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1.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盛夏,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在干活,小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他们也都不闲着。

你看,在一个茂盛的桑树下,几个孩子正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刨坑,插苗,掩土,浇水。

别看他们年纪很小,却学得有模有样。

虽然在树阴下,但忙活的大半天,额头上全是汗珠,有几个孩子干脆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在忙活。

再看他们的小脸和身上,全都是泥巴,就像一只只脏兮兮的小花猫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起来,虽然天气寒冷,但仍然阻挡不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

他们来到院子里一看,铜盆里的水早已结成厚厚的冰。

他们把铜盆翻过来,扣在地上,再朝着盆地使劲敲击,哈哈!一块完整的冰块出来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找来一根麦管,对着冰块用力吹。

你看,他的腮帮子鼓得高高的,就像一只吹起的青蛙。

其他的小孩子一起喊:“加油!加油!加油!”哈哈!冰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穴。

于是,他们又找来一束彩丝,从空穴中穿过,再打上活结,提在手上。

一个晶莹透亮的冰制打击乐器就完成了!一个孩子提着,其他的孩子围在四周,不时地用小手在冰上打击着,就像立春时节大人们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一样。

虽然他们的小手都冻得红红的,可是再冷的冬天也冻不住孩童们的快乐!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傍晚,夕阳西下。

大人们都收工回家,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

放牛的孩子们也都陆陆续续骑着牛儿往家赶。

晚风轻轻地吹着,吹走了白天的炎热。

你看,走在最前面的这位小牧童,他侧身坐在牛背上,身子随着老牛的步伐轻轻晃荡,就连那一双小脚也不安分,一前一后仿佛在打着节拍。

他的手上拿着用脱空的树皮做成的笛子,使劲地吹着。

虽然听不出他吹奏的曲调,但清亮的笛声中,那份轻松和快乐也怎么也掩饰不住。

2.选做题: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本】《古诗词三首》PPT课件-六年级下册第1课

【部编本】《古诗词三首》PPT课件-六年级下册第1课

我会认

徐公店

篱笆
shū
稀疏
1 古诗词三首
宿
多音字

宿新市徐公店
xiǔ
周末我在大姨家住了一宿。
xiù
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星宿的传说。
1 古诗词三首

树头新绿未成阴。
绿

这些英雄们劫富济贫,真称得上是绿林好汉。
1 古诗词三首
我会写


lí shū dié
宿 徐 篱 疏蝶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解读“词”
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 阙,后一部分,词中叫下阙,朗读时两阙之间 的停顿要长一点。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同, 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锄豆

剥莲蓬
1 古诗词三首
多音字

溪头卧剥莲蓬

bāo
弟弟吃馒头还要剥皮,真是浪费。
1 古诗词三首
农忙时节 田园景色
1 古诗词三首
主题概括
这首诗用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 , 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同时写出了农 民的忙碌,表达了对乡村景色的 喜爱 之情。
1 古诗词三首
拓展延伸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 古诗词三首
先来听一听这首古诗的唱读版,再一起试着唱一 唱吧!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

2.理解古诗词中的意义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古诗词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课件:包含古诗词的文字和图片。

3.音频设备:播放古诗词朗读的音频。

4.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0分钟)•利用音频播放《将进酒》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2.学习古诗词《将进酒》(20分钟)•指导学生跟读古诗词,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意象。

•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将进酒》中的情感和意义。

•班级展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将进酒》(10分钟)•通过互动问答,复习学生对《将进酒》的理解和背诵。

2.学习古诗词《静夜思》(20分钟)•展示《静夜思》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场景和情感。

•学习生词和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意见。

第三课时1.复习《静夜思》(10分钟)•学生互相背诵《静夜思》,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

2.学习古诗词《水调歌头》(20分钟)•展示《水调歌头》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音乐性和语言之美。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现代语言解释古诗词的意义。

•学生展示解释成果并互相评价。

六、课堂总结•回顾学生在此次教学中的收获和进步。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如下:
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写的唐代著名古诗,《登鹳雀楼》以秀丽的自然景色引人入胜,表达了登高远望的美好心情。

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写的唐代名篇,以月亮为素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写的唐代名篇,以描绘冬日江边的景色,表达了寂寞凄美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课件
因为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 名,“村居”是标题。很多词的题目,都 由词牌名和标题两部分组成,用间隔号隔 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文解读
精神的愉悦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 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 居时写的。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 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3)大儿子在田地里耕作,二儿子在 编织鸡笼,小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像两个哥 哥一样劳动,还有些贪吃贪玩,他正悠闲自 在地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呢。
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 公店》。
2.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词?说一说你为什 么喜欢。
翁媪:老翁、老妇。
诗意:茅草屋又低又小,小溪边上长满 了青青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用 柔媚的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在互相逗趣、取 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
说的是“翁媪(老翁、老妇)”醉。他 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因为喝酒而醉; ②因为美好的景色而醉; ③因为家庭的和谐而醉; ④因为小儿子的调皮、讨人喜欢而醉。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 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 倒显得稀稀落落。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情景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的第三句描写静景,第四句描 写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更加凸显 出乡村农忙时的幽静。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夏天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没有人 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劳作,而在这里闲聊着? 原来他们有几个勤劳的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
田里除杂草,一滴滴汗珠染湿了他的衣襟,却滋 润了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豆苗。他仿佛看见了秋收 时一颗颗饱满的豆粒,干的更起劲了。心灵手巧 的二儿子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随着他的手不停 的翻动,一个鸡笼已初具规模了。惟有可爱的小 儿子十分顽皮,正悠闲地趴在溪边剥莲蓬。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1古诗词 1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1古诗词 1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1古诗词 1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译文: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唐代:白居易译文: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译文: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译文: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关于数字一的诗句古诗关于数字一的诗句古诗1.带有数字“一”的古诗大全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采纳,谢谢!2.含有很多数字一的古诗词有哪些一、卓文君:司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洞庭湖的水色。 青螺: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 没有了,指无影无踪。 高飞尽: 都飞远了。
众鸟高飞尽: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
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பைடு நூலகம்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闲: 形容云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云: A一片白云 B孤独的白云
孤云独去闲:
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 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 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 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 乎也正深情地看着自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 踪了。连仅有的一片白云也不肯停留片 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此时此刻,只 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 得满足,都看不够。
1. 读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我感到了诗人心灵的 孤独寂寞 。
2. 鸟儿飞走了,云飘走了。诗人静 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也一 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 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 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 息和地方色彩。
湖光秋月两相合,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 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平静的潭水无风,如一面没有经过 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两句写了 洞庭湖的 秋色。第 二句用了 比喻。
湖光秋月两相合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
那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 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 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 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意思相近的词: 孤——独
意思相反的词: 众——孤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哪里可以品读出 “动”? 哪里可以品读出 “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 ”“闲 ”两个字,把读者
相看: 互相看,对看。(作者)( 敬亭山) 厌: A.满足 B.憎恶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 相看着,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 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 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面作对者着用相了看两哪不种厌修的辞敬手亭山法,?在诗人
心中,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
它会对拟李人白说些使什么文呢章?更生动,形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 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 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 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蓝 草一样碧绿、清澈。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 让人回忆吗?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 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 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 江南”、“渔歌子” ,还有“江 城子” 、 “菩萨蛮”等。
白居易,唐 代著名诗人。字 乐天,号香山居 士 。白居易一 生留下近 3000 篇 诗作 。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我对 江南的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
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抒发了
诗人孤独寂寞 感情。
独坐敬亭山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 心中,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 它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 古诗词三首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 宣州市郊外。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 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 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 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 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 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 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 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 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 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