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姚察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高考真题必刷】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高考真题必刷】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精练文言翻译特殊句式译到位

精练文言翻译特殊句式译到位

核心题点精练文言文翻译(特殊句式译到位)(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

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二)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

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

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

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点拨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

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

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

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2017·山东卷·T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2017·山东卷·T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7·山东卷·T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

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

自京师从增以出。

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

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①,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自是愈益骄恣。

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

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

上如所奏严追。

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

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

上是之,行抚按查覆。

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

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

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

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

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

公以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

”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

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将谋不轨。

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

”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

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

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

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又苛责之。

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

”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

”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②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

②雉经:自缢。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直:当值,值班B.许人不时告密问理理:道理,规律C.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僭:超越本分D.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赀:计量7. 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自京师从增以出B.佯以好语陈增曰C.公以半献之朝D.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8)《陈书》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8)《陈书》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黄金测试卷(8)《陈书》选篇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侯安都字成师,始兴曲江人也。

世为郡著姓。

安都贵后,官至光禄大夫、始兴内史,秩中二千石。

高祖谋袭王僧辩,诸将莫有知者,唯与安都定计,仍使安都率水军自京口趋石头,高祖自都自内閤出,腹背击之,遂擒僧辩。

与周文育西讨王琳。

将发,王公已下饯于新林,安都跃马渡桥,人马俱堕水中,又坐䑽内坠于橹井,时以为不祥。

至武昌,琳将樊猛弃城走。

文育亦自豫章至。

时两将俱行,不相统摄,因部下交争,稍不平。

琳据东岸,官军据西岸,相持数日,乃合战,安都等败绩。

安都与周文育、徐敬成并为琳所囚。

琳总以一长锁系之,置于䑽下,令所亲宦者王子晋掌视之。

琳下至湓城白水浦,安都等甘言许厚赂子晋。

子晋乃伪以小船依䑽而钓,夜载安都、文育、敬成上岸,入深草中,步投官军。

还都自劾,诏并赦之,复其官爵。

令继周文育攻余孝劢及王琳将。

文育为熊昙朗所害,安都回取大舰,值琳将周灵、周协南归,与战,破之,生擒炅、协。

自王琳平后,安都勋庸转大,又自以功安社稷,渐用骄矜,数招聚文武之士,或射驭驰骋,或命以诗赋,第其高下,以差次赏赐之。

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检问收摄,则奔归安都。

世祖性严察,深衔之。

世祖虑其不受制,明年春,世祖引安都宴于嘉德殿,又集其部下将帅会于尚书朝堂,于坐收安都。

明日,于西省赐死,时年四十四。

寻有诏,宥其妻子家口,葬以士礼。

(节选自《陈书•侯安都传》)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城北接岗阜雉堞/不甚危峻/安都被甲带长刀/军人捧之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进逼僧辩卧室/高祖大军亦至/与僧辩战于听事前/B.石头城北接岗阜/雉堞不甚危峻/安都被甲带长刀/军人捧之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进逼僧辩卧室∕高祖大军,亦至/与僧辩战于听事前/C.石头城北接岗阜/雉堞不甚危峻/安都被甲带长刀/军人捧之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进/逼僧辩卧室/高祖大军亦至/与僧辩战于听事前/D.石头城北接岗阜雉堞/不甚危峻/安都被甲带长刀/军人捧之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进/逼僧辩卧室/高祖大军亦至/与僧辩战于听事前/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古代官名。

《旧唐书·姚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旧唐书·姚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璹,字令璋。

永徽中明经擢第。

长寿二年,累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自永徽以后,左、右史虽得对仗承旨,仗下后谋议,皆不预闻。

璹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得书。

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最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先令璹监造天枢,至是以功当赐爵一等。

璹表请回赠父一官,乃追赠其父豫州司户参军处平为博州刺史。

时有大石国使请献狮子,璹上疏谏曰:“狮子猛兽,唯止食肉,远从碎叶,以至神都,肉既难得,极为劳费。

陛下以百姓为心,虑一物有失,鹰犬不蓄,渔猎总停。

岂容自菲薄于身,而厚资给于兽。

”疏奏,遽停来使。

又九鼎初成,制令黄金千两涂之。

璹进谏曰:“夫鼎者神器,贵在质朴自然,无假别为浮饰。

”则天又从之。

寻属契丹犯塞,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璹为副使以备之。

神功初左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蜀中官吏多贪暴,瑞屡有发捷。

奸无所容。

则天嘉之,降玺书劳之曰:“夫严霜之下,识贞松之擅奇;疾风之前,知劲草之为贵。

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

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边训兵,心力俱尽。

乃春蜀中,氓俗殷杂,久缺良守,弊于侵渔,政以贿成,人无措足。

是用命卿出镇,寄兹存养。

果能揽轡澄清,下车整肃。

”则天又尝谓侍臣曰:“凡为长官,能清自身者甚易,清得僚吏者甚难。

至于姚瑞,可谓兼之矣。

”长安中,累表乞骸骨,制听致仕。

进爵为伯。

神龙元年卒,遣令薄葬,贈越州都督,谥曰成。

(节选自《旧唐书·姚璹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B.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C.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D.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唐朝设置明经、进士等科目,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陈书(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陈书(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陈书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陈书(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

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

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

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

”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

及荟秩满①,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

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

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

”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

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xuán hù,古城名),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

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

及夕,各引去。

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fèng) ②遗而遣之。

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

累征俚獠③,所在有功,除南海令。

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

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

”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其夕,宿逆旅④,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

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节)注:①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②赗,给送葬者助葬的物品。

③俚獠: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④逆旅:迎客止宿之处,客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善:赞许C.及夕,各引去引:退却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故:缘故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青,取之于蓝B.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则与斗卮酒C.南入则为公侯公为我献之D.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A.①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② 创愈,辞请还葬B.①累征俚獠,所在有功② 厚加赗(fèng)遗而遣之C.①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② 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D.①文育身被九创② 足钱便可,谁望公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

2017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的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队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统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古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利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

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

勤苦厉精,以夜继日。

年十二,便能属文。

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

及简文嗣位
..,尤加礼接。

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

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慕藿而已。

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

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中书侍郎领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永定
初,吏部
..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
弗逮也。

”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

时察母韦氏表制适除,
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
..通事舍人。

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

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练一匹。

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练,此物于吾无用。

既欲相款揍,幸不烦尔。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

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

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自《陈书·姚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营生计/笑而不答
B.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C.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D.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吏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文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

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以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察才华出众,得人称赞受人倾慕。

姚察十三岁在宜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称道:太建初年,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他。

B.姚察善于管理,恢复经济造福百姓。

原乡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他担任县令后,减轻赋税徭役,鼓励百姓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C.姚察擅长写作,多得举荐编写史书。

先有杜之伟举荐他为佐著作,一起撰史书,后有徐陵引荐他任史佐;元帝下诏书命他完成梁、陈两代史书的编撰。

D.姚察位居显要,拒收财物生活俭朴。

他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拒收一门生送来的布匹;还给家人留下遗命,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来野蔬自给。

(5分)
(2)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5分)
【参考答案】
10.B原句标点: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历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

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11C古代官员辞官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

12.C元帝下诏书”理解错误,文中是“陈灭,入隋,开皇九年”。

13.(1)正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来满足自己所需。

(得分点:值”“告籴”“既”“自给”各1分,大意1分)(2)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刚除下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

(得分点:“适”“除”“羸瘠”“就”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
姚察,宇佰审,是吴兴武康人。

(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下棋或其他的游戏,从来不放在心上。

勤奋刻苦,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

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了。

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称道,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加对他礼遇。

起用他为
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

正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争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满足自己所需。

姚察经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减省下来分给弟弟妹妹们,自己只有吃野当作美味。

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曾荒废。

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

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

永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任当时
领著作,又引荐姚察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

”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

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姚察,沛国的刘臻私下到公馆询可《汉书》中的十多条疑难之事,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

当初,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姚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

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刚除下丧服,后主回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

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

不久命他管理著作郎事务,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

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

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

既然要诚心交往,希望不要如此烦劳。

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

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

陈天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文帝下诏授子姚察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完成梁、陈两代书的编撰。

大业二年,死于东都,享年七十四岁,留遗书要求从简办理丧葬,一定要遵从省俭。

朝超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