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新药发现与药物设计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新药发现与药物设计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新药发现与药物设计在现代医药领域中,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是实现疾病治疗的关键环节。

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新药发现领域的可能性,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通过合理的药物设计来开发出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治疗药物。

本文将探讨生物制药技术在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新药发现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性的过程,其目标是找到能够干预疾病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分子。

生物制药技术为新药发现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技术是基因组学。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解析,科学家们能够识别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基因。

这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准确的靶点,以便针对这些基因开发药物。

例如,靶向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HER2蛋白,赫赛汀就是一种通过对HER2基因进行研究开发的抗癌药物。

另一个关键的生物制药技术是蛋白质工程。

通过定向突变或重组DNA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

蛋白质工程还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降低免疫原性。

一种成功的例子是重组人胰岛素的开发,通过修改其结构和配体结合位点,使得胰岛素可以更好地与受体结合,提高糖代谢的效果。

除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工程,高通量筛选技术也是新药发现中的重要工具。

该技术利用微孔板和自动化设备,能够快速地对成千上万个化合物进行筛选,以寻找对目标蛋白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性的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显著加快药物发现过程,并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这项技术在发现多个抗癌药物和抗传染病药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药物设计是根据疾病的分子机制和药物结构-活性关系研发新药的过程。

生物制药技术通过提供详细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信息,为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种重要的方法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药物设计师可以预测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最佳的药物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资源,并加速新药研发的过程。

另一个有希望的领域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设计。

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研究

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研究

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研究癌症是世界各国公共卫生方面的一大问题,而抗肿瘤药物不仅为抗癌提供了希望,也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深入探索,在新药研发领域,不断涌现出一批批贴近患者需求的新型药物。

其中,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强大的治疗效果,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探索的焦点。

这种新型抗肿瘤药物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人体细胞信号传递通路的研究。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显著不同,而肿瘤细胞的不同在于其生长因子的受体总是过度表达,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切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以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这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过程,从信号传递通路入手,套用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一种治疗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肿瘤治疗。

具体而言,该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内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从而激活内细胞骨架的成分,并使其失去所必需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研究者还通过新颖的载药技术和控释技术,将药物传输到特定靶区,并将其释放出来,极大的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肿瘤细胞杀灭率。

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相比,这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副作用更小,并且患者的生存率更高。

在动物实验和少量人体临床试验中,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数字数据也证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效果。

这种新型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很可能成为临床抗癌的重要药物。

虽然这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历程并不简单,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但其治疗效果和独特性足以支撑其研究和应用的必要性。

相对而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成本较高,研究周期长,与此同时,在治疗方案的实际应用中,该药物的成本提示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与产生的效果相匹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需要对在药物研发中需要谨慎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

总之,这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研究,充分发挥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优势,通过引导肿瘤细胞信号传递通路,实现了抗癌效果。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探索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探索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探索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是药学专业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论文旨在探索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的相关主题,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引言新药研发是医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人类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药被研发出来并被应用于临床实践。

然而,新药的研发并非易事,需要药学专业人员付出大量的努力。

二、新药研发的原则和流程在研发新药之前,研究人员需要明确一些原则,如合规性、安全性、有效性等,以确保新药的质量与可靠性。

研发新药的流程包括药物发现与筛选、前期研发、临床试验等,其中临床试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三、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和步骤临床试验是研发新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它旨在验证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的步骤包括研究设计、受试者招募、药物给药以及数据分析等。

这些步骤需要严格遵守伦理准则和法规要求。

四、新药研发中的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技术应用正在被引入到新药研发的过程中。

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新药研发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五、新药研发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面临许多挑战,如研发费用的高昂、研发周期的长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方法,如加强国际合作,优化研发流程等。

六、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的未来展望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新药的问世。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在新药研发领域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七、结论本论文探索了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的研究主题,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药研发的原则和流程,探索新药研发中的技术应用以及解决研发中的挑战的方法。

希望本论文对药学专业人员在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1] Smith A, Johnson B. The Principles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M]. Boca Raton: CRC Press, 2015.[2] Paul S, Thota S. Clinical Drug Trials and Tribulations[M]. New York: Springer, 2016.[3] Chiu Y, Luh J. Next Generation Drug Discovery: From Genomics to Clinics[M]. Hoboken: Wiley, 2017.。

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开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已经成为了当今药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从化学合成到制剂研究,从药效评价到安全性评估,纳米药物的整个研发和生产链都需要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进。

本文将从纳米药物的制备、生物分布、药效及安全性等方面阐述纳米药物研发的一些新趋势和现状。

一、纳米药物的制备技术纳米药物的制备技术是影响纳米药物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纳米药物制备技术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种类,包括化学合成法、高压乳化法、共沉淀法、自组装技术、喷雾干燥法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化学合成法和高压乳化法。

化学合成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根据需要合成出具有一定粒径和结构的纳米药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一些比较复杂的非天然物质,如金属和半导体纳米颗粒等。

高压乳化法是指利用高压将含有药物溶液的液相,和普通的不相容的液相(如油相)形成乳状分散体,产生纳米药物。

目前,一些新兴的制备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关注,例如仿生学制备技术。

仿生学制备技术是指通过模仿生物体的自然合成方式制备纳米药物,利用纳米生物学研究的技术和原理,以生物体作为合成目标,将药物合成到仿生生物中,从而制备出与人体相似的新型纳米药物。

二、生物分布及靶向性在纳米药物研发中,生物分布机制及靶向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生物分布机制关系到纳米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包括药物在各个器官内的分布、组织内各种类型的细胞摄取和药物排泄等。

靶向性则是指纳米药物的针对性,即药物的作用对象和作用位置。

将纳米药物精准地定位到病变组织或者肿瘤细胞表面,可以高效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降低副作用。

实现纳米药物的有效靶向性关键在于制备出合适的靶向载体。

靶向载体可以是许多种材料包括聚合物、脂质、低分子化合物等。

目前常用的靶向载体包括靶向抗体、靶向小分子、靶向核酸等。

例如,在靶向疫苗研究中,靶向载体常常选用T细胞表面分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纳米介孔的制备和包装则成为了一个热点。

不断更新的靶向载体将能够让纳米药物的治疗效果更明显、更准确,这有望带来一场纳米医疗技术的革命。

新型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新型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新型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现代医药领域最炙手可热的不是诊断技术和手段,而是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新型药物的问世,不仅能够对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高效和安全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够促进医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一、新型药物的存在意义新型药物是指相对传统药物而言更为创新的药物。

曾经,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主要依靠新分子的发现。

但是,现如今的研究已经超越这一点,开始从分子层面上研究生命现象,开发出更为高效和安全的治疗药物。

此外,新型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还能够促进医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对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未知的生命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开发出更多的药物原理和配方。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能够开发出更多治疗各种疾病的新药,还能为现有的药物提供更多升级和更新的机会。

二、新型药物的开发与研究新型药物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不同的药物也需要跨越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阶段。

一般来说,新型药物的开发与研究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目标与方案设计在确定科学研究的目标后,科学家需要对药物研发计划进行详细设计和论证。

这个阶段主要涉及一些生物学和化学的相关技术,如基因突变、蛋白质折叠等。

2. 分子设计在确定药物研究方案后,科学家需要根据这个方案进行分子设计。

分子设计是把化学物质转化为一种新的药物结构的过程。

这个阶段主要需要使用一些化学和物理学方法,如分子对称性分析、分子边缘结构确定等。

3. 评估和筛选在分子设计之后,科学家需要对开发出的化合物进行评估和筛选。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多种生物试验和化学分析的技术,如信号转导分析、药物代谢和动物模型的建立等。

这个阶段不仅包括了对药物主要活性成分的评估,也包括了对药物开发过程的评估。

4. 临床试验在新型药物的开发阶段,必须进行三期临床试验。

这个过程需要使用各种药物代谢和生物分析技术,包括安全性分析、动力学研究和药效分析等。

5. 上市和销售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新型药物的上市和销售。

新药临床研究设计

新药临床研究设计

新药临床研究设计在现代医学领域,新药的研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而新药临床研究设计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新药能否成功上市,为患者带来福音。

新药临床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新药在人体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等特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好的临床研究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伦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明确研究目的是设计的起点。

是要验证新药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效果,还是评估其安全性,或者是探究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不同的研究目的将决定研究的设计类型和重点。

例如,如果主要目的是评估疗效,可能会选择随机对照试验;而如果重点是安全性,长期的观察性研究可能更合适。

研究对象的选择也极为关键。

需要根据新药的预期适用人群,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

例如,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研究对象的入选。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反映新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研究方法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随机对照试验被认为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金标准”,通过随机分组,使得各组之间的基线特征尽可能均衡,减少偏倚。

在试验中,还需要确定合适的对照组,如安慰剂对照、阳性药物对照等。

此外,盲法的应用也有助于减少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如单盲、双盲和三盲设计。

数据的收集是研究的重要环节。

需要确定收集哪些数据,以及如何收集。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规范的数据收集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设计和数据特点来确定。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 t 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

在分析数据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校正和调整。

新型药物设计策略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药物设计策略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药物设计策略的研究与开发在当今的医药领域中,新型药物的设计和开发一直是一个热点和难点。

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型药物设计策略的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出一种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药物设计和开发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待。

一、绿色药物设计的策略绿色药物设计的策略是一种以环保、生物安全、能源节约为导向的新型药物设计策略。

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降低药物设计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减少药物制造和使用所需要的成本。

如何实现绿色药物设计的策略呢?一方面需要对药物作出合理的设计,将生物活性分子的活性点同聚合物等生物材料结合,从而实现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的联合。

另一方面,需要广泛开展科学合理的药物合成和优化,不断优化合成方法和提高药物产品的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策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策略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型药物设计策略。

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模拟和计算的手段对药物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和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降低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和资源浪费。

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分子结构的建模和构建、分子对接和薄膜结构分析等过程。

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程序和模型,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模拟,可以有效地促进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三、多靶点药物设计策略多靶点药物设计策略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同时作用于多个生物靶点,来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选择性。

具体的设计实现过程包括寻找合适的靶点,建立药物分子和生物靶点之间的关系网络,实现药物在靶点之间的多效作用。

与传统药物设计不同的是,多靶点药物设计需要在细胞水平和生物学水平上进行设计和验证,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但是,其实现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降低药物抗性的产生,让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持久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从而降低了药物的安全性风险,为病人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新型药物开发与设计策略

新型药物开发与设计策略

新型药物开发与设计策略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中,新型药物的研发和设计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出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本文将讨论一些新型药物开发的设计策略。

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特定疾病分子靶点来治疗疾病的策略。

靶点可以是异常活跃的蛋白质、信号传导途径或其他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

通过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关键靶点,我们可以设计药物来干预并抑制这些靶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多靶点药物除了单一的靶点治疗药物之外,多靶点药物也被广泛研发。

这样的药物可以同时结合多个靶点,从而产生更强大的治疗效果。

多靶点药物的设计需要深入研究疾病的复杂机制,找到与疾病相关的多个靶点,并利用合适的技术将多个靶点结合在一起。

3. 全新筛选平台为了更高效地筛选和发现新型药物,科学家们在筛选平台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药物筛选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新型筛选平台通过整合计算机模拟、高通量筛选、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药物筛选的速度和准确度。

4.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使用CRISPR-Cas9等工具,科学家们可以直接修改细胞基因组,修复异常基因,甚至在基因水平上纠正遗传疾病。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新药物的发现,还可以用于个性化医学的发展。

5. 代谢物组学通过代谢物组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代谢物组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毒性反应,从而指导新型药物的设计和研发。

6.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材料进行药物传递和释放的技术。

通过将药物封装在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靶向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纳米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疗效,还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结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的研发和设计策略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药设计论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姓名:郭成班级:14级制药一班学号:20
一药物基本参数
中文名:丁酸氯维地平
汉语拼音:ding suan lv wei di ping
英文名:Cleviprex
CAS登记号:
结构式:
分子式:C21H23CL2NO6
分子量:
:系统命名:?4-(2,3-二氯苯基)-1,4-二氢-2,6-二甲基-3,5-吡啶二甲酸甲基(1-丁酰氧基)甲酯二:药品上市时间及机构
丁酸氯维地平是一种创新的注射型抗高血压药物,由英国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原研制,美国The Medicines Company拥有在除日本以外的全球市场开发和商业化授权,并于2008年8月11日首次在美国上市本品。

目前在中国申请的有关氯维地平的专利两篇,公开号
CN1137269、CN1136774,申请日均为1994年11月3日,已授权。

CN1137269专利名称为“短效的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保护了化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CN1136774保护了注射用乳剂。

此外,瑞典阿斯利康有限公司2000年申请了新制备方法专利,WO0031035,未在中国申请。

2014年11月3日此专利已经到期,目前即可在国内销售该品种。

三:药品功效及作用机制
药品功效:
丁酸氯维地平是一种创新的注射型抗高血压药物,用于治疗急性高血压,效果可持续72小时,该药可在口服药物无效或患者不方便使用口服药物时使用,其起效迅速。

与现有高血压药物通过肾或肝脏代谢不同,丁酸氯维地平在血液中代谢,不会在体内积蓄,特别适用于那些晚期器官损害的患者。

作用机制:
丁酸氯维地平是一个超短效L-型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L-型钙通道控制动脉平滑肌去极化过程中钙离子的流入。

大鼠和狗的麻醉试验显示丁酸氯维地平通过选择性舒张动脉血管, 降低全身血管阻力使平均动脉压降低, 而不降低心充盈压(前负荷), 对心肌收缩力和静脉血管容量亦无影响。

四药理作用
药效学:
本品有较强的收缩性和变时性的选择性。

临床试验和药效学试验表明其降低动脉血压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但不会改变心充盈压。

本品可降低健康受试者的平均动脉压、全身血管和肺血管阻力, 增加心搏出量, 对心率和心脏前负荷无影响。

短时间静注停药后, 健康受试者血压和心率在
10~15min内恢复到基线水平。

高血压患者注射本品出现剂量依赖性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以及心率轻度增加, 血压降低到收缩压基线值的25%达到平台期, 给药速度约10mg#h-1时达到最大效应的50%。

起始剂量为0. 4Lg#kg
-1#min-1, 注射2~4min收缩压降低4%~5%, 停药后5~15min血压可完全恢复。

由于代偿性压力感受器反应, 高剂量( 48nmol#min-1#kg-1)患者出现心动过速, 但心率和血压在停药后15min内恢复到给药前水平。

丁酸氯维地可能有利尿作用, 临床试验中观察到多尿症。

药动学:
丁酸氯维地平的药动学为线性,対映体之间无明显区别。

给药2min内动脉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 10min内静脉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 动脉浓度是静脉浓度的2倍, 2~10min血压出现峰值。

由于本品具有快速分布和代谢之特点, 其半衰期极短, 注射后动脉血药浓度以多相模型降低。

初始小于1min, 终末半衰期为15min。

注射停止后5min药物浓度不到稳态浓度的10%。

37e 下血浆蛋白结合率>99. 5%。

其分布容积为0. 19L#kg-1, 清除率为0. 069L#min-1#kg-1。

由于酯基的存在, 被血液和血管外组织酯酶快速代谢为无活性的羧酸代谢物和甲醛, 进一步经葡萄苷酸化或氧化为吡啶
衍生物, 其清除率为0103L#h-1#kg-/1, 终末半衰期为9h, 药动学不受肝肾功能损伤的影响。

在尿和粪便中没有检测到丁酸氯维地平原形药
五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不良反应
本品最先在美国获准上市是基于其对1406例治疗和手术患者6项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

所有Ⅲ期临床研究均符合其主要终点指标。

本品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头痛,恶心和呕吐。

其他不良反应有急性肾衰、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率加快、低血压、多尿、面部发红发热、眩晕等。

氯维地平制剂为注射用乳剂,需冰箱2~8℃保存
禁忌症
临床浓度下丁酸氯维地平不会诱导或抑制CYP450酶。

但体外高浓度可以诱导CYP3A4或抑制CYP2C9,CYP2C19和CYP3A4,动物实验显示丁酸氯维地平可能与异氟烷有药物相互作用。

对大豆油或大豆油产品,鸡蛋和鸡蛋制品敏感的患者,脂质代谢缺陷的患者不能使用本品。

如,病理学高血脂、类脂性肾病变、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脂。

由于后负荷减少能降低心脏供氧,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也不能使用丁酸氯维地平。

静脉滴注剂量视血压变化而定,并全过程进行血压监测
六国内应用情况
一项由18名施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CABG)的患者参加的试验考察了氯维地平,,,3ug/
kg/m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中5名患者因术后出血需再行手术、术后血压正常或冠状窦导管错位而退出研究。

该研究比较了高血压期给予氯维地平±/kg/min)和硝普钠±和±/kg/min分别在输注氯维地平前、后给予)的术后降压效果(n=13)。

同时,还测定了氯维地平,,,3ug/kg/min)在正常血压期的剂量~效应曲线(n=9)。

在高血压期,一旦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达到75mmHg,氯维地平组的体循环血管阻力和心率均低于硝普钠组,而心脏前负荷、心搏量和肺循环血管阻力则高于硝普钠组,乳酸盐代谢物或摄氧量未见差异。

在正常血压期,平均动脉压、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肺循环血管阻力以剂量依赖方式分别降低19%、27%和15%,而心搏量则增加10%,心率未见增加,心脏前负荷也无变化。

给予氯维地平后能将心肌摄氧量由54%降低至45%,表明其具有血管
调节作用,其血浆清除率、稳定状态下的分布容积、初始半衰期和终末半衰期分别为?L/min/kg,?L/kg,<1min和4?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