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课件:专题4 复习方案 课件
2020年高中化学专题2专题复习课教案苏教版选修4(最新整理)

2019-2020年高中化学专题2 专题复习课教案苏教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年高中化学专题2 专题复习课教案苏教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年高中化学专题2 专题复习课教案苏教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专题复习课(教师独具)答案:①自发进行②较低温度③较高温度④不能⑤v增大⑥v增大⑦c增大⑧v增大⑨温度错误!浓度、压强⑪程度⑫方向⑬转化率⑭浓度⑮不变⑯正反应⑰逆反应⑱吸热⑲放热⑳正反应方向○21逆反应方向错误!减小错误!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1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存在影响,是因为改变压强时改变了反应混合物中各种气体的浓度。
因此,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其反应速率随之改变。
如对于可逆反应,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当生成物(逆反应的反应物)中有气体时,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增大。
正、逆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分别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气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大小.因此,对于一个非等体积的气态反应,改变压强,因为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改变的程度不同,必定导致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对于非气态反应,若仅是固体、液体或者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因压强的改变几乎不能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因此反应速率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对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气态反应,改变压强,正、逆反应速率改变(增大或减小)的程度相等,因此化学平衡也不移动。
如果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虽然压强增大,但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没有改变,因此反应速率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如果保持容器的压强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容器体积增大),因为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减小,使反应速率减小,若是气体分子数不等的气态反应,化学平衡会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2.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化学平衡的移动错误1: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一定是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专题4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第1单元第1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课件

2.根据信息中图示,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分析乙酸分子中
的
空间结构。
提示:在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碳原子的价电子对均为成键电子对,
C O上的成键电子对仅有一个空间取向,因此碳原子的价电子对共有
三个空间取向,相互排斥而远离,
部分呈三角形。
【归纳提升】
1.ABm型中心原子价电子对、杂化类型和分子空间结构的关系。
方法指导 分子或离子中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的判断 (1)根据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判断,如直线形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为 sp杂化,平面形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为sp2杂化,四面体形分子或离子的中 心原子为sp3杂化。 (2)根据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判断:若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09°28',则中 心原子发生sp3杂化;若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20°,则中心原子发生sp2杂 化;若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80°,则中心原子发生sp杂化。 (3)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杂化类型的判断:饱和碳原子采取sp3杂化, 形成双键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形成三键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
3.sp杂化与BeCl2分子的空间结构。 (1)sp杂化轨道的形成。 Be原子2s轨道上的1个电子进入2p轨道,1个2s轨道和1个2p轨道发生杂化, 形成能量相等、成分相同的 2 个sp杂化轨道。 图示:
(2)sp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 两个sp杂化轨道呈 直线形 ,其夹角为 180°。 (3)共价键的形成。 Be原子的2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2个Cl原子的 3p 轨道重叠形成 2 个相同 的σ键。 (4)BeCl2分子的空间结构。 BeCl2分子的空间结构为 直线形 ,键角为 180°。 【自主思考1】 第ⅠA族元素原子成键时能不能形成杂化轨道? 提示:第ⅠA族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s1,由于只有1个ns电子,因 此不可能形成杂化轨道。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 氢能的利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附录I 相对原子质量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 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57页 0107页 0177页 0253页 0304页 0348页 0400页 0411页 0440页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 微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元素周期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 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 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 质的科学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 多样性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2018-2018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课件:专题2复习方案课件27张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具有“逆、动、等、定、变”五个 特点。 (1)逆:指化学平衡状态只适用于可逆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可 逆反应才有正、逆反应,也只有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平 衡状态。 (2)动:指动态平衡,即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 并未停止, 仍在进行, 只是反应速率相等, v 正=v 逆≠0, 体现了“静 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哲理。 (3)等:指“v 正=v 逆”,即某一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物质 的量浓度和生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解析】 充电时,阴离子向阳极迁移,故 B 错误;充电时, H2O 中的 H 得电子,不是被 M 还原,故 C 错误;不能用氨水做电 - 解液,有氨气时容易发生副反应生成 NO2 ,故 D 错误。 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原电池,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电 解池。也就是说,充电是电解池,放电是原电池,依原电池、电解 池的特点,判断并写出电极反应式,依据电极反应式再进行具体分 析。 【答案】 A
镍氢电池(NiMH) 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 要电池类型。NiMH 中的 M 表示贮氢金属或合金。该电池在充电过 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是 Ni(OH)2+M===NiOOH+MH 已知:6NiOOH+NH3+H2O+OH-===6Ni(OH2)+NO-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iMH 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 - - H2O+e ===Ni(OH)2+OH - B.充电过程中 OH 离子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 C.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H2O+M+e ===MH+OH - ,H2O 中的 H 被 M 还原 D.NiMH 电池中可以用 KOH 溶液、氨水等作为电解质溶液
专题 2 原电池反应与电解反应的比较
原电池反应 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做 原理 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原电池(以 CuZn稀 H2SO4 原 装置名称 电池为例) 装置特点 无外接直流电源 ①两个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作 为电极(不活泼金属可用碳棒 形成条件 代替) ②合适的电解质溶液③ 形成闭合回路④具有自发进 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反应 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在阴、 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池(以碳棒为电极,电解 CuCl2 溶液为例) 有外接直流电源 ①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到直流 电源的正、负极②电解质溶 液③形成闭合回路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课件:4专题整合

-3-
专题整合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整合构建
概括总结
归纳整理
1.废气 工业废气中,既有环境污染性又有可利用价值的气体,一般有SO2、 NO和NO2、CO、CO2等气体。 (1)SO2的回收利用
可以经过氨水吸收、氧化后转化为(NH4) 2SO4,用作农作物的氮 肥,SO2+2NH3+H2O (NH4) 2SO3,2(NH4)2SO3+O2 2(NH4)2SO4; 也可以经过氨水吸收、复原后用作制备 H2SO4 的原 料,SO2+2NH3+H2O (NH4) 2SO3,(NH4) 2SO3+H2SO4 (NH4)2SO4+SO2↑+H2O,生成的(NH4)2SO4 作氮肥 ,SO2 作制备 H2SO4 的原料。
-11-
专题整合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整合构建
概括总结
归纳整理
专题2
绿色化学
1.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环境 的污染。 2.从环境上 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3.从经济上 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 率,最高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100%,即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 产物。
-9-
专题整合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整合构建
概括总结
归纳整理
解析:(1)煤燃烧时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CO2,这会导致温室效应 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及相当多的SO2、NOx,由此 知答案为A、B、C。(2)CO2与石灰石这种正盐反应时会转化为酸 式盐,故产物为Ca(HCO3)2。由题目信息可得出:Ca(HSO3)2+O2 CaSO4,由质量守恒知还应该有H2SO4生成。 答案:(1)ABC (2)①Ca(HCO3)2(或碳酸氢钙) ②Ca(HSO3)2+O2 CaSO4+H2SO4
2019_2020年高中化学专题4专题复习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

专题复习课一、金属的冶炼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促进科技发展⎩⎪⎪⎪⎨⎪⎪⎪⎧化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高新材料电路板的制作:FeCl 3与Cu 反应⑥单晶硅:制取粗硅反应⑦化学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纳米技术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污染⎩⎪⎨⎪⎧(1)燃煤烟气脱硫,如氨水法:SO 2+2NH 3+H 2O===(NH 4)2SO 3,SO 2+NH 3+H 2O===NH 4HSO 3,⑧(2)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污染物为CO 、NO 、NO 2、碳氢化合物等(3)回收二氧化碳绿色化学⎩⎪⎨⎪⎧原子经济: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 最终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化学专题二-专题四教案(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化学2教学设计第二部分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知道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猜想、探究、实验中完成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增强学生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化学反应,有的反应进行得轰轰烈烈,而有些反应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你了解下列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投影图片]快慢差别很大的化学变化[思考]比较下列反应的快慢2Al+3H2SO4=Al2(SO4)3+3H2↑Zn+2HCl=ZnCl2+H2↑2Al+2NaOH+2H2O=2NaAlO2+3H2↑Fe+H2SO4=FeSO4+H2↑[疑问]从这些化学反应我们能看出反应快慢?[答]从这些方程式,我们看不出反应快慢,但我们可以从制取氢气反应中气泡产生快慢的宏观现象来判断[学生实验]体验上述四个反应的快慢[小结]这些反应不仅可以从气泡产生的快慢来判断反应快慢而且,也可以由固体量减少的快慢或者其它宏观现象来判断Zn+CuSO4=ZnSO4+Cu 溶液蓝色褪去的快慢CaCl2+Na2CO3=CaCO3↓+2NaCl 溶液出现浑浊的快慢[过渡] HCl+NaOH=H2O+NaCl 那么中和反应如何描述呢?有没有更准确的描述反应快慢的方法呢?化学中还有这样一个物理量专门用来准确描述化学速率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它是如何规定的[学生]阅读课本[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1、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2、表达式:v=△C/△t3、常用单位:mol/(L·S)、mol/(L·min)、mol/(L·h)[投影练习]1、在某一化学反应里,反应物A的浓度在10s内从4.0mol/L变成1.0mol/L,在这10s内A 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2、向4L容器中充入0.7molSO2和0.4molO2,4s末测得剩余SO2是0.3mol,则VSO2=____________.[小结]在具体的运用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时,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2、一般计算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3、不用纯液体和固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因为它们“浓度”是不变的4、对于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的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N2+3H2=2NH3中,VN2 :VH2:VNH3=1:3:2[过渡]一个小问题练习3、下列过程,我们想它更快一点的是 ( )A.钢铁腐蚀B.食物腐坏C.炼钢D.塑料老化[思考]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希望某些反应更快一点,而某些反应更慢一点,那我们要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先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家大胆猜想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板书]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过渡]这么多因素可能影响反应速率,如何验证某一个因素是否影响化学反应快慢,又是如何影响的?[板书]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生讨论,要求借助桌上所给器材和药品设计实验。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课件:3专题整合

整合构建
概括总结
归纳整理
最简式为CH2O,设其分子式为(CH2O)n,由30n=60,得n=2,则该有 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2H4O2。 解法2:燃烧方程式法 设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xHyOz。
CxHyOz+(x+ − )O2 1 mol
3.26 g
-1
������ 4
������ 2
xCO2 +
主要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裂 化反应、燃烧 反应 加成反应、氧 化反应、加聚 反应
烷 CnH2n+2 — 烃
烯 CnH2n 烃 (n≥2)
CH2 CH2
-10-
专题整合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专题4
整合构建
概括总结
归纳整理
类 通式 别 炔 CnH2n-2 烃 (n≥2)
官能团 代表物
结构特点 三键碳及其所 连 2 个原子共 直线,C≡ C 键中 有 2 个键易断 裂
-3-
专题整合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专题4
整合构建
概括总结
归纳整理
2.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1)实验式法:由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 (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2)物质的量关系式法:由密度或其他条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摩尔质量→求1 mol分子中所含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求分子式。 (3)化学方程式法: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分子式。 (4)燃烧通式法:利用通式和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7-
专题整合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专题4
整合构建
概括总结
归纳整理
解得:x=2,y=4 由12×2+1×4+16z=60,得z=2 则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2H4O2。 答案:C2H4O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国酸雨的特点 (1)酸雨分布面广,根据 23 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情况表明, 有 20 个地区出现酸雨。 (2)酸雨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和华 东地区,并且有从北到南逐渐加重的趋势。 (3)不少地区的酸雨已相当严重,而且逐年加重。 (4)酸雨的发展速度很快。
3.酸雨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 硫大得多, 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 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死亡。 (2)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3)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4)腐蚀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料等。 (5)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酸化的水中铝、铜、锌、 镉的含量比中性地下水中的高很多倍。
4.酸雨的防治 要防治酸雨的污染,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的污染物排放。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高硫煤 (煤中一般含硫的质量 分数为 0.3%~0.5%)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 与利用, 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 具体做法是: 大力进行煤炭加工, 综合开发煤、硫资源;对于高硫煤和低硫煤实行分产分运,合理使 用;在煤炭燃烧过程中,采取排烟脱硫技术,回收二氧化碳,生产 硫酸;发展脱硫煤、成型煤供居民使用;有计划地进行城市煤气化 等。
煤是一种常用的燃料。由于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 SO2、NO2 和 NO 等多种有害气体和烟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 需要对煤进行加工后再燃烧,或将废气净化后再排放。 (1)将煤直接进行燃烧, 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是形成硝 酸型酸雨。 ① 写 出 有 关 物 质 转 化 为 硝 酸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2NO+O2===2NO2,3NO2+H2O===2HNO3+N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题 2 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1.酸雨的形成 (1)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 它们占总酸度的 90%以上。 (2)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主要是燃烧含硫物向大气中 H2O H2SO3――→ O2 H2SO4。 排放 SO2 等酸性气体导致,SO2――→ (3)煤和石油中含有硫,在燃烧时,绝大部分硫转变成 SO2 随烟 气排入大气中。 特别提醒 a. 一般把 pH 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 它包括雨、 雪、雾、雹等降水过程。 b.天然降水 pH 在 6 左右,这是由于大气中溶有 CO2 的缘故。 正常雨水的微弱酸性可以促进土壤里养分的溶解,便于植物吸收, 因此是有益的。
3.酸雨 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 雨的主要因素。降水的 pH<5.6 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材料和 建筑物产生明显损害。 4.臭氧层空洞 氟氯代烃等物质的排放,使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被大量破坏 后,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 明显增多,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5.白色污染 主要是由生活、生产中使用后抛弃的难降解的塑料制品造成 的,它们的主要危害:废旧塑料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 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废旧塑料易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 物死亡;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很难处理、回收,不易分解。
知识网络
专题总结 专题 1 典型的环境污染 1.温室效应 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燃料含碳化合物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 成全球气温上升,水位上升,陆地面积减少。 2.赤潮 工农业生产(如石油化工、炼金、化肥等)的废水中所含的氮、 磷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使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大量的 溶解氧,水质腐败变质、变臭,水生生物因缺氧死亡或被污染。淡 水中叫水华,海水中叫赤潮。
△ 2CaSO4,CaSO4 CaCO3+SO2===CaSO3+CO2,2CaSO3+O2===== +2H2O===CaSO4· 2H2O
(3)脱硫以后,在废气中含量明显增加的不良气体是 (写物质名 称 ) ______________ , 它 对 环 境 的 负 面 影 响 是 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4) 检 验 脱 硫 后 废 气 中 是 否 含 有 SO2 的 简 单 方 法 是 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品红是否褪色,品红褪色,说明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还含有 SO2;品红不褪色,说明废气中不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纳入的强 制监测指标是( ) A.PM2.5 B.NOx C.SO2 D.可吸入颗粒物
【解析】 2011 年 3 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 PM2.5 纳入强制监测指标,A 项正确;NOx(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颗粒 物已在监测指标中,不属于新纳入的监测指标。 【答案】 A
②以下是对硝酸型酸雨的评价,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用序号 abd 填空)。 a.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 系统 b.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c.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空洞 d.硝酸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发生作用转化为硝酸盐,向植物提 供氮肥
(2)如图是对煤燃烧产生的废气进行常温脱硫处理的基本流程 示意图,试写出在废气脱硫并形成副产物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化 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化学烟雾 主要是由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造成的,能刺激人体器官, 使人患病甚至死亡。 7.PM2.5——细颗粒物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 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它对空气 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 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 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3 年 2 月,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 PM2.5 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 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