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麦病虫害防治

合集下载

病虫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防治

病虫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防治

病虫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防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侵害,小麦生产常常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病虫害的类型、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病虫害的类型小麦常见的病害包括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

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会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穗上,会导致小麦穗变黑、产量下降。

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会导致叶片上出现红褐色锈斑。

小麦常见的虫害包括蚜虫、蓟马、草地贪夜蛾等。

蚜虫是小麦上常见的害虫,它会吸取小麦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变黄、生长不良。

蓟马是一种昆虫,主要以小麦的花穗为食,会导致小麦花穗减少、形态畸形。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昆虫,主要以小麦的叶片为食,会导致小麦叶片被啃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2. 病虫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病虫害对小麦生产有着直接而严重的影响。

首先,病虫害会导致小麦的减产甚至绝收。

病害如白粉病、赤霉病等会导致小麦叶片受损严重,影响其进行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产量。

虫害如蚜虫、草地贪夜蛾等会通过吸食或啃食小麦来破坏其正常生长,造成小麦减产。

其次,病虫害会降低小麦品质。

受到病害侵害的小麦往往出现质量下降的问题,如感染锈病的小麦会出现红褐色锈斑,从而降低小麦的外观质量。

同时,被虫害侵害的小麦也容易受到其他污染,导致品质下降。

最后,病虫害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农民需要购买农药、昆虫防治设备等进行防治,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同时,病虫害导致小麦减产,农民的收入也会相应减少。

3. 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

选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与虫害的发生。

b) 加强田间管理。

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定期清除草丛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c) 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叶背聚集为害,孕穗期多在旗叶下2、3叶背, 很少上穗,致害能力最强,为害盛期主要在 拔节至孕穗期,抽穗后虫口趋向消退;
麦长管蚜喜光,拔节孕穗多在上部叶 正面,抽穗后多集中于穗部为害,固此繁殖 为 2021/害1/12盛期在抽穗至乳熟期,故又称“麦穗 17
习性
迁移习性:麦蚜均可产生有翅蚜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或 随气流作较远距离迁飞。
英文名
2、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aphid
英 文 名 English grain aphid, wheat
3、麦双尾蚜 Diuraphis noxio (Morevilko)
英文名Russian wheat aphid
2021/1/12
10
一、分布
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全球性分布种类,全国全疆均有发生。
三天后调查,如蚜量明显上升,百茎蚜量超过 500头,天敌单位与蚜虫数比例小于1:150,应立即发 出防治警报,迅速开展防治。
2021/1/12
26
八、防治方法
对麦蚜的防治指标,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如是病毒流行发生区,主要是做好苗期治蚜工 作,如病毒非流行区,主要是控制穗期的麦长管蚜。
在吐鄯托盆地4月下旬~5月上旬,如平均气温达20℃以上, 百株虫口达500头,小麦处于孕穗到抽穗初期,即标志麦蚜将 进入大发生,应在短期内全面防治。
14
场所
四、生活史 高峰时间
虫态
以冬麦为主的发生基地
春麦、大麦为主的过渡 基地
以冬麦秋苗为主的越冬 基地
2021/1/12
5月底
卵 干母 干雌 有翅迁移蚜
6月初—6月中 8月上旬
有翅迁移蚜 侨蚜
9月下旬
有翅迁移蚜 卵 性蚜 雌性母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马秀丽小麦是甘肃省麻尼寺沟乡主要的农作物,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形比较复杂,主要为旱作农业。

小麦作为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对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的生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此地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农技站的一大任务。

一、小麦生长中主要的病虫害1、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的返青期到拔节期之间常常出现纹枯病。

小麦得纹枯病的表现症状是,麦叶鞘处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的灰白病斑,它会随着小麦的生长逐渐变化,慢慢转变为灰绿色或者浅褐色,再向上部的叶片扩散,到最后变成一种肉眼可见的菌核。

纹枯病害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小麦植株会大量枯死,小麦产量大幅降低。

2、小麦锈病锈病也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病害,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在小麦种植期间,经常出现条锈病与叶锈病的症状。

特别是条锈病,影响小麦叶片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叶稍与麦穗的发育。

在叶锈病实际发生的过程中,影响到小麦的叶面与叶稍,就会导致产量的下滑。

因此对锈病的防治是很有必要的。

3、小麦白粉病白粉病在小麦的苗期到成株期都有可能发生,是最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

它的主要表现症状在叶片上,在小麦刚染病时,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的小斑点。

当病情加重时,黄色的小斑点会变成圆形的大斑点,并且,叶片背面的斑点比较少,正面的斑点比较多,叶片上部的斑点也比下部的斑点要多。

当斑点变得非常多时,它们就会聚集起来,吸收叶片的营养成分,直到叶片变黄、死去。

在小麦得病的后期,叶片表面会出白色的霉层,霉层渐渐变化,从白到浅褐。

如果是小麦的根部感染白粉病会影响小麦整体的平衡性,导致小麦斜倒。

4、粘虫虫害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粘虫虫害。

粘虫是杂食性的虫子,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在粘虫虫害比较严重的时候,小麦的叶片会受到破坏性的影响,导致产量降低,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收获。

对于粘虫虫害如此强大的破坏力,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

5、吸浆虫虫害吸浆虫虫害常出现于小麦返青时期,在欧、亚、非等小麦种植国家都广泛出现。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小麦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极大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小麦虫害的防治技术。

1. 灭虫剂防治小麦虫害的防治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灭虫剂,如敌敌畏、乙醚等。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易引起小麦的农药残留问题。

因此,使用灭虫剂时需要根据使用方法和使用量等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下使用。

2. 清理虫巢小麦虫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黄色液体,用作建立虫巢。

虫巢内还会存有卵、幼虫和成虫等生命体。

清理虫巢可以有效防止小麦虫害的繁殖,同时也可以减少其对小麦的危害。

3. 防止储藏虫害小麦经过收割后需要储存在仓库中,然而,在储存过程中易受到存储虫害的侵害。

为了防止储存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仓库内的环境进行控制,保持干燥通风。

(2)储存前对小麦进行深度处理,如熏蒸、冷冻等。

(3)定期检查仓库内的小麦,及时发现虫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不使用农药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虫害。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天敌对小麦虫害进行控制,例如将寄生虫放置在受虫害的小麦上,通过它们对小麦虫害的捕食、寄生、寄主危害等行为,达到对小麦虫害的控制效果。

5. 技术措施在种植小麦的整个生产周期中,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措施来减少小麦虫害的发生。

(1)选择抗病虫害小麦品种。

(2)合理的田间管理,及时修剪、清理垃圾等。

(3)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

(4)科学合理进行田间施肥。

肥料的多寡直接影响小麦的发育和对虫害的抵抗力。

小麦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避免其对小麦的危害。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常见的虫害及治疗方式

小麦常见的虫害及治疗方式

小麦常见的虫害及治疗方式
在种植小麦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的杀虫的话,很容易使得小麦产生病虫害,那么,今天本人就来说说,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以及它的防治方式。

麦蜘蛛以若虫、成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解决办法:使用阿维·哒螨灵或1.8%阿维菌素1000倍
+2.5%联苯菊酯800倍选择中午时间叶面喷雾。

金针虫幼虫在土中取食播下的种子、萌出的幼芽、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

解决办法:
(1)用含吡虫啉、噻虫嗪、克百威成分的拌种剂拌种或使用噻虫嗪、吡虫啉、毒死蜱成分的颗粒剂在播种时进行土壤处理。

(2)虫害发生后使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灌根处理或将喷雾器喷头拧掉,直接对着根部喷施。

线虫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及暗褐色粉粒状胞囊。

苗期侵染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旦发生,
难以防治。

解决办法:在小麦播种期用阿维菌素、噻唑膦、克线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以上就是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方式,在种植小麦的时候,要注意给小麦进行除虫,要时常注意小麦生长情况避免小麦长出病虫害,加大种植损失。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
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喷雾、灌根、土壤处理等方式
昆虫信息素与诱捕器
昆虫信息素的种类与功能
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
昆虫信息素的提取与合成
化学合成、生物合成等技术
诱捕器的设计与应用
诱捕器类型、设置方法、使用效果等
生物农药及其应用
生物农药的种类
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昆虫病毒等
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
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 田间湿度过大而诱发病虫害
03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种类
01
瓢虫、草蛉、食蚜蝇等
天敌昆虫的引入与繁殖
02
采集、饲养、释放等技术
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03
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微生物制剂及其应用
微生物制剂种类
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
微生物制剂的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药剂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相应的有效药剂。
确定用药时期和剂量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药剂特性,确定最佳用药 时期和剂量。
3
药剂配制与施用方法
按照药剂说明书要求,正确配制和施用农药,确 保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
遵守农药使用规定
严格按照农药标签和说明书要求 使用农药,不得随意增加用药量
超声波
利用超声波对害虫的干扰作用,破坏其正常生理活动,达到防治效果。
06
综合治理策略与实践
综合治理原则及方案制定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原则,注重生态、生物、物理和 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的综合运用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根据 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小 麦品种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
【章节一:小麦主要病害】
⒈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白粉病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霉菌,严重时会导致叶片
枯黄、萎蔫。

⒉真菌性叶枯病: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叶枯病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黄色或棕色斑块,逐渐扩大并导致整个叶
片枯黄。

⒊稻秧癣病:是小麦上的常见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

稻秧癣
病的症状为叶片出现小圆形黄色或白色疱疹,严重时导致叶片枯黄。

⒋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赤霉病的症状为种子表面出现红色霉菌,严重时导致种子失去
萌发能力。

【章节二:小麦主要虫害】
⒈麦蚜:是小麦上常见的害虫,主要为吸食汁液的害虫。

麦蚜
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黄化、卷曲和叶片上出现蚜虫。

⒉小麦蓟马:是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啃食型害虫。

蓟马
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针孔状或斑点状的损伤,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

⒊蓟马:小麦上的常见害虫,主要为啃食型害虫。

蓟马的症状为叶片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损伤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

⒋齿盾蝽: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吸食汁液的害虫。

齿盾蝽的症状为叶片出现黄化、卷曲和叶表面出现齿盾蝽。

【附件】:
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⒉小麦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指南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植物防疫法》: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用于控制、预防和消灭植物病虫害及其它植物有害生物的法律法规。

⒉《农药管理条例》:是指中国国家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穗期病虫种类
病害:小麦赤霉病 白粉病、锈病等
虫害:蚜虫、粘虫、麦蜘蛛、灰飞虱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 根据今年小麦品种布局、田间病虫 发生基数、生育进程及天气趋势等因子 综合分析,预计我市小麦穗期病虫总体 呈偏重至大发生趋势 。2003、2012年为 特大流行年份。2010发病普遍,部分品 种严重发生。
•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施药 保穗,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 的关键时期。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 齐穗见花-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 右),隔5天再全面用第二次药。对矮抗 58等高感赤霉病小麦品种或生育期偏迟 品种或灌浆初期遇高温高湿有利赤霉病 发病的天气,要及时用第三次药。
• 药剂选用①40%多·酮 可湿性粉剂150克 或50%多·酮可湿性粉剂120克;②25%氰 烯菌酯悬浮剂120毫升+ 80%戊唑醇(优 兴)可湿性粉剂10克;③70%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粉剂100克+80%戊唑醇(优兴) 可湿性粉剂10克。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 雾。
• 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 可引起再侵染。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 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 孢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熟期早迟 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 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麦。
•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而气 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
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 的重要因素。温度≧15 ℃赤霉病即可发 病,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 度为80%~100%。
区病株率、病叶率平均分别为8.52%、3.34%。 • 三是感病品种多。淮麦、扬麦15、16、宁麦系
列等红麦品种种植面积大,易感白粉病。加之 秋播用种量大、4月份气温偏高、田间群体密 度高,利于病害后期的侵染和快速扩展。
3、粘虫
• 偏重发生。主要发生特点: • 一是发生早。沿海地区2月23日见卵,比去年
• 对多菌灵或其复配剂施药时每桶水加入 食用醋酸(酸度4-6%)30毫升,可大 幅度提高多菌灵溶解性,提高防效。
三是生育进程不齐,三类苗占比高。
• 今年早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提早3—5天, 迟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迟5天,预计齐穗 期在4月15日至5月10日之间,前后25天 左右,大面积将出现边抽防控难度加大, 加之抽穗期扬花时段与高温高湿天气高 度吻合,加大了赤霉病暴发流行的概率。
1、赤霉病
• 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主要依据:
• 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大面积 种植的郑麦、淮麦、西农、豫麦、扬麦 等小麦品种,均为高感品种,满足了赤 霉病流行的寄主条件。
二是田间菌源充足。
• 近期调查,全区麦田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平 均为7.35%,是大流行2012年同期的5.8倍。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 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 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 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 黄熟后基本停止。
早2天。 • 二是卵量高。沿海地区百把累计诱卵240块,
为5年来最多。 • 三是范围广。今年我区西部地区3月20日查见,
百把卵量10块,而前5年均。一是基数高。3月中旬调 查,平均百株蚜量达140.64头.
• 二是气候有利。气温偏高、过程降雨, 有利于麦蚜繁殖和危害,预计4月上旬蚜 量将快速增长。
• 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 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大型 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 突起,3~7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 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 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 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 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如冬麦区的稻桩、 玉米秸秆及东北春麦区的麦秸秆和杂草残 体等,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 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小麦抽穗前 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孢子借 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主 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 入。
•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 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 发生和流行。另外,施氮肥过多,植株 贪青徒长,田间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 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 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 度,避免混杂;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 株健壮生长。
• 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 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 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 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 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 壳)。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 色至粉红色霉层。
病原识别
• 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属子囊菌亚门赤霉 属,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属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子囊顶部略突起, 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内有子囊 多个。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 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透明, 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作扭 旋状排列于子囊内。
二、主要病虫危害性
• 1、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典型气候性病害, 可防不可治,因无抗性品种,对它的防控一直 是全球性技术难题,一旦发病,具有感染快、 蔓延广、影响大的显著特点,其危害性主要有 三点:
• 一是减产。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3-5成以上; • 二是品质下降。出粉率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四是气候条件有利。
• 据区气象部门预测,今年4月份我区 雨量接近常年,气温偏高,小麦齐穗扬 花期间,只要遇到持续2天15℃以上的阴 雨(或雾露)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 病大流行。
2、白粉病
• 中等偏重—大发生。其发生特点: • 一是见病早。3月11日查见,比上年早20天。 • 二是上升快。3月22日调查,大丰东部沿海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