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讲义之力(附录答案)
个性化讲义之声音的特性(附录答案)

学科:物理 学段: 学生姓名 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能知道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3.知道人的听觉范围和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
4.能根据人的听觉范围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1、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区分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生活现象认识一、音调情景⒈ 有一天老牛和蚊子比声音,小音乐家黄鹂作裁判,经过一番较量,结果老牛输了,黄鹂说蚊子的声音高,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说一说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一般尖细的声音音调高,低沉的声音音调低。
做一做 探究: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① 钢尺紧压在桌边上,⑴将钢尺1/5伸出桌外;⑵将钢尺1/3伸出桌外;⑶将钢尺1/2伸出桌外;使其振 动发声。
观察现象,记录在表1。
操作关键:⑴按钢尺的手要用力压紧;⑵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②用塑料片划梳子,第一次划得较快,第二次划得较慢,观察现象,记录在表2。
填一填 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________有关。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 次数——_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______。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___________,音调就越___________。
物体振动得越慢,频率越___________,音调就越___________。
看一看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音叉的频率不同。
在相同时间内,甲振动次数少,频率低,音调低;乙振 动次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表1 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表2次数 划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一 伸出1/3 二 伸出1/2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
一般说来,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年人高,女孩的音调比男孩高。
个性化讲义之熔化和凝固(附录答案)

学科:物理学段:学生姓名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2、知道物质固态和液态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会画熔化、凝固的图像教学重、难点1、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2、描绘晶体熔化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1. 熔化和凝固A.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
B. 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需要吸热。
松香在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
C. 水凝固成冰时,要放热,因此,凝固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D. 应用:2. 晶体和非晶体A. 在熔化时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之为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之为非晶体。
这个固定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熔点。
B.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种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与凝固时的温度是相同的。
不同的晶体的这个温度往往是不同的。
C. 非晶体既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D. 应用:摄氏温度中0℃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这是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而冰的熔点也是0℃。
当外界的温度超过0℃时,冰会熔化吸热,温度不变;而当周围的温度低于0℃时,水会凝固放热,这时温度也不会改变。
因此,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一个不变的值。
摄尔西斯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典型例题】例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1)图2是(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3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
个性化讲义之凸透镜成像规律(附录答案)

学科:物理 学段: 学生姓名 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 2.说出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3.说出什么是实像.4.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2、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3、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给你一个透镜,如何粗测它的焦距?。
2、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物距 像 的 特 点像距像物同侧 还是异侧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U=2f f<u<2f u=f 不成像 探照灯u<f①两个特殊点:一倍焦距分 ,二倍焦距分 。
②当 时(即成倒立像时/像能呈现在光屏上时/u>f时),物体靠近透镜,像将 (远离/靠近)透镜,像将 (变大/变小)。
(简言之,成实像时, 。
)(注意:放大镜即老花镜要使像变大,应使物和眼睛保持不动,增大 和 之间的距离。
) ③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所有的实像都是 ,虚像是 。
(正立/倒立)考点1:成什么样的像?考点2:物体移动后,光屏如何移动? 考点3:物体移动后,像会变大变小? 考点4: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考点5:焦距可能是多少?※注意点:①.所谓放大、缩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比较。
②.变大、变小是物距不同时,像与像的大小比较。
③.像的倒立、正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而非生活中的“倒立”、“正立”。
④.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光屏上显映出来。
虚像: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规律总结:【实验注意事项】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桌面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的高度,使、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
调节目的是为了能使烛焰能成像。
个性化讲义之光的折射(附录答案)

个性化讲义之光的折射(附录答案)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这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使得物体看起来离视线更近,造成视错觉。
B、眼镜的成像原理也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将光线经过镜片的折射,从而矫正视力。
C、光纤通信也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将光信号传输到远距离。
D、在太阳光下看水中的鱼,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更深,这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使得鱼看起来离视线更远,造成视错觉。
教学重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的物理原理,能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完成光路图、判断介质。
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我们还研究了一些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现象的例子,例如眼镜的成像原理、光纤通信等。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名词的定义,例如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能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完成光路图、判断介质。
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的物理原理,并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现象。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练和巩固所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1、水杯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曲了。
2、清澈的河水看起来扭曲了。
3、有经验的渔夫叉鱼时应该朝着鱼的方向叉,这样才能准确地叉住鱼。
B、从水中往空气中观察物体。
1、潜入水中的潜水员看到岸上的电线杆变形了。
2、潜入水中的潜水员看到岸上的树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课堂练】1、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光学现象的诗句,比如“潭清疑水浅”就是在说光的现象;“池水照明月”则是在描绘光的现象。
个性化讲义之平面镜成像(附录答案)

学科:物理学段:学生姓名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光发生反射的条件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重、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凹面镜与凸面镜的作用一、平面镜成像特点A、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
B、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相反的。
D、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相同的。
E、像点与相应物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F、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须掌握知识点(1)选择什么作为平面镜:玻璃板.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2)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要求:完全相同.为什么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实验中玻璃板怎样放置:垂直于桌面.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4)蜡烛的像能否用光屏接收到:不能.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什么: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①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确定像的位置.(6)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7)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8)验证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找到更普遍的规律.多次实验要改变什么:改变蜡烛的位置.(9)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时,缺点是:像比较暗,看不清.用跳棋子实验时,怎样看清像: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10)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11)在较暗处实验效果更好.二. 平面镜的应用:① 用平面镜成像:如照镜子,主要是用来观察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的物体,如自己的面容、姿势等;还有商店里墙上的平面镜为了增加空间感。
个性化讲义之光的反射定律和直线传播(附录答案)

学科:物理 学段: 学生姓名 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光的传播和反射定律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光源,识别哪些物体是光源,了解光是电磁波。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线的概念,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4、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2、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含义3、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一)光源、光线和光束1.光源:__________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1)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 (2)人造光源,如 篝火、烛焰、发光的电灯. 注意: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特点: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3.表述:光线AB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模型,建立理想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4.现象:立竿见______(影子)、____________食、____________成像(____立____像)、金星凌日等. (二)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传播光线ABB A5、光的直线传播应用缺口准星瞄准点激光准直排队看齐射击瞄准(“三点成一线”)(三)光的传播速度目前世界公认的真空中的光速c=299792485m/s。
在通常的计算中我们取真空中光速为C=3×108m/s,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在空气中的速度:约3×108m/s;(在水中的速度:2.25×108 m/s ,在玻璃中的速度:2×108m/s)另:知道光年是天文学中长度单位,光年不是时间单位,也不是速度单位.1光年=3×108m/s×365×24×3600s=9.46×1015m(四)物体的颜色①光的色散现象→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个性化讲义之焦耳定律(附录答案)

学科:物理学段:学生姓名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焦耳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用电器的作用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会计算电流所做的功与电功率.2、知道焦耳定律,会根据焦耳定律计算用电器产生的电热.3、知道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差别,会结合实际问题区分电功和电热教学重、难点1、探究焦耳定律实验的细节关注2、相同电压下不同阻值产生的电热分析3、各类生活电器产生热量的简易计算和处理知识点一:公式和变形同一公式中的物理量必须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
知识点二:焦耳定律例1:小明和小红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A中的金属丝是铜丝,电阻比较小,烧瓶B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电阻比较大。
两瓶煤油中温度计可以显示煤油的温度。
(1)通过观察________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2)图中甲、乙两根电阻丝是串联的,这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____的关系。
(3)根据法的研究思想,应该使这两个烧瓶中煤油的、保持相同。
(4)小红问小明:“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得到水,干嘛不用水代替煤油?”对于这个问题,小明与他的同学给出了下列四种答案,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因为煤油有颜色便于观察B.因为煤油有比较大的热值C.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密度D.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比热容(5)实验中,小明和小红发现烧瓶B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快。
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产生的热量越多。
变式训练1:.小靖和小晖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装置中除了R甲>R乙外,其余条件均相同。
(1)将两电阻丝串联接入电路是为了控制通过电阻丝的________及通电时间相等。
实验发现,甲瓶温度计示数升高快,表明该实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______。
(2)小靖提议利用该装置改装成“比较食用油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
若保持甲的器材不变时,他们除了把乙的煤油换成食用油外,还需更换乙的_________。
个性化讲义之串联和并联(附录答案)

学科:物理学段:学生姓名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串联和并联教学目标1、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和工作特点。
2、会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判断电路连接情况。
3、学习根据电路图连实物图,和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教学重、难点1、知道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短路、断路故障的简单认识3、开关引起的电路变化4、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实物图画电路图基本能力一、电路的连接方式有两种:串联与并联A. 串联电路是指电路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的电路,这种电路,若有一个元件损坏,另一个元件不工作。
这种电路我们称之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是若一个元件被短路,另一个元件仍能工作。
B. 并联电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件并列连接的方式,这种电路中若有一个元件损坏,另一个元件正常工作。
每一元件都可以与电源构成一个回路。
若一个元件被短路,另一个元件也必然被短路。
探究一串联电路将电池、开关、导线连成如图所示电路(1)连接电路时,开关要,直到检查无误后,才_____开关。
(2)在本电路中,将开关闭合,则两盏灯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______若将开关断开,则两盏灯又如何?(3)若取下其中的任意一只灯泡,另一只灯泡能否继续发光?(4)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其控制作用是否改变?____(5)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有几条?_____归纳总结串联电路的特点:归纳总结:(1)在串联电路中用电器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
(2)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3)各个用电器________(填“能”或“不能”)独立工作,互相影响。
(4)开关的作用是控制整个电路,与位置无关。
例、如图所示,开关都闭合时,灯泡L1与L2组成串联电路的是:()A.B C D探究二并联电路将电池、开关、导线连成如图所示电路(1)从两灯的连接方式看,灯L1和L2是__________连接,这种方式称为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物理学段:学生姓名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力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举例说明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识别力的符号和单位符号3、知道力的三要素。
解释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法画物体受到的力4、熟记力的定义;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解释简单的力现象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接触力和不接触力以及“运动状态”的理解3、理解力的三要素,并学会画力的示意图任务一:力究竟是什么?1、力的定义是怎样得出的?回顾:你能找到下面所有施力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吗?事例1:人……………推……………车事例2:手……………拉……………弹簧事例3:推土机………推……………土事例4:磁铁…………吸引…………铁钉……………发现:力是。
物理学中用字母表示力。
思考:1、有没有这样一个力,它只有推或拉的作用而没有施力或受力物体?有没有这样一个力,它只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没有力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性?观察: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
发现: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分析: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的。
实验:用右手使劲地拍自已的左手,左手受到拍打感到疼的同时,右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作为施力物体的右手也会感到疼?实验表明:。
3、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原因:人推船的同时,也受到对自己的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任务二: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1、①用力捏橡皮泥,力使橡皮泥。
②用力压或拉弹簧时,力使弹簧。
2、①磁铁慢慢靠近静止的小钢珠,小钢珠。
②图甲中,小钢珠速度变。
③图乙中,小钢珠。
3、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归纳出作用效果有两类:(1)力可以改变;(2)力可以改变。
练习:(1)如图所示,(a )(b )表示力的作用效果。
其中(a )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b )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B 、在盘山公路上减速运动的小车C 、腾空而起的火箭D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任务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1、力有大小吗?它的单位是是什么?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体验:1N 的力到底有多大?A 、用手托起两枚鸡蛋的力约为1NB 、用手托起一只大鸭蛋,手对鸭蛋施加的力大约是1N 。
2、 探究: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表明:力作用效果跟 有关。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表明:力作用的效果与 有关。
(3)推门实验:用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表明:力的 也影响力的效果。
结论: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 、 和 有关。
这三者叫做力的三要素。
任务四:力的示意图注意:在同一图中,如果两个线段长度相等,则这两个力的大小 ;如果一个力较大,则表示这个力的线段应画得较 。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 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 的压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物体C 受到水平向左20 N 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 的拉力。
难点1、运动状态(匀速圆周运动?) 难点2:形状发生改变肉眼一定看得见吗? 难点3、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会有力的作用吗? 难点4:相互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力的作用吗?【经典习题】1、实验室的物品中,重约1N 的是( )A 、一枚壹元硬币B 、二只鸡蛋CAB物体C 、三枚回形针D 、四只实验桌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磁铁吸铁,说明力是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B 、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说明有受力物体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 、马拉车的同时,车也拉马;D 、用脚踢足球,只有脚对球的作用.3、如图所示,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鱼线对鱼杆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B .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C .球拍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D .脚用力踢足球时,能使足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4、甲、乙两个滑冰者,面对面地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应是( ). A .甲仍静止、乙被推开 B .乙受到甲的推力作用,甲不受到推力的作用 C .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 .甲、乙将同时相对离开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对于一个力,可能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B 、物体不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 、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D 、人用力推墙,人先对墙有推力,墙后对人有推力6.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塑料尺的同—点,塑料尺弯曲的程度不同.此现象表明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力的( )A .作用点B .方向C .作用时间D .大小7、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 A .与力的大小有关 B .与力的方向有关 C .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 .与受力面积有关8.下列四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 .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B .杆对台球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C .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D .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9、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你还能按下例列举生活中的力吗?从中看出: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A B C D推 拉 ( ) ( ) 吸引 例:人 例:人 ( ) ( ) 磁 铁 直接接触不直接接触作用物体结论:力是 作用车 椅子 ( ) ( ) 铁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做 ,施加力的物体叫做 。
10.如图所示,两只小船静止在水面上,小明用力推另一只小船,另一只小船会向前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此时以小明所坐的船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
11.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地方向用力拉动绳子。
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12、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 )、(b )、(c)、(d) 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431F F F ==>2F ,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A. 图(a )和(b ) B .图(a )和(c) C. 图(a )和(d) D .图(b )和(d)1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在篮球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巩固提高】1、用球拍击球时,球拍和球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若以球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 )A .地球B .球拍C .球D .人的手 2、人在湖水中用桨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力是( )A 、人对船的推力B .桨对水的推力C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3.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火箭刚起飞B.顶足球C.汽车匀速直线运动D.小钢球的曲线运动4.观察下图中四个情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C.力可以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5、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同的现象,往往有着内在的联系,蕴含着相同的科学知识。
请以下列事例中的两个为一组,找出它们共同的科学知识:①汽车刹车后慢慢停下来②用手把飞来的排球扣出去,手感到痛③箭射出后,能在空中继续飞行④用力提起一桶水,感到手臂被向下拉事例共同揭示的科学知识例一①和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二6、小明同学学习了“力”有关知识后,决定探究“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
他用电吹风、测力计、迎风面积相同但迎风面形状不同的纸片做了如图9(a)、(b)、(c)、(d)所示的实验。
其中,图9(a)、(b)、(c)三次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相同,图9(d)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比前三次实验时的风速大。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b)(c)(d)图9(1)比较(a)、(d)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a)、(b)、(c)三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描述与实际相符的是()A.托起2个鸡蛋的力约1NB.初中生投掷的实心球质量约10kgC.一本九年级(上)的科学书厚约10cmD.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340m/s2、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3、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4.不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A、力的作用点B、力的方向C、力的大小D、力的单位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一个力,可能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B.物体不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D.人用力推墙,人先对墙有推力,墙后对人有推力6、如下图所示的四幅画,其中能生动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的是( )7、如图所示,将分别载有一根条形磁铁的两辆小车同时释放后,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最后静止.此现象说明的物理知识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状态,磁极间作用力的大小随磁极间距离的增大而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8、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返回舱返回地球时,在距地面1.2m高处,反冲发动机向地面喷火,飞船进一步减速,最后落地。
请写出这一过程中包含的两条力学知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用手向下压弹簧;(2)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右推桌子。
(下图“ ”表示桌子)(1)题图(2)题图10、如图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a)(b)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于力的______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