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doc

合集下载

浅谈中考古诗文阅读的复习

浅谈中考古诗文阅读的复习

——浅谈中考古诗文阅读的复习邓琼对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核是初中学业考试的一块重要组成部分。

分值为24分左右,约占试卷总分值的16%。

它由古诗词鉴赏、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这三部分组成。

下面我就这三部分的复习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1、首先要明确复习范围。

古诗词鉴赏的考试范围为新课标推荐的34首古诗词,而且是这34首中不超过八句的。

这样一来,我们老师复习就有针对性了,不至于漫无边际了。

2、研究考试基本题型。

古诗词鉴赏题一般为两道,大致可考的是诗词中关键字句的作用,佳句赏析和诗词所表现出的主旨或是作者的情感等。

3、加强方法指导,诗来源于生活,因此抓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就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的主旨。

对字句的作用分析和对佳句的赏析评价,方法与现代文一样,不可孤立地去看一字一句,而应该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或诗词的主旨去考虑。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范围为新课标推荐必背的16篇文言文,其中七年级一篇,八年级十篇,九年级五篇,考试题目涉及文言词语的解释、文言语句的翻译、课文内容或中心的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评价等方面。

复习策略:1、对推荐的必背的16篇文言文,要认真复习一遍,努力让学生做到重点词语会解释,重点语句会翻译,课文中心都明白。

2、加强文言词法、句法的指导。

现在试卷当中已不再有让学生写出这个文言词语有哪种词类活用现象,那个文言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的题目。

我们的老师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把这些词法、句法统统归类,让学生记忆。

我觉得方法的适当指导比单纯识记要好得多。

只有让学生懂得这些规律,才能根本有效地解决问题。

名词作动词:①名词+名词:它们之间无修饰同一关系,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如朝服衣冠,窥镜。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服”就是一例。

②否定副词+名词:如“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爱莲说》)“神弗福也”中的“福”(《曹刿论战》)。

试谈中考古诗鉴赏复习的策略

试谈中考古诗鉴赏复习的策略

试谈中考古诗鉴赏复习的策略中考古诗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考生在古诗鉴赏复习中,需要掌握合理的复习策略,以便获取更高的分数。

本文旨在阐述中考古诗鉴赏复习的策略,以指导学生通过有效复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花费充足的时间去掌握文学常识。

如果学生不具备正确的文学基础知识,古诗鉴赏就没有足够的基础来支持。

学生应该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掌握古代文学特征及其影响,以及各类古代文学创作方法,如韵律、格律、修辞等。

另外,学生还需要学习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以及各类文学词语,如典故、俗语、比喻等。

其次,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基础,调整复习策略,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技巧。

根据不同学生自身基础的不同,他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让自己更有针对性地复习,比如重点复习弱项、改进技巧等,使自己的复习更高效。

此外,在复习古诗鉴赏时,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应该仔细阅读读古诗文,细细品味古诗文的精细之处,从而掌握古诗文的鉴赏方法。

另外,学生还应该做好古诗文的注释,将自己在古诗文鉴赏中所认识到的形象、情感以及文学特点等,都注释出来,以便系统化地掌握古代文学鉴赏技巧,并熟悉古诗文的每一处精彩之处。

最后,学生应该组织讨论活动,引导同学一起调整思维,激发学习欲望。

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可以就古诗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比如从古诗文内容、结构、形式以及故事等方面,深入探讨古诗文的主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就文字的使用、典故的延伸以及文言文的语法等,多方面思考古诗文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古诗鉴赏复习的技巧。

综上所述,中考古诗鉴赏复习必须有系统的策略,以便获取更高的分数。

学生应该充分掌握文学常识,根据自身基础调整复习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组织讨论活动,以达到理解古诗文的最佳效果。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提高古诗文鉴赏的能力,获得满意的成绩。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中考的古诗文复习是考生备考的重点之一。

下面给出一些中考古诗文复习的策略,帮助考生进行高效复习,提升成绩。

一、了解命题规律中考古诗文考试主要涉及古诗鉴赏和古文阅读两个方面。

考生要了解中考古诗文命题的规律,了解可能出现的题型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要关注历年中考的真题,了解考试的难度和内容分布。

通过了解命题规律,考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二、熟悉古诗文的基本知识点古诗文的复习离不开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考生应该熟悉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和常用修辞手法。

熟悉这些基本知识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文,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三、多读经典课文考生要多读经典的古诗文课文,对其中的语言、情感和意境进行深入理解。

可以选择重要的篇章,进行注释和诠释,对其中的文学阐释、修辞手法和韵律进行研究。

通过对经典课文的深入阅读,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文,在考试中做到心中有模糊,记录有成翰。

四、多做题进行巩固做题是检验对古诗文掌握程度的有效方法。

考生可以从各种题型中进行选择,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并进行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和解答。

通过做题,考生可以巩固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五、积累写作素材中考古诗文考试中,除了阅读理解和鉴赏分析外,还有写作部分。

考生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古诗文,积累写作素材,拓展自己的表达能力。

可以选择重点古诗文进行背诵,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进行感悟性的写作。

通过积累写作素材,考生可以在写作环节上取得较好的发挥。

六、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考生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科学地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和难易程度,将复习内容划分为小目标,每天或每周完成一个小目标。

不要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要注重质量和深度。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可以保证复习的效果和效率。

七、做到综合复习古诗文复习要做到综合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运用。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2014年
A.面山而居 B.杂然相许 C.且焉置土石 D.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高可二黍许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11.请将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011年
(1)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 零丁洋》) (2)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勾画出边塞壮美风 光,体现王维诗“诗中有画”特点的两句 是: , 。 (3)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是: , 。 (4)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时, 不妨借用李白《行路难》中“ , 。 两句诗来激励自己。
中考古诗文复习方略
一、关注中考信息,明确复习目标
• (一)了解复习范围,明确复习内容 • (二)把握复习重点,细化复习过程
2005年
(1)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2)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 沙》) (3)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 院》)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 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 (5)请写出学过的古诗中与山或水有关的一对句 子: , 。
2010年
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时的场面,下阕生动形 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 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 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 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诗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 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 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 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 风格。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1、对古诗文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复习前,考生需要对古诗文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了解每篇文学作品的大体结构、重点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词句等。

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更快更准确地自如地解答
问题。

2、注重文章基础知识的学习
古诗文的解读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汉字、词义、古汉语语法等方面。

考生
需要注重文章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积累标志性的典故故事
古诗文中所使用的典故故事,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考生在平日里需要积累标志性的典
故故事,懂得它们的来历和用法,并掌握这些典故与诗歌的联系。

这样在考试时,就能连
贯通顺地展开思路。

4、提高阅读水平
中考古诗文的阅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意义,还需要理解文学作
品中的意象、修辞方法、情感体验、文化内涵等。

考生需要提高阅读水平,单篇文章可以
多次读,挖掘深层次的信息并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艺术手段。

5、多做题多练笔
在掌握足够的知识后,考生需要进行足够的练习,熟悉考试题型,锻炼答题技巧,提
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阅读完古诗文后,考生可以结合题目进行缕清全文思路,沉淀作
者的文学情趣和意图,并手写出自己的体会。

总之,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古诗文知识和精通相应的解题技巧之后,考生才能在中考
古诗文中得心应手,从而取得满意的成绩。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中考是每个初中生都要经历的一次重要考试,其中语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在中考中,对古诗文的掌握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古诗文复习的策略。

一、抓住重点中考要求考生熟悉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复习时要抓住重点。

可以通过查看近几年中考的试卷,了解出现的古诗文的范围和题型,确定复习的重点。

可以结合教材,仔细分析每篇古诗文的主题、情感、艺术特点等要点,弄清楚每篇诗文的主要内容。

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考的古诗文,比如大部分考生都掌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鹳雀楼》等,这样在考试中才能游刃有余。

二、背诵诗文古诗文的背诵是中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背诵可以让古诗文更加深入地融入记忆中,对古诗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背诵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朗读、默读、跟读等方式进行背诵。

还可以结合一些诗文的注释和翻译,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背诵时要注意语调、停顿和情感表达的准确,这样在考试中才能更好地诠释诗文的意境。

三、积极参与讨论在中考前期,可以组织小组或者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借鉴,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可以分析每篇古诗文的内容、主题、意象以及艺术手法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这样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

也可以互相出题、解题,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

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可以提高自己对古诗文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四、做题训练中考中常出现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因此要进行适量的题型训练。

可以通过做一些模拟试卷,熟悉题目的出题思路和解题套路。

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题干的理解和分析,不仅要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诗文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还要注意选项的对比分析,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通过做题训练,可以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解题能力,为中考打好基础。

五、背诵名句古诗文中常常出现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常常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古诗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考生
复习古诗文,以下是一些复习策略:
1.整理知识点。

对古诗文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按朝代、作者等进行分组,然
后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重点和难点。

2.背诵篇章。

选取一些重要的古诗文篇章进行背诵。

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诗文,比如《诗经》中的《关雎》、《离骚》等,然后进行逐字逐句的背诵。

3.理解诗文内涵。

在背诵的基础上,要理解古诗文的内涵,抓住重要的意境、意象和
主题。

可以通过查阅注释、参考专家解读或自己的理解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4.解答古文阅读题。

在解答古文阅读题时,要注意审题和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以先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和主旨,然后再逐段阅读和解答问题。

5.积累常见的古文词汇和句型。

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积累常见的古文词汇和句型,
比如常用的四字词、典型的句式结构等。

可以通过背诵诗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加深对古文
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记忆。

6.模拟考试。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模拟考试,选择一些中考试题进行答题练习。

这样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解题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熟悉考试形式和节
奏。

7.总结归纳。

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将学习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进行梳理,形成
自己的复习笔记。

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方便之后的复习和查阅。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古诗文是中学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通常在中考中占据一定比重。

灵活掌握古诗文的复习策略,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中考古诗文,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一、系统学习古诗文知识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扎实的古诗文知识储备。

同学们需要系统地学习古诗文,包括诗词作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等内容。

可以通过学习古诗文的选读课文,辅以补充阅读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作品,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可以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课外读物,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二、掌握古诗文的阅读技巧在复习古诗文时,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意境。

要注意抓住古诗文的重点,比如诗歌的中心思想、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等。

要学会区分不同文体的古诗文,比如词、曲、赋等,在理解和解析上有所侧重。

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古诗文的语言、意象中联想出更多的内容,以丰富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积累古诗文的写作素材在复习古诗文时,同学们要积累古诗文的写作素材,包括一些经典的诗词句、优美的表达方式等。

这些素材可以在写作中被灵活运用,提高文章的文采和表现力。

也可以通过模仿古诗文的写作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四、掌握古诗文的解题方法在中考中,古诗文通常会以阅读理解、填空题等形式出现。

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方法,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阅读理解中,要注重抓住关键词,理清文句间的逻辑关系,以确保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准确无误。

也要善于总结归纳,将整篇古诗文的主旨思想进行概括,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在填空题中,要注重语境的理解,补足句子中缺失的内容,确保句义通顺、逻辑严谨。

五、注意解析古诗文鉴赏题在中考中,古诗文的鉴赏题通常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同学们需要在复习时特别注意。

鉴赏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文内容、形式、意境的综合理解能力,因此需要全面掌握古诗文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在解答鉴赏题时,要注重对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意境等方面的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古诗文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麻坪初级中学李鹏文代福自课程改革进一步开展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以来,无论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复习,都向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中考复习,面对范围如此广阔的语文范畴,真不知如何下手。

经我们同学科教师讨论,决定将中考语文复习分为不同板块。

现仅就古诗文复习谈谈自己的淡薄意见。

一、明确2008年中考古诗文考试要求。

因为内容广阔,所以明确考试要求致关重要。

中考古诗文复习包括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和古诗文阅读两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既《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背古诗词34篇,古文16篇。

古诗文阅读除课标推荐篇冃以外,还包括一些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人物故事。

中考古诗文复习由2008年陕西中考说明我们可以知道有如下具体要求:1、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屮的意义和用法。

4、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

5、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了。

6、筛选文中的重耍信息。

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8、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9、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法。

二、探究中考古诗文题型及解题技巧。

下面分别就古诗文的积累与运用和古诗文的阅读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考古诗文的积累与运用复习探究1、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直接默写型(按题目要求,默写原文或原句)。

例1 (2007年陕西)积累与运用。

默写。

(4分)[答案]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难点提示]注意内容的准确和书写的规范。

“戟”要正确书写,“销” 不要误写为“消”。

例2 (2007年北京)默写。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舟侧畔千帆过,o (1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直挂云帆济沧海。

(1分)(李白《行路难》)(3)但愿人长久,。

(1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吋有》)[答案](1)病树前头万木春(2)长风破浪会有时(3)千里共婵娟[难点提示]解答此题一定要与原诗文保持一致,其中“婵娟”为易错字,请注意正确书写。

〈2>理解型(提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耍求根据提示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默写)。

例(2007年陕西)(1)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运用比喻和双关方法写相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是暗写寺中刀色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 ,盖竹柏影也。

”(4)《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4)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3>迁移型(给考生设置一定情境,要求根据这一情境填写相应的名句)。

例1 (2007年安徽)(按下而的要求,写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诗句)。

(4 分)(1)相信你此时坐在考场上一定充满信心。

还记得李白《行路难》结尾处那鼓舞人心的两句诗吗?请写出来,鼓励一下口己: , 。

(2 分)(2)人们常说“站行高看得远”,含有这一道理的古代诗句有不少。

请写出其中连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o (2分)[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示例)欲穷千里口,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例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的悠闲口得;幸福是苏轼“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的美好愿望。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

<4>诗词赏析型(此题为近年来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要求考生从内容到形式对诗词进行评价,具体说来,能够从写法、情感、内容等方面对诗词进行鉴赏;能够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象,揣摩诗词的感情基调,领会写作意图等)。

例(2007年成都)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联作者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_______________ 之情。

(2分)(2)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

请问其中的哲理是什么?(2分)[答案](1)凄凉地,弃置身,被贬后的愤懑不平(前两空各0.5分; 最后一空只要答出“愤懑” Z意即可计1分,若答“幸酸” “一•平” Z意的计0.5分o(2)其中的哲理是: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了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所答意思相近即可计2分;只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的计1分。

)〈二〉中考古诗文的阅读复习探究1、古诗阅读题型及其解析方法探究题型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换用另外字好不好?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字、词所指代的意象或深刻含义是什么?[解答分析]古人做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屮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题型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某句做出赏析。

诗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答分析](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从表现手法和内容赏析。

(3)把握主旨,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2007年市调研卷)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联中的__ 、两个字凸显了泰山奇绝秀美和巍峨高大的特点。

(2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1)钟,割(2)这两句体现了诗人例(2006年金华学业考试卷)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呜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19•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2、古文阅读题型及其解析方法探究从近三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及中考说明的考试内容看有以下特点:第一,文章选自课外;第二,分值在14〜15分Z间;笫三,题型多样化。

主要题型有:(1)词义理解题。

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虚词的掌握;[应对策略]文言实词一般包括通假字辨析、古今异义辨析、一词多义辨析、词类活用辨析四种类型。

常见文言虚词有之、以、而、于、其等。

对于文言实、虚虚词积累耍注意以下五方面:A、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积累,防止用今义来解释古义如“其两膝相比者”的“比”是“靠近”的意思,用的是古义。

B、注意一词多义的积累如"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究”,都是多义词,应掌握其多个常见义项。

C、注意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词常与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词同形,不要误以为一个双音词如《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山居”是两个词的邂逅相遇,千万别当成是一个词。

D、注意“通假字”的积累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不说”,“说”同“悦”E、还应重视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远”, 是形容词作动词,应解释为“疏远”。

要留心积累。

(2)翻译题。

检查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的能力;[应对策略]第一翻译以直译为主。

第二翻译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字词的意义。

第三翻译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第四翻译还要补充省略成分。

(3)节奏划分题。

正确朗读字音、节奏。

考察学生的“断句”能力,这是对学生文言语感能力一种考察方式;(4)理解鉴赏题。

把握篇章,理解全文。

通过阅读,准确说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应对策略]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

以“内”养“外”,“读懂”是理解的基础,“课外”是课内的延仲。

第一步,粗读古文,捕捉大意,以求了解。

这一步只是统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屮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品质。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达理解。

所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

分析“关系”以达加深理解。

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主次,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插。

可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狭义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可借助题目答案(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可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边附有),解决和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断。

【例题】①曹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加以评价。

②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③《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

(5)比较阅读题。

课内、课外两个文章互不相干,独立考查;(6)创新题。

对文章进行拓展,理解文章给人们什么启示,有什么意义。

随着新课标对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悟的进一步重视,文言文考察试题的开放性也在逐步增强,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读出自己的感受。

例1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4题。

(-)(12分)(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7、解释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

(4分)(1)弗Z怠(2)產送之••(3)未尝稍降辞色(4)俟其欣悦••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D、益慕圣贤之道(的)•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