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合集下载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史铁生生平及作品生平简介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969年插队延安清平湾务农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1981年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主要成就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十佳小说奖。

《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关于史铁生的摘抄笔记(3篇)

关于史铁生的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史铁生,一个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唱出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从运动员到作家,从轮椅上的沉思到笔尖下的深情,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作品以及人生哲学三个方面进行摘抄笔记,以飨读者。

二、生平简介1. 家庭背景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1月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他的父亲史铁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母亲王光美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史铁生从小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运动生涯史铁生曾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学习,擅长田径和篮球。

1973年,他被分配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工。

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文学,并尝试写作。

3. 病痛与转折1981年,史铁生被诊断出患有肾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逐渐将写作作为自己的事业。

1982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他文学创作的起点。

4. 婚姻与家庭1992年,史铁生与著名作家陈丹燕结婚。

1996年,他们的女儿史铁梅出生。

家庭的支持使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三、作品摘抄1.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时候,我在清平湾,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生命中最为美好的时光。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里,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2.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人生如梦,梦境如人生。

我在梦中看到了生命的种种可能,也看到了生命的种种无奈。

然而,无论生活给予我怎样的磨难,我都会坚定地走下去。

”3. 随笔《我与地坛》“地坛,一个曾经让我心生敬畏的地方。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光。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里,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苦难。

”4. 随笔《秋天的怀念》“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然而,对于我来说,秋天却是一个怀念的季节。

我怀念那些已经离我而去的亲人,也怀念那些曾经陪伴我度过艰难岁月的朋友。

史铁生简介及作品集

史铁生简介及作品集

史铁生简介及作品集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4年到1981年[2]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很爱自己的癌症去世的母亲。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 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

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

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

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修改版]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修改版]

第一篇: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作品

史铁生作品

史铁生作品史铁生(1956年10月23日-2010年8月16日),原名程乾义,字天涯,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当代作家、知名作家、记者和散文家。

史铁生的作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风格独特,语言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以下是史铁生的一些著名作品。

1. 《背影》《背影》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回忆的方式,描写了史铁生童年时父亲送他去上学的情景。

通过细腻动情的文字,作者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以及对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思考。

这篇散文通过对父爱的真挚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史铁生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

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2. 《似水年华》《似水年华》是史铁生的一部小说,出版于1995年。

这部小说以一个青年人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遭遇和感悟。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深入探讨了现代人的追求和困惑。

《似水年华》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史铁生深厚的写作功底,也表达了他对时代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3.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史铁生的一部散文集,包括了他多年来写的散文作品。

这本散文集涉及到了多个主题,包括自然、人生、生活、文化等等,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生命的感悟。

散文是史铁生的长项,他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

《人间草木》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温度,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4. 《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史铁生的一本回忆录,出版于1983年。

这本书记载了史铁生在南京长大的经历,描绘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作者展示了他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独到观察。

《城南旧事》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南京城。

这本书不仅成为了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关于史铁生的生平与作品

关于史铁生的生平与作品
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 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 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成就
•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 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 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 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 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 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 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 奖 。
成就
•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 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 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 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 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 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 文化”作品。
我与地坛
•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第一篇(节选)
我与地坛(节选)
•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 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 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 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 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 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文中从许多细节体 现了母亲对我和妹妹的疼爱。 文中写到“母亲喜欢花,可自 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 花都死了。”此话可见母亲把 心思都用在我身上。同时也表 示出是母亲临终前一句话(我 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 年的女儿)给了我“好好儿活” 的信心。此文章选入小学语文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

文学常识史铁生

文学常识史铁生

文学常识史铁生1.史铁生的文学常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 ... 会 ... ,北京作家协会 ... ,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 ... 会 ... 。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史铁生的文学常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生平简介
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毕业
1969年插队延安清平湾务农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1974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
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
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主要成就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十佳小说奖。

《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作品思想内容
一、带有鲜明的自传体色彩,但作者在创作中,完成了从对个人命运的悲伤、抗争,到对群体困境的关注、求索的升华。

1.对个人命运的悲伤和抗争
《午餐半小时》,描写了街道缝纫社一幅最日常的生活画面,透过那个双腿残疾的小伙子的“眼睛”,让人们看到了底层人物艰难的生存和可怜的愿望,其中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没有太阳的角落》写的是一个小小的仿古家俱厂,三位残疾青年和一个年轻姑娘的故事。

“我”觉得“她像一道电光,曾经照亮过这个角落,又倏地消逝了。

”真实地再现了作家此刻沉重、悲伤的心境,对青春、爱情的渴望。

《人间》用了一个很大的题目,但情节写的只是记者对“我”的一次采访。

记者总想引导“我”从“为人民”、“战胜病痛”这样的高度答复问题,而“我”只是回答了同学、邻居、同事,特别是插队时的房东,对“我”的真诚关怀与相助,怎样使“我”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看到了人生中的“春色”。

这些都是作家失去双腿之后,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的记录。

2.对母亲的爱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位天使在保护着他:这位天使会每天为他唱,为他笑;会告诉他从未听过的最美好、最悦耳的词语;会耐心地、仔细地告诉他生活是什么;会拼命地保护他,即使那将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这位天使的名字并不难记,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在心里不由自主地叫这位天使“妈妈”!———史铁生《我与地坛》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史铁生《合欢树》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史铁生《我与地坛》
3.对第二故乡深沉的感情
当时知青作家写上山下乡,大都表现的是“历史的荒诞”、“理想的幻灭”这样的主题。

而史铁生这篇小说,深情地描述了这片土地的光荣历史、艰难现实、壮阔自然和温暖的人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细腻地刻画了破老汉、生产队队长这些普通农民,真诚、善良、乐观、坚韧的精神品格和对知青如同亲人般的关怀、教育和帮助。

作家从知青同土地、同民众的关系的角度,反思了上山下乡运动,是对当时知青小说的一种反拨和超越。

对作家个人来说,黄土地上农民的精神人格,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动力和支撑。

《奶奶的星星》用隽永的抒情语言、丰富的生活细节,回忆了“我”同奶奶相依为命的儿时岁月,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奶奶的形象。

奶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奶奶是优秀的、命运却是多舛的,奶奶没有文化,但一生都在追求进步。

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死去的奶奶已变成一颗星,“给活着的人把夜路照亮”。

史铁生逐渐地从个人的悲痛中挣脱出来,从破老汉、奶奶这些老一代人身上,汲取着力量,思索着人生。

4.由“小我”超越到了“大我”的境界。

1986年之后,史铁生在一些作品中虽然表现的仍是个人的现实生存,但内容丰厚了,意蕴深远了,增添了一种开阔向上的情调。

作品中的“我”,已融化在社会和人群中,“我”所关注和思考的是群体的困境、命运等等
《车神》中的“我”,尽管女友即将远游,但“我将摇着车在岸边等候。

”虽然双腿瘫痪,可有轮椅带着“我”在遥远的“海湾跑一圈”。

车神是谁?“信心告诉你她是谁,她就是谁。

”这里的“我”已不再是那个叫“史铁生”的个人,而是残疾人的一个精神形象、象征形象。

《老屋小记》,作家把目光再次投向20年前所经历的街道工厂生活,但情调、主题、写法已与《午餐半小时》大异其趣,标志着作家在思想艺术上所达到的新高度。

作品用极简练的写法,写出了五六位底层人物形象,用歌声寄托理想的D、想望通过长跑改变命运的K、当过兵打过仗依然耿直正派的B大爷、出身高贵又是名牌大学毕业的U师傅、智商很低性格火爆的傻子三子……这些人物无不处在人生的困境中,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存梦想、埋头苦干,在有限的环境中追求着人生的价值。

5.敞开一个独特的残疾人世界
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来到人间》里那对年轻夫妻,生了一个发育不全、又患肺病的女儿。

而这女孩又天性聪慧、要强。

于是年轻的夫妻面对着如何承担孩子的现在和将来的责任,而年幼的孩子面临着怎样直面她的残疾、开始她的人生的困境。

一个残疾的孩子竟给自己以及父母,带来如此严峻的生存挑战,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

史铁生以逼真、鲜活的描述,展现了人生的偶然性,揭示了生存的苦难性。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把残疾人的悲苦人生推向了极致。

年轻的丈夫一条腿、脸被严重烧伤,妻子则是一个侏儒。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人生的追求,两人商定要收养一个孩子,并认真探讨了抚养、教育等一切问题。

尽管他们的梦想瞬间破灭了,他们只有收养一只猫的命运,但她们对美满人生的期望和努力,令人感动。

二、对哲学之谜的深入破解
枯竭的生活、长期的病痛,使史铁生避开了尘世的喧嚣,陷入了对人类终结问题的哲学思辨之中,并把他的思辨融入了小说和散文写作。

几十年来,他的思考触及了诸多的哲学课题,譬如生命、肉体、灵魂、精神、欲望、现实、梦境、宿命、困境、宗教、上帝等等。

在小说中表现最集中、最突出的则有人生与命运、过程与目的、生与死等几个主题。

对人生与命运的思索: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相信了命运,当然不是因为我发现了造物主的确有,而是因为当我在数学界寻求安慰之际,懂得了有限的系数无论多大,在无限面前也等于零。

——《爱情的命运》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