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作者:王毅,任丽花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中国特色词汇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属于中国英语,是一种变体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促进功能和标记功能两大语用功能。
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达到促进功能,而运用音译、直译则可以实现中国特色词汇的标记功能。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语用功能;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1-0042-05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国友人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也越来越感兴趣。
翻译作为一种对外传播的手段,当目标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时,就会出现非母语英语变体,带有中国特色的英文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国文化、社会发展、时代特征。
由于目标语和源语在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让中国特色词汇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让目标语读者很好地理解接受,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一、关于中国特色词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不同的语言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中国特色词汇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
它们是社会现象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简要说来,中国特色词汇有三个特点:独特性、文化内涵、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
例如,中国的“功夫”“风水”“太极”“四书”“五经”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
因此,如何正确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这也是国内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翻译策略、翻译理论等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

- 20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侯智媛【摘要】近年来,各国主流媒体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成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不断引发网友及翻译工作者的关注。
本项目旨在研究涉及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方法,为译者能够更好地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提供参考指导,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输出和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化 特色词语 翻译愈来愈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失声的中国”,中国文化的强势,让他们把目光转移到汉语研究上,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友好和融洽,以及国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又一股“中华热”与“汉语热”。
我们应该把握契机,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与各国人民和民族的交流,使其他民族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从而,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从这方面来讲,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无疑是介绍中国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虽然,我国翻译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反映了我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蕴含中国民族特色,其翻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具有“实效性、创造性和不可替换性”等特点。
因此,相对应的英译几乎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借鉴,这就需要译者的独创。
同时,由于外译的需要,新词语翻译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译文的受众目标,多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读者,因此,信息的反馈比较滞后,难以针对读者的接受度对问题译词进行改译或打磨润色,错译、误译就在所难免。
因此,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理论及其策略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打磨和探索,用承优和创新的精神去填补空白。
一、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概念及内涵中国文化特色词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特色词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即发源于中国,基于中国特色文化、社会、人文环境等所产生,仅存在于中国的事物、事件等的词汇。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一、概述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其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论视角下的异化翻译研究,旨在探讨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中国特色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其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传递。
异化翻译作为一种强调保留原文异国情调和文化特色的翻译策略,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异化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韵味,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异化翻译并非简单的直译或生硬地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而是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处理和创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既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问题。
将介绍目的论的基本理论和异化翻译的概念及特点;将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和翻译难点;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异化翻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与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其准确、恰当的翻译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处理这些词汇时,往往难以兼顾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语言的流畅性。
如何在保持中国特色词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效传播,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中文摘要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文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
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TranslationAbstract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 and of course, 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id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 English, and how they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In addition, the paper is to expose in detail lexical gap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some views on the prospe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从它传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长 篇 史 诗 《 奥 武 甫 》Bewu ) 贝奥 武 甫 与 恶 龙 母 子 贝 ( o l中 f
搏 斗 的故 事 。
() 法上 的 文化 差异 2句 汉 语 和 英 语 属 于 两 种 不 同 的 语 系 ,在 句 法 结 构 上 有
码 过 程 就是 一 种 跨 文化 交 际 。 了 让这 种 特 殊 的跨 文 化 为 交 际 能 够 顺 利 进 行 ,译 者 在 进 行 公 示 语 翻 译 的 时 候 , 就
应 该 以跨 文 化 交 际 理论 为 指 导 . 虑 到 交 际双 方 在 文 化 考
间 的 一 种 简 单 转 化 .更 是 两 种 不 同 文 化 之 间 的 交 际 与 跨 越 . 此在 翻 译的 时候 不仅 要 考 虑语 言 上 的对 等 . 要从 因 更
跨 文 化 交 际 视 角 研 究 两 种 语 言 的 文 化 差 异 . 不 同 文 化 背
背 景 、 维 方 式 、 值 观 念 、 为 准 则 、 语 习惯 等 方 面 思 价 行 言
景 人 们 的 思 维 方 式 、 值 观 念 差 异 等 . 而 让 英 译 的 公 示 价 从
语 达 到 成 功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目的 关键 词 : 示语汉 英翻译 公
夫教费 203号 旬 : 0-) 中 刊 封 1- fq
跨 文 化 交 际 视 角 下 汉 语 公 示 语 的 英 译
杨 方 林
( 徽 中医 学院 国际 教育 交 流学 院 , 徽 合 肥 安 安
摘 要 :汉 语 公 示 语 的 英 译 不 仅 是 两 种 语 言 文 本 之
203) 3 0 8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英译

中文摘要特色词汇是中国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局部。
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承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根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并对文化差异进展细分详细阐述。
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arebecomingincreasinglyimportantinthestudyofChinaEnglish.Chin eseculture-loadedwordsrefertotheuniquenessofChineseitems,andofcourse,containtheconn otationofChineseculture.WiththewidespreadofChineseculturetotheworld,howc antheybeunderstoodandacceptedbyforeignersaccuratelyintranslation?Thepaper,bygivingagoodnumberofexamples,introducessomemethodsoftranslating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includingtransliteration,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andsoon.Thesemethodshelptounderstandhow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aretransformedintoandusedinEnglish,andhowtheygraduallyintegrateintothetra ditionalEnglishandsatisfythedemandofcommunicationinEnglish.Inaddition,thepaperistoexposeindetaillexicalgapcausedbyculturaldifferencesb etweentheEastandtheWest.Furthermore,it alsoofferssomeviewsontheprospectofthespreadofChineseculture-loaded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Keywords: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culturedifferences;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从它传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场就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场了在中国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菜肴因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含义而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喜爱。
然而,在将中国菜品名翻译成英文时,常常会面临一些困难。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中国菜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问题,并对提高菜名的英译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菜名、英译、文化差异、问题和建议一、引言中国菜肴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许多中国菜名在翻译成英文时面临着困难。
这是因为菜名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产生歧义或失真。
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并解决菜名英译中的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菜名英译问题1.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中文菜名难以准确地翻译成英文。
例如,“红烧肉”在英文中直译为“Braised Pork”,但这种翻译无法完整地表达出菜品的特色和独特味道。
2.文化差异:中国菜名中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例如“麻婆豆腐”代表着川菜的麻辣风味和家常菜的温暖感觉。
然而,在英文翻译中,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被忽略或者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3.文化认知:不同文化的人对某些菜名的理解可能有差异。
例如,“龙虾”在中国常作为奢华和高档食材,而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普通的海鲜。
三、提高中国菜名英译质量的建议1.保留中文名称: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中国菜名的中文名称保留,并提供英文翻译的辅助说明,以帮助英语母语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菜肴的独特之处。
2.寻找对等的翻译:根据菜品的特色和文化含义,寻找在英文中具有类似语义和情感的词汇进行翻译。
例如,“红烧肉”可以翻译为“Braised Pork with Special Sauce”以更好地表达出它的特色。
3.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在菜品介绍中,提供与菜名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菜名背后的文化寓意,从而更好地欣赏菜品。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阴刘凡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摘要]中国特色词汇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信息,探讨其文化内涵及英译原则,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文化外宣的效果。
当今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中充分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减少语言学习中由社会文化带来的障碍。
因此,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跨文化交际、对外交流和特定文化语境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的英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翻译策略。
[关键词]纽马克翻译理论;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06-0030-031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当前,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时代发展不断涌现出大量反映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科技进步等领域变化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些词语的正确翻译,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行政策和对外宣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利用中国的特色词汇把中国的先进文化介绍给世界,使华夏文化适应当代社会,与现代文明协调,并保持自身独特的魅力,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
因此,解决存在的问题,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研究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翻译工作中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本文在探讨中国文化以及特色词汇的相关理论后,指出了特色词汇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翻译的原则,并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分析,提出翻译的主要策略:归化与异化,旨在启示译者对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应予以足够的认识,提高文化意识。
2本研究的目的及现状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用各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摘要]汉语作为一门高度发达的语言,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中国特色词汇宝库。
这些特色词汇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承载了传递中国特色和文化的任务。
为了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信”,再现原文的表现力之外,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处理。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探讨如何实现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多数时候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和传承。
人们在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
而在汉语这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词汇是其结晶,是汉语使用者长期以来习惯采用的、表达精准、内容生动且形式简单的成语或短句。
如果没有这些特色词汇,汉语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相反,如果运用得当,特色词汇可使语言栩栩如生。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准确传达中国特色词汇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难点。
本文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翻译中国特色词汇。
二、跨文化交际及特色词汇翻译的相关概念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尤今·奈达,2001:82)。
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无法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那么翻译则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
从本质上看,翻译也是一种对文化的释意。
因此,翻译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与相互了解的媒介。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有大量的特色词汇。
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中国面对着将其文化传出过门的迫切需要时,对这些特色词汇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要注重文化因素,把翻译视作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而不是单纯地将这一过程看作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将中国特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三、跨文化交际角度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方法和例析
我们可以把英汉文化对比结果归为三类:英汉文化之间存在重叠、英汉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英语和汉语间因文化空缺或冲突而存在翻译困难。
(一)英汉文化之间存在重叠
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的甚至远隔万里,但在生活方式、生活经验及经历上难免存在相似。
如:中国特色词汇中有“趁热打铁”一词,而英语的“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表示完全相同的意思,看起来完全像是根据字面意思的直译,但实际上是两种语言都存在的表达方式。
相同的例子还有:独生子女家庭(one-childfamilies)、笨鸟先飞(Aslowsparrowshoulddoanearlystart)、本本主义(bookishness)、“社区办事处”(communitycenter)等。
这类特色词汇在翻译时就可以把英汉中表达意义相同,表达方式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信手拈来进行对等翻译,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也会存在不谋而合。
(二)英汉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众所周知,由于生活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单纯追求不同文化的对等转换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如果语言中涉及的中英文化存在部分一致,可以抓紧一致的部分,利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把不一致的化为一致。
1.在地理位置差异方面,中国各民族生活长期生活在亚洲大陆,世世代代依靠种地生存。
而英国是典型的岛国,所以在表达大口大口喝东西时,英语用“drinklikeafish”,而汉语则用“牛饮”。
2.在文化差异方面,龙在中国象征着吉祥与尊贵,而在英语文化
中却是一种怪物。
狗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来形容品质低下的人,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常用词“走狗”、“狼心狗肺”等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视为人的朋友、家庭成员。
他们用“Aluckydog”形容乐天派,用“Everydoghasitsday”表示凡人皆有得意时。
3.在宗教信仰方面,在表达感叹或祈求庇佑时,多信奉佛教及道教的中国人常说“阿弥陀佛”或“老天保佑”,而西方国家表达同样的意思则说“Godblessme”。
了解了英汉语言中各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不能把某些载有不同文化信息的习语简单地对等翻译或直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否则会造成文化传递的不准确,甚至误解。
因此在对于此类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抓相似之处,补差异之处,从而做到准确地展现原语的风格笔调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相关的中国特色词汇,而西方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面对这种经济文化上的冲突,在对特色词汇英译时需抓住主干部分进行直译,再加注释进一步解释,因而可英译为“Crosstheriverbyfeelingthestones,goingforwardwhileexploring,anddevelopingwhilepracticing”。
同样,“挥金如土”一词表示花钱大手大脚,然而如果直译为“spendmoneylikesoil”不免造成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尤其是英国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人们用“spendmoneylikewater”表示同样的意思。
(三)英语和汉语间因文化空缺或冲突而存在翻译困难
当特色词汇中涉及的中英文化出现空缺或冲突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逐字翻译,误导读者。
对于文化空缺可以有三种处理方法:意译、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适不同情况而定。
一般而言,原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清楚易懂的可以直译加注,反之则用意译,有必要时加以说明。
如“春晚”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此时如果直译可能会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
所以在面对这种因文化空缺而造成的翻译困难时,最好采用意译的方法,以达到传达文化的目的,因此,“春晚”可意译为“theannualChineseLunarNewYearGala”既解释了春晚的特征,又不会造成读者的误解。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子要求的“三从四德”也可用加注的方法译为“threeobediencesandfourvirtues——thestandardsexpectedofwomeninanci entChina”。
又如“免费师范生”一词,该词的本质并不体现在字面,它并不单是一种学生类型,也是一项国家教育政策,更确切的说是一项带有合同性质的教育政策,所以为了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在英译该词时要做必要的解释说明,可翻译为“contractualstudents”并加以相应解释。
从定义翻译的角度来讲,一位批评家曾说过“翻译是太阳底下最难的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引导西方读者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文化,因而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应尽量探求翻译的内在文化,传达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和文化特色。
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钻研,长
期积累。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围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1999(1).
[3]中国日报网.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