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
长恨歌的恨

长恨歌的恨长恨歌中的“恨”应该有四种解读之意。
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爱情说)二、盛世不再之恨(讽喻说)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从开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到后来“宛转蛾眉马前死”再到最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位移。
李杨二人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
李既是功魁,又是祸首。
白居易赞叹李、杨二人对于爱情的忠贞,痛惜悲剧惨从天降,悲悯李、杨二人劳燕分飞,并将这一生离死别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盛世不再之恨《长恨歌》写于唐宪宗第一年。
安史之乱对中唐诗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中唐诗人用李、杨爱情的悲欢来比喻国家的盛衰。
有种集体性的阿Q精神,我们之前阔过。
白居易为了追忆、缅怀盛世,以李、杨爱情故事作为载体,写出了中唐人普遍的感伤情怀,这种感伤包含中兴成梦、盛唐不再,是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虚幻的时代感伤。
同时,也是为了劝诫唐宪宗要励精图治,约束克制自己的情欲,避免再走唐明皇的路。
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长恨歌》可能是白居易借李、杨悲剧写自己痛失湘灵之恨。
湘灵是白居易的恋人,可是后来因种种原因不能够在一起。
白居易的《邻女》《寄湘灵》《感情》《寒闺夜》《长相思•九月西风兴》等诗均有提到湘灵。
特别是《长相思•九月秋风兴》的最后两句“愿做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的倒数第二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极其相似。
所以说,白居易在写李杨爱情时,有其情感的投射。
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上升到更高的程度)《长恨歌》的悲剧,不仅是生命陨落的悲剧,更是美陨落的悲剧。
它所蕴含的美好事物是难以把握巨大的遗憾的,可以扩充、渗透到爱情、命运的各个方面。
“恨”字的解读具有多义性,它是一个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彼此独立而又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长恨歌》是留有大量艺术空白的,用文学的行话来说,是形象大于思维。
近代学者、词人谭献曾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对于白居易到底想在“恨”字中寄寓怎样的情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到底是联想得当还是过度诠释,就看读者自己了。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长恨绵绵的爱情为主题,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被其所感动,感慨万千。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悲壮和凄美。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如同一朵绽放在风雨中的花,虽然美丽,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诗中描写了杨贵妃被贬黜的过程,她的离去和唐玄宗的长恨绵绵,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这种悲壮的爱情故事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让人不禁为这段爱情的悲剧而感到心痛。
其次,诗中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
唐玄宗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而杨贵妃则是一个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女子,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大传奇。
通过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气息。
最后,诗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让人感受到了白居易的高超才华和深厚功力。
《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诗中的用典、比喻和象征等手法,都展现了白居易的高超才华和深厚功力。
通过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白居易成功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气息,让读者对唐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悲壮和凄美的爱情诗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
同时,诗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才华和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悲剧和历史的风貌,让人深深为之动容。
阅读这首诗,不仅让我对唐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愿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负韶华,不负时光。
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可见白居易的七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流传有多广了。
可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存在着不少分歧,一般的编者都会模棱两可地说,“为什么‘长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但这让初学者多少有些困惑,往往难以揣摩,难以感受和品位。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更好地解读这首诗呢?通常对这首诗有以下三种认识:一种是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唐玄宗沉迷美色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造成了这个不可挽回的终身憾事。
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
另一种认识是诗的后半部分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他的重色轻国导致了政治悲剧,而反过来,国之不幸又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终也成为悲剧的承受着,因而有人说,这也许就是故事的特殊、曲折之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之所在。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爱恨情仇的长诗。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腐朽,以及人生的悲欢离合。
读完《长恨歌》,我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对于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杨贵妃的视角展开,她对唐玄宗的深情厚爱和对宫廷生活的不满与失望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她是一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子,却因为宫廷斗争和权力纷争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命运的无情和宫廷生活的残酷。
此外,诗中还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腐朽。
唐玄宗的奢华生活和对杨贵妃的宠爱,以及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权力斗争,都让人感到唐代宫廷的虚浮和荒诞。
白居易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虚华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使整首诗更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性。
另外,诗中的意境描写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恨情仇,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诗中的景物描写也是细腻而生动,使人仿佛置身于唐代宫廷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
总的来说,读完《长恨歌》,我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对于爱情、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唐代宫廷生活的批判和观察。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内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
通过这首诗,我对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让我对白居易的才华和智慧更加钦佩和敬佩。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悲凉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悲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长恨歌》以其深情款款的描写,展示了他爱情的痛苦与悲凉。
这首诗曲折动人的情节,既是对历史故事的诠释,又是对白居易爱情经历的反映。
诗歌的开头,白居易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直接点出了故事的背景,汉高祖刘邦思念美貌的昭君,但无法拥有她。
这种悲凉与无奈的爱情注定了长恨歌的悲伤氛围。
白居易继续描述了昭君的贞矢、玉环的聪明、昭君的抛弃等情节,描绘了被命运所束缚的女性形象。
她们虽然美丽和聪慧,但却受到了权势者的操纵和背叛,注定了她们的爱情要命运多舛。
诗中还出现一位平凡女子的爱情故事:“五代高祖帝,号传圣,都下有巫山。
”这段描述举办婚礼的平凡场景,顿时让整篇诗增加了一丝亲切感。
白居易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暗示了平凡人的爱情也同样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在《长恨歌》的描写中,白居易展现了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的追求。
他描述了皇帝迫不及待地竟敛无私济贫,修桥铺路,实行积极的改革,只为了抵达心爱的人的怀抱。
这种对爱情不懈努力的追求,传递出了他内心对爱情的珍视和深情的展露。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还隐藏着爱情的痛苦和苦涩。
他描述了美貌少女昭君的冤屈和无奈:“昭君怨何高,彼是长门第。
自非窈窕者,乃是藩篱类”。
她的美貌成为了她被权贵掌控的手段,她被迫与自己真正爱的人分离,这种痛苦和悔恨无法言表。
在《长恨歌》的最后,白居易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借助昭君的形象来表达对自己爱情悲伤的思考和反思:“自谓被服宠,坐见东宫沐。
恩同陈塘柳,时共王翦笛”。
白居易将自己的爱情与昭君的遭遇相提并论,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遭遇的痛苦和悲凉。
总的来说,《长恨歌》呈现了白居易个人经历与历史故事的融合。
他以一种深情款款的笔触,描摹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表达了自己对于命运无奈的抱怨和思索。
这首诗既是对历史故事的诠释,又是白居易爱情经历的映射,建构了一幅爱情与悲凉相交织的画卷。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生动的描写,深情的表达,打动了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
导语:爱情是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之一,其间表现出的爱情与名份、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呈现出独特的爱情特点。
加之作者的生平经历,《长恨歌》同时也传达出他自身的爱恨情愁。
一曲爱情悲剧的哀歌,演奏出不同韵味的绵绵长恨,令人不觉为之赞颂、惊叹。
无人不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它呼吁出了普天下有情人祈祷眷属的心声。
无人不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它道出了李、杨生死别离、相思成恨的无尽悲苦。
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因爱生恨,且长恨绵绵。
细讨之,这首悲歌哀叹的爱与恨别有一番滋味,发人深思。
一、爱情简介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杨氏受宠,鸡犬升天。
玄宗沉于酒色,不理朝政,酿成了安史之乱。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二、爱情特点
1.爱情与名份、地位
白居易《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是有名有份的,是封建帝王和妃子之间的爱情,典型的帝王爱情。
尤其对杨玉环而言,她位居贵妃,是一代君王的合法妻子。
李、杨的爱情描写是白居易《长恨歌》文本中分量最重、最感人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对杨玉环群压众芳充满魅力的传神描写,而这一描写证实为下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作下铺垫,极力渲染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痴情挚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更是对贵为国君却用情专一的赞许,也写出了杨贵妃身为嫔妃的幸运;“姊妹弟兄皆列士”又可以说是唐玄宗
爱屋及乌的表现;“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则是对唐玄、杨贵妃二人趣味相投、知音互赏的尽态极妍的吟咏。
“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所谓‘度春宵’、‘夜专夜’、‘醉和春’,正是发生在皇宫里的帝妃情爱的特殊印记;所谓‘姊妹弟兄皆列士’,所谓‘不早朝’、‘看不足’正是这对情痴意浓的帝妃沉浸在爱河中的有力佐证。
”[1](P35)“君王掩面救不得,会看血泪相和流”真切地传达出玄宗身为一国之君,却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的内心的苦楚与无奈,可见他对杨贵妃的情之真之切之浓。
最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将这段真挚、难以割舍的爱情转为连绵无期的长恨。
从文本中不难看出,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发生在深宫六院的皇宫里,极为罕见的真挚感人的帝妃之恋。
他们的爱情为历时历代所认同,有夫妻的名份。
就杨玉环来说,她在这段爱情中不仅拥有普通妻子的名份与地位,还拥有身为贵妃的荣耀与显赫。
2.政治因素对爱情的影响
爱情的存在主要取决于男女双方的努力经营、维持、但它同时也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其中,政治因素不可小觑,它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爱情的结局。
谈及这个,我们都会想到安史之乱对李杨爱情的重大触击。
755年,担任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内兵力空虚,在范阳发生叛乱,整个大唐王朝遭受了空前绝后的浩劫。
如果不是玄宗统治后期“渐肆奢欲,怠政事”且军事举措失当,怎么会发生此番动荡?如果玄宗不宠信陷害忠良功臣、贪赃枉法的杨国忠,又怎会引来高力士与其因权利之争而诱发的诛杨氏一族的预谋?如果不是这一切冲突的蓄积,又怎会招来杨玉环不死则“六军不发”的局面?为了抚恤民心,集结众军,身为国君的唐玄宗只得“无奈何”,只能“掩面救不得,会看血泪相和流。
”严峻的政治形势是致使杨玉环死的根本原因,是影响李、杨爱情发展的重大因素,它对李、杨爱情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三、作者的创作意图
1.婉劝帝王
历史视野中的李、杨关系是白居易创作其《长恨歌》的基础。
文本中作者有意地隐去李杨关系的一些不纯洁部分,对他们的爱情用艺术的手法进行了大肆的铺张渲染,极尽文辞之美,把李、杨故事写成真挚、悱恻的人间悲剧,从具有传奇色彩的帝妃出发,以艺术典型与形象,动之以情,婉劝帝王。
“《长恨歌》不是简单地批判、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腐朽堕落,而是以帝妃深情之珍贵无可挽回的失去这种切身之痛感染帝王———不取愤激批判,而以深情劝说。
换句话来说,如果作者不渲染李、杨深情,《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有限或难以实现———尤其是臣下对帝王的讽劝。
”[2](P178) 白居易的《长恨歌》相当有力,也相当成功地描写了李、杨之情。
虽然白居易对真实的李、杨感情持有保留态度,却写出了切肤之痛,甚至锥心之痛。
“《长恨歌》写至深的真情是实,渲染得美好,生动感人也是实,但目的指向却不在感情本身。
”
[3](P178)作者这样艺术地美化李杨爱情的有鲜明的意图的:李、杨的爱越是美好,越是真挚,越是深厚,就越珍贵,帝王失去的就越多,唐朝政治危机通过这一个侧面反映出来的后果就愈严重,骄矜懈怠,宠妃荒政就愈不该。
反过来说,如果李、杨之间并无真情,安史之乱给予唐玄宗感情上的直接损失不过是抢劫一位无足轻重的女子,没有切肤之痛,锥心之痛,如何达到婉讽目的?讽劝的效果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