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科技期刊中地名书写注意事项及原则

编辑出版21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科技期刊中地名书写注意事项及原则李庚,杜承宸(《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1)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于地表某一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地名的正确写法不仅关乎论文的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涉及国家主权、文化话语权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
文章总结科技期刊中常见的地名书写错误,包括非常见(常用)地名书写、拼写错误,争议性地区或共有地区书写不当,地名变更后专有名词书写混乱,地名的翻译不准确、不正确。
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三条地名书写应遵守的原则:规避性、替代性原则;首次出现进行说明、规定原则;查资料,保证正确性、标准性原则。
关键词:科技期刊;地名书写;地名拼写;地名翻译;原则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212-03一、引言地名是人们赋于地表某一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不仅包括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山川等自然区域,也包括国家、城市、街道等人造、人为区域。
地名的最大作用是使人们对某一地方的称呼达成统一,避免出现混乱和不必要的误解。
关于地名写法的规定、国家标准有不少,也有很多学者讨论过如何正确书写、拼写、翻译地名。
在科技期刊论文中,地名从来不是研究的重点或热点,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地名的正确写法不仅关乎论文的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涉及国家主权、文化话语权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
文章通过对科技期刊中地名写法的常见问题进行汇总、讨论,提出几条地名书写原则。
二、地名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一)非常见(常用)地名书写、拼写错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般作者都是使用智能输入法在电脑上撰写论文,手写中易错的地名如“株洲”误写为“株州”、“苏州”误写为“苏洲”已很少见。
但科技期刊论文中的研究地点经常会位于一些偏远地区,所涉及地名比较少见,输入法的词库中往往没有收录,有些粗心的作者如果按照想当然或者过于信任输入法,就极有可能出现错别字,如将“巴颜喀拉山”误写为“巴彦喀拉山”[1]。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作者分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作者分析胡静;薛宏交;周建新;魏玉芳;吕琳【摘要】将《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自1981至2012年,分为3个时间段,统计并分析了自创刊以来的作者情况。
通过对作者发文量、合作情况、作者频率的分析,确定了3个不同时间段的期刊发展特点,并通过对3个阶段核心作者群及来源单位的研究,得到了期刊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作者分析;文献计量学【作者】胡静;薛宏交;周建新;魏玉芳;吕琳【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武汉 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2.8《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创刊于1981年,从创刊起至2001年,刊名为《地壳形变与地震》,2002年更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刊物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等8家单位联办的,是中国唯一一份报道大地测量学在地球动力学领域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学术刊物。
现该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测绘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科技精品期刊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摘录期刊等。
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2007年获全国测绘优秀期刊一等奖[1]。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创刊30多年以来,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稿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稿费
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研究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震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相关
领域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会对此类稿件给予一定的重视和稿费支持。
首先,关于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一般会根
据稿件的质量、篇幅和对学术领域的贡献程度来支付稿费。
一些知
名期刊可能会根据作者的知名度和研究成果给予额外的稿费奖励。
另外,一些期刊也会根据稿件的被引用次数来进行稿费的补偿。
其次,对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出版社,他们可能会根据出版的
专著、论文集等形式给予一定的稿费支持,以鼓励学者在该领域的
深入研究和著作。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基金会或学术组织也可能会设立专门的
奖励机制,以资助和鼓励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
著作。
总的来说,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稿费标准会受到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稿件质量、期刊声誉、作者知名度等等。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国家863计划——“中国地震科学卫星计划的预研与制定”课题通过验收

国家863计划——“中国地震科学卫星计划的预研与制定”
课题通过验收
佚名
【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年(卷),期】2005(25)4
【总页数】1页(P113-113)
【关键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国家863计划;通过验收;卫星计划;地震科学;课题组;预研;信息领域;总结报告;财务报告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2;F407.67
【相关文献】
1.中国地震科学卫星计划的预研与制定 [J],
2.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安全防护体系研究及示范"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J],
3.一位博士后的土地情怀记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站长、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首席科学家梁文举 [J], 逄安库;田德育;阎威
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担的5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通过科技部验收 [J],
5.中国科学院863计划课题“高强韧多孔钛人工骨材料研发”通过技术验收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地测量学》课件

激光雷达地形测量
利用激光雷达技术获取高 精度地形数据,常用于数 字高程模型(DEM)的建 立。
激光雷达遥感
通过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地 表信息,用于地质、环境 监测等领域。
其他大地测量技术与方法
重力测量
利用重力加速度的差异来测定地球重力场参数,常用于地球 物理研究。
惯性导航
利用惯性传感器来测定运动物体的姿态、位置和速度,常用 于海洋和航空导航。
大地测量学的应用领域
• 总结词:大地测量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 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
• 详细描述:大地测量学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数据,用于地图制作、土地规 划、环境监测等领域。在资源调查方面,大地测量学可以通过对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进行测量,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 对海洋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此外,大地测量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监 测和评估,以及利用GPS技术对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和优化。最后,大地测量学在灾害监测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通过大地测量技术对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大地测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领域
基础地理信息获取
大地测量提供高精度的地 理坐标和地形数据,是GIS 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 手段。
地图制作与更新
大地测量数据可用于制作 高精度地图,并定期更新 以确保地图的准确性和现 势性。
空间分析与应用
大地测量数据与其他空间 数据结合,可进行空间分 析、规划、决策等应用。
大地测量在地理信
05
息系统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 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张宏志;刁桂苓;赵英萍;王成亮;张骁;李光;马利军【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07(27)6【摘要】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震源机制解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序列早期与华北其它强震的相同,说明该地构造应力场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3)机制解节面占优的走向以NNE-NE和NWW-NW为最多,和序列早期的破裂方向一致,证实近年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4)震源机制类型多样,表明当地的应力水平有别于序列早期.【总页数】5页(P91-95)【作者】张宏志;刁桂苓;赵英萍;王成亮;张骁;李光;马利军【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05002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050021;邯郸市地震局,邯郸,056014;唐山市地震局,唐山,063000;唐山市地震局,唐山,063000;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0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3【相关文献】1.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 [J],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郭心;袁学明2.近年邢台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较多 [J], 卢文玲3.新疆天山地区与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 [J], 龙海英;聂晓红;高国英4.张家口地区近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J], 王曰风;张秀萍;李峰;马利军;宋晓煜;刘燕翔;张珊珊5.2021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M≥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 [J], 梁姗姗;邹立晔;刘艳琼;张雪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水漏斗对昌邑-新河相对重力观测的影响

第40卷第11期2020年11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J o u r n a l o fG e o d e s y a n dG e o d yn a m i c s V o l .40N o .11N o v .,2020收稿日期:2020-01-07项目来源:山东省地震局科研基金(Y B 2004)㊂第一作者简介:李树鹏,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动重力观测研究,E -m a i l :570349661@q q .c o m ㊂通讯作者:张春鹏,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速报软件研发,E -m a i l :1073594935@q q.c o m ㊂D O I :10.14075/j .j g g.2020.11.006文章编号:1671-5942(2020)11-1129-04地下水漏斗对昌邑-新河相对重力观测的影响李树鹏1 张春鹏1 李国一1 陆汉鹏1 王锋吉1 吴 双11 山东省地震局,济南市文化东路20号,250014摘 要:通过分析昌邑-新河测段1991~2019年L C R -G 型与C G -5型相对重力仪的相对重力观测数据和测点附近水文资料发现:1)2009~2018年相对重力观测值持续增大的主要原因为昌邑市地下水位下降,水位降低的最大影响可达132μG a l ;2)2014-05~2016-03相对重力累计下降72μG a l ,并在2016-03~2018-05快速回升,这一现象是否与动力学原因有关尚不明确㊂关键词:相对重力测量;重力变化;地下水漏斗;水位变化;地下水改正中图分类号:P 312 文献标识码:A研究区位于华北台地东南部,同时位于渤海南部莱州湾东南沿岸,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昌邑市㊁莱州及平度西部地区㊂研究区构造上处于沂沭断裂带北段,前人对该区域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沂沭断裂带北段目前处于闭锁阶段㊂山东省地震局在1991~2019年采用L C R -G 型和C G -5型相对重力仪对该地区进行每半年1期的重力重复观测,已取得大量重力变化观测成果㊂观测数据自1997年以来呈波浪式上升变化,尤其是2016-03以来观测值存在较大变化,本文试图对该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㊂1 观测点与研究区地下水概况昌邑-新河测段横跨沂沭断裂带东部昌邑-大店断裂,该断裂东西两侧不同的成因类型控制着两侧地层和地下水特征㊂昌邑观测点位于断裂西部,属于华北沉陷区昌潍断陷,沉积巨厚的第四纪砂砾岩,厚度一般在60m 以上,其沉积环境为冲积扇形成的冲积平原,古河道较发育[1]㊂新河观测点位于断裂东侧,属于胶北台凸,主要为元古界粉子山群变质岩系,第四纪沉积较少,厚度一般小于30m [2]㊂地下古河道以孔隙较多的砂岩构成,是浅层地下淡水的良好含水层和工农业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是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3]㊂研究区内地下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具有复杂而明显的变化,其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受构造㊁地层㊁地貌㊁古地理环境㊁气候㊁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昌邑地区地下水被大量开采[4],从而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并导致滨海平原咸水体向南侵入,成为该区严重的环境灾害[2]㊂2 相对重力测量自1991年以来,山东省地震局采用L C R -G型和C G -5型相对重力仪对昌邑-新河重力测段开展每半年1期的重力重复观测㊂在1997~2015年间,该测段实测原始重力段差(未经平差计算改正)呈波浪式上升,总体上升幅度为90μG a l㊂2016-03开始出现持续增强的上升异常变化,2018-05达到峰值,累积上升达119μG a l ;同年8月㊁9月㊁11月对该测段进行加密观测,其重力段差出现小幅回落,变化幅度在20μG a l 以内;2019-03~10该测段重力段差下降35μG a l,转折后累计下降57μG a l (图1)㊂3 资料分析3.1 地下水异常情况昌邑地区潜水水位近年来主要受昌邑市大规模地下水开采及降水入渗影响,河流渗漏㊁灌溉回归补给㊁侧向补给㊁蒸发等因素对潜水位整体变化趋势的影响较小[5],其中降水及灌溉具有季节性,因此会使地下水位出现小幅度的年内波动[6]㊂收集并分析昌邑地区3口水井2009~2018年井水位深度变化(图2,部分数据通过内插值法获取),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0年11月图1 昌邑-新河测段相对重力时序变化图F i g .1 R e l a t i v e g r a v i t y ti m e s e r i e s o f C h a n g y i -X i n h e s e gm e n t 并用黄辛庄井及南店井的水位拟合测点下方的水位变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该区地下水具有以下特点:1)测点附近潜水水位距离地表较近,参考点在2009~2018年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分别为-31.20m 和-11.68m ,平均水位为-21.44m ,最大水位变化为-19.52m ㊂2)潍坊北部地下水位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地下水通过渗流由南部山区流入莱州湾㊂近年来由于昌邑市工业及生活用水量较大,在昌邑及周边地区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㊂地下水以昌邑城区为最低点,向四周逐渐升高,潜水面呈漏斗型(图3)㊂根据3口井的水位及相对位置,利用达西定律计算该漏斗半径约为15k m ㊂新河测点古河道发育较少,岩石孔隙率低,含水性相对于西部较差,且无大规模地下水开采情况㊂新河测点距昌邑市20k m ,地下水降落漏斗尚未对其产生影响,测点的地下水位年变化相对稳定㊂图2 昌邑市及周边观测井水位F i g.2 W a t e r l e v e l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w e l l s i n C h a n g y i a n da d ja c e n t a r e a 3.2 地下水影响分析水平层地下水对重力影响范围半径的计算公式为[7]:R =42ˑh ˑΔh ˑμ(1)式中,h 为缺失地下水的平均水深,Δh 为地下水的下降高度,μ为给水度㊂半径外区域对重力值图3 地下水降落漏斗模型F i g .3G r o u n d w a t e r d e pr e s s i o n f u n n e lm o d e l 的影响小于1μG a l㊂依据拟合的现今水位,h 取21.44m ,Δh 取19.52m ,第四纪冲积平原的砂砾岩给水度μ取0.15,计算结果为2637m ㊂上述分析表明,远区域地下水缺失对测点引力效应的垂直分量影响较小,即2.6k m 以外的区域对测点重力影响的总和小于1μG a l㊂研究区内出露地层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横向与纵向变化均较小,因此可视为均一圆柱体,对该区域内缺失的地下水建立数学模型(图3)㊂模型半径R 为2637m ,θ为360ʎ,高度H 为2009-01以来水位变化高度19.52m ,2009-01水位a =11.68m ,岩石给水度μ取0.15,采用下式计算地下水对测点重力的影响(G =6.67259ˑ10-11N ㊃m 2㊃k g -2)[8-9]:Δg =-G μ∭z/(x 2+y 2+z 2)3/2d x d y d z =-G μ∭z/(R 2+z 2)3/2d θd R d z =-G μʏ2π0d θʏR 0r d r ʏa +H az(r 2+z2)3/2d z =-2πG μH -R 2+(a +H )2+R 2+a 2(2) 通过式(2)计算昌邑地下水位变化对昌邑测点重力观测的影响,得到的重力效应为125μG a l ㊂新河测点位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之外,水位稳定,因此地下水未对新河测点的重力测量产生影响,无需地下水改正㊂2009年以来昌邑地下水变化所产生的重力效应与实测原始重力段差改变量在数值上基本一致,排除干扰后的段差真实变化在20μG a l 以内㊂4 异常性质判定通过内插法获取2009~2018年每月的连续重力数据,结果显示其变化量与地下水变化具有明显同步性(表1)㊂具体表现为:2009~2014年两者均较为稳定,呈小幅度起伏变化,其原因可能311第40卷第11期李树鹏等:地下水漏斗对昌邑-新河相对重力观测的影响与季节性降水差异导致地下水位产生波动有关[10],进而表现为重力段差变化㊂2014年下半年至2018年末,地下水下降幅度较大且速度较快,在2014-06~2014-09期间下降近10m,占2014~2018年总变化量50%㊂重力变化具有一定滞后性,下降速度与幅度均较地下水变化较小,这一现象可能由构造变化的叠加所引起㊂通过去除地下水干扰,图4为真实重力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2018年重力段差变化量基本在50μG a l以内,重力变化整体相对平稳㊂表12009~2018年地下水㊁重力变化及地下水改正统计表T a b.1S t a t i s t i c s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g r a v i t y c h a n g e s a n dg r o u n d w a t e r c o r r e c t i o n f r o m2009t o2018时间水深月均值/m影响半径/m重力干扰值/μG a l原始重力变化/μG a l校正重力变化/μG a l2009-0612.50102.685.170-5.17 2009-1212.54105.835.42-11-16.42 2010-0312.55106.625.48-25-30.48 2010-0814.53275.5217.96-3-20.96 2011-0314.86306.0720.03-3-23.03 2011-0816.12429.0327.97-4-31.97 2012-0315.20338.2622.183-19.18 2012-0815.61378.0624.76-10-34.76 2013-0315.67383.9725.145-20.14 2013-0814.45268.2217.453416.55 2014-0313.01143.668.381910.62 2014-0821.221028.9060.1019-41.10 2014-1222.081146.2065.5230-35.52 2015-0322.171158.7466.0932-34.09 2015-0823.341326.4773.4637-36.46 2016-0324.771543.1882.4716-66.47 2016-0826.431810.9192.9325-67.93 2016-1228.762215.97107.6045-62.60 2017-0329.252305.51110.6948-62.69 2017-0829.992443.60115.3570-45.35 2018-0329.552361.08112.5813219.42 2018-0430.622563.88119.32116-3.32 2018-0530.602560.02119.2013515.80 2018-0830.902618.14121.091275.91 2018-0931.102657.20122.35118-4.35 2018-1131.202676.82122.981230.02研究表明[11-13],沂沭断裂带每k m垂直形变速率基本小于1.0m m/a,属于断裂活动水平较弱的地区,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速率为0.5 ~2.5m m/a;山东地区不同块体运动状态相对稳定,整体向东南方向运动㊂因此本文认为,沂沭断裂带北段近10a来构造应力积累有限且未发生持续的大规模物质迁移,其仍处于闭锁阶段,近期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较小㊂2013-11莱州M s4.6地震后,昌邑-新河测段重力变化在2014-05~2016-05间累计下降72μG a l,随后1.5a内快速回升,这一现象可能与莱图42009~2018年地下水㊁重力变化及地下水改正折线图F i g.4G r o u n d w a t e r,g r a v i t y c h a n g e s a n d g r o u n d w a t e rc o r r e c t i o n f r o m2009t o2018州地震后局部区域应力调整有关㊂前人研究成果表明[14],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在2015~2016年处于能量积累阶段,2017年初能量释放,长岛震群开始活跃㊂仅从时间尺度上看,2015~2018年昌邑-新河相对重力出现波动及块体相对运动产生变化的时间跨度及拐点出现时间均较为吻合,但两者是否存在动力学上的联系仍需跟踪观测及进一步研究㊂5结语通过核实昌邑-新河重力异常并分析其与地下水位异常的关系,认为2009年以来出现的重力变化主要与地下水位下降有关,最大影响可达132μG a l,地下水改正后重力相对稳定;同时结合水准及G P S研究资料,推测沂沭断裂带北段近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㊂昌邑-新河测段重力变化在2014-05~2016-03累计下降72μG a l,之后出现较快回升,这一现象是否与动力学原因有关仍需跟踪观测及进一步研究㊂致谢:感谢潍坊市水文局提供昌邑市水文数据㊂参考文献[1]李道高,赵明华,韩美,等.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20(1):23-29(L iD a o g a o,Z h a o M i n g h u a,H a n M e i,e ta l.A S t u d y o f t h eS h a l l o w-B u r i e dP a l e o c h a n n e l Z o n e s i n t h e S o u t hC o a s t P l a i no f t h eL a i z h o u B a y[J].M a r i n e G e o l o g y a n d Q u a t e r n a r yG e o l o g y,2000,20(1):23-29)[2]苗晋杰.莱州湾南岸海(咸)水入侵动态监测及演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M i a oJ i n j i e.D y n a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S t u d y o f S a l i n e I n t r u s i o n a tS o u t hC o a s t o fL a i z h o uB a y[D].B e i j i n g: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G e o s c i e n c e s,2014)[3]赵艳霞,徐全洪,刘芳圆,等.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3-19(Z h a oY a n x i a,X uQ u a n h o n g,L i uF a n g y u a n,e t a l.P r o g r e s s e so fP a l e o c h a n-1311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0年11月n e l S t u d i e s i nC h i n a i nt h eP a s t20Y e a r s[J].P r o g r e s s i nG e o g r a p h y,2013,32(1):3-19)[4]卫政润,张涛,韩晔.昌邑市地下水开发及其环境地质效应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7,23(5):11-14(W e i Z h e n-g r u n,Z h a n g T a o,H a nY e.S t u d y o n U n d e r g r o u n d W a t e r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a n dG e o l o g i c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i nC h a n g y iC i t y[J].L a n da n dR e s o u r c e s 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i n c e,2007,23(5):11-14)[5]孙景林,刘英昊,宋芳.潍坊市潍北区地下水模型研究[J].地下水,2018,40(2):35-37(S u nJ i n g l i n,L i u Y i n g-h a o,S o n g F a n g.S t u d y o n G r o u n d w a t e r M o d e l i n W e i b e iD i s t r i c t o fW e i f a n g C i t y[J].G r o u n d W a t e r,2018,40(2):35-37)[6]曹滨.潍坊北部地下水漏斗成因机理与演变规律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C a oB i n.R e s e a r c ho nF o r m a-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a n dE v o l u t i o nR u l e o fG r o u n d w a t e r F u n n e li nN o r t h e r n W e i f a n g[D].T a i a n:S h a n d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2017)[7]贾民育,游泽霖,万素凡,等.地下水活动对精密重力测量的影响及排除方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1):50-67 (J i aM i n y u,Y o uZ e l i n,W a nS u f a n,e t a l.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G r o u n d w a t e rA c t i v i t y o nP r e c i s i o nG r a v i m e t r y a n d I t sR e-m o v a lM e t h o d[J].C r u s t a l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 E a r t h q u a k e, 1983(1):50-67)[8]张为民,王勇.洱海水位变化对下关基准点绝对重力观测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25(4):114-116 (Z h a n g W e i m i n,W a n g Y o n g.E f f e c t o fW a t e r L e v e lV a r i a-t i o n so fE r h a iL a k eo n A b s o l u t e G r a v i t y O b s e r v a t i o na t X i a g u a nF i d u c i a l S t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G e o d e s y a n dG e o-d y n a m i c s,2005,25(4):114-116)[9]王晓兵,张为民,钟敏.净月潭水库蓄水对长春基准站绝对重力变化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29(5):72-75(W a n g X i a o b i n g,Z h a n g W e i m i n,Z h o n g M i n.I m p a c t o nA b s o l u t eG r a v i t y O b s e r v a t i o na tC h a n g c h u nF i-d u c i a l o f J i n g y ue t a nR e s e r v o i r I m p o u n d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G e o d e s y a n dG e o d y n a m i c s,2009,29(5):72-75)[10]吕子强,佟瑞清,王峰吉,等.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季节性变化特征[J].地震研究,2014,37(1):24-28(LüZ i q i a n g, T o n g R u i q i n g,W a n g F e n g j i,e ta l.S e a s o n a l V a r i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G r a v i t y F i e l d i nY i s h uF a u l t[J].J o u r n a lo f 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2014,37(1):24-28) [11]李杰,于澄,朱成林,等.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垂直形变特征分析[J].地震,2018,38(1):167-177(L iJ i e,Y uC h e n g,Z h uC h e n g l i n,e t a l.V e r t i c a lD e f o r m a t i o nC h a r a c-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Y i s h uF a u l tZ o n ea n dI t sN e a r b y A r e a[J].E a r t h q u a k e,2018,38(1):167-177)[12]殷海涛,李杰,张玲,等.基于G P S观测网的山东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8,30(3):276-281 (Y i nH a i t a o,L i J i e,Z h a n g L i n g,e t a l.A n a l y s i s o f C r u s t a l M o v e m e n tF e a t u r e s i nS h a n d o n g A r e aB a s e d o n t h eD a t a o fG P SO b s e r v a t i o nN e t w o r k[J].N o r t h w e s t e r n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J o u r n a l,2008,30(3):276-281)[13]朱成林,甘卫军,李杰,等.日本M W9.0地震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及对地震活动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8,61(3):988-999(Z h uC h e n g l i n,G a n W e i j u n, L i J i e,e t a l.R e l a t i v e M o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B l o c k so nE i t h e rS i d eo f t h eY i s h uF a u l tZ o n ea f t e r t h e2011J a p a nM W9.0E a r t h q u a k e a n d I t sE f f e c to nS e i s m i cA c t i v i t y[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G e o p h y s i c s,2018,61(3):988-999)[14]朱成林,甘卫军,贾媛,等.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能量释放与块体相对运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2018,40(2): 299-309(Z h uC h e n g l i n,G a n W e i j u n,J i aY u a n,e t a 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R e g i o n a l S e i s m i cE n e r g y R e l e a s ea n d R e l a t i v e M o t i o n b e t w e e n B l o c k so n B o t h S i d e so f Y i s h uF a u l t Z o n e[J].S e i s m o l o g y a n dG e o l o g y,2018,40(2):299-309)I n f l u e n c e o fG r o u n d w a t e rF u n n e l o nR e l a t i v eG r a v i m e t r i cD a t a i nC h a n g y i-X i n h eA r e aL I S h u p e n g1Z H A N GC h u n p e n g1L I G u o y i1L UH a n p e n g1W A N G F e n g j i1W US h u a n g11 S h a n d o n g E a r t h q u a k eA g e n c y,20E a s t-W e n h u aR o a d,J i n a n25001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B a s e do n t h e r e l a t i v e g r a v i m e t r i c d a t am e a s u r e db y LC R-Ga n dC G-5r e l a t i v e g r a v i m e t e r a n d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d a t a i nC h a n g y i-X i n h e a r e a f r o m1991t o2019,w e f i n d t h a t:1)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r e l a t i v e g r a v i m e t r i cd a t a f r o m2009t o2018i sm a i n l y c a u s e d b y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 l e v e l i nC h a n g y i c i t y, a n d t h em a x i m u me f f e c t c a n r e a c h t o132μG a l.2)T h e r e l a t i v e g r a v i t y d e c r e a s e db y72μG a l c u m u l a-t i v e l y f r o m M a y2014t oM a r c h2016,a n d i t r e c o v e r e d r a p i d l y f r o m M a r c h2016t oM a y2018.I t i s n o t c l e a rw h e t h e r t h i s p h e n o m e n o n i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d y n a m i c s.K e y w o r d s:r e l a t i v e g r a v i m e t r y;g r a v i t y c h a n g e s;g r o u n d w a t e r f u n n e l;w a t e r l e v e l v a r i a t i o n;g r o u n d-w a t e r c o r r e c t i o nF o u n d a t i o n s u p p o r t: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 o f S h a n d o n g E a r t h q u a k eA g e n c y,N o.Y B2004.A b o u t t h e f i r s t a u t h o r:L I S h u p e n g,a s s i s t a n t e n g i n e e r,m a j o r s i nm o b i l e g r a v i t y o b s e r v a t i o n,E-m a i l:570349661@q q.c o m.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Z H A N G C h u n p e n g,a s s i s t a n te n g i n e e r,m a j o r s i n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e i s m i c q u i c kr e p o r ts o f t w a r e, E-m a i l:1073594935@q q.c o m.2311。
CG-6型重力仪零漂特性研究

CG-6型重力仪零漂特性研究郝洪涛; 刘少明; 韦进; 胡敏章【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9(039)010【总页数】5页(P1086-1090)【关键词】CG-6重力仪; 静态零漂; 动态零漂; 混合零漂【作者】郝洪涛; 刘少明; 韦进; 胡敏章【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 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44高精度重力观测技术和仪器是获取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进而服务重力基准建设、研究地震及火山等构造活动的重要手段[1-6]。
为满足我国基准重力测量和地震重力测量的需要,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近期引进了4台加拿大Scintrex公司生产的CG-6型重力仪,编号分别为18050090(以下简称090)、18050091(以下简称091)、18050092(以下简称092)、18050093(以下简称093)。
该型重力仪是在前一代CG-5型重力仪基础上改进研发的新一代重力仪,不仅延续了CG-5重力仪自动读数和自动改正等良好的操作特性,并且在传感器性能、仪器外观、操作界面等方面进行改进[5],主要包括:1)对传感器进行重新设计,改进传感器性能,减少仪器长周期漂移,提高读数分辨率;2)仪器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高度相比CG-5减少32%(仅为21.5 cm),提高了仪器抗风能力;仪器重量减少35%(仅为5.2 kg),提高了仪器携带和运输的便捷性;3)进一步优化操作界面,操作按键减少至5个,使得仪器操作更为方便。
为研究、验证该型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对前述4台重力仪进行测试。
本文主要基于4台重力仪的静态和动态测试数据,研究其零漂特性,从而为未来与该型仪器相关的野外测量方法、数据处理策略以及应用研究等提供参考。
1 重力观测数据与处理为测试4台CG-6重力仪在不同状态下的零漂特性,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