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

合集下载

小麦病虫害防治课件

小麦病虫害防治课件

小麦病虫害防治课件汇报人:日期:•小麦病虫害概述•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策略目录•小麦病虫害防治实践案例分析•小麦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小麦病虫害防治前景展望01小麦病虫害概述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造成籽粒不饱满、发霉甚至腐烂。

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和茎秆。

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茎秆和穗部。

纹枯病主要危害小麦基部,造成植株枯死、倒伏或早枯。

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汁液,造成叶片枯黄、籽粒不饱满。

常见小麦病虫害类型如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可影响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影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气候条件土壤质地、酸碱度等因素可影响病原菌的生存和活动,进而影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条件不同品种的小麦对不同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差的品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品种抗性如播种时间、施肥量、灌溉方式等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可能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从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栽培管理发病原因及危害防治意义保障粮食安全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防治小麦病虫害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产量和质量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可以减少作物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02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选择对病虫害具有较高抗性的小麦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精耕细作避免长期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滋生。

对土壤进行深耕细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

030201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通过天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天敌保护利用使用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生物农药应用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

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设置黄色或蓝色色板进行诱杀,降低害虫的密度。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一、病害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病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培育出抗病品种,能够降低小麦受病害侵袭的风险。

常见的抗病品种有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抗条锈病等。

2.病害发生前的工作: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凋落物,破坏病原菌的越冬源,减少病害的发生。

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积水,降低潮湿环境对病害的诱发。

3.科学施肥、合理调节密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避免植株间距过窄,有利于通风和光线的照射,有利于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4.合理的田间管理:控制早熟、返青等大面积割免,并及时载体田进行彻底翻耕,以破坏田间的病原菌媒介,并减少次年病害发生的机会。

5.药剂防治:如出现小麦病害,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但使用药剂需要根据具体病害种类、发生程度和气候条件等进行合理选择。

注意合理使用药剂,按照规定的施用剂量和频次进行,避免过量使用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对小麦产生抑制。

二、虫害防治措施:1.种植抗虫品种:选用抗虫品种是预防小麦虫害的有效措施。

培育具有抗虫能力的小麦品种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

2.虫害监测:定期巡查田间,开展虫害监测,早期发现害虫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虫害的扩散。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小麦虫害,可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尤其是适度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虫能力和免疫力。

5.预防措施:加强对虫害的预防工作,定期清理田间雑草,保持田间和田间渠道的干燥和通风,避免积水,减少虫害虫的滋生。

总结起来,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抗虫的品种、病害发生前的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调节密度、化学药剂防治、虫害监测、生物防治、预防措施等。

通过综合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朋友们的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小麦常
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
对每种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的病原是赤霉病菌。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间,其症状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
穗部不育,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旺盛,提高免疫力;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的滋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四、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蚜虫寄生在小麦
叶片和穗部上,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穗部畸形,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适时翻耕,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
2、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繁殖;
3、适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4、注意田间通风,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
朋友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对大
家有所帮助,祝愿小麦丰收。

小麦病虫害的重点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重点防治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与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
01
02
03
04
轮作倒茬
合理安排作物种植计划,避免 连续种植小麦,减少病虫害的
滋生和积累。
深耕细作
通过深耕将地下害虫翻至土表 ,减少其危害。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 小麦品种,提高小麦自身的抗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 等,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防治效果的பைடு நூலகம்估
短期评估
在防治后的一段时间内,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如定期检查麦田、 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长期评估
在防治后的较长时间内,持续观察麦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评估 防治措施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白粉病、锈病、蚜虫等,这些 病虫害会导致小麦叶片枯黄、植株矮小、籽粒不饱满等问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 量和品质。
防治小麦病虫害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产量损失,提高小麦品质,为农民带来更好 的经济效益。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麦病虫害防治不仅关注小麦本身的 生长,还需要考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 影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土壤 污染、水源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化学防治措施
科学用药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 学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
进行施用。
精准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 预报,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 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合理混配与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采用 合理的农药混配和轮换用药, 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它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病害的预防、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综合防治策略。

一、病害的预防1、选择抗病品种:首要的防治措施是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

通过育种,选育出能够抵抗多种病害的小麦品种,如抗锈病、抗赤霉病的品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的品种轮作:避免连作同一品种的小麦,采用合理的品种轮作,有助于减少病害的积累。

3、地块清洁和消毒:在种植前,对田地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清除植物残渣和病原体,以降低病害传播的风险。

二、化学防治1、农药喷洒:在小麦生长期间,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喷洒合适的农药。

常见的小麦病害防治农药包括杀菌剂、杀虫剂和杀螨剂。

但应谨慎使用,避免滥用,以防止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2、药剂轮换:为减少农药抗性的发生,应定期更换不同类别的农药,不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

三、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引入天敌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有效方法。

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麦蚜等害虫的繁殖,或引入寄生性真菌来控制小麦锈病的传播。

2、使用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虫剂是从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的天然杀虫剂,对有害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对环境友好。

四、综合防治策略1、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强小麦植株的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但过量施肥也可能导致营养过剩,增加病害风险。

2、病害监测和预警:建立定期的病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3、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以减少湿度,有助于降低一些病害的发生,如锈病和赤霉病。

4、剪除病叶:一旦发现病叶,应及时剪除和销毁,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结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是小麦种植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综合防治策略包括品种选择、预防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方面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1、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又称腻虫或蜜虫,属于同翅目昆虫。

蚜虫主要集中在小麦的茎、叶、穗等部位,吸食该部位的汁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可造成30%以上的损失。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主。

冬春播种时间可比正常播种期晚些,播种时要尽可能的采用深耕的方式,同时结合配方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

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灌水,适期增施磷、钾肥等。

2、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毁灭性,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小麦种植国家。

小麦吸浆虫主要吸食灌浆期的小麦汁液,造成小麦秕粒、空壳,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用能够抵抗小麦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或者早熟的小麦品种。

通常春季会给小麦灌溉、追肥,为了降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率,可适当的减少春灌、减少春季化肥的施加。

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通常发生在潮湿、半潮湿的区域。

小麦赤霉病可发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尤其在抽穗期,造成小麦的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40%左右。

防治方法: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根据气候以及小麦的生长期,适当的提前或者推迟播种,以避免小麦扬花期在雨季。

小麦成熟后,要尽快收割脱粒。

收割后,对麦田进行深耕灭茬。

4、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生的病害,主要由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

小麦一旦发生纹枯病,在其发育的各个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灌浆、结实不良,造成小麦的大幅减产,严重时可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如济麦22、周麦22等。

合理轮作,避免早播,可适当的延迟播种。

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及病株、及时排出田间的雨水。

5、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又名小麦黄疸病,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在全国大部分麦区均有发生,危害相当严重。

2017年,山东自4月20日发现小麦条锈病以来,扩展蔓延迅速,全省发生范围和面积均超过大发生的1990年。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合 理施肥和水源灌溉,提高小麦
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天敌控制
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控制小麦病虫害 的发生和繁殖,维持生态平衡。
微生物防治
使用微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等防治小麦病 虫害,对环境友好且不伤害有益生物。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针对性强、高效低毒的化学 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 小麦产量和品质。
THANKS
小麦锈病
症状识别
小麦锈病分为叶锈病和条锈病,叶锈病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 、黄褐色、粉状病斑,条锈病表现为长条形、鲜黄色、粉状 病斑。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合理 灌溉和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可选用三唑酮、 烯唑醇等杀菌剂。
小麦白粉病
症状识别
小麦白粉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至灰白色的霉斑,后期产生黑色小点。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深耕灭茬、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 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如三唑酮、烯唑醇等, 以控制病害的蔓延。
虫害防治实践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控 制害虫数量。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精耕细作,减少虫源。
深入研究小麦病虫害的综合 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 方法的集成和优化,提高防 治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对农民的建议
及时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 趋势,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病虫害 的大面积发生和扩散。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对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小麦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加强小麦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一、小麦病害防治技术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成熟期,严重时可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预防小麦赤霉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优选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国内培育了许多抗病品种,如“鄂淮优9号”、“鄂耐3号”等,可在栽培中选择种植。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小麦田间秸秆,并注意合理施肥、间作、轮作,加强管理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喷施农药: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发期,可以及时喷施有效的杀菌剂,如百菌清、嘧菌酯等。

(1)合理施肥:通过合理的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锈病的发生。

(2)清除病源:及时清除小麦田间的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密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3)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锈病性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锈病的发生。

3、小麦褐条病(2)调整田间密度:适当调整小麦的田间密度,减少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可以降低小麦褐条病的发生。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一种主要害虫,主要以小麦的茎叶汁液为食,严重时会导致小麦的萎缩、减产。

预防小麦蚜虫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喷洒农药:在小麦蚜虫严重危害时,可以喷洒有效的杀虫剂,如敌敌畏、噻虫胺等。

2、小麦螟虫(2)适时测报:定期巡田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做好病虫害测报和监测工作。

(3)整地深耕:秋耕深翻土壤,可将螟蛾蛹埋入土壤中,减少其越冬量。

三、小麦种植技术1、土壤选择小麦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避免积水、排水不良的地块,以免小麦受潮湿环境的影响。

2、合理施肥小麦是对氮肥要求较高的作物,因此在种植小麦时,应注意适时施用氮肥,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 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 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 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 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 壳)。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 色至粉红色霉层。
病原识别
• 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属子囊菌亚门赤霉 属,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属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子囊顶部略突起, 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内有子囊 多个。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 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透明, 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作扭 旋状排列于子囊内。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穗期病虫种类
病害:小麦赤霉病 白粉病、锈病等 虫害:蚜虫、粘虫、麦蜘蛛、灰飞虱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 根据今年小麦品种布局、田间病虫 发生基数、生育进程及天气趋势等因子 综合分析,预计我市小麦穗期病虫总体 呈偏重至大发生趋势 。2003、2012年为 特大流行年份。2010发病普遍,部分品 种严重发生。
• 二是气候有利。气温偏高、过程降雨, 有利于麦蚜繁殖和危害,预计4月上旬蚜 量将快速增长。
二、主要病虫危害性
• 1、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典型气候性病害, 可防不可治,因无抗性品种,对它的防控一直
是全球性技术难题,一旦发病,具有感染快、
蔓延广、影响大的显著特点,其危害性主要有 三点: • 一是减产。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3-5成以上; • 二是品质下降。出粉率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出苗率差; • 三是病麦含有毒素,人畜吃后会中毒。
2、白粉病
• 中等偏重—大发生。其发生特点: • 一是见病早。3月11日查见,比上年早20天。
• 二是上升快。3月22日调查,大丰东部沿海地
区病株率、病叶率平均分别为8.52%、3.34%。
• 三是感病品种多。淮麦、扬麦15、16、宁麦系
列等红麦品种种植面积大,易感白粉病。加之 秋播用种量大、4月份气温偏高、田间群体密 度高,利于病害后期的侵染和快速扩展。
三、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粘虫 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必须认 真贯彻“主动出击、适期防治、药肥混 喷、一喷三防”的防治策略,全面打好 小麦穗期以赤霉病为主的总体战,势夺 夏熟全面丰收。
一要坚持适期用药。
掌握小麦齐穗见花至扬花初期全面 用好第一遍药,隔5-7天再全面用第二 次药。对西农、豫麦等系列高感赤霉病 小麦品种或生育期偏迟品种或灌浆初期 遇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赤霉病发病的条 件,要及时用第三次药。
1、赤霉病
• 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主要依据:

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大面积 种植的郑麦、淮麦、西农、豫麦、扬麦 等小麦品种,均为高感品种,满足了赤 霉病流行的寄主条件。
二是田间菌源充足。
• 近期调查,全区麦田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平 均为7.35%,是大流行2012年同期的5.8倍。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 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 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 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 黄熟后基本停止。
三要坚持用足药量。
• 用药量是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特别是第 一次用药量,由于不同厂方生产的多· 酮、戊唑
醇或咪鲜胺复配剂含量不一,要折算每亩纯量
指导用药,防治赤霉病:多菌灵、氰烯菊酯、 咪鲜胺或戊唑醇复配剂,每亩纯品用量分别不 少于50g、30ml、12g、10g;防治白粉病三唑 酮、烯唑醇每亩纯品用量要达到 8 克以上。要
二要坚持选对药种。
主治赤霉病、白粉病:每亩用 40% 绿满园 (多酮· 福美双)150克或59.7%百功(米锰· 多) 45克或40%多· 酮150克或60%多· 酮100克或42% 咪鲜· 甲硫120克或(25%氰烯菌酯120克+12.5% 禾果利50克)。兼治蚜虫、粘虫:每亩用25%捕 虫鸟(氰戊 · 乐果) 50ml 或 3% 甲维 · 啶虫脒 40ml 。 要交替使用农药,延缓抗性产生,保证防治效果。

药剂选用①40%多· 酮 可湿性粉剂150克 或50%多· 酮可湿性粉剂120克;②25%氰
烯菌酯悬浮剂120毫升+ 80%戊唑醇(优
兴)可湿性粉剂10克;③70%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粉剂100克+80%戊唑醇(优兴)
可湿性粉剂10克。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
雾。
• 对多菌灵或其复ຫໍສະໝຸດ 剂施药时每桶水加入 食用醋酸(酸度4-6%)30毫升,可大 幅度提高多菌灵溶解性,提高防效。
•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 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 发生和流行。另外,施氮肥过多,植株 贪青徒长,田间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 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
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 防治效果对比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2、白粉病
•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 茎杆和穗部。小麦受害后,光合效能大 大下降,而呼吸和蒸腾作用又大为增强, 可导致叶片早枯、成穗数减少、结实率 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5-10%, 重病田达20%以上。
按照推荐使用农药的有效成份,指导农民用足
药量。
四要坚持肥药混喷。
• 在防治小麦穗期病虫的同时,要加 入腐殖酸、氨基酸等叶面肥,实施肥药 混喷,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一 喷三防”的效果。
三是生育进程不齐,三类苗占比高。
• 今年早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提早3—5天, 迟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迟5天,预计齐穗 期在4月15日至5月10日之间,前后25天 左右,大面积将出现边抽防控难度加大, 加之抽穗期扬花时段与高温高湿天气高 度吻合,加大了赤霉病暴发流行的概率。
四是气候条件有利。
• 据区气象部门预测,今年4月份我区 雨量接近常年,气温偏高,小麦齐穗扬 花期间,只要遇到持续2天15℃以上的阴 雨(或雾露)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 病大流行。
3、粘虫
• 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粘虫1-2 龄仅啃食叶肉,3-4龄咬成缺刻,5-6 龄仅留叶脉。在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 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亦能被咬 断。
4、麦蚜
• 麦蚜主要以成蚜和若蚜吸食叶片、 茎杆和麦穗的汗液,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苗期受害,叶片发黄,严重时生长停滞, 分蘖减少,逐渐枯萎;孕穗期剑叶受害, 影响正常抽穗;穗期危害后,结实率下 降,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较大。
度,避免混杂;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
株健壮生长。
•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施药 保穗,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 的关键时期。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 齐穗见花-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 右),隔5天再全面用第二次药。对矮抗 58等高感赤霉病小麦品种或生育期偏迟 品种或灌浆初期遇高温高湿有利赤霉病 发病的天气,要及时用第三次药。
3、粘虫
• 偏重发生。主要发生特点:
• 一是发生早。沿海地区2月23日见卵,比去年
早2天。
• 二是卵量高。沿海地区百把累计诱卵240块, 为5年来最多。 • 三是范围广。今年我区西部地区3月20日查见, 百把卵量10块,而前5年均未查见。
4、麦蚜
• 麦蚜中等发生。一是基数高。3月中旬调 查,平均百株蚜量达140.64头.
• 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 可引起再侵染。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 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 孢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熟期早迟 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 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麦。
•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而气 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 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 的重要因素。温度≧15 ℃赤霉病即可发 病,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 度为80%~100%。
• 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 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大型 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 突起,3~7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 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 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 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 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如冬麦区的稻桩、 玉米秸秆及东北春麦区的麦秸秆和杂草残 体等,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 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小麦抽穗前 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孢子借 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主 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 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