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范文【医学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范文【医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1.项目的立项依据细胞增殖和凋亡(apoptosis)调节失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为策略的肿瘤生物治疗倍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1997年Ambrosini等发现survivin基因是一种独特的凋亡抑制基因,表达于几乎所有人类的肿瘤组织,但在分化的正常组织中沉默[1-3]。
Survivin的表达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凋亡[4]。
由于survivin在肿瘤细胞高表达及促进细胞增殖和抗凋亡的双重作用,设计以survivin为靶点,使其沉默进行抗肿瘤治疗,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同时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并增强其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最近,国外学者及本实验室采用基因阻遏技术如反义技术等抑制survivin的表达,可直接促进白血病细胞及部分实体肿瘤细胞凋亡[5,6]。
而肿瘤细胞的彻底清除最终有赖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由于大多数肿瘤抗原以及凋亡的肿瘤细胞免疫原性较弱,不能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治疗策略均难以彻底清除机体内的肿瘤细胞。
因此,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如何增强其免疫原性,诱导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彻底清除残留肿瘤细胞或微小转移病灶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热休克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与正常的组织细胞肽形成的复合物不引起免疫应答,但可结合各种突变了的肿瘤抗原肽,且能够将其有效的进行提呈,诱导CD8+CTL、CD4+T细胞以及NK细胞反应,杀伤肿瘤细胞[16,17,18]。
最新研究证明,机体可通过非自我天然识别机制(innaterecognition of non-self)如补体、CD14等清除凋亡细胞[7],或通过改变了的自我吞噬识别机制(phagocyte recognition of altered-self)如巨噬细胞表面受体CD36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吞噬清除凋亡细胞[8],或通过非分离自我吞噬识别机制(phagocyte recognition of non-detaching self)如ICAM3的相互作用吞噬清除凋亡细胞[9],由此可能诱导反应性T细胞无能而致免疫耐受[10-12],如以凋亡的肿瘤细胞冲击DC细胞则能激活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但凋亡的肿瘤细胞冲击巨噬细胞无此功能[13]。
国自然万能模板

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XXX疾病及其研究进展XXXX疾病(XXXXXX,XXX英文名称)是XXX系统(消化、呼吸、神经等等)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多数是由于XXXX出现功能紊乱以及XXXX功能失调等所诱发,主要表现为XXXX(临床症状或者临床特征),致使XXX组织或者器官发生XXXX等症状,可以引起XXXX、XXXX以及XXXX等严重后果。
同时,XXXX(该疾病)也是导致其他类XXXX 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的研究表明,XXX疾病主要是由于XXXX所引起的(或者说跟XXX有关,也可以说关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研究清楚),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者药物(或者目前已有药物有哪些不足,存在哪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xxxx的改变,我国XXX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导致XXX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XXXXXX等。
其中XXX 的失调/XXX功能紊乱/XXXX异常等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所在。
所以,调节XXXX方面的功能是目前治疗和预防XXXX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关注途径。
如针对XXX疾病主要动因的药物羟XXXX、XXXX以及XXXX等已经逐渐成为该疾病的主要药物。
但是该类药物目前存在XXXX方面的缺点(成本高、副作用大等等),所以开发新的治疗该类疾病的靶向药物显得至关重要。
注:该部分主要内容是提出临床问题,可以是某一个疾病、或者某一个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问题等等,所以该段最好按照以下顺序来写:1、临床现象某某疾病是怎么回事(疾病简介),或者在某疾病的治疗或者发生、发展过程中观察到的某个临床现象。
2、该临床现象的症状、危害及严重性主要描述该临床现象(一般是某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危害性或严重性等。
3、提出临床问题即在目前某种临床现象(疾病)存在哪些不足或者未解决的问题急需解决。
XXXX分子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XXX疾病中的作用已有的研究的发现,XXXXX分子及其所介导的XXX信号通路在XXX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科研策划书

科研策划书科研策划书篇1一、立项依据(一)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二)项目研究开发目的和意义(三)项目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二、研究开发内容和目标(一)项目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二)技术创新点(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世界)性行业协会等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若颁布相关技术参数或标准,应提供。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经济指标三、研究开发方法及技术路线四、现有研究开发基础五、研究开发项目组人员名单可单独说明,也可注明:详见《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六、计划工作进度七、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情况研究开发费预算企业盖章:单位:万元注:此表供企业参考,可根据实际操作作适当调整。
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一、研发机构名称及情况说明:二、专业人员名单科研策划书篇2主办方:南邮通院研会一、活动背景、目的:活动背景:研究生与本科生分布在不同校区,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的科研学术交流较少活动目的:(1)提供一个平台,帮助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学术交流,使本科生同学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科研能力;(2)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3)增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友谊。
二、活动信息名称: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三、活动开展1、活动前期:(1)通院研会项目组成员联系有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并将准备的报告信息和交流内容在3月13号之前收集整理成文件。
(2)提前与仙林校区研会沟通,安排好交流会的具体时间地点。
(3)在仙林校区做好交流会宣传工作。
以展板、海报同时结合qq群、研会微博、人人主页、横幅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
(4)研会项目组成员提前到达仙林校区布置会场。
2、活动安排:分为三次(1)时间:3月13日晚上地点:南邮仙林校区活动内容:①请2-3个研究生讲述科研项目,并结合ppt演示开发过程。
②请本科同学对于报告中的疑问进行提问,根据报告中感兴趣的方向自愿分成几组,方便展开组内讨论或与学长交流。
国自然万能模板

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XXX疾病及其研究进展XXXX疾病(XXXXXX, XXX英文名称)是XXX系统(消化、呼吸、神经等等)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多数是由于XXXX出现功能紊乱以及XXXX功能失调等所诱发,主要表现为XXXX(临床症状或者临床特征),致使XXX组织或者器官发生XXXX等症状,可以引起XXXX、XXXX以及XXXX等严重后果。
同时,XXXX(该疾病)也是导致其他类XXXX 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的研究表明,XXX疾病主要是由于XXXX所引起的(或者说跟XXX有关,也可以说关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研究清楚),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者药物(或者目前已有药物有哪些不足,存在哪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xxxx的改变,我国XXX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导致XXX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XXXXXX等。
其中XXX 的失调/XXX功能紊乱/XXXX异常等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所在。
所以,调节XXXX方面的功能是目前治疗和预防XXXX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关注途径。
如针对XXX疾病主要动因的药物羟XXXX、XXXX以及XXXX等已经逐渐成为该疾病的主要药物。
但是该类药物目前存在XXXX方面的缺点(成本高、副作用大等等),所以开发新的治疗该类疾病的靶向药物显得至关重要。
注:该部分主要内容是提出临床问题,可以是某一个疾病、或者某一个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问题等等,所以该段最好按照以下顺序来写:1、临床现象某某疾病是怎么回事(疾病简介),或者在某疾病的治疗或者发生、发展过程中观察到的某个临床现象。
2、该临床现象的症状、危害及严重性主要描述该临床现象(一般是某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危害性或严重性等。
3、提出临床问题即在目前某种临床现象(疾病)存在哪些不足或者未解决的问题急需解决。
XXXX分子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XXX疾病中的作用已有的研究的发现,XXXXX分子及其所介导的XXX信号通路在XXX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整理)青年科学基金—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

报告正文:1.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肿瘤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据统计,全球新肿瘤患者每10万人中就有173人,在中国每10万人中有110人。
通过对肿瘤的发生、生长及转移机制的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寻找可靠的治疗靶点并指导临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靶向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信号通路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例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舒尼替尼(sunitinib, sutent)、索拉非尼(sorafenib)都是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然而由于抗药性的问题导致在临床上效果不稳定[1,2]。
而限制这些抗血管生成药物药效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它会分泌过量的血管生成因子,招募造血细胞和炎症细胞便于肿瘤细胞的转移。
可以理解的是这些治疗过程刺激了多个血管生成因子,炎症通路,使得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的转移进程加快了。
所以,找到更加合理的治疗靶点对抗肿瘤药物的设计显得非常关键而迫切。
与之相比,Angiopoietin (Ang)-Tie系统对于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好的选择,由于它不仅对于血管的生成、血管内平衡的维持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它与血管形成、炎症信号通路的关系密切[3]。
Angiopoitein-1(Ang1)/Tie2信号通路在调节血管成熟和维持血管稳态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Ang-Tie系统由两个1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ie1和Tie2)和三个分泌型的配体(Ang1,Ang2和Ang4)组成。
Ang1是Tie2的功能配体[4],Ang2在正常的条件下是Ang1的竞争抑制剂[5]。
而在体外一些条件下,例如缺乏Ang1或是Ang2浓度很高的情况下,Ang2是可作为Tie2的配体的。
Ang3是小鼠中与人中Ang4同源的因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申请书正文范例(2020年)

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1.1项目的立项依据水资源短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而污水滴灌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1,2]。
在我国,应用污水灌溉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欧洲也有将近一个世纪[3]。
这种古老方法的现实意义在于:(1)可从灌溉用水中置换出等量优质水,如果污水灌溉的规模提高到年排放量的50%,则置换出的优质水量将相当于2~3个南水北调工程;(2)利用污水进行灌溉,可充分利用土壤的降解能力减小对江、河、湖泊等有限水资源的污染;(3)对比常规水,污水中的氮、钾等元素可明显促进作物生长。
世界范围内,以色列、美国等国对污水滴灌进行了推广应用。
特别是以色列,全国80%的污水经过净化后用于农业和城市园林滴灌,预计到2010年全国将有1/3以上的农业灌溉使用污水[5]。
据报道,我国的污水灌溉占总灌溉面积的10%左右,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黄、淮、海和辽四大流域,大多采用原始的漫灌和浇灌方式,不符合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
纵观国内外,污水滴灌的普及程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灌水器堵塞问题尤为突出。
在以色列、美国等滴灌应用早、研究深入的国家,有众多学者就污水滴灌中的灌水器堵塞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Adin等(1990)利用三种灌水器进行污水滴灌试验,提出了一种“逐步堵塞”的假设,认为沉积物的聚集源自不规则形状粘土的沉淀,加上后续悬浮固体物的不断黏附,最终导致灌水器发生堵塞[6]。
Taylor等(1995)对长达两个生长季节的田间污水滴灌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砂粒在流道内部的沉积和滞留是引起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原因,指出灌水器的流道结构和形式成为决定其堵塞程度的最重要因素[7]。
Shatanawi等人(1996)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污水中的钙、镁等元素容易导致灌水器发生严重堵塞,过多的微生物则加速了藻类的生长[8]。
Schischa等人(1997)通过试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水滴灌中的灌水器堵塞问题[9]。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一、立项依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进行一项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1.科技发展的加速: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2.社会经济的转型: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行业面临着压力和困境,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也随之出现。
我们需要研究和理解这些转型的原因和趋势。
3.社会问题的增多: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疾病和环境污染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深入研究以上提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科技与社会发展:我们将探索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潜在风险。
我们将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科技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2.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我们将对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传统产业面临的困境和新兴产业的机会。
我们将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3.社会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研究和分析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将探讨如何减少贫富差距、改善老龄化问题以及解决环境污染等挑战。
我们还将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问题。
4.政策研究与决策支持:我们将分析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我们还将研究如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持,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应对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
这将有助于指导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我们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计算机 开题 立项依据 模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题报告一、立项依据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和紧迫。
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从医疗健康到国家安全,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迫切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引起了广泛关注。
1.3 存在问题然而,虽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重大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另外,在人工智能方面,对于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4 研究意义鉴于上述背景和现状,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加强信息处理能力,拓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
这将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
二、研究内容2.1 研究方向本课题主要围绕计算机系统性能优化、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方面展开研究,力图解决目前计算机领域存在的一些核心难题,提升相关技术的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
2.2 研究内容(1)计算机系统性能优化: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2)大数据处理:针对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研究相关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等技术,致力于提高大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
(3)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面,力求实现更智能化的系统和产品。
三、研究方法3.1 实验设计本课题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对计算机系统性能、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方面展开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杆状病毒是一类基因组大小在80~180kb之间的双链超螺旋杆状DNA病毒,因其病毒粒子的外形呈棒状而得名[1]。
杆状病毒的研究原来侧重于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微生物控制森林害虫的虫口密度和作为重要绢丝昆虫的病源微生物减轻在蚕丝业上的危害性[2]。
自发现杆状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启动子为真核生物中具有最强转录活性的启动子之一这一特性后,构建成高效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以来,随着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有超过20个的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完成[3],为进一步开展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基础。
目前其研究和应用领域已拓展到真核生物表面展示系统,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研究系统,杆状病毒介导的哺乳动物外源基因转导和疫苗开发及基因治疗等新领域[4]。
杆状病毒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为级联表达模式:亦即后一时相的基因表达有赖于前一时相基因的有效表达,目前一般仍认为杆状病毒基因表达可分为4个阶段:Ⅰ:极早期基因:以IE-1为代表的全程反式调控因子;Ⅱ:早期基因:参与病毒DNA复制的一些基因,如DNA聚合酶、解旋酶等,这些基因的启动子可被宿主的RNA聚合酶所识别和转录,但转录活性很低,大量转录仍有赖于极早期基因的参与(注:亦有将Ⅰ、Ⅱ统称为早期基因,但从一些基因启动子功能分析和Northern杂交结果来看,可能还是分开更为合理);Ⅲ:晚期基因:多为一些病毒核衣壳的结构蛋白及参与病毒复制形成的一些辅助蛋白,如egt、gp64、ubiquitin等;Ⅳ:晚晚期基因,只在病毒感染的末期进行超高量表达,与病毒包含体的形成有关,目前直接参与影响晚晚期基因多角体蛋白和p10蛋白表达的已鉴定的只有VLF-1蛋白(Very Late Factor-1)[5]。
虽然目前已有至少23个杆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得到了分析,所包含的DNA序列长度在80~180kb之间,所预测的ORF数目在90~181之间,但其中仍有不少ORF的功能未得到明确鉴定[6]。
在90年代中期,Miller实验室建立了一套方法鉴定晚期基因表达因子(Late gene Expression factor, lef)的方法:具体过程通过构建一个含12个长片段且互相重叠,包含整个病毒基因组文库,以晚期基因vp39和晚晚期基因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启动子为靶启动子,通过缺减其中任一个长片段的方法来鉴定晚期基因表达因子[7]。
至目前已经鉴定出12个晚期基因表达因子[8][9][10][11],但这一方法仍有一些可待改进之处:①如有些晚期基因表达因子,作用于晚期基因的表达,但它的缺少并不影响晚期基因的表达,即其作用可被替代的晚期基因表达因子就很难鉴定出来;②很难对作用于早期基因启动子的反式因子进行分析; ③很难分析清楚影响晚期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途径;④一次参与转染的DNA片断数太多,对操作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片断长度太长,后续操作分析鉴定工作量大。
所以从1998年迄今,未有新的晚期基因表达因子鉴定出来[12]。
鉴于此,我们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杆状病毒反式作用因子的全基因组扫描技术体系:即首先建立一个覆盖度至少为杆状病毒全基因组大小6倍以上的随机文库(300~500个质粒), 同时克隆包含所有杆状病毒极早期基因片断的质粒; 然后将早期或晚期靶基因启动子的报告质粒DNA进行与每个文库质粒DNA或每个文库质粒与极早期基因质粒DNA进行共转染,通过分析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强度以鉴定反式作用因子。
我们选定的杆状病毒为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两个代表种: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opolyhedrovirus, Ac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初步选定的靶基因启动子为: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基因启动子, 是病毒DNA复制的关键酶[13],亦是早期基因启动子类的代表;gp64基因为出芽病毒(BV)特有的结构蛋白[14][15]、egt基因为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唯一影响宿主昆虫正常生理状态的基因,新近鉴定亦为晚期基因[16],、ubiquitin基因在所有的多角体病毒中均存在,同为晚期基因,它参与病毒的形成, 上述3个基因作为晚期基因启动子的代表进行分析;我们的初步实验证明作用于helicase基因启动子的极早期基因只有IE-1,以晚期基因ubiquitin启动子为目标的反式因子全基因组扫描,鉴定了至少两个新的ORF为晚期基因表达因子,通过对顺式元件增强子的全基因组扫描,发现了新的反式因子――增强子桥式作用模式,因此除用于晚期基因表达因子的功能鉴定外,这一技术体系在理论上适用于所有的顺式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的(DNA-Protein)互作研究,亦可应用于具有一定基因组大小的双链DNA植物、动物、人类病毒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1.吕鸿声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1998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北京2.吕鸿声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1982 科学出版社,3.Okano. K, Vanarsdall. AL, Mikhailov. VS, Rohrmann. GF Conserved molecular systems of the Baculoviridae. 2006, Virology. 344:77-874. Kost. TA, Condreay J, Jarvis DL. Baculovirus as versatile vectors for protein expression in insect and mammalian cells. 2005, Nature Biotechnology 23:567-5755. Mikhailov. VS, Rohrmann. GF. Binding of the baculovirus very late expression (VLF-1) to different DNA structures. 2002, BMC Mol. Biol. 3, 146.Jakubowska AK, Peters SA, Ziemnicka J, Vlak JM, van Oers MM Genome sequence of an enhancin gene-rich nucleopolyhedrovirus (NPV) from Agrotis segetum: collinearity with 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PV. J Gen Virol 2006, 87:537-51.7. Passarelli AL, Miller LK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ef-1, a baculovirus gene involved in late and very late gene expression. 1993, J Virol. 67:3481-8.8.Li Y, Passarelli AL, Miller LK. Identification, sequence, and transcriptional mapping of lef-3, a baculovirus gene involved in late and very late gene expression. 1993, J Virol. 67:5260-8.9. Morris TD, Todd JW, Fisher B, Miller LK Identification of lef-7: a baculovirus gene affecting late gene expression. 1994, Virology. 200:360-9.10. Passarelli AL, Miller LK.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baculovirus lef-6 gene. 1994, J Virol. 68:4458-67.11. Todd JW, Passarelli AL, Miller LK. Eighteen baculovirus genes, including lef-11, p35, 39K, and p47, support late gene expression. 1995, J Virol. 69:968-74.12. Rapp JC, Wilson JA, Miller LK. Nineteen baculovirus open reading frames, including LEF-12, support late gene expression. J Virol. 1998, 72(12):10197-206.13. Xiao QL, Zhang ZF. 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 region of helicase gene promoter in 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2, 34:560-56414. Zhou Ya-Jing, Yongzhu Yi, Zhang Zhi-Fang. Promoter activity in thebaculovirus envelope glycoprotein gp64 gene.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3, 35: 18-2615. Yajing Zhou, Zhifang Zhang. Cetyltriethylammonium bromide stimulating transcription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 virus gp64 gene promoter mediated by viral factors. Cytotechnology, 2003, 41 :37-4416. Xing-jia Shen, Yong-zhu Yi, Shun-ming Tang, Zhi-fang Zhang , Yi-ren Li, Jia-lu He. The Ecdysteroid UDP-Glucosyltransferase Gene Promoter from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Zeitschrift fur Naturforschung C , 2004, 59:749-754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