 1 0 i
Vou l meⅢ .M eh d i atceg v d e p a ain a o tt e o ev e o h n s ama o o i ( 0 0 t o sTh s ril ie x ln t b u h v r iw fC ie ePh r c p ea 2 1 o Edt n ii )Vou 1 o l me 1 I,a d ds u s d t e p s ii te ff rh r i r v me to h a in lsa d r s o n ic s e h o sbl is o u t e mp o e n ft en t a tn a d n i o
控制 特点 的基础 上进 一步 实现 《 中国药典 》整 体 的
协调统 一 。 1 《 中国药典 2 1 0 0年版 三部概 况
1 1 整体 收载情 况 .
《 中国药 典 》 2 1 0 0年 版 三 部 收 载 品种 1 1个 , 3
新 增 3 个 ,修订 9 个 ,分 类情 况见 表 1 7 4 。
中图分 类号 :R 2 . 9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 mpe n hns h r c p e ( 0 0 E io ) V lme Ⅲ a d I rv h u l y C nrlo oI l me tC iee P ama o oi 2 1 dt n a i ou n mp oe te Q ai o t f t o
查 的 8 体 外诊 断试 剂和微 生态 活菌 制 品 ( 个 总论 ) , 为 上述 产 品的质 量控 制提供 了统 一 的国家标 准 ;预 防类制 品 中收载 了第 一个 细菌 多糖结 合疫 苗 ( 流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征求意见稿)微生态活菌制品系由人体内正常菌群成员或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无害外籍细菌,经培养、收集菌体、干燥成菌粉后,加入适宜辅料混合制成。
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相关症状和疾病。
微生态活菌制品必须由非致病的、活的细菌组成,无论在生产过程、制品贮存和使用期间均应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
它可由一株细菌制成单价制剂;也可由多株或几种细菌联合制成多价制剂。
根据其不同的使用途径和方法可制备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多种剂型。
目前,国内已经批准生产的微生态活菌制品有22种(见附录1),其中大多用于防治肠道菌群失调。
制造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
一、基本要求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二、生产用菌种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1、菌种名称及来源选用的生产菌种应来自人体内正常菌群,或对人体无毒无害、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外籍细菌;细菌分离过程和传代背景应清晰;应具备稳定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并能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
应经实验室和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2,种子批的建立生产用菌种应按照“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建立种子批系统。
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置适宜温度保存;种子批传代应限定传代次数,原始种子批和主种子批启开后传代次数不得超过10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发酵培养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3、种子批检定菌种的属、种型分类鉴定,应依据最新版伯杰氏细菌系统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和伯杰氏细菌命名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的有关规定,包括形态、生长代谢特性检查,原始种子或主种子还应作遗传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检查。
三级种子批常规检查包括以下三项:(1)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将菌种接种于适宜培养基,置有氧或厌氧环境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确定菌种为需氧性细菌或厌氧性细菌;以划线法观察在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单个菌落的形状、大小、表面、边缘、透明度、色泽等特征;也可比较菌种在不同温度、pH、或氯化钠浓度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等。
取菌种的新鲜培养物涂片作革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染色反应、形态、大小和排列等,有芽孢的细菌应同时观察芽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也可增做芽孢染色)。
检查结果均应符合原始菌种的特性。
(2)生化反应按附录XIV“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方法进行,结果应符合原始菌种的特性。
(3)毒性试验毒性试验是通过动物试验检查菌种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以保证人体使用安全。
用体重18~22g小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0.3ml新鲜菌液(不少于1.0×109CFU /0.3ml),连续观察3天,小鼠均应健康存活、体重增加;或每只小鼠经口灌胃0.5ml新鲜菌液(不少于1.0×109CFU /0.5ml),每天1次,连续3天, 从第1天灌胃起连续观察至第7天, 小鼠均应健康存活,体重增加。
除另有规定外,原始种子或主种子批还需进行以下检查:①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测定用气相色谱法(附录Ⅲ C)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应符合该菌种的特性。
②遗传特性分析可采用细菌DNA 的G+C mol%的含量测定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应符合该菌种的遗传特性。
③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查,应符合该菌种的特性。
④稳定性试验菌种在适宜培养基中,连续传代30代次后,将第30代培养物作种子批检定,全部检查结果应与原始菌种的特性一致。
三、菌粉制造应包括种子液制备、大罐培养、收获菌体(或芽孢)和菌体干燥制成菌粉。
如生产多价制品时,应每种菌分别培养,制备单价菌粉。
1、生产用种子启开工作种子批菌种,接种于适宜培养基进行多级种子扩增,应涂片作革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5~10个视野,细菌的染色反应、形态应一致并符合生产用菌种的特征。
制备过程应防止污染,菌种传代次数应符合规定。
2、生产用培养基采用经批准的培养基用于生产。
3、培养采用液体培养。
将种子液置适宜条件下培养(包括厌氧或需氧、温度、时间等),培养过程中取样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PH值检测等,芽孢菌需进行芽孢形成率的检测,均应符合规定。
培养结束后取样做纯菌检查,如发现污染应予废弃。
生产多价制品的单价菌粉时,应分别培养。
4、收获菌体和制成菌粉培养结束后离心收获湿菌体,与适宜的分散剂、稳定剂混合。
采用冷冻真空干燥法干燥菌体,芽孢菌可采用加热干燥方法,再经粉碎、过筛制成粉末状菌粉。
5、菌粉的保存与有效期应通过活菌稳定性试验确定保存温度和有效期。
6、菌粉检定按“菌粉检定”项进行,符合规定后方能进行半成品配制。
四、半成品1、配制根据菌粉的活菌数量,以适宜比例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制成半成品。
配制多价制品时,应将各单价菌粉、辅料按配方比例和配制程序混合均匀,配制过程应防止污染。
2、半成品检定按“半成品检定”项进行,并符合规定。
五、成品1、剂型制备根据制品的用途、使用对象和用药途径等因素确定剂型。
制备过程应符合附录Ⅰ“制剂通则”项下相关剂型的规定。
2、分批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3、分装、规格和包装制品的分装应符合附录Ⅰ“制剂通则”的有关规定。
包装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的有关规定。
规格应符合批准的规格要求。
检定微生态活菌制品质量检定应包括菌粉检定、半成品检定和成品检定。
一、菌粉检定1、外观应为白色、灰白色或灰黄色粉末。
2、目的菌检查取少量菌粉加入适量灭菌生理氯化钠溶液或适宜稀释液后,涂布在适宜琼脂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其培养物的生长特性和染色镜检的特征应符合生产用菌种特征。
3、杂菌检查:杂菌检查:方法和结果判断见本总论附录3。
如不符合规定应废弃。
4、干燥失重菌粉中残余水分的含量会直接影响活菌的生存,须进行菌粉干燥失重的检查。
应按附录Ⅶ L或仪器方法测定。
5、活菌数测定测定每克菌粉中含有的活菌数量。
方法见本总论附录2。
二、半成品检定半成品须作杂菌检查,根据用药途径确定杂菌检查的质控指标。
方法和结果判断见本总论附录3。
三、成品检定1、鉴别试验检查成品中所含的目的细菌是否符合生产用菌种的特性。
即按上述“种子批检定”方法进行生长特性、染色镜检和生化反应检查,应符合规定。
对于多价制品,则须逐一检查单价菌。
2、理化检查(1)外观性状根据剂型,观察制品的外观、色泽。
片剂外观应完整光洁,呈白色或类白色,间有菌粉色斑;颗粒剂、散剂和胶囊剂内粉末的粒子大小应一致,色泽均匀,间有菌粉色斑。
(2)干燥失重按附录Ⅶ L或仪器方法测定,减失重量应不得超过5.0 %,芽孢菌制品应不得超过7.0%。
(3)粒度散剂和颗粒剂应进行粒度检查。
按附录V G第二法,采用单筛分法或双筛分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4)装量(重量)差异各剂型按附录Ⅰ“制剂通则”的相应规定进行,应符合规定。
(5)崩解时限胶囊剂、片剂按附录Ⅴ C进行,应符合规定。
3、活菌数测定按本总论附录2方法测定每克制品活菌数,应符合规定。
多价制品应分别测定各单价活菌数。
4、杂菌检查目的是检查成品中外源性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和是否存在意外的不安全因素,以保证人体使用安全。
方法和结果判断与半成品的“杂菌检查”项相同。
5、安全试验:安全试验是通过动物试验进行的非特异性毒性检查,应根据制品的使用途径和人用剂量确定试验方法。
肠道微生态制品照下述方法检查:取2g制品加入8ml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用5只体重18~22g小鼠,每只小鼠经口灌胃0.5ml,每天1次,连续3天。
自第1日灌胃起,连续观察7天,小鼠应健康存活、体重增加,判为合格。
如不符合规定,可用10只小鼠复试1次,判定标准同前。
阴道微生态制品照下述方法检查,用24~26g雌性小鼠5只,每只小鼠阴道内置入10mg 制品,每天1次,连续3天。
从给药第1天,连续观察7天,小鼠应健康存活,阴道局部无红肿分泌物等症状,体重增加,判为合格。
保存、运输及有效期按批准的温度保存和运输,自半成品配制之日起,按批准的有效期执行。
使用说明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和批准的内容。
附录1 已批准的微生态活菌制品制品名称细菌种类一、双歧杆菌活菌胶囊青春型双歧杆菌二、双歧杆菌活菌散青春型双歧杆菌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1.长型双歧杆菌2.嗜酸乳杆菌3.粪肠球菌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1.长型双歧杆菌2.嗜酸乳杆菌3.粪肠球菌五、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1.长型双歧杆菌2.保加利亚乳杆菌3.嗜热链球菌六、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七、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地衣芽孢杆菌八、地衣芽孢杆菌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九、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蜡样芽孢杆菌十、蜡样芽孢杆菌活菌片蜡样芽孢杆菌十一、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1.婴儿双歧杆菌2.嗜酸乳杆菌3.粪肠球菌4.蜡样芽孢杆菌十二、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十三、酪酸梭菌活菌散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十四、酪酸梭菌活菌片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十五、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凝结芽孢杆菌十六、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 1.酪酸梭状芽孢杆菌2.婴儿型双歧杆菌十七、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1.酪酸梭状芽孢杆菌2.婴儿型双歧杆菌十八、枯草杆菌活菌胶囊枯草芽孢杆菌十九、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 1.枯草芽孢杆菌2.屎肠球菌二十、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 1.枯草芽孢杆菌2.屎肠球菌二十一、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凝结芽孢杆菌二十二、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德氏乳杆菌3个平皿菌落数之和附录2 活菌数测定无菌称取3.0g 制品(或菌粉),加入27.0ml 稀释液中,充分摇匀,作10倍系列稀释(最终稀释度根据不同的指标要求而定),取最终稀释度100μl ,滴入选择性琼脂培养基平皿上,共做3个平皿,并以玻棒涂布均匀,置适宜条件下培养,到期观察每个平皿菌落生长情况,并计数。
但必须注意当平皿菌落数小于10或大于300时,应调整最终稀释度,重新测定。
根据3个平皿菌落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活菌数。
活菌数(CFU/g )= ×10×最终稀释度附注:(1)活菌数用“CFU ”表示,即为细菌集落单位。
(2)稀释液通常使用生理氯化钠溶液。
(3)选择性琼脂培养基,是指最适宜制剂(或菌粉)中活菌生长的培养基。
须经批准后才能使用。
3附录3 杂菌检查法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系检查微生态活菌制品及半成品、菌粉受外源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控制菌、非致病性杂菌总数、真菌数检查。
杂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 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