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会议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研讨会议记录

研讨时间:2013年6月30日

地点:301办公室

内容:“树德立人”与语文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成员:语文组全体成员:

摘要:

阳: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来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永远是重要的,但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他不会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选择负责。因此,时代对我们提出立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树人”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其次,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进步而不是选择回避,应从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恰当的材料才能实现“树人”的双重目标。当然,语文教学应该学会等待,等待学生在思考中成长,寻找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要把握时间的节奏,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教育,让学生在思考和反省逐渐成长。正所谓鼓励先进,允许后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我们所要做的还是因材施教,尊重理解信任,才能说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

张: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之根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材内容加以深化和提炼,实现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的完美统一。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语文的育德功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欲育人者必先自育,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才能提高思想教育渗透的水平和艺术。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体验和鉴赏文章的先行者、领头羊。再者,语文教学其实是学习做人、使人思想成长的一门艺术,教师的每一堂讲解,每一个提问,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等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谢: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试卷会渐渐发黄,成绩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但道德——这种特别而美好的东西,却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才能拥有。

因为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这一点来看,“德”无疑是最重要的。有人把人分成四类:有才有德、有才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无德。我们都希望人人有才有德,但德行是很难量化的标准,唯有靠自我的要求和约束,按照现行的用人标准,学而优则仕,学好了即掌握的知识多了就可进入各行各业最理想的职位,那么,有才无德的人成为着社会的精英阶层,中坚阶层,这社会会怎样?难怪有人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是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的重要源头在中小学,在中小学的人文学科课堂,尤其是语文学科课堂。所以,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自觉地担当起这样的重任。

葛:作为一线教师,在树人之前应当先对自己提出立德的要求,正心修身,才有资

格立稳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实肩负的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一样重要。语文的外延即

为生活,何等宽广,如何取舍?如何深入浅出告知学生,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为人处

世,无一不能成为教学的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赞成教师先把经典启蒙的典籍通

读,取其精华,先树自己的人,绝不能拘泥于教参,现成的教学设计。真正吸引学生的

还是教师,其次才是教师带来的常识、知识。一旦学生接受了认可了信服了教师,那么

教学目标乃至课外的补充知识都是可以极好被学生融会贯通的。外力强加的常识和知

识,应付短期考试一定是有一定效果的,却一定是不长远,不留印记,不进大脑皮层的。

这就是平日教学中常遇到的前教后忘,老师气恼,学生委屈的现象。

管: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不是靠

抽象的说教,而是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从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切入,把课本

中实实在在的人物实例中阐释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寓道德于情感

中,激发学生的心灵感应,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达到逐步渗透、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爱国立身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爱国主义题材

的课文,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

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通过介绍人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诗

人伟大的人格和深广的忧愤,受到爱国爱民主义精神的感召。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些

诗篇,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老师再紧扣现实加以巧妙点

拨,学生的爱国情怀便油然而生了。

王:“立德树人”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的最高标准,韩国总统朴槿惠上周访华时在清华大学演讲的开场白就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出自《管子·权修》,告诉了我们树人的重要和树人的不易。教育是一国的百年大计,只有将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予学生,才能是他们今后成为国之栋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教师是最贴近学生的施教者,《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也可以视为对语文教师的一种要求,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立德树人”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从多个方面起到作用来影响学生,归纳起来有五点:第一,要有爱生如子的情感;第二,要正面引导为主;第三,要给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第四,要以健康心态;第五,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要做到“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应心存“仁性”,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着去理解他们,只有读懂他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去“立德树人”。

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即“文眼”,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其次,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再次。当然,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发出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这正如俄国教育者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