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教学目的:一、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四、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一、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二课时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第三课时将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灯》作为课内自读介绍给学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授:一)作者简介:巴金(1903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爱尔克的灯光》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爱尔克的灯光》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爱尔克的灯光》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的主旨: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说明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作者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2.掌握本文的文体。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感情浓烈,充满动人力量。

3.掌握“灯光”在本文布局谋篇中的作用。

“灯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全文的线索。

4.掌握文中描述的各类“灯光”的象征意义。

[考核要求]1.领会:主旨。

2.简单应用: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情感强烈动人的写作特点。

3.领会:“灯光”在结构中的贯串作用。

4.领会:所述三种“灯光”的象征意义。

[练习]一、填空题1.《爱尔克的灯光》选自巴金1941年出版的散文集___________。

2.巴金本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其处女作是___________。

其激流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爱情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巴金重要的中长篇小说。

3.《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作者批判的一个祖训是___________,其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

4.灯光是本文的标题,又是本文的___________。

5.故居门前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我心灵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

6.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性很强的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7.巴金的处女作是?( )a.《家》b.《雾》c.《灭亡》d.《幻灭》8.下列哪一部作品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 )a.《雷》b.《雾》c.《电》d.《家》9.被鲁迅先生称作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的是( )a.矛盾b.冯雪峰c.巴金d.曹禺10.“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眼前隐藏起来,象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b.比喻c.象征d.夸张11.“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六上语文 第8课《灯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大单元教学 统编版

六上语文 第8课《灯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大单元教学 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渗透背景,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灯光。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2.揭题:夜幕悄然降临时,划破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憧憬的便是灯光。

灯光下,人们在散步;灯光下,人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在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在快乐歌唱。

而在本文的作者心中,灯光是一段回忆。

3.同学们,你觉得下面的这些图片漂亮吗?它们为什么这么漂亮呢?美丽的灯光给我们的城市异彩缤纷,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的温暖和美丽。

当你们欣赏美景时,你们可曾想过如今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进他们,了解他们。

今天我们学习《灯光》。

3.学生交流作者和时代背景,教师补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题材的小说。

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4.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养成读题质疑猜测内容的习惯,为习作打下基础。

预设:生1: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

生2:我想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3: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梳理结构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自主预习卡。

1.同桌互相交换“自主预习卡”,检查“预习卡”中的第1题,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wǎn jiān yǐ hǎo chōng jǐng xū jūn cuǐ càn豫皖苏围歼倚着郝副营长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2.读句子,全班交流理解词意。

(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①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②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③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21爱尔克的灯光

21爱尔克的灯光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 主要是围绕这死去的姐姐展 开回忆和联想,以姐姐惨死 的事实说明,青年们只有彻 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 的束缚,奔向广阔的世界, 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
作者以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姿 态,集中笔力批判“长宜子 孙”,把冲破旧家庭提高到走 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一高度来 认识。
❖ 爱尔克,一个美丽的女孩子,那个欧洲古传说的主 人公。 她和心爱的弟弟住在一个叫“哈里希”的孤岛上, 这里荒无人烟,只有他们姐弟二人相依为命。 年少的弟弟终于耐不住孤岛生活的寂寞,决定独 自出海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姐姐的泪水和劝阻 也没能牵绊少年匆忙的脚步,他义无反顾踏上了远 航之旅。 临别之际,面对爱尔克担忧不舍的眼神,弟弟让 姐姐耐心等着自己,他说他很快就会平安归来,还 要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她听。 弟弟走后,爱尔克每天都在窗前点一盏油灯为他 引航,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守着微弱的烛光 整夜难眠,她怕弟弟看不到这灯火,怕弟弟会遭遇 不测。 日子一天天过去,孤岛的小屋里,每个晚上灯火都 亮着,那是爱尔克在焦急地等着弟弟平安归来。 日日翘首,夜夜盼望,可是一直到她心力憔悴孤独 地死去,也没能盼回她的弟弟——这个远航的少年! 于是,这个绝望的女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以“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这样几个含 义: 1、讴歌姐弟之情,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 念; 2、爱尔克的灯光能照亮归来的路,若它熄灭 了,这里就不再给人以光亮的感觉; 3、引人深思,使全文有浓郁的诗意。
四、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主要写“我”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 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作者 看到故居大门内的照壁上“长宜子 孙”四个字“原样地嵌在那里”,不 禁感慨万千,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往 事的回忆。第1自然段的“长宜子 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7
课文理解
阅读第1~4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
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 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 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 忆。“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 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 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
作家作品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 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 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4
写作背景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富” 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 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 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 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而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害和束缚丝毫没 有改变。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
5
写作背景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文章写于1941 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 收入散文集《龙·虎·狗》 ,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 弟俩的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6
写作背景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一、解题: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

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

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写得感情色彩浓郁。

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二、课文分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三、主题探究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

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
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
思想。

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特色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爱尔克的灯光通用课件

爱尔克的灯光通用课件

主题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灯光与爱尔克的故事
灯光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1
灯光与爱尔克的命运
2
灯光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灯光在文学中的象征意 义
01
灯光与文学创作
02
灯光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03
灯光与文学表现手法
爱尔克灯光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爱尔克灯光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爱尔克灯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小组讨论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程内容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 想法,促进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
角色扮演法
总结词
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亲身体验课程内容。
详细描述
教师设定场景和角色,让学生扮演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课程内 容,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主题意义
通过学习爱尔克的灯光,学生可以了 解小说中的魔法世界和奇幻元素,拓 展视野和想象力。
通过探讨爱尔克的灯光所涉及的主题, 如勇气、友谊和牺牲,学生可以深入 思考人性和道德价值观,提升个人品 质。
该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 质。
• 主题介绍 • 内容解析 • 教学方法 • 教学资源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总结与展望
主题背景
主题来源于《哈利·波特》系列 小说,是该系列中一个重要的场
景和情节。
爱尔克灯光是小说中一个神秘的 魔法道具,具有强大的魔法力量
和神奇的功能。
该主题背景为课件提供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有助于激
对未来的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思考题:
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
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二、作品分析
1、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2、层次段落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
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

这里的“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

接着,文章自然过度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
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

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

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第三部分,从第10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
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觅着人生的道路。

批判“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

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很清楚,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

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
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

第四部分,从第13自然段至文章的结束。

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离开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大的世界。

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免不了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动摇的信心。

3.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

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

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

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

”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道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儿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冀为子孙谋求舒适与幸福,实质却葬送了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人的心灵,使许多人走着憔悴的捱着日子的人生道路。

又一条道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作者明确否定了旧家庭祖辈们为儿孙投计安排的人生道路,并庆兴自己走出了小天地,更坚定的走向广大世界,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4.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主旨的关系。

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

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

作者的这种回忆暴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三、写作特色
1.《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

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

这灯光代表了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

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了姐弟之情,又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它象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

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文章中,以“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2.以灯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彻全文。

文章开端处作者站在旧居门前,这旧家庭曾给巴金以痛苦、失望,混合着眼前微弱的灯光,使作者联想起有悲剧意味的爱尔克的灯光。

随之,爱尔克的灯光又引起作者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想起当年的姐弟之情,以及姐姐的悲惨遭遇,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

于是,联系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展开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从而作者的心灵之灯点亮了,他指明了年青人应该走的人生道路。

作者一方面以“灯光”作抒情线索连缀全文,一方面通过“灯光”突出并联系文章中批判“长宜子孙”的主要内容,使作者思绪以情感的推进显得更有层次。

微弱的灯光映照了旧居的败落,随后又通过爱尔克的灯光过渡到旧家庭的揭露与控诉,并指出其败落的必然性,而这些又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促使人们认清应走的人生道路。

这正是全文的内在涵义与逻辑。

3.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怀着浓烈的感,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抒情,情随景迁;叙事,按时间顺序推移;议论,精深透彻,富于哲理。

如文章开头,与叙事中包含着深情,情由景生。

故地重游,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亲人的怀念。

这里,作者自然地将叙事、抒情熔为一体。

又如文章的后面,对“长宜子孙”的议论充满了批判的感情,这感情随着议论而加深,作者情不自禁的呼喊:“长宜子孙,我恨不能消去这四个字!”。

这里,作者又将议论、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文章充满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