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四季与节气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渐斜射。
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万物凋零。
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回升。
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
雨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
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
而谷雨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初夏季节。
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
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正是雨季的开始。
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了解昼夜的成因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第一节昼夜的成因第一节的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中心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③地球自转的周期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①产生昼夜的原因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①日的定义②古代计时工具③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概念与规律】1、地球自转(rotation):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自转周期(period):约24小时(1日)。
4、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5、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6、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7、日(day)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1日=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
8、通过测量竿影长度和方向活动,可知一天中太阳不仅从东到西地改变位置,还在不断变化着自己的高度。
一、昼夜形成的原因?昼夜交替形成原因?1.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照到地球一般的表面积。
3、地球的自传。
二、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朝哪个方向?从南极看朝哪个方向?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三、地球自转以什么为中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地轴。
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日,24小时。
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和日晷。
如何定义一日?太阳连续两次位于正南位置的时间间隔,即地球大致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定义为1日。
例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顺时针D、逆时针分析:地球自转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描述:(1)习惯上定义为自西向东;(2)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3)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2.四季与节气

2024/9/21
8
阅读
节气歌和九九歌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 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是用来反应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 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应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则反应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 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 大差异。
就广州而言,“惊蛰”时历年平均日气温达16-18度,在这个节气的15天内平 均雨量约达40毫米左右,所以从“惊蛰”开始,广州地区一般不出现长时间的低 温阴雨天气,是春播的有利时机。对山塘水库要注意蓄水和勤俭用水,这段时间 将处于蔬菜春淡期,要认真安排好蔬菜的度淡生产。“惊蛰”期间天气变化较大 ,要及2时02添4/9减/21衣服,以防感冒,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急性肠胃病的产1生5 。
此时夏季风已推动到整个岭南,平均气温比立夏又有升高,全 省的平均气温都在24度以上,大部分地方还在25到27度之间。农谚 说“小满大满江河满”,说明这个期间也是广东广西前汛期的雨水 集中时期,同时也是防汛的主要时期。
一般来说,如果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就容 易造成暴雨,因此,小满节气后期往往是汛期的紧张时期。
2024/9/21
12
“雨生百谷”,是谓谷
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是谷雨。今年的谷雨是4月20
日。这时天气和蔼,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
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应
了“谷雨”对现代农业气候的意义。如果谷雨期间干旱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后期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四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七年级上册季节划分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季节划分知识点季节划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之一,它关系到我们的穿衣、饮食、出行等方方面面。
而在物理学中,季节划分是以天文学知识为基础的。
那么,季节划分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季节的定义、划分依据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等方面来探究这一话题。
一、季节的定义季节是指在一年中,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经历的不同气候和天气现象。
一般认为,春夏秋冬是一年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特征。
在中国,季节主要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二、划分依据季节的划分是以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为依据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轨道上有两个特殊的位置,分别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远日点”和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
而在轨道上,如果画出一条穿过地球北极和南极的虚拟线,这条线就是地球的轴线。
地球的轴线与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倾角,目前地球的倾角大约为23.5度。
由于地球轴线的倾斜,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位置会发生变化。
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我们就进入了春、秋季,此时南北半球光照时间相同,白昼和黑夜的时间也大致相同;当太阳垂直照射南回归线时,我们就进入了冬季,此时南半球累积白昼时间较短,出现寒冷现象;而当太阳垂直照射北回归线时,我们就进入了夏季,此时北半球累积白昼时间较长,出现炎热的天气。
三、季节变化规律季节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密切相关。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65.24天,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约为92天。
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气温、日照时间、降水等因素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比如,在冬季,由于太阳照射角度很低,所以日照时间较短、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而在夏季,则恰恰相反,白天时间长、降水量大、气温高。
总之,季节划分是一个复杂而美妙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天文学知识来理解季节变化的规律,进而更好地享受不同季节带来的乐趣。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中国传统节气是根据农历和天文现象来划分的,共有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些节气的变化代表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农业、气象、生活以及保健等方面,介绍一些与24节气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农业1. 节气与农作物的种植节气不仅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关,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例如,立春之后,春节过后很多地方开始春耕备耕工作。
立夏后是夏季作物的生长季节,如水稻、玉米等。
小雪之后是小麦的播种期。
熟悉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更好地掌握作物的生长规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节气与农业灾害节气变化也对农业灾害形成一定影响。
春分刚过,气温回升,是诸多害虫的孳生期,可能对庄稼造成危害。
而梅雨季节也是农作物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时期。
农民可以根据节气变化,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农业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
二、气象3. 节气与气温变化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节气时间相对固定。
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温度变化的规律。
例如,大暑过后,天气开始转凉,气温逐渐下降。
而小寒之后便是寒冷的冬天。
掌握节气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天气变化,更好地做出衣着和出行等方面的决策。
4. 节气与降水雨水和谷雨是两个与降水相关的节气。
雨水之后,雨量明显增多,是春季降水的开端。
而谷雨时节,天空多云,有利于作物生长。
冬至之后,大部分地区降雪量逐渐增大。
通过了解节气与降水的关系,人们可以合理规划农作物灌溉和水资源利用。
三、生活5. 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在中国,24个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立春之后,人们会吃春饼、喝春茶,表示迎接春天的到来。
清明时节,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纪念逝去的亲人。
白露节气之后,人们开始喝菊花茶,以消暑降温。
每个节气都有各自的习俗和风俗习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科学活动《二十四节气》教案

科学活动《二十四节气》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包括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2. 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了解节气的特点;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实验和报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难点,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时间,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2. 学习。
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的特点。
3. 实地观察。
安排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田野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记录当天的气温、天气情况和植物生长状况,以了解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 实验。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节气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节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系,并撰写小组报告。
6. 总结。
通过学生的报告和讨论,总结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和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记录。
学生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当天的气温、天气情况和植物生长状况,完成观察记录表。
2. 报告评价。
根据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知识检测。
通过问答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科学活动,《二十四节气》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还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加深了对节气与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观察和记录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样的科学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章第2节四季与节气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处暑不纳头,到秋喂老牛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春分(chūnfēn)秋分,昼 夜平分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夏至 冬至 秋分 春分 (chū nfēn) 小暑 大暑 处暑 清明
四季的开始
夏天、冬天到了 昼夜平分
是什么原因赋予了地球 (dìqiú)如此多姿的色彩呢?
第十六页,共31页。
二、四季的形成
1.四季的形成
(1)媒体演示:四季(sìjì)成
因(2)图片资料 (3)“二至二分(èr fēn)”与太阳直射点 2.的昼关夜系(zhòuyè) 的长(1短)媒体演示:昼夜与纬度 (2)特点:
a.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b.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稍热,大 暑最热,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 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 (mínɡ jié)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两种运动(yùndòng)方
比较项目 式比地较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定 义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围绕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1天
地理意义
第十页,共31页。
地球上不同(bù tónɡ)地区的太阳高 越度接角近:直射(zhíshè)点时,太阳高度
角越大
α
第十一页,共31页。
春 雨 绵 绵
第十二页,共31页。
夏日(xiàrì) 炎炎
第十三页,共31页。
秋风落叶 (qiū fēng luòyè)
第十四页,共31页。
冬雪皑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P64】问题3:一年中哪个季节的杆影较长,哪个季节的杆影较短?(冬季杆影长,夏季杆影短)
3、探讨杆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杆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联系生活看下表,同时思考讨论你听说过或感受过哪些与节气有关的四季变化或对生活的影响。
(1)、节气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即将开始之意,表示春夏秋冬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至——到,表示盛夏和寒冬到了
春分、秋分
分——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惊醒冬眠动物开始活动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
(2)、综观节气和天文、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个方面:
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地球作公转(板书)。
地球公转特点: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且与赤道平面倾斜的角度为66.5°。
(三)公转周期: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即公历,一般一年等于365天,每隔四年有一闰年等于366天。
2、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三、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与农时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即农历
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农历属于阴阳历。
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二、四季形成
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北极星附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得出结论】
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小满来自麦类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暑——炎热,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终止,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形成积雪
(4)九九歌: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课堂小结
1、绕日公转特点。
2、四季的成因。
3、熟悉二十四节气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划分依据。
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地球绕日公转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公转特点并结合讲解说明
四季与节气
课题
2.2四季与节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3、知道公历、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了解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难点: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法学法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以教师的演示结合地球绕日公转课件与讲解想结合,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互相联系。让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特点及农村广为人知的《节气歌》、《九九歌》,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进一步领会。
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同时学生配合演示
思考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会怎么样?可以作为课后思考内容去探究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课件说明
从而导致杆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P64】问题4: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长?
(冬至日(12月21或22日)最长)
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短?
(夏至日(6月21或22日)最短)
一、地球的公转
1、归纳上述杆影长短的特点: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在一天),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引入课题
观测杆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杆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杆影日变化的启示
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杆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64】问题1: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杆影最短?(中午杆影最短)
问题2:中午的杆影方向是指向什么?(方向正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