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_张文娟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_张文娟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张文娟
活动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也逐渐进入 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流行音乐明快的 节奏感、多变的旋律,为现在的年轻 人所喜欢。因此,本课不拘一格的把 流行音乐带进课堂。
活动目标
• 了解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创作特点。 • 通过欣赏音乐,体验流行音乐中古典 与潮流的完美结合。 • 希望同学们能取其精华,做个真正的 懂乐人,爱乐人。
流行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既是对 传统音乐的反叛和颠覆,又是对传统音 乐的反哺与重构,体现着中国流行音乐 与民族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借鉴与交 融,是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 体现,也为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和发 展打开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拓展延伸——生活篇

生活中看似不相干 的事物在一起可能 有出其不意的绝佳 效果哦!

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 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体现 了民族元素的应用?
谁 知 吾 爱 心 中 寒
• • • • • • • • 菊 花 台 倒 影 明 月 问 君 何 时 恋

• • •


爱 恨 两 茫 茫
举 杯 对 月 情 似 天
爱 恨 就 在 一 瞬 间
马 嵬 坡 下 愿 为 真 爱 魂 断 红 颜
剑 舞霓 物金 只 不 愁那 头那 门 裳 雀想要 一 一 关 羽 钗梦说 年 年 是 衣 玉里谁 的 的 你 曲 搔与是 华 雪 对 几 头你谁 清 花 我 番 是一非 池 飘 深 轮 你起感 旁 落 深 回 给再情 留 梅 的 为 我醉错 下 花 思 你 的一与 太 开 念 歌 礼回对 多 枝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二、配器中适当选用民凰传奇《荷塘月色》
谢霆锋《黄种人》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已经从当初不被大众看好的靡靡之音进入到今天这样喜闻乐见的鼎盛时期。

它的创作形式、风格等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其中当今最流行的趋势就是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概述、创作特点以及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原因等几个方面的浅析,让大家对当今流行音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特点原因一、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概述(一)基本含义流行音乐民族化指的是,通过流行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能够表现我国民族特有思想情感、体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的音乐作品的过程。

这些作品在音乐形态上的特点是,多使用传统音乐素材与创作技法,歌词多使用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或表达古典文学意境,在创作观念之上,体现出自觉或不自觉的民族意识,并能引起欣赏者不同程度的审美共鸣。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音乐黎锦晖与他的《毛毛雨》: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他的这种流行音乐未能得到大众的喜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这也是他为流行音乐民族化奠定了基础。

陈歌辛是继黎锦晖之后又一位对中国流行音乐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陈歌辛一生创作歌曲近200首,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恭喜,恭喜》、《夜上海》、《小小洞房》、《初恋女》、《凤凰于飞》等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玫瑰玫瑰我爱你》和《蔷薇蔷薇处处开》了。

而这两首歌都是富有民族风格的五声性旋律同时也贯穿了西方音乐特色,总体上感觉歌曲十分具有价值。

《东南西北风》为代表的“西北风”: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摇滚节奏的配乐,摇滚或流行歌手的现代唱法等处理演绎,使西北风歌曲成为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的流行风潮。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以“中国风”为例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以“中国风”为例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以“中国风”为例[摘要]流行音乐民族化在当今华语流行音乐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了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一个具体表现阶段——“中国风”阶段展开分析,重点从“中国风”的文化属性、艺术特征等角度展开其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中国风”一、什么是民族化模式笔者认为,所谓民族化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化方式的特征,而是在某一特定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下,由各种民族化系统全部特征的总和有机联系构成的一个稳定的体系。

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民族化方式的存在,而是强调了构成民族化各种因素内部的一个有机联系,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呈现,一经形成,将会在一定时限内发挥作用。

该定义着重强调了“民族化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间的稳定性与立体性。

也就是说,“民族化模式”的各组成要素必须具备自身稳定的文化特征,并且各要素之间必须是相互影响的有机关系。

在完成了对“民族化模式”内涵的解读之后,结合笔者对“民族化”与“流行音乐民族化”的认识,本文开始对华语乐坛近些年来影响力较大的“中国风”现象进行具体的民族化分析。

二、“中国风”所体现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特征“中国风”这一称谓并不是最早由音乐理论界提出的针对流行音乐某一时期发展特点而命名的概念,但为了理论研究的严谨与规范,本文在对“中国风”展开分析之前,尝试着对“中国风”的内涵做一界定。

1.什么是“中国风”对于“中国风”的内涵,不同身份“中国风”的参与者和爱好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在一些流行音乐人看来,“最近所提到的‘中国风’一般指的是近几年来的,比如从周杰伦他们开始,有一批新生代的创作人和创作歌手,他们自觉地把中国一些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里”。

此外,在互联网上有人把“中国风”的概念界定为“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

”针对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它对“中国风”的理解只停留在了音乐形态的层面,而缺少了从观念形态方面对“中国风”特点的总结,并且该概念中“三古三新”的提法还有待商榷。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分析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分析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分析作者:章靓来源:《艺术评鉴》2023年第24期【摘要】作为一种音乐类型,流行音乐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反映着时代的诉求。

在中国当代社会语境中,流行音乐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创作风格。

“民族化”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其目标是在遵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化音乐创作中国当代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020-0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艺术特点的创作实践。

在现代语境下,民族化创作策略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策略主要表现在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传承等方面。

从“民族化”概念的提出,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再到理论阐释和政策引导,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族化创作体系。

然而,为了持续推动其发展,我们应该通过系统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族化的概念与内涵民族化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这里的民族化,指的是能够体现民族特征、融入异文化元素,并通过借鉴、吸收和改造非本民族文化,以满足本民族审美需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民族审美特征的音乐作品。

这种音乐形态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和创作技法,还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选择适合的乐器,创作出充满民族意识和民族理想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作品。

这样的作品能够引发音乐欣赏者的强烈审美共鸣。

“民族化”一词是由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探析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探析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探析【摘要】中国流行音乐在创作中充分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包括传统民族乐器、民歌和传统曲调、民族文化主题、以及民族舞蹈和服饰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传统民族乐器如胡琴、古筝等的运用,赋予了现代流行音乐独特的音乐质感。

民歌和传统曲调的影响让流行歌曲更具民俗风情。

民族文化主题在歌词中的体现引发听众对民族文化的探索和认识。

而民族舞蹈和服饰的融入则为音乐演出增添视觉美感。

民族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元素、发展历史、传统民族乐器、民歌、传统曲调、民族文化主题、流行音乐歌词、民族舞蹈、民族服饰、内涵、表现形式、国际舞台、特色、竞争力。

1. 引言1.1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开始出现第一批流行音乐人和歌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从最初的模仿西方音乐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开始探索民族元素和中国文化的融合,这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流行音乐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涌现出来,他们不仅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启发。

他们尝试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民族元素,创造出独具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起起落落,但无疑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模仿到如今的创新,中国流行音乐不断探索和发展,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在未来,随着中国音乐市场的不断壮大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国流行音乐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民族元素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重要性民族元素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探析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探析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探析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非常丰富的民族传统和多样性。

在当今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民族元素逐渐被加入,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析当今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包括演唱风格、乐器、曲调、曲风等方面。

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民族唱法几乎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唱法,差异化突出。

比如,昆曲、豫剧、花儿朵朵等艺术形式中运用的唱腔,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得以运用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式流行唱法。

例子如《我爱我的祖国》、《彩云之南》,都是以传统唱法为核心的代表作品。

另外,一些民族音乐中的声音技巧和舞台表演经验也被引入到流行音乐中。

比如,南方民谣和川渝地区的民歌中常会出现口琴、口风琴、二胡等乐器带来的吹弹作响,在流行音乐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例如,2019年春晚上,歌手李谷一首《火葬场的月亮》,二胡的独奏瞬间点燃全场观众的激情。

乐器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元素中,乐器的运用非常突出。

除了古箏、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其他民族乐器,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锣鼓等,也广泛运用在流行音乐中,使得音乐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相比传统的中式流行音乐,现代音乐制作中运用现代乐器的形式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比如,电吉他、贝斯等先进乐器,使得音乐更加激烈而富有力量感。

曲调中国的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感,一直广受世界的关注。

在中国流行音乐中,也不难听到充满民族色彩的曲调。

例如,像是韵律感强的四川民歌,天籁般的江苏民歌,浓郁的云南民歌,都能够在幕后音乐的伴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音乐创作中,也可以借鉴民族乐曲中的优秀曲调,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曲风曲风是流行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中,折射出来的曲风也包罗万象。

艺术家们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元素,用中式的视角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或主题。

各种草根音乐,如金秋时节、童话镇等,尤其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使得传统的中式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摘要] 本文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城市流行音乐民族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模式的方式,对构成该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阐释。

通过对作品音乐形态层面的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与归纳,勾勒出流行音乐是如何得以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又是如何开始的历史文化景观。

[关键词] 流行音乐民族化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娱乐样式,流行音乐从踏入中国社会伊始,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得以生存,从广义的民族化概念来讲流行音乐自它在中国社会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迈出了其民族化进程的第一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具有哪些特点?该时期民族化模式都包含有哪些文化元素,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有机联系?一、以爵士乐为代表的西方流行音乐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于1843年11月正式开埠通商。

受其背后强大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支持,“西洋文化”在当时的上海逐渐盛行,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渗透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以爵士乐为代表的西方流行音乐,因其演出场地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主要是针对古典音乐的演出必须在大戏院进行而言,而爵士乐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不像古典音乐那样严格),以及音乐的亲和力,很快就在当时的上海市民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当时上海的“高档舞厅及卡巴莱(当时歌舞厅的一种别称)表演的往往是洋乐队,演奏的音乐是西洋乐,最流行的是爵士乐”;而“法租界霞飞路里面的爵士乐每天晚上也都会在在道路两旁的咖啡馆和酒吧间里奏响”;另外,在周璇的一篇文章《我的从影史》中还提到“大概是还在八九年前吧(文章最后所属的时间是1944年,那么文章所指的‘八九年前’应该指的是1935年前后),当上海电台事业蒸蒸日上的当儿,爵士音乐也风靡了这里的十里洋场”并且当时“上海还盛行着爵士音乐的歌唱”。

探索与创新一一中国流行音乐民族特质的融合创作方法

探索与创新一一中国流行音乐民族特质的融合创作方法

探索与创新一一中国流行音乐民族特质的融合创作方法摘要:民族特质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创作方式,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对流行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地域文化习俗、民族唱法、诗歌文学、民族曲调、乐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民族特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特质;创作;融合;当代流行音乐日渐繁荣,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流行音乐在形式和风格上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需合理吸收外来多元的音乐文化,同时也要有民族特色,民族特质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创作方式,对流行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丰富流行音乐内涵与形式,还可以发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地域民俗文化的融合音乐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历程下诞生的产物,反映了一定群体的审美、娱乐、个性等特征。

地域文化与流行音乐风格的结合为歌曲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模式。

(一)地域方言。

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区域变体,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因此,在流行音乐中运用地域方言是弘扬和探索民族特色的途径之一。

一般认为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种。

即官话、晋语、吴语、回语、闽语、广东话、客家话、赣语、湘语、平话、土话。

如“川式说唱”歌曲《重庆茶馆》、《天干物燥》、《明天不上班》等,采用西南官话说唱。

在韵脚的设计、歌词和节奏的分布、轻读和重读的安排上都具有地域音韵的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嘻哈音乐风格。

闽方言歌曲《爱拼才会赢》中最为经典的一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努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独特的民族方言将歌曲中的精神向人们传递。

(二)地域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地域文化内涵的表现,是人们审美追求和个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许多音乐创作者对二人转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进行了探索,如“二手玫瑰”乐队定位为“二人转摇滚”。

他们使用了大量的二人转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如在歌曲《粘人》中,二人转小帽《情人迷》的基调主题也被拼贴在歌曲中,与原段落交替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摘要] 本文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城市流行音乐民族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模式的方式,对构成该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模
式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阐释。

通过对作品音乐形态层面的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与归纳,勾勒出流行音乐是如何得以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又是如何开始的历史文化景观。

[关键词] 流行音乐民族化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娱乐样式,流行音乐从踏入中国社会伊始,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得以生存,从广义的民族化概念来讲流行音乐自它在中国社会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迈出了其民族化进程的第一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具有哪些特点?该时期民族化模式都包含有哪些文化元素,
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有机联系?
一、以爵士乐为代表的西方流行音乐的传入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上海于1843年11月正式开埠通商。

受其背后强大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支持,“西洋文化”在当时的上海逐渐盛行,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渗透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以爵士乐为代表的西方流行音乐,因其演出场地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主要是针对古典音乐的演出必须在大戏院进行而言,而爵士乐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不像古典音乐那样严格),以及音乐的亲和力,很快就在当时的上海市民中产生了不
小的影响。

在当时上海的“高档舞厅及卡巴莱(当时歌舞厅的一种别称)表演的往往是洋乐队,演奏的音乐是西洋乐,最流行的是爵士乐”;而“法租界霞飞路里面的爵士乐每天晚上也都会在在道路两旁的咖啡馆和酒吧间里奏响”;另外,在周璇的一篇文章《我的从影史》中还提到“大概是还在八九年前吧(文章最后所属的时间是1944年,那么文章所指的‘八九年前’应该指的是1935年前后),当上海电台事业蒸蒸日上的当儿,爵士音乐也风靡了这里的十里洋场”并且当时“上海还盛行着爵士音乐的歌唱”。

作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一种代表样式,爵士乐在当时上海的出现与影响的不断扩大,标志着西方流行音乐已经传入中国社会并生存了下来。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的特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民族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响形态与歌词内容两个方面
(一)以传统音乐为基础的旋律创作——音响形态层面的特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在旋律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传统民族调式。

如:
《毛毛雨》一歌的通行谱采用g五声宫调式;《关不住了》采用f七声清乐宫调式;《卖花词》采用c五声宫调式;《落花流水》采用g七声清乐宫调式;《桃花江》采用f五声宫调式;《特别快车》采用d七声清乐宫调式,等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作品在配器方面与节奏方面的特点是加入了多种西方音乐元素。

例如:严华在《春花如锦》的配器中运用了夏威夷吉他;黎锦光在《襟上一朵花》中,尝试为五声音阶配上中速的布鲁斯节奏,而《夜来香》则采取拉丁的伦巴节奏。

而一些“像《毛毛雨》、《特别快车》这些在30年代中期重新灌制的唱片,在演唱风格和乐队伴奏方面的‘爵士化’与作者原先的设想和唱片演唱伴奏处理都显然不同。

这种爵士摇摆风格和伴奏,可能是由黎锦晖本人编配,也可能是有乐队演奏者的即兴参与”。

(二)雅俗两极化的歌词创作——歌词内容的特点
以黎锦晖作品为代表的,老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歌词主要呈现
出两大特点,第一是借鉴与使用古典诗词,第二是对现实爱情生活
的描述。

1.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与运用
黎锦晖在借鉴王维《相思》一诗创作的《红豆新诗》中写道:“红豆生南国,芳心一首诗,愿君长久记,比物更相思”;而《芭蕉叶上诗》的歌词是:“疏林挂月,秋水笼烟,荷芰将残。

芭蕉欲谢”;歌曲《月夜词》则是把五代时牛希济的两首《生查子》作为歌词。

除了歌词的古典韵味,一些歌曲的歌名,如:《秋水伊人》、《虞美人》、《镜花水月》、《月圆花好》等同样具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

除了黎锦晖之外,陈歌辛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同样创作出了
一大批富有诗意,意境深远的流行音乐作品。

该类作品凭借其自身散发的古典文化意境,使最初的某些中国流行音乐具备了艺术歌曲
的气息。

2.对现实爱情生活的描述
“爱情”是老上海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的重要主题,其中以黎锦晖的“家庭爱情歌曲”最富影响,也同样被后世争论不已。

在歌词创作方面,正如黎锦晖自己说:“我开始把大众音乐中的一部分民歌、曲艺和戏曲中过分猥亵的辞藻除去,用外国爱情歌曲的词意和古代爱情诗词写出了比较含蓄的爱情歌曲”。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以下简称“上海模式”)包含了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抗日战争前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特点构成诸要素中,呈现出的比较稳定及互相作用影响的结构。

该模式下的民族化创作使得西方流行音乐被中国社会所接纳,其作品也是我国流行音乐界民族化创作的开山之作。

“上海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作品的音响形态,歌词特征以及影响这一时期民族化创作最为直接的社会因素。

(1)作品旋律中大量民族传统调式的使用。

(2)歌词内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雅俗两极化倾向,一种是以借鉴古诗词为主,使作品带有艺术歌曲的气质,一种则是用最为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爱情生活。

(3)流行音乐的创作者都有较为主动的运用与借鉴传统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意图。

(4)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对该模式中流行音乐作品影响最大的西方流行音乐样式是爵士乐,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主要参与因素则是在西方强势经济与军事实力影响下的,西式文化娱乐方式与社会意识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的渗透。

“上海模式”诞生于西方多种文化娱乐样式大量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其音乐创作者主要受西方爵士乐的影响,借鉴爵士乐特点进行编曲,并运用中国的音乐语汇开始了创作中国流行音乐的探索。

总之,从“上海模式”开始,西方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也正式开始了它的进化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在此已初见端倪,即便是由于抗战等社会重大历史事件,造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重心由中国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地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脚步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参考文献:
[1]关于“民族化”与“流行音乐民族化”概念的界说.华
章,2009,(13).
[2]高福进.“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55.54
[3]赵士荟.周璇自述.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1(1):3.
[4]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7,2(1):158.164.167.170.177.181.185.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