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2

合集下载

风筝 (2)

风筝 (2)
鲁迅的文章难懂,同时也是一座富矿,我们从其它 的角度还可以挖出很多的具有深度的思想内容。也许现 在你不懂,不过不要紧,我们只要带着像今天的探究发 问的精神去学习,相信你们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 增加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
风筝 作者:鲁迅
庐山中学 吴曾艳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这篇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变得非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准备讨弟弟的(
宽恕 ),而弟弟却全然(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风筝 ), 沉重 ),
忘却
局部探究
弟弟: 张着、呆看、出神、

惊呼、高兴、跳跃

“我” : 不爱、嫌恶、笑柄、可鄙
局部探究
小结:
在风筝事件中,虽然哥哥的粗暴、 愤怒、蛮不讲理,希望弟弟有出息所采用 的方式方法也不妥当。但哥哥总归是爱弟 弟的,就像你们的父母有时会因你们不认 真读书打了你,骂了你,虽然这种方式是 不对的,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是不 可否认的。其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也是不
局部探究
A、二十年后哥哥在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中
毁 风 筝

作 “我” : 抓断、掷、踏
神 弟弟: 惊惶、失了色、瑟缩、绝望

“我”: 满足、愤怒、傲然
局部探究
1、“我”为什么要那样粗暴地对待弟弟,毁掉弟弟的 风筝?
2、想一想:哥哥边毁风筝边说了什么?
3、你们有过父母、亲人对你们表现出爱的故事?说说 你的体会。(提示:或矛盾冲突中的亲情或温馨和美中 的亲情)
讨 宽
知道了自己以前做错了,哥哥的心情变得非常

沉重,于是哥哥就有了反醒、自责,他把二十

【精品】初中语文6、风筝_练习2word版

【精品】初中语文6、风筝_练习2word版

6风筝【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品这篇作品,作者的立意可谓远不止于此。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全诗情词真切,人物形象鲜活,个性分明,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重点】1.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品读课文,感悟浓浓亲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多角度感悟课文主题。

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高尚情操。

【学法指导】1.了解鲁迅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2.以“风筝”为线索,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学习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探讨疑难问题。

3.写作借鉴:本文写作构思精巧。

《风筝》运用倒叙方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给人真切感。

作者以北京冬季放风筝开头,引起对家乡放风筝的联想,进而拉开回忆的大幕。

收尾时,目光再次投向天空,给人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

心理描写准确传神,语言栩栩如生。

如:小兄弟偷做风筝被发现后,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多么真切可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巧妙。

鲁迅先生善于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抒发情感,阐明事理。

本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文章开头的景物对比。

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介绍人物,还是描绘景物、场景,都可以使用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风筝》选自散文诗集________ ,作者________ ,原名________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 家、________ 家、________ 家。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湛,然而最喜欢风筝。

制作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制作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阅读、写作、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基本构造等知识,学生在前一课时已有了解,为本节课的制作风筝奠定了基础。
2.能力层面: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进行过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在精细动作、创新设计、问题解决等方面,学生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分工与合作仍需引导。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风筝制作材料:竹条、塑料膜、胶水、剪刀等
-基本工具:直尺、圆规、彩笔、颜料等
-安全器材:手套、护目镜等
2.软件资源:
-课本相关章节内容
-风筝制作步骤图解
-风筝历史文化资料
3.课程平台:
-课堂教学互动平台
-学生作品展示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白板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视频资料
其次,在风筝制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如何保持风筝的平衡和稳定性不太清楚。我意识到,我在讲解飞行原理时,应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风筝在空中的飞行姿态,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性。
此外,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风筝制作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选择材料、设计图案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风筝制作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2 风筝风筝飞上天》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2 风筝风筝飞上天》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2 风筝风筝飞上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风筝风筝飞上天》是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风筝制作方法,并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

教材中还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和各种类型的风筝,以及放飞风筝的注意事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原因,他们对风筝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宽视野。

在学习能力上,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风筝的历史和种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风筝的制作方法。

2.风筝的放飞技巧。

3.风筝的历史和种类。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现场演示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技巧。

2.讲解法:教师讲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放飞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风筝,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风筝制作材料:彩纸、竹条、线等。

2.准备风筝放飞场地。

3.收集风筝的历史和种类相关资料。

4.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漂亮的风筝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风筝的历史和种类,展示不同风格的风筝,让学生对风筝有更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现场演示风筝的制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制作风筝。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风筝制作后,教师学生相互展示作品,评价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风筝二年级作文

风筝二年级作文

风筝二年级作文风筝二年级作文1星期天,爸爸母亲带着我去城市广场放风筝,为了这件事,母亲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凤凰风筝,它有一双五彩缤纷的翅膀,又长又细的尾巴,可漂亮了。

这个风筝张开时比我还大还高,我当时想:“这风筝我能放吗?”但是我看到别人的风筝飞得很高,我羡慕极了。

我赶紧把绳子缠在风筝上,再把风筝顺着风慢慢地放了起来,那天的风刮得很不稳定,一会儿朝西刮,一会儿朝南刮,不一会儿,风筝就被刮了下来,我感到特别失望,后来在爸爸的指导下,慢慢地风筝又自由自在地飞上了天。

后来我把所有的线都放完了,我的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天空还有许多风筝,有老鹰的,有金鱼的等等,可是我觉得我放上去的风筝最好看。

那天我很高兴,不过跑得有点累,但从中我也知道,放风筝看上去是简单的活动,但技巧还有很多呢!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找技巧,找窍门,我认为在学习上也一样要用到技巧,你们说呢?风筝二年级作文2春天到了,万物苏醒,春风徐徐,让人感到凉快。

我萌发了自己做风筝的念头。

说做就做,我准备好了做风筝的材料:有棍子、纸、胶水、透明胶、剪刀、绳子。

这可是我第一次做风筝,所以不太熟。

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菱形,把两根小棍子搭成一个十字架,在中间接点上涂上胶水,这就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拿透明胶在菱形四边粘上,包括反面;第三步就是把十字架和菱形形粘在一块,并用透明胶固定,把绳子从十字架上穿过打个结,绳子另一端绑在一根棍子上。

就这样,一个风筝出世了。

我拿着我的风筝在花园里放飞,兴奋不已。

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只有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才是最快乐的。

风筝二年级作文3今年我还放风筝,但的风筝却不少。

在阳光的日子里,每天都能在南城墙那看见五颜六色的风筝,的样式不一,飞行的也肯定不,飞低,有点摇摇欲坠的样子,处在中等的位置,处在的位置,从我家看上去,大约橡皮大小。

样式拉A梦的、飞机的、米老鼠的、猫和老鼠的、燕子的。

各式各样的风筝,我不禁了我以前放风筝的。

当时,我拿着样式为猫和老鼠的风筝到城墙外边,等风,终于刮起了东风。

2019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23 纸船和风筝第2课时【优质课件】

2019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23 纸船和风筝第2课时【优质课件】
23.纸船和风筝
第二课时
目录
01
课文 品读
02
课文 赏析
03
课文 拓展
01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听录音回顾课文
边听 边想 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课文理解
1.品读: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 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
“折”“放”这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促成了一段深厚的友谊,给我 们带来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这段话巧妙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
纸船和风筝
屋顶
受不了 放纸船
见纸船 和好
放风筝
树枝上

吵架

船Leabharlann 松鼠折纸船 送松果 做朋友 做朋友 送草莓 放风筝
扎 风
吵架

小熊
课文主旨
本文讲的是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友 情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需要建立友谊, 并且要共同维护友谊的道理。
03 课文拓展
国学诵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王维)
课文理解
2.“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 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因为他除了收到一个表示友好的礼物——松果之外还收到了来自远 方的一个素不相识的朋友的祝福——祝你快乐。这简单的祝福温暖了小 熊的心,拉近了小熊和这位不认识的朋友的距离。所以小熊“乐坏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走进传统文化
描写友情的古诗: 岁寒知松柏 忠难见交情 让往昔快乐常在 愿今日友谊永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风筝》的教案2

《风筝》的教案2

《风筝》的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风筝》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课文写作特点,以及探讨风筝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风筝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风筝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写作特点,讲解生字词。

详细过程: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写作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分享快乐。

详细过程: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风筝带来的快乐。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详细过程:选取课文片段,讲解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详细过程: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风筝》2. 重点生字词:翩翩起舞、轻盈、翱翔、遥望3. 课文写作特点:拟人、排比、设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写。

(3)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下周课堂分享。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风筝》教案2

《风筝》教案2

《风筝》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风筝》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各种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风筝有哪些特点?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写作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风筝》2. 重点词语:风筝、制作、放飞、快乐、友谊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放风筝的过程。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 答案:(1)略。

(2)例: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制作、放飞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友谊、快乐和童年的美好。

(3)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能让我们在困难时互相支持,快乐时共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下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为什么说春天“久经失去”?为什么
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 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 看见“一二处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 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就在 这天空中荡漾了。
1、童年时,我与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
各是怎样的?
伸 手 抓 断 踏 扁 傲 然 走 出
1、“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
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 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
2、“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
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 沉重着”?
1、“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
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 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
21岁的鲁迅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 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 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 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 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 历正月初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 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 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2、当年“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弟弟
是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 表现人物?
对待风筝的态度
弟 弟
喜 欢
张着小嘴
惊呼
跳跃
偷着做

不 爱 嫌恶 愤怒 抓 断 踏 扁

可鄙
弟弟
瘦 弱 可 鄙
哥哥
惊 呼、 跳 跃 惊 惶 偷 着 做 风 筝
瘦 弱 、 天 真 活 泼 、 心 灵 手 巧
老 成 持 重 、 粗 暴 专 横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骨头最硬的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品: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 鲁迅的性格: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善于自我解剖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
情?请你概述一下。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 还毁坏了弟弟做好的风筝,中年时, 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 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
回 答﹚
悲哀
3、“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把课文分为三
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uò 堕落
恕 shù 宽恕 诀 jué 诀别 决 jué 决定
坠 zhuì 下坠
抉 jué 抉择
多 音 字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shí 什 shé n mó mú
什物 è 什么 劳模 模样 恶 ě
凶恶
恶心

wù 嫌恶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惊惶:惊慌。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 (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失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2、“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
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 沉重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的 虐杀,我悔恨自责,讨弟弟宽恕,他却全然 忘却,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 因而更加悲哀。
听歌曲,忆亲情,诉真情
想一想,生活中 你与亲人之间所发生 的一些事情,或让你 感动,或让你内疚, 或让你-----让我们倾 吐心声,诉说真情。
亲情是和煦的春风;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思念; 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
我来写: 亲情是
通过以上的学习, 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理 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我们共同研讨!
部分。
㈠、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1、2段﹚ ㈡、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3---10段﹚
㈢、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11、12段﹚。
5、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序 、倒叙、插叙。
本文采用的是﹙插叙﹚。
作者看到风筝时心情如何?
1、为什么作者认为“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
严冬中去吧”?

只有不看见春天,不看见风筝,才能忘却,才能 摆脱悲哀。所以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2、“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指什么?
不仅指当时的天气,也指心头的悲凉。
1、“我”为什么要毁坏弟弟的风筝? ①、从表面看,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 所做的玩意。 ②从深层意义看,是“我”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 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 2、对待早年的过错, “我”的心情如此沉重,总想补过,你 从“我”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 3、“我”爱弟弟吗? 手足亲情,荡漾在:为了弟弟有出息,我蛮横毁坏风筝的愤怒里;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
一下。(要求: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情感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 回 答﹚ 3、“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把 课文分为三部分。 5、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shí
huá nɡ

shù
什物
丫杈
惊 惶
伶 仃
瑟缩
嫌 恶
duò
宽恕

chà lí dīnɡ xiá wù nɡ n
可鄙

zhì nü è

憔 悴
虐杀

苦心孤诣
qiá cuì mú o
wúɡōnɡ ché nɡ
模样 蜈 蚣 惩罚
形 似 字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n 嫌 xiá
嫌恶
怒 nù
愤怒
n 赚 zhuà 赚钱
1、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哀”?我惊异什么?悲哀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 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 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 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 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 出下文。

荡漾在:急于补过,而终于无可补救的悲哀里;
荡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心灵里。
多角度理解文章
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4.批判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和封建伦 理道德。
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正 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 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游 戏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