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文史哲专题研究 /0 9 1
神 仙 观 念 往 汉 代 醇 赋 家书 写 中 的价 值 体 现
夸 张失 实之处 清 晰 的表 现 出辞赋 家们 身处 一个 大帝 国 中所 膨胀 出来 的艺 术审 美热情 。 这是 前所 未有 对
后世 有 着深远 影 响的最 早 的恢 弘 的帝 国 , 也 是一 场跨 越时 间与 空间 的超 时空观 念 的伟 大 描绘 。他 们 创 造 出 了一个群 星拱 卫 、 繁花 似锦 的帝 国气象 。
司 马相如 及其作 品《 天子游 猎 赋》 和《 大人 赋》 , 是这强 盛 时期赋作 中的代 表性精 品 。这 些赋 以气 势
恢宏 , 景物 迷离 , 辞 藻华美 为特 征 , 正 是 当时文 化气 度 、 时代精 神 、 物 质 和精神 生活 的反 映 。司 马相 如初
在梁 国 时 , 曾写 过一 篇《 子虚赋 》 , 大约 于公 元 前 1 3 5年传 入宫 廷 , 深受 汉武帝 赏识 。后 因得 他人 举 荐而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 0 8
作者 简 介 : 李安 飞( 1 9 8 1 一 ) , 女, 河南卢 氏人 , 三 门峡职 业技 术学院师 范学院讲师 。
纵观整个 汉赋创作 的历史 , 神仙文化 在汉赋 的创作 中 占有举 足轻重 的地位 。 从 司马相如 时通篇 的神
导下, 汉 人把 只在 平面 地 图上显 示 的帝 国疆 域 和只 记载 于历史 书籍 的帝 国社会 风貌 , 从 宫廷 到 民间 . 从 人 间到 宇宙 , 从物 质到 精神 , 从制 度 到人文 , 用极 尽奢 靡华 彩又 极为 简约朴 素 的形式作 了全方位 多 角度 的立体 化展示 。 在汉代 辞 赋家 的创作 中 , 必 须使 用非 一般 的字 眼方 能表 现帝 国的宏 阔与 强大 。 正是 这些
羽人形象流变与文化内涵研究

羽人形象流变与文化内涵研究摘要:中国羽人形象的出现,缘起于原始的巫术信仰,是鸟崇拜人格化提升的体现。
关键词:羽人,仙人,汉朝引言:羽人的形象是源自中国的传统形象之一,留存至今的羽人图像大都出自墓葬,汉代墓室,棺椁葬具以及各类随葬品中,都可见羽人的踪影。
羽人形象表现为人面鸟身、鸟首人身、肩背生翼、四肢生羽,人们用这种半兽类的形象寄托自己的向往和希冀。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对羽人形象进行溯源研究,并例举后世对于羽人形象的应用。
笔者将羽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时期,秦西汉时期,以及东汉时期。
在东汉以后羽人形象因其本身的局限性同时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冲击,不得不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后代的艺术作品中窥见其身影。
(一)羽人源起“宛彼鸣鸣,翰飞戾天。
”说到羽人就不得不说“鸟”。
在《诗经》中常常以鸟类起兴,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再比如“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在先秦子民中“鸟”的地位实际上非常高,如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的“双鸟太阳纹”图案。
再比如古代东方的舜族,丹朱族,后羿,都以鸟类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图腾作为民族的保护神兼祖先。
由此可见“鸟”在原始社会是具有很高的地位的。
在奴隶社会中,商朝依然有尊鸟的习惯,传说商民族的祖先商契,就是玄鸟的后代,是有娀氏简狄吞掉玄鸟的卵生下的。
在《白虎通·姓名篇》记载“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生也。
”传说的真假已不可考,但这也侧面印证了鸟类的崇高地位。
图腾祖先的形象带有人类对于自身的崇拜与希冀,往往与人的形象结合,形成了“半人半动物的神像”的形象,笔者认为这就是早期“羽人”形象形成的社会根源。
至今我们还知晓的女娲形象,就是远古神灵形象流传下来的证据。
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对于远古神灵的描述是这样的:“东方勾芒,鸟面人身,乘两龙。
”还有《山海经·大荒北经》里又提到:“北海之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论汉赋对神仙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论汉赋对神仙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与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密切相关,汉代的文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
两汉是神仙思想大发展的时期,汉代文学和社会心理与神仙思想的契合,以及帝王的喜好和方士的推动等等,使得神仙思想在汉代整个社会得到广泛流传,神仙思想与之前相比有很多新发展,形成了很多新特点,对汉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神仙思想的产生神仙思想起源于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春秋以前世人观念中有神无仙,二者并不属于同一类别。
春秋末年,神仙思想初见端倪,依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饮酒乐。
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得何焉?’”。
[1 ]从君臣的对答可以看出齐景公对于“古而无死”的羡慕和向往。
其思想深处流露的是对于自身长生和快活自在的企盼,以及对于难以摆脱生老病死的世俗束缚而充满悲剧意识的一种无奈。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人的思想观念已由对于古时神灵的敬畏崇拜开始转向了注重现实社会中自身生命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可看作是我们的先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代而进入理性时代之后,为了解脱和逃避日益增强的生命悲剧意识而不得不再次向神行靠拢的一种心理倾向”。
[2]因而表现出了一种从远古神话传说向后世以追求长生不死为宗旨的神仙思想的过渡。
进入战国时代,神仙思想逐渐形成,各种关于长生不死之人的记载陆续出现并且广为流传。
《庄子》一书当中就包含很多诸如“神人”“真人”“至人”“大人”一类被闻一多先生认为皆系仙人别名的有关神仙的描述。
神仙思想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后,神仙方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并过举行求仙活动、编撰神仙故事等途径在社会上传播神仙思想,赢得了那些渴望长生不死的诸侯君主们的热烈追捧和青睐。
伴随着最高统治者一次次的海上求仙活动,受到君主意志肯定的神仙思想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兴盛并逐渐摆脱了先前零碎的活动方式而趋向组织化。
为了弥补自身理论系统贫乏的缺陷,方士们吸收了其他一些流派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用其探讨天道玄远、天象预言并解释他们的成仙之术,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长生不死为号召的神仙方士集团。
由汉墓中的羽人形象看神仙思想

三 、羽人形象的时代性及神仙思想的发展 南阳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墓在汉代流行的 时间基本相同, 自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晚期, 以东汉中 晚期为盛。以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墓为例, 西汉中
第 25 卷第 4 期
岳亚莉: 由汉墓中的羽人形象看神仙思想
67
期的画像石墓中未见到有关羽人形象的题材, 更不 见飞升场景, 西汉晚期 以后才开始出 现羽人形象。 在为数不多的西汉中期墓葬中, 画像的内容题材较 为简单, 主要是菱形纹、连弧纹、门吏、楼阁、纹饰类, 直至王莽时期才在唐河新店冯君孺人墓中发现羽人 形象。
第 25卷第 4期 2009年 8 月
东汉的宗教信仰与神仙崇拜

东汉的宗教信仰与神仙崇拜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宗教信仰与神仙崇拜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伴随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人们对于神灵与神仙的崇拜与信仰也逐渐增加,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景观和信仰体系。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的起源、发展与变迁、东汉时期的主要信仰对象、神仙崇拜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东汉的宗教信仰与神仙崇拜。
一、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具有不同的起源与发展。
在东汉时期,东汉政权对于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这为各种宗教信仰在东汉社会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1. 佛教的传入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东汉时期,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被汉代皇帝尊为宗教教主,这促进了佛教在东汉时期的快速发展与传播。
2. 道教的兴起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在东汉时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东汉末年,道教经历了一个快速形成的过程,形成了正一派、全真派等不同的派别,对于东汉时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东汉时期的主要信仰对象在东汉时期,宗教信仰的对象主要包括天帝、祖先、山川、神灵、神仙等。
1. 天帝信仰天帝信仰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认为天帝是掌管天地万物的至高无上的神灵。
东汉时期,天帝信仰发展成为一种国教,皇帝对天帝的崇拜和祭祀成为东汉政权维护统治合法性的手段。
2.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祖先崇拜成为一种家族信仰,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祈求祝福和保佑。
3. 山川崇拜山川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汉时期,人们普遍相信山川有灵,通过祭祀山川来祈求大地的丰饶和国家的繁荣。
4. 神灵与神仙除了对于天帝、祖先、山川的崇拜外,东汉时期人们对于神灵和神仙的崇拜也日益增加。
许多人相信神仙可以助人实现愿望,因此拜神祈福成为人们信仰的一部分。
三、神仙崇拜的影响神仙崇拜在东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作用。
天道与人道,西汉统治下天人思想的变化、原因及影响

标题一:天道与人道,西汉统治下天人思想的变化、原因及影响标题二:天人思想在西汉统治时期的变化、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导语:我们常常会说天人合一、天道轮回,所谓天道其实归根究底是一种人们对于上天以及鬼神的敬畏之心。
我国古代人民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水平的制约,对于大自然以及个体的变化认识不足,因此当对于一些自然界以及人体所发生的变化无法解释之时,就将其归为鬼神之说,觉得是上天在惩罚或者奖励人类。
这种敬天奉神的理念最早体现在祭祀活动上,渐渐的发展成了一种天人思想,将上天与人之间建立了某种关系,想借此以窥探所谓的天道。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在深化,这种天人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尤其是在西汉时期。
西汉统治建立在推翻秦统治的基础上,其统治思想经历了由道家到儒家的变化,伴随西汉统治思想、政策的变化,天人思想在西汉时期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这时的天人思想由先秦时期的以神为主,开始转变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一、西汉统治时期,天人思想在承前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变化⑴西汉初期的天人思想是对汉前天人思想的继承天人思想的产生最初是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曾经对“天”字有如下的解释“天,颠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所谓天,就是最高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于高于一切。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上天都是一种敬畏和崇敬之情,甚至于将其看作无所不能,这当然是受当时的社会科技文化水平的影响而产生的局限性思维。
古代祭祀场景原始人类因为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和自身变化无法解释,只能将其归于天道,进而发展为信奉鬼神、祖先,神话中伏羲、女娲的形象就是一种原始人类对于上天和祖先的敬畏和信奉而产生的神的形象。
除此之外,原始人类认为一些人具有通鬼神的能力即巫师,于是在祭祀之时就让这些巫师将自己的祈求传达给上天,这是最早人与天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即通过祭祀、巫师等为媒介,向上天传达意愿。
伏羲与女娲卡通形象到了商周时期,天人思想进一步发展,渐渐的与君主的道德开始相关联,如商纣王暴虐,于是周武王奉天命讨伐无道,人道开始与天道相结合。
汉代神话和神仙信仰研究

汉代神话和神仙信仰研究汉代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也更加繁荣发展。
关于神话和神仙信仰,它在汉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深入研究汉代神话和神仙信仰是非常有必要的。
1.汉代神话的特点汉代神话是汉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汉代神话有很多来源,例如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等。
然而,汉代神话的特点并不单一,我们只能探讨其中的一部分。
其一,汉代神话具有生动形象。
在经典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神话中的神仙形象是非常生动的,这种生动性主要表现在神仙的外貌和性格上。
例如,在《鬼谷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的道家神仙鬼谷子身材矮小,面容精致;而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的神仙形象是长鼻、大耳、猴头和金色斗笠。
其二,汉代神话具有浓厚的道家气息。
在汉代,神话和道教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神仙信仰上。
道家强调修炼,人们可以通过修炼成为神仙,获得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力量。
因此,在汉代神话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道家元素,如道家神仙的修炼方法、代表神仙的某些物品等。
其三,汉代神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史传说是汉代神话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汉代历史文化非常丰富。
因此,在汉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以神化的方式出现。
例如,汉代神话中的雷神主要是以天子的名义登场的,如夏禹、商汤、周武王等。
2.神仙信仰在汉代的意义汉代神话的存在,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在汉代,神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一,神仙信仰在汉代被广泛接受。
宗教信仰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汉代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神仙信仰是人们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神仙信仰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且充满了浓郁的道德、文化和哲学的气息。
其二,神仙信仰在营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代宗教信仰在营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仙信仰尤其注意的是道德方面。
神仙教育人们尊重古往今来的道德伦理标准,鼓励人们保持纯洁、谦虚、敬畏和勇气等美德,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标准。
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

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
杨颉慧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3)001
【摘要】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总页数】5页(P186-190)
【作者】杨颉慧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从《敦煌汉简》与《武威汉代医简》看两汉时期西北医学 [J], 孙其斌;吕有强;
2.从《敦煌汉简》与《武威汉代医简》看两汉时期西北医学 [J], 孙其斌;吕有强
3.汉代乐府游仙诗与汉代神仙信仰 [J], 孔哲;汪洋
4.从两汉镜铭看汉人的神仙信仰 [J], 李泽悦
5.从神仙信仰的发展看汉代养生文化的兴衰 [J], 张文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5期(总第11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5,2008General .No .110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王 立1,2,刘 畅3(11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2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3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摘 要:汉代是“羽人”形象的全盛时期,羽人不仅是一种图像形式,而且蕴含更深刻的意蕴。
汉代流行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
羽人形象之所以被汉人接受并得以流行,是因为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西域文化也是汉代羽人形象发展衍变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诱因。
关键词:汉代“羽人”;神仙思想;相关观念;外来影响中图分类号:I 24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5-0128-05收稿日期:2008-07-10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来影响研究”的子课题作者简介:王立(1953-),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主题学研究;刘畅(1983-),男,江西吉安人,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和专门史研究。
我国以汉代为中心出土的器物及图像之中,时常可看到一种身生羽翼的人物形象:人体上作鸟翼或鸟首人身,通常称其为“羽人”、“鸟人”或“仙人”。
这种半人半鸟的奇异形象在汉墓中频频出现,文献上也多有记载。
而最早涉及羽人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璞注云:‘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
’)。
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郭璞注《启筮》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
”《楚辞・远游》也有:“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讬乘而上浮……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至迟可从西汉中期开始确定羽人的性质已由“神”变为了“仙”。
此前以今见最早出土的商代玉羽人[1]和战国琉璃阁铜壶上羽人图像[2]为例,其性质均被认为是神像或是神物,鸟的成分多,人的成分少,多有鸟图腾之遗风。
汉代的有翼仙人形象,如仲长统《昌言》曰:“喇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
得道者生六翮于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
”郭宪《别国洞冥记》亦曰:“有元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鸡飞,亦名详鸡菱。
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令骨轻,举身生毛羽也。
”这些有翼仙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的世俗乐趣,与先前人们观念中羽人的面貌已大为不同。
汉代升仙画像石中大都有这类羽人的视觉形象,尤以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的羽人为最多。
武氏祠兴建于公元147年,是东汉晚期画像石的宝库,前后左右石室画像中有许多有翼羽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祠中左右石室顶部前坡东段有一祠主升仙图,画面下部是祠主墓地,右面有阙,阙左侧为三座馒头状坟丘,坟丘中墓主人正准备随云气飞升到上部仙人世界。
从坟丘升起的云气充满整个天空,云气中有众多羽人,还有准备让墓主人乘坐的两架仙车;上部为驾临墓地上空迎接墓主人升仙的东王公和西王母[3]。
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汉代人期盼死后升仙的观念。
通观汉代画像中的题材,羽人可谓是变化无穷,神通广大。
画像诸多人物、动物中,唯有它可游龙戏凤,上与日月云气为伍,下至人间比棋对奕,享尽天地乐趣。
羽化成仙本虚妄之谈,汉代有不少人斥之,王充更在《论衡》中有集中而系统的批判。
然而汉代仙话仍盛行不衰,汉墓画像中的羽人形象仍不断出・821・现,究其原因为何?本文将在下面进行探析。
一、滨海神仙思想的兴盛俞伟超称秦汉时期:“夹杂着羽人、仙禽、异兽的流云纹突然流行起来,三峡至四川等西南地区到甘、青交界处一带,又出现了很多往往含有羽人、西王母、佛像的青铜钱树;山东、苏北、河南、内蒙古、重庆、四川等地壁画墓、画像石墓、崖墓中,也屡见羽人、西王母、佛和菩萨等图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的太平道东海庙故址更出现了佛道信仰并存的摩崖造像,这些都是盛行神仙信仰的产物。
”[4]他认为,正是由于秦汉意识形态的变化使神仙思想日益成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从而带动了羽人形象的流行。
羽人形象本身所体现的升仙思想,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它之所以被汉代人接受并得以流行,如上所述,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当时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提供了生长土壤,并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史记・封禅书》来看,神仙之说起源于战国初,后经秦始皇之揄扬,至汉代而大盛。
武帝好仙,比之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死和升天是汉代神仙思想的两大特征。
《说文》曰:“仙,长生僊去。
”①段玉裁注云:“庄子曰:千岁献世,去而上仙。
小雅:娄舞仙仙。
传曰:娄,数也。
数舞仙仙然。
按仙仙,舞袖飞扬之意。
正引申假借之义也。
”可见,“仙”本身不但有长生不死的意思,还有“飞”的含义,并可引申为飞升飞翔。
《史记・封禅书》中记述了黄帝升天的传说:“(李少君奏)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公孙卿奏)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
”正由于方士李少君、公孙卿等人的鼓吹,使“升天”和“不死”观念成为神仙思想的两大要素。
“不死”被置于“升天”前的阶段,“升天”代表了神仙的最终目的。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中也有:“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汉代羽人形象的流行与神仙思想中的羽化升天观念密不可分。
古人称“成仙”为“羽化”,即变化飞升,“羽化而登仙”。
也就是说,人要成仙,就要经过一番身生羽翼的“化”的过程。
整个汉代,神仙思想甚嚣尘上,成为风靡于整个社会的一股神学思潮,追求能够使自己成为“长生不死、羽化而登仙”的羽人已成为人们求仙得道的一般观念。
①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本作“仙去”。
《汉书・郊祀志》“仙人羡门”下颜师古注云:“古以僊为仙。
” 汉代流行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成为“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
因此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仙人的特征即如《论衡・无形篇》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
”这一形象显然是借用空中飞翔的鸟类特征,认为天上的仙人也像鸟类一样长有羽毛能自由飞翔。
因此,人要得道成仙,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羽化升天。
羽化既是一种升仙方法,又是升仙的过程。
既然升天,则要经过一番(“化”)手续,即所谓“羽化而登仙”。
羽化就是“化羽”,化羽就是长出像鸟类一样的羽翼,非如此不能“登”仙。
如汉画中的仙人多以肩生翅、体生毛的羽人来表现。
《说文》训“羽”:“鸟长毛也,象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长毛,别于毛之细缛者。
”羽人,顾名思义,自然就理解为全身有长长的鸟毛的“鸟人”了。
汉代对羽人的描写大都表现了世俗化、人性化的特征。
王充在其《论衡・道虚》篇中指出:“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
”“好道之人……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具备,能升天也。
”这里反映了人们开始认为羽人是由人“变”的仙人,而不再是某种自然神灵或者殊方异类。
又同书《雷虚》篇中曰:“飞者皆有翼,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
”均描述详细,对照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亦不啻为当时流行的羽化仙人形象的生动素描。
东汉谶纬之风盛行,对与此相关的羽人事迹,班固在《汉书・郊祀志》中记录了发生于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的一则奇迹:“其夏,黄龙见新丰。
建章、未央、长乐宫钟虏铜人皆生毛,长一寸所,时以为美祥。
”有人指出,这种铜羽人前些年在西安和洛阳都有出土,其臂、腿生羽,羽下垂,不向上翻卷至头侧。
并认为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羽人主要是表现能飞(升仙)的功能[5]。
・921・有汉一代,先秦羽人神话被神仙方士加以发挥,羽人不但被赋予了长生飞升的性质,还有仙人衣羽衣的说法。
除《史记・孝武本纪》、《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所载汉武帝听信栾大所言羽衣之事外,《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李善注引《列仙传》安期披羽衣事:“安期先生,琅琊阜乡人,自言千岁。
秦始皇与语,赐金数千万,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一量为报,言仙人以羽翮为衣。
”这“羽衣”二字颇难解释,而以鸟羽为衣正是羽衣最确当的解释。
学者考证这羽衣传说源于鸟氏族模仿图腾的服饰,到后来随鸟氏族的神物演化而成为神仙思想以后,这羽衣也跟着变成神仙的装饰了[6]。
其实着羽衣、以鸟羽为衣之风俗可能来源甚古,《礼记・礼运》即说上古之时:“(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此外如《神仙传・沈羲之》:“有著羽衣仙人自天而降。
”又《晋书・赵王伦传》亦云:“装仙人,使之着羽衣。
”类此记载,不胜枚举。
二、本土相关观念的作用汉代羽人之兴盛,首先与汉人类推思维形式有关。
汉代羽人之盛是类推思维形式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思维习惯,既非逻辑推论,又非经验实证,而是一种类比博依式的。
表现于羽人之形象,就是于人身上加上鸟类的羽翼,似乎鸟能飞翔的功能,在人身上也会类乎如此。
这真有些原始巫术心理遗传基因深在作用的意味。
主体在心造的艺术对象中实现了自己,以幻证真、以虚当实地取得了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慰。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那些得不到满足的人才会幻想。
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是幻想的驱动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一个对不予人满足的现实的矫正。
”羽人形象借助于民族类推思维方式,冲破了现实与非现实疆界,从而达到一种超文化追求的迷人境界。
汉代羽化仙人思想的成立,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化”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如《老子》第四十章以为天下万物皆是从“无”(道)化生而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化”的思想,《庄子・天道》言:“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至乐》则罗列了各种变化之事,如说青苔生于陵屯则为车前草,车前草得粪则为乌足,乌足之根可为蛴螬而叶则为蝴蝶,蝴蝶又可化而为虫,等等。
《列子・周穆王篇》记载,在周穆王时,从“西极”有“化人”来朝,引导周穆王巡游仙境: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入水火,贯金石……乘虚不坠……穆王敬之若神……王执化人之袂,腾而上者,中天乃止。
暨及化人之宫。
化人之宫,购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
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有之。
王实以为,清都紫微,帝之所居……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
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其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