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小麦纹枯病

我县常发性小麦病害,近十年来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一般年份损失10-15%,重发年份损失可达30%。

症状: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呈典型黄褐色梭形斑,或眼点状斑。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形成云纹花秆状,并继续向上部扩展,后期侵入茎秆,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再形成球状菌核。

发生规律: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夏。田间发病可分四个时期:①、冬前发生期②、早春返青上升期。③、拔节后盛发期④、抽穗后稳定期。秋、冬季温暖和春季多雨对纹枯病发展有利,连作小麦发病重。

综防措施

1、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晚播,合理密植。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

2、化学措施:拌种:立克秀、纹霉清。喷雾(分蘖末期):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克、12.5%禾果利52—64克、40%多菌灵胶悬剂50—100克对水40公斤喷雾。注意:适当加大水量;对准中下部,保证效果。

二、小麦梭条花叶病

该病害为一种病毒病,在我县,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小麦上流行,一直持续有5年,此后进入轻度流行阶段,近几年有抬头趋势。

症状:该病在冬小麦上严重发生,染病后冬前一般不表现症状,病株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梭形斑,老病叶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严重矮化。近年来此病出现一些新变化,发病提前,秋冬季有部分早播感病品种小麦就显现病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病土、病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禾谷多粘菌是此病的传播媒介,冬小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麦苗根部,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病毒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小麦播种后土温15℃,土壤湿度大时有利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侵染,早春返青期高于5℃气温回升早,高于15℃气温到来迟发病重,高于20℃或干旱时很少发病。

防治措施

1、推广抗、耐病品种。宁麦8号、9号、13号和仪宁小麦等

2、实行多年轮作、倒茬。

3、适期晚播,避开最适侵入时期。

4、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

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窜灌。

6、喷施抗病毒农药,如菌克毒克,病毒必克、病毒A等。

三、小麦赤霉病

此病又称烂麦头、红麦头。间隙性暴发,是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则严重流行。2003年的该病在我县爆发流行造成小麦的严重损失,其中红皮小麦损失20~40%,白皮小麦的损失则高达80%。此外,病麦粒含有多种毒素,人畜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

三种症状:基腐在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茎基变褐软腐,植株枯萎死亡、手拔病株,易被拉断,断口褐色、带有粘性的腐烂组织。秆腐发病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变踪褐色,后扩展到节部,并长出一层红粉。穗部腐烂长满红粉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田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质粘重、偏施氮肥的田发生重。当抽穗扬花期连续3天以上天气将大流行。

防治策略:贯彻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品种宜选用扬麦158、扬麦11、13、皖麦43等,调查和研究表明这些品种穗型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较耐赤霉病;开沟降渍,沟沟畅通;增施磷钾肥促健壮。

2、化学防治:抽穗扬花期

第一次用药:10%小麦抽穗至扬花期;第二次用药: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在第一次用药一周后喷第二次药。选用优质防治药

剂:

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80%多菌灵超微粉30克+15%粉锈灵50克,25%咪鲜咹25%25-50克,以上农药任选一种对水40公斤喷雾注意事项:喷药要均匀,重点对准小麦穗部。

四、小麦叶枯病

一种世界性病害,有多种病原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一般由下部逐渐向上部发展。低温多湿、品种抗性、氮肥使用与该病关系大。

防治措施

1、选用抗性品种。

2、配方施肥。

3、化学防治

①药剂拌种立克秀、三唑酮、多菌灵等。

②发病田在分蘖前期喷药,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百菌清等,7天后再喷一次。

五、麦蚜

又名腻虫,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小麦抽穗灌浆期的化学防治。要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能力,依据科学的防治指标及天敌指标,适时进行喷药防治。

防治穗蚜:当百株蚜量大于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小于1:150以上时,天敌无法控制其种群数量时,用药防治。选用10%吡虫啉类30克、48%毒死蜱50毫升、50%抗蚜威10-18克或菊酯类农药如2.5%三氟氯氰菊酯20-25毫升任一种对水喷雾。

六、红蜘蛛

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当地主要麦圆蜘蛛。麦圆蜘蛛不耐干旱,适宜温度8-15℃,相对湿度80%。

化学防治:当每行尺达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出现白色斑点时,开展化学防治,阿维1.8%20毫升、哒螨酮25%40毫升、马拉硫磷50 %100-150毫升任一种对水40公斤喷雾等。

七、粘虫

这是一种具远距离迁飞为害的“爆发性”害虫,大发生时幼虫成群结队迁移,所遇绿色作物几乎被掠食一空,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粘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可为害麦、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和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0多种的植物。

化学防治:抓住幼虫低龄阶段或结合麦田“一喷三防”及时用药。是大发生时的有效措施。用25%灭幼脲3号30-40克,或50%辛硫磷,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6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可同时加磷酸二氢钾和三唑酮(粉锈宁)防病虫害、防早衰、防干热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