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有关的那些人和事

合集下载

与书为伴培养品格的名人事例

与书为伴培养品格的名人事例

与书为伴培养品格的名人事例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不少名人与书为伴,从而滋养出了令人钦佩的品格。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书籍的沃土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就说钱钟书先生吧。

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痴。

钱钟书的家就像是一座书城,到处都堆满了书。

他把自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尽情采蜜。

他看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灵魂的对话。

他的幽默、睿智、豁达,哪一样不是从书中得来的呢?你看,他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刁难时,就像一位武林高手,轻松化解。

这功夫可不是天生的,那是从无数的书籍里修炼出来的。

要是没有书的陪伴,他能有那种看穿世事却又不失风趣的品格吗?再看看鲁迅。

鲁迅小时候就对书充满了热爱。

在那古老的私塾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典籍。

他读书就像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每一本书都是他手中的火把。

他的文字犀利如剑,这剑是怎么铸就的?还不是在书的熔炉里千锤百炼而成。

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而书就像他的军师,给他出谋划策,让他能够用文字去战斗。

他的那种硬骨头精神,那种为民族呐喊的勇气,就像是一棵苍松,傲然挺立在风雨之中。

这苍松的根基,就是他读过的一本本充满力量的书籍。

他的品格,因为书而变得坚毅、不屈,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中国人前行的路。

还有杨绛先生,她一生与书相伴。

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书就像是她的避风港。

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她只要钻进书里,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自由自在。

她的温柔、淡定、从容,就像一泓清泉,在岁月的山谷里静静流淌。

这清泉的源头,就是她所读过的古今中外的书籍。

她从书中学会了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平和地面对一切。

你能说,她那令人敬仰的品格,不是书赋予她的吗?我们这些普通人啊,有时候总是抱怨自己的品格不够好,不够坚强,不够豁达。

可我们有没有像这些名人一样,把书当成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呢?如果我们每天都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就像在一片荒芜的沙漠里瞎逛,能得到什么滋养呢?而书,就像是那片沙漠里的绿洲,只要我们走进去,就能找到生命的活力。

名人与书的故事

名人与书的故事

名人与书的故事1、朱自清当衣买书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拼命买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

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衣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衣,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

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

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

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

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2、曹禺在澡盆里读书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

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

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

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

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

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

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

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

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3、三毛忘情读“红楼”4、富兰克林的精神食粮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简述名人读书的故事情节

简述名人读书的故事情节

简述名人读书的故事情节
1.魏晋时期著名学者阮籍
魏晋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间,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其中尤以阮籍最为突出。

阮籍是宋国杰出的文学家,他曾当过魏国宰相,他的出身非常贫寒,却勤奋读书,有一次他的父亲把家里的床给
卖了,然后花钱买了一箱书,阮籍坐在地上窝着一个篮子,浑浑噩噩
地看着书,不让书包受潮,最后,他受益匪浅,终成为一个名人。

2.唐代诗人陆游
陆游,唐代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曾多次被牲口运送而走
遍各个城市,从小就非常聪明,连老师都很感佩他,下课后,陆游会
去学校的图书馆,他用灯烛时间把书尽数研读,有时候可以熬夜很多
时间,虽然累,但看完书有一种充实感,由此,他逐渐变得博学,成
为唐朝有名的学者。

3. 明朝张岱
明朝张岱是北宋张耒诗词艺术的延伸,也是一名伟大的学者,凭借着
自己的坚持和勤奋,从小就常去书院里学习,天天上课,然后游离书院,买回一捆书,入夜他便将蚊帐铺在屋子里,点灯半夜,研习典籍,
然后把书背熟,由此他逐渐变得具有博学多闻的素养,他逐渐变得很有名。

4.建安杜甫
杜甫,唐朝名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苦学的学者,自小习字,从小便被称为“书生穷”,年少时曾游离书屋,买了许多古籍,在小院里孤零零学习,由于他的读书有着光明的前景,他对书有激情,勤奋而又有始有终,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家。

关于读书的典型事例积累作文素材整理

关于读书的典型事例积累作文素材整理

关于读书的典型事例积累作文素材整理茫茫海洋中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浩瀚的宇宙中藏有许多知识......这些知识不用去任何地方寻觅,只要请教书这位老师就行了。

书是我们一生的老师,因为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会丰富。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整理1、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

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他痛苦极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

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

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

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2、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

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

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

”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

”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

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

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关于读书的作文素材摘抄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关于书的名人故事

关于书的名人故事

关于书的名人故事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的一生与书籍息息相关,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一生与书籍紧密相连。

据史料记载,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索真理和智慧,他常常带着他的弟子们在雅典的街头巷尾讨论问题,他的言论和思想被记录在他的弟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苏格拉底深信“知识就是力量”,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的精神力量和学识渊博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们要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不仅擅长绘画,还对科学、工程、解剖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据史料记载,达·芬奇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创作,他经常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各种观察和想法,这些笔记后来被整理成了大量的手稿,内容涉及绘画技法、机械设计、解剖学等多个领域。

达·芬奇的手稿被誉为“人类智慧的宝库”,对后世的科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提到现代的物理学家霍金。

霍金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在探索宇宙的奥秘。

据史料记载,霍金在年轻时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导致他几乎完全瘫痪,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通过书籍和思考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他的著作《时间简史》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普及物理知识和激励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名人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书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古代的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科学家,他们的一生都与书籍紧密相连,书籍是他们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源泉,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书籍,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让书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名人读书的故事名人们都是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而成为伟大的人物。

正是通过书籍,他们获得了知识、启发和智慧,从而塑造了他们的人生和事业。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展示他们与书之间的深厚关系。

1. 巴菲特的阅读习惯沃伦·巴菲特是当今最知名的投资大师之一。

他有一套独特的阅读方法,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

他的办公室里堆积着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他将读书比作积攒财富的过程。

巴菲特认为,阅读让他能够拓宽视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并从中获取投资上的启示。

2. 爱因斯坦的智慧源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个狂热的读书爱好者。

他在他的迷人的一生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著作。

他认为,书籍是他获取智慧的源泉,也是他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

正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阅读,他才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并提出革命性的相对论。

3. 屠格涅夫的文学追求俄国作家伊凡·屠格涅夫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勤奋的读书人。

他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它们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屠格涅夫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他才能获取灵感和提高文学创作的水平。

4. 罗斯福的教育之母美国前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个睿智而有见识的领导者。

他在童年时代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主要归功于他的母亲。

罗斯福的母亲鼓励他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包括历史、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著作。

通过阅读,罗斯福培养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5. 怀特的奇幻之旅英国作家Roald Dahl是儿童文学的传奇人物,他创作了许多畅销书籍,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和《詹姆斯与巨桃之冒险》。

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幻和想象力,这主要归功于他对书籍的热爱。

怀特经常阅读精彩的故事和神话传说,这激发了他创作出那些令人着迷的故事。

关于读书的名人事迹(通用7篇).doc

关于读书的名人事迹(通用7篇).doc

关于读书的名人事迹(通用7篇)关于读书的名人事迹篇1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出来的。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

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

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

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的内容。

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

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

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司马光常常读书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会碰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

于是,他就马上披衣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

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想的东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关于读书的名人事迹篇2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

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

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名人故事】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名人故事】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名人以其卓越的才华与智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其中,不乏那些对书籍有着深厚情感的人。

他们,或是在书香中寻找灵感,或是在文字里寻求慰藉,或是在故事中感悟人生。

以下,让我们一同走进几位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感受那份独特的书香情怀。

在那个星光璀璨的夜晚,年轻的莎士比亚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古书,仿佛能从中听见历史的回声。

他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正是这样的热爱,让他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杰作。

而在法国,有一位名叫雨果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都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当夜幕降临,他便会躲进书房,与一本本厚重的书籍为伴。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书籍是我的灵魂,我无法想象没有书籍的生活。

”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在我国,鲁迅先生更是以读书为乐,他曾在《自序》中写道:“读书是为了求知的快乐,是为了生活的充实。

”他几乎阅读了当时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书籍,从哲学到文学,从历史到科学,无不涉猎。

正是这种博学多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再来说说美国前总统林肯,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伟人。

他的成功离不开对书籍的热爱。

他曾说:“我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好读书的人,但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最终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领导人。

这些名人的故事,仿佛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书籍是心灵的良药,是智慧的源泉。

正如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愿我们都能在书海中扬帆起航,追寻属于自己的书香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书有关的那些人和事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王明析摘要我想,今生我肯定会与书相爱到永远;因为与书亲密接触,的确不是个体力活。

所以,每次看到家里的那些藏书,我都有某些没出息的帝王坐拥后宫饱览三千佳丽的那种惬意和自得。

我在《悠悠慈母心》一文中曾叙述过最初与书结缘的一个于我而言可谓最难忘的场景:静夜听书。

那确实是在听说书,母亲有时差不多就是在边看边摆。

我看不到我的样子,我只能从当时留下的很少的几张照片,想象我略带痴傻的沉醉模样。

母亲的神态举止我却是铭心刻骨的,她面色安详,凝眸专注,就着昏暗的灯光,有时甚至是一支蜡烛的火苗,看着手中的书,然后再向我复述书中的故事。

有一天,当我也终于能磕磕绊绊地看“字书”后,母亲再不去读那些文字竖排着的书了。

我最初对文字竖排的书不感兴趣,繁体字太多了。

直到小学毕业后,一本《卓雅和舒拉的故事》仍然没有看完。

小学毕业前后,我看得最多的书是连环画;我们那时叫“画画书”,两个“画”字都要念平声。

我当时看的“字书”主要是零星几本《少年文艺》,都旧得不能再旧了。

不知是哪一期,上面有一篇《浦江擒鲨》的反间谍小说,当时印象很深,至今还能记起故事的一点儿影子。

另外有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我当时也很喜欢翻看,因为它对一些成语的来历有简略的解释,便成了我最初的中国文化简易读本,也是我最早的藏书之一。

进入初中后,我看的书渐渐多了起来,很遗憾的是,都是自己乱看,没有什么领悟,印象深的都是故事。

这段时间,我看得最多的书是“文革”前的一套中学语文教材,仍然是只看上面的故事类文章。

记得其中有一篇叫《潘虎》的文章,写的是红军的故事,我多次翻看,大约是我较早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之举。

当时令我最感兴趣的书是一套《文学》读本,后来我知道这是中学语文分科“汉语”和“文学”后的一套专门的教材。

印象中,这套《文学》读本很好看,上面选了很多中外文学作品。

我现在印象最深有《岳飞枪挑小梁王》《美猴王》。

尤其是里面的插图,画得极其漂亮,远非今天那些动漫图书所能比拟。

十三、四岁的年龄,原本是接受知识学习文化的关键时期,但我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却是“假大空”的东西居多。

初中两年,学过一年俄语,只感觉字母极其难写,至今一句也不会读;又学过一年英语,记得几个单词,今天只会一句“啷你无骑尔曼毛”,汉语的意思据说是“毛主席万岁”,也不知我读准没有。

高中就告别外语课了,那时流行的革命口号是“不学ABC,照样干革命”。

初中语文课最大的文学收获,可能就是记了几首毛泽东诗词。

所以,我那时对课外书真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欲望。

我们当时有一批爱书的书友,大家经常在课外交换图书。

有两个书友比我年龄略大,一个姓李,一个姓戴。

我不知道他俩今天是否还能记起我们当年换书看的经历。

我当时很喜欢战争题材的书籍,记得从他们那里用书交换过《胶东纪事》《蔺铁头红旗不倒》《长城烟尘》等书。

我对《胶东纪事》的印象很深,上面的几篇故事(或小说)至今还能记得大概情节,像《马石山十勇士》、《老水牛爷爷》、《黎明的河边》,叙述的人和事充满着英雄主义色彩,崇高悲壮而又感人肺腑。

那时,我们这些书友就像“饿痨子”寻食一样,到处收罗“字书”看,只要听说谁有一本自己没看过的书,就一定想方设法去弄来一睹为快。

记忆中,《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平原枪声》、《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等书就是这时期看的。

戴姓书友在学校比我高两级,我现在记不起当年是怎么和他成为朋友的,原因想来应该还是书。

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他说的一件事很是难忘。

他向我描述过一个人(多年后成为司马赤的那个作家)的藏书之多,之吓人时说:“他有本书才吓人,有恁个大,恁个厚!”看他啧啧比划的样子,我既神往,也有些悚然心惊,那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里面究竟有些什么精彩的故事?这个谜一直伴随我多年而不得解,直到有一天,我也有了那样大、那样厚的一本书之后,才幡然醒悟,那本奇书若不是《辞海》,肯定就是《辞源》。

喜欢看书,自然就喜欢四处寻书了。

我对书的喜爱应该就是始于这个特殊的年代。

尤其是进入高中后,更是四处搜罗。

有时甚至还敢向女生开口,于我而言这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记得读高二时,有天晚上,大约十点过,我和十来个同学在学校排练完文艺节目后结伴回城。

最后一段路,只剩我和一个女生走在人影寥寥的街道。

闲聊中,我突然心血来潮地问她有什么书没有。

女生扭头望了我,嫣然一笑,说:“我还真有一本书,你想看不嘛?”“叫哪样名字?”“音乐家。

”我那时比较敏感,还有些腼腆,见她说话的神态有些似嗔非嗔的样子,又联想到我在为她们唱歌跳舞拉二胡,就以为她是在调笑我,于是马上敛容谢绝。

以致有一段时间,我对这个女生总有些避退三舍的意思。

直到数年后,我在遵义师专图书馆看到舍甫琴科的中篇小说《音乐家》,才知道这个女生当年没有哂笑我。

大约又过了六、七年,我去遵义考试,她在家中煮羊肉火锅招待我。

那天晚上闲聊,只有我们两人,我突然起意想问她还记得当年的这件趣事否。

但念头刚一萌芽,我还是将它掐死了。

读高中时,我已有一些藏书,但很杂。

它们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

首先是我保姆家的小阁楼。

阁楼逼窄,仅容一人自由转身,因为上面除了一张用两只长凳几块木板搭成的小床外,周围全是重叠的木箱子,每个箱子里几乎都是书。

早在我对“字书”没有兴趣时,我就是小阁楼的常客了。

不过,我那时是去窃书。

当时在街头少年中流行一种游戏:输纸三角和输“垛垛纸”。

我技不如人,总是输多赢少,便经常去小阁楼窃书来做赌资。

直到有一天爱上“字书”,才醒悟自己当年不知糟蹋了多少好书!而且,这些书有许多肯定是父亲当年遭难时寄存在保姆家中的书,因为我现在还保留的这批书中,有几本还有父亲当年的签名。

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乔林的《白兰花》、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巴金的《新声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峻青的《欧行书简》、欧阳山的《苦斗》《三家巷》、《1956年短篇小说选》、《1956年诗选》、《1956年散文小品选》、《中国电影剧本选集》、《中国历代作家生平介绍》(第一集)等数十本书,就是这个时期留下的可称有纪念意义的书。

这段时间我买书不多,除了《矿山风云》《渔岛怒潮》《闪闪的红星》《山呼海啸》《连心锁》《彝族之鹰》等少量小说外,此时被我收藏的书还来源于一个很特殊的渠道。

新华书店当时在十字街,售货员是一个我喊“别嬢”的很胖的中年妇女。

我母亲曾在新华书店工作过几年,大约与别嬢很熟;别嬢又和我保姆家是邻居,还共用一间小厕所。

所以她也在有意无意中特别关照过我的读书。

毛泽东当年有一句很出名的话:“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为了响应他的这个号召,当时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始大规模学习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发了很多书,例如《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共产党宣言》等,这些书全是白色的封底封面,我称它们为“白皮书”。

书发下来后,读与不读那完全是自己的事,就和今天一样。

再说一般人读得懂吗?我在下乡前后曾翻过最薄的那本,即《共产东宣言》,完全不像现在读它时那样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当时只觉得它的语言怪异而又漂亮,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两报一刊”的那种语言。

我至今记得它的第一句,印象中是这样写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单是起笔这一句,就足以让我当时很有些莫名其妙地浮想联翩。

父母在单位都发有“白皮书”,母亲就把它们(包括单位经常派发的一些别的政治书)拿到“别嬢”书店去,按定价让我自由兑换成其它书。

《历代法家著作译注》《中国史话》《世界史话》《军事基本知识》,好像还有一本《宇宙之谜》(这本书好像是个德国人写的,我完全没有看懂,收藏了一段时间后就任其散逸了)和鲁迅的一些单行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我收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书易书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有时我也买几本。

1974年至1976年,我在务川新华书店买过《朝霞》丛刊中的一套书,现在作“文物”收存的计有五本:《金钟长鸣》、《青春颂》、《碧空万里》、《闪光的工号》、《珍泉》。

这些书当时被我视为文学作品的“范本”,很长一段时期,我都逃脱不了它们的毒害,从语言到文章的结构和立意方式。

我那时已开始悄悄喜欢写诗,买的书中还有几本诗集,印象较深的是《螺号》、《理想之歌》、《西沙之战》、《北京颂歌》、《枣林村集》,可惜后来都有意丢弃了;若能留到今天,肯定也是某种“文物”。

因为爱上了文学,所以去书店就喜欢收罗这方面的书籍,有一天,居然买到一本普列汉诺夫著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当年为什么会出版这么一本书,令人费解;但这本书我完全没有读懂(以我当年所受的教育怎么可能读懂),所以很早就丢失了。

大约是1991年,务川中学要修新的教学大楼,图书室清理“废书”,我闻讯去淘宝,见到此书,就像旧友重逢,又欣然将其收入囊中,很是高兴了一会儿。

七十年代保留下来的书有两本值得一提。

一本是父亲1974年2月17日在广西桂林买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由几个日本留学苏联的学生新谷明生等著。

现在回过去头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是马列主义,看苏联和中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难言。

还有一本是人民出版社的《各国概况》,1972年出版,精装本,厚达1174页,未注明字数,但标明是“内部发行”,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我当年很喜欢看这本书,是因为它对世界各国军事力量有比较细致的简介;我喜欢比较哪个国家厉害,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谁会是胜利者。

印象中,苏联和美国是最厉害的,核武器的数量很多,飞机坦克大炮也不少。

中国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因为上面没有介绍;显然是出于保密的原因。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美帝和苏修即使联手也打不赢我们伟大的祖国。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何等的英雄气概啊,竟然敢公开昭告全球: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现在哪个领导人有这样的威风凛凛啊?钓鱼岛之争大游行时,不是就有许多“爱国愤青”还举着“毛爷爷你快回来吧”的横幅吗?——难道我还不该充满自信?另外,从该书中我还看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和我国关系很好,那些投票反对我国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毕竟是少数;世界大战嘛,不就是世界各个国家都要阵线分明地大干一场吗?我们“第三世界”人多啊!那个时候,广播里还天天播放着一首很豪迈和鼓舞人心的战歌:“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想起今天很多“爱国愤青”没有生活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我真是替他们惋惜到极点!但是,父亲看《各国概况》似乎没有我的思路。

有一次,他见我又在翻看这本书,就问我看苏联领导人的简历发现什么没有。

我赶紧翻到那两页表,看完后不解地望着他。

这时他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苏联领导人很厉害,全部都是大学毕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