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2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1.古诗词三首》、《2.乡下人家》、《3.天窗》、《4.*三月桃花水》。

内容目录:易读错的字、词语听写、形近词组词、词语搭配、近义词、反义词、日积月累、特殊词语积累、词语解释、佳句背诵、课文中心思想回顾、课文重点内容解析。

一、易读错的字。

绮丽(q i q i)蛱蝶(ji a xi a)鸡冠花(gu m gu on)觅食(m i m i)芍药(sh a o zhu o)应和(h e h e)篱笆(I in i)疏落(s u sh u)锄草(c u ch u)倘若(t dig t a ng)和谐(xi e ji e)慰藉(ji e j i)卜落(bo b u)帐篷(zh mg z mg )闪烁(su o shu o)二、词语听写。

屋檐构成装饰凤仙顺序华丽独特照例率领觅食踏步倘若天高地阔和谐催眠曲甜蜜梦乡慰藉扫荡威力锐利河滩帐子闪烁奇幻黑影蝙蝠霸气猫头鹰复杂三、形近词组词。

宿(住宿)蝶(蝴蝶)蜓(蜻蜓)缩(缩小)喋(喋喋)挺(挺立)徐(徐徐)杂(杂物)茅(茅草)叙(叙述)杀(杀人)矛(长矛)篱(篱笆)稀(稀饭)檐(屋檐)璃(玻璃)希(希望)瞻(瞻仰)疏(疏通)蜻(蜻蜓)翁(老翁)蔬(蔬菜)晴(晴天)嗡(嗡嗡)构(构成)例(例外)倘(倘若)沟(水沟)烈(烈火)淌(流淌)饰(装饰)率(率领)绘(绘画)怖(恐怖)蟀(蟋蟀)荟(荟萃)蹲(蹲下)觅(觅食)谐(和谐)遵(遵守)览(浏览)楷(楷书)凤(凤仙)耸(耸立)寄(寄给)夙(夙愿)茸(茸毛)倚(倚靠)序(顺序)踏(踏步)眠(睡眠)库(水库)沓(一沓)抿(抿嘴)慰(慰藉)锐(锐利)烁(闪烁)蔚(蔚蓝)悦(喜悦)砾(瓦砾)藉(慰藉)滩(沙滩)蝙(蝙蝠)籍(书籍)摊(摊开)编(编写)卜(萝卜)帐(帐子)蝠(蝙蝠)下(下面)怅(惆怅)幅(一幅)四、修饰词。

(灰色)的蝙蝠(霸气十足)的猫头鹰(猛烈)地扫荡(明洁)的丝绸(绮丽)的朝霞(纤细)的低语(浓浓的)的绿荫(鲜嫩)的笋(独特)的风景(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甜蜜)地进入梦乡(暖和)的晴天(攀上)棚架(碧绿)的藤和叶(别有风趣)的装饰(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奇幻)的云彩(轻轻地)地走过五、近义词、反义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1 古诗词三首一、课前解析关注诗词: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

《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关注作者: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组诗。

作者在早年游历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情感真实。

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仿佛自己也在江南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杨万里迷恋新市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

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 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 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 • ___________________ 像白色的银盘。 苍翠的君山 • __________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
独 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厌: 满足。
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 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 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
他的心境?
独坐 敬亭山
(唐)李白
拟人
相看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 的相知之情。“相看两不厌 ”,表达 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
于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
秋游安徽省宣州市时所作。
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
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 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 的辛酸。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李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一片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 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 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 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忆江南”既是词牌名,也是词名。
忆江南
忆:怀念
回忆江南的美好风光。

Hale Waihona Puke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 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 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 对后世影响甚大。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 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祖籍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 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 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 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 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1)“独”坐是“谁”独坐? (2)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 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 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 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 字呼应呢?
1、古诗词三首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 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 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 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 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 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 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 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 谢朓、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 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以一个“好”字,摄 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同时,唯因“好”之已甚, 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为结句“能不忆江南”埋下伏笔, 并与之相对应。 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 闻,而是作者在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既落实了“好”字, 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旧曾谙”的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红日东 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 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 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 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 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 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 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结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 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 余情摇漾的境界中。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古诗词三首.2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3 天窗.第一课时4 三月桃花水.第一课时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古诗词三首.2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3  天窗.第一课时4 三月桃花水.第一课时

guàn(居第一位)冠军
学习生字词
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一道别 有风趣的装饰
课文学习
1. 其实乡下人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去找找课文 中写了乡下人家的什么? 瓜、鸡、鸭…… 2.谁能根据课文的顺序给他们分分类? 植物 动物 人 3.聊一聊分类的依据。 通过描写植物、动物和人的活动来介绍乡下人家。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课时作业
一、我会背《清平乐•村居》。 二、给诗词配画。 从本课的三首诗词中任选一首,创作一幅画。
再见
2.乡下人家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构、朴、素”等生字,会写“倘、绘、寄”等生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顺序 、照例、倘若、率领、天高地阔、催眠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自读自悟,学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

。,。,
1.自读古诗,标画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 2.同桌间合作交流,用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 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或由 相关诗句想象到的画面。
古诗学习
古诗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 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 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 经过;只有蜻蜓和蛱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自读诗词,读准字音
古诗词学习
bāo(口语) 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 “剥花生”“剥皮”

1 古诗词三首

1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 没有了,指无影无踪。 闲: 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 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四周一片寂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意思相近的词: 孤——独
诗句赏析
前两句诗总写了洞庭湖的秋色。 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平 静的洞庭湖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形象 而生动。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 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 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 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色
句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互相看,对看。 ( 作者 ( 敬亭山) ) 厌: A.满足 B.憎恶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 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 看不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
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 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 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 乎也正深情地看着自己。
望 洞 庭
刘禹锡 (772 — 842) ,字 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白居 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 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洞庭湖: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 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 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